顏麗媛
《韓非子》寓言中的法治思想
顏麗媛*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n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钏故谷诉z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笨梢婍n非出身貴族,雖口才不好,但集儒道等諸家思想之精髓,研究刑名法術(shù),擅寫書,讓同窗李斯也自嘆不如,最終又被李斯所害。若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犬”,那么身為韓國公子的韓非則更加落魄不堪,似是遵從王命出使于秦,其實只是作為人質(zhì)而已,不僅沒有保住韓國還遭人毒害,客死他鄉(xiāng),壯志難伸。
太史公感嘆韓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①《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可見《韓非子》五十五篇②《漢書·藝文志》。乃韓非一生悲憤之作,言抒其政治主張,論述“帝王之學(xué)”即治國之道。但這有關(guān)君主的道德修養(yǎng)、政治策略以及法術(shù)、權(quán)術(shù)方面的論述,在今天看來對于普通人依然適用。至于韓非針砭時政、分析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批駁當(dāng)時儒墨顯學(xué)的弊端,見解深刻、獨到,筆鋒尖銳、鋒利,理性而冷酷,甚至“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shù),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③《蘇東坡全集·韓非論》。,到了讓人略感寒意的地步。唯獨其中的寓言故事,不論是放在文中還是單獨抽出進行閱讀,都有讓讀者啞然失笑后不禁陷入沉思的效果。故從《韓非子》中若干寓言故事開始進行一番爬梳,希望能更好解讀韓非的法治思想。
《韓非子通說》在論述《韓非子》的文學(xué)成就時說:“將寓言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xué)體裁,是《韓非子》的首創(chuàng)。韓非有意識地系統(tǒng)收集、整理、創(chuàng)作寓言,分門別類,輯為各種形式的寓言故事集。這‘標(biāo)志著我國寓言文學(xué)性的自覺與文體的獨立’。而且《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歷史事跡和現(xiàn)實,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幻想故事,沒有超越現(xiàn)實的虛幻境界和人物,和《莊子》中奇幻玄虛、怪誕神奇的寓言故事形成截然不同的風(fēng)格,屬于典型的現(xiàn)實社會批評色彩的寓言?!n非對散見于各書和民間的寓言故事做了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作,然后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第一次推出了洋洋大觀的寓言專集,在于《韓非子》的《說林》及內(nèi)、外《儲說》中。據(jù)統(tǒng)計,《韓非子》全書共有三百多則寓言,居于先秦諸子之首,其中不乏千古名篇,‘和氏璧’、‘老馬識途’、‘濫竽充數(shù)’、‘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買櫝還珠’等,無不家喻戶曉?!雹仝w沛:《韓非子通說》,載趙沛注說:《韓非子》,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59—61頁。我們就從這家喻戶曉的六則寓言故事開始,以期更好地理解韓非的法治思想。
(一)“和氏璧”:法治乃無價寶玉,敢學(xué)和氏斷足獻寶
“和氏璧”載于《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糜裱?,遂命曰“和氏之璧”。
此處,韓非以“和氏”喻“法術(shù)之士”,“和璧”喻“法術(shù)”,“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于法術(shù)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獻也?!钡胺ㄐg(shù)之人”未敢獻“術(shù)”,可見該學(xué)說獲得認可,并得以貫徹實施的難度,“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的局面要想得以改觀,君主需要加倍地重視法術(shù)。我們現(xiàn)在高談依法治國等諸概念時,不得不暗自思忖自己是否有把雙腿或身家性命獻出來的勇氣。
(二)“老馬識途”:法治要求諸當(dāng)下,亦要求諸歷史
“老馬識途”出于《韓非子·說林上第二十二》: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蹦司虻?,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說林上》、《說林下》兩篇,是韓非為了說理的需要而搜錄的故事集;文筆生動活潑、言簡意賅,實為后世史料卡片與筆記小說的濫觴?!雹購堄X:《韓非子·前言》,載《韓非子譯注》,張覺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頁。故我們大可不必追究作者收集此篇的確切用途,但其對圣智的古人向老馬與蟻求助的推崇,對愚鈍的今人不思向圣人學(xué)習(xí)的批評,顯示了韓非對歷史和知識的尊重,其集法家之大成也就不難理解了。不禁自問我們對于古人的智慧,尤其是諸子百家等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是否有半點的珍惜之意,對普通的老百姓是否有求教之心。
(三)“濫竽充數(shù)”:法治要細致執(zhí)行,不能濫竽充數(shù)
“濫竽充數(shù)”見于《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第三十》: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一曰:韓昭侯曰:“吹竽者眾,吾無以知其善者。”田嚴對曰:“一一而聽之。”
此處是對應(yīng)第四條經(jīng)文的解說。該卷開篇即說君主治理臣下的七種手段,稱為“七術(shù)”: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zé)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第四條經(jīng)文就是指“四曰一聽責(zé)下”。“一聽則愚智不分,責(zé)下則人臣不參。其說在索鄭與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趙紹、韓沓為嘗試。故公子汜議割河?xùn)|,而應(yīng)侯謀弛上黨?!辈浑y看出,君主要想?yún)^(qū)分臣下的愚蠢與智慧,不被混淆視聽,就要一一聽取臣下的言論和督責(zé)臣下的行為。這樣是有利于國家的治理的,也為法治奠定好的基礎(chǔ)。這也告訴我們法治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真正落實到實處,對于眾多學(xué)說,絕對不能道聽途說,要一一細致研讀,有辨別真?zhèn)蔚臎Q心。
(四)“自相矛盾”:法治較人治為優(yōu),當(dāng)取法治
“自相矛盾”選自《韓非子·難勢第四十》:
客曰:“人有鬻矛與楯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藨?yīng)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以為不可陷之楯與無可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夫賢之為勢不可禁,而勢之為道也無不禁;以不可禁之勢,此矛楯之說也。夫賢、勢之不兼容亦明矣。
此處,用“矛與楯”喻“賢與勢”,指出世上統(tǒng)治者多為中人,“中者,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薄氨卮t”不可取;則去人治取法治是也。矛盾亦指兩種狀態(tài)不能同時為真,就好像不能既要人治又要法治一樣,必須取其一,那么當(dāng)仁不讓就是法治。至于賢人之治,既然偶然才能出現(xiàn)就只得屈從于法治。這里,敢問“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者非韓非莫屬,吾輩做人必有取舍,治國也當(dāng)如此,怎可混淆是非胡亂為之。
(五)“守株待兔”:法治較禮治為先,應(yīng)取法治
“守株待兔”取自《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此處,來論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蓋因“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即“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可知,圣人不會指望照搬學(xué)習(xí)古代的一套,不會墨守成規(guī),而是考察研究當(dāng)今社會的情況,從而給它制定相應(yīng)的規(guī)則。而儒家主張恢復(fù)周禮,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是在用文獻典籍?dāng)_亂法治?!跋韧鮿倨浞?,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薄肮拭髦髦溃阂环ǘ磺笾?,固術(shù)而不慕信。”實行法治為當(dāng)世所必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韓非看到儒家主張的古代禮治在禮崩樂壞的當(dāng)代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能診治社會弊病,必須要變革,要棄禮而取法才是治世之良方。
(六)“買櫝還珠”:法治簡潔明確,無需過多粉飾
“買櫝還珠”摘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也。
此處,用“櫝”喻“文采”,用“珠”喻“價值”。正如“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藥酒苦口可治病”、“忠言逆耳可致功”的道理,不論對于君主還是普通人都有莫大的啟示。也許正是貌似不仁的很多法術(shù)卻恰恰起到了治理好國家的作用。法治就如同有價值的珠子,我們不能只追求美麗的辭藻而忘記真正有用的法治。
通過上述《韓非子》寓言的經(jīng)典闡述,我們可以稍加系統(tǒng)地捕捉韓非的法治思想。首先,要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決心,要有犧牲精神;其次,真正的法治要尊重歷史經(jīng)驗并且要有力執(zhí)行;再次采取法治放棄人治和禮治才能不會陷于矛盾之中才能不故步自封;最后,法治是真正有價值的珠子,不可只因華麗的辭藻而忘卻法治的功用。
自從《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斯害而殺之)?!苯?jīng)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等至清四庫全書提要等書記載均相同,雖間或篇目有出入,但都證明《韓非子》一書并非全是偽書,今人亦多認可《韓非子》五十五篇之說。
“欲知韓非學(xué)說之真際,宜先讀以下各篇:
《五蠧》篇從社會起源及社會組織古今變遷之實況說起,以證明法治主義之合理,頗肖唯物史觀派口吻。
《顯學(xué)》篇對于當(dāng)時儒、墨兩大派作正面攻擊,使法家言成立。(此篇尤以攻擊儒家為最烈,別有《問田》篇與墨家鉅子田鳩辨難。)
《定法》篇當(dāng)時法家共宗商鞅、申不害。此篇批評其不徹底之點,以成韓子之新法家學(xué)說。
《難勢》篇專駁慎到之勢治主義。慎到蓋由道家過渡到法家之一派也。
《問辯》篇攻擊惠施、公孫龍一派之名家言,謂其詭辯而無功用。
《孤憤》篇此篇言純正法家言與社會不相容之故,最能表示著者反抗時代的精神。
《說難》篇從心理方面研究發(fā)言之方法及效率,淵淵入微?!雹倭簡⒊骸丁错n非子〉解題及其讀法》,載傅杰選編:《韓非子十二講》,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370頁。
梁啟超先生認為上述七篇是《韓非子》最重要之諸篇?!段弩肌?、《難勢》兩篇在上述寓言故事中已有所論及,“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可謂史學(xué)家認可的名篇,《定法》、《問辯》又多名言警句?!俄n非子》中的寓言故事雖分散于數(shù)卷中,各有所特指,但都難脫離韓非的法家學(xué)說。
《說難》篇有寓言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昔者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guān)其思曰:“胡可伐。”乃戮關(guān)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此二說者,其知皆當(dāng)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此篇為《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引用,且太史公感言:“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足見韓非對人情世故和君主心理的體察之深入,此也為實施法治提供了必然的前提。
《孤憤》篇將“智術(shù)之士”與“能法之士”合稱為“智法之士”與“當(dāng)涂之士”即當(dāng)?shù)勒茩?quán)的權(quán)臣相對立?!爸欠ㄖ俊痹陧n非看來“必遠見而明察;必強毅而勁直”?!爱?dāng)涂之士”特指“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面對奸權(quán)當(dāng)?shù)赖臍埧嵴维F(xiàn)實,韓非孤獨憤慨,但仍執(zhí)著地揭露批判,勸主上能遠重人親賢智之士,治理好臣下,使政治清明,以便推行法治。
《定法》篇言:“術(shù)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zé)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shù)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鼻已陨曜?、商君“二子之于法術(shù),皆未盡善也”?!岸ǚā奔创_定法度,此篇以問答的形式,闡述了韓非法術(shù)兼治的政治主張,且言此法是成文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自上而下貫徹實施的、賞罰分明的。
《問辯》篇稱:“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本鞯拿罹哂凶罡叩姆尚Я?,說明法律效力是有層級的;國家的法律是要遵守的,說明法律是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命令和法律要統(tǒng)一適用,禁止違犯。
剩下諸篇中,《初見秦》篇、《存韓》篇、《有度》篇、《飭令》篇都是可疑的,不可信,尤其是《有度》篇恐怕必偽。其余的篇目如《六反》篇、《八說》篇、《內(nèi)外儲說諸》篇、《說林上下》兩篇、《難言》篇等都是次要的。①張陳卿:《韓非的法治思想》,文化學(xué)社1930年印行,第7頁。至于《解老》、《喻老》表面上看是解釋老子的,似與韓非思想無關(guān),但實際上可以窺見韓非受到道家的影響。而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韓非書》謂:“考史記非本傳,稱非見韓削弱,數(shù)以書薦韓王,韓王不能用,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蠧內(nèi)外儲說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又云: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其孤憤五蠧之書。則非之著書當(dāng)在未入秦前。史記自敘所謂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者,乃史家駁文不足為據(jù)。今書冠以初見秦,次以存韓,皆入秦后事,雖似與史記自敘相符。然傳稱王遣韓非使秦,秦王說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遣之藥,使自殺。計其見未必有暇著書。且存韓一篇,終以李斯駁非之議,及斯上韓王書,其事與文皆為未畢。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歿之后,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均為收錄,并其私記未完之稿,亦收入書中。名為非撰,實非非所手定也?!?/p>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韓非生活在弱肉強食的戰(zhàn)國時期,居住在前有強秦后有勁齊的韓國,常有滅國喪家的危機感,若要救國圖存只能另辟大道以救世,不能僅僅指望儒墨顯學(xué),《韓非子》一書就吸納了儒、道兩家的學(xué)說,又集法家之大成。
首先,法家與儒、道兩家都有很深的淵源。法家代表人物李克(悝)為卜商弟子,商鞅受其《法經(jīng)》,韓非、李斯并出荀況之門,吳起仕魏,施政大有法家之風(fēng),而《呂氏春秋》謂其學(xué)于曾子。蓋儒家正名之義,施之與士大夫為禮,行之于庶人為刑。及宗法大壞,禮失其用,正名之旨遂浸趨于刑法。而儒家支流,一轉(zhuǎn)而為吳李,再變?yōu)樯添n,荀子之學(xué)則代表此轉(zhuǎn)變之過程思想。儒家和法家都想建立統(tǒng)一的帝國,只是選擇的路徑不同,前者側(cè)重于全面繼承傳統(tǒng)并進行有效的改良,后者則主張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進行變革。《韓非子》有《解老》、《喻老》、《管子·心術(shù)》等篇亦闡黃老之旨,慎到尚法,申韓所稱。而《莊子·天下篇》以彭蒙、田駢、慎到并為齊物之一派?!妒酚洝っ宪髁袀鳌穭t謂慎到、接子、環(huán)淵皆學(xué)黃老道德之術(shù)。故慎子之學(xué)兼承法道,略似吳起、李克(悝)之兼同儒法。此亦足證黃老與申韓門戶雖異而學(xué)術(shù)相通。①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8頁?!俄n非子》全書中暗含著一層意思:一旦真正符合法家之道的組織社會的方法付諸實現(xiàn),就會設(shè)法與人類組織中真正“自然的”系統(tǒng)相一致——這是一種與“道”符合一致的系統(tǒng)。一旦獎勵和懲罰的體系轉(zhuǎn)化成根深蒂固的人類行為習(xí)慣;一旦在國家中適當(dāng)?shù)亟缍ā懊麑崱钡那‘?dāng)關(guān)系方法已經(jīng)到位,并且所有控制官僚制行為的設(shè)置都已投入運作;一旦對統(tǒng)治者權(quán)威的承認已經(jīng)內(nèi)化到了所有人的態(tài)度中,人們最終會說,人類社會的過程就對應(yīng)于自然中“道”的過程。①[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程剛譯,劉東校,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頁。與道家的質(zhì)樸的回歸原始的主張相比較,法家主張人的質(zhì)樸或者本質(zhì)可以通過社會政治機制的精妙復(fù)雜的機制即法治來實現(xiàn),最終可以達到社會在法家的法治模式中得到完全無為的發(fā)展。
其次,法治是服從于道理之治。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②《韓非子·解老第二十》。“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shù),術(shù)不足以治則用權(quán),權(quán)不足以治則用勢。勢用則反權(quán),權(quán)用則反術(shù),術(shù)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為而自治”。③《尹文子·大道德上》。此處,法治的目的在于緣道德而達到無為而治,至于富國強兵則是法家的直接目標(biāo)。韓非在這里借助道家有關(guān)“圣人”的概念以區(qū)別于民即普通人,該“圣人”是遵從道理而行事之人,地位甚至高于智士和人君,人君只有做到知雄守雌、善利萬物才有可能成為法家所推崇的霸主抑或“圣人”。例如,“夫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雹堋俄n非子·顯學(xué)第五十》。說的是圣人治理國家,不是依賴人們自覺為自己辦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種人們不敢做壞事的局面,用來抵制儒家的仁善之說。再如,“圣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雹荨俄n非子·心度第五十四》。說的是圣人治理民眾,法制和歷史時期同步發(fā)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變更。特別是《韓非子·解老》和《韓非子·喻老》兩篇高度概括地結(jié)合韓非的法治思想解釋了老子道德經(jīng)的道家思想?!督饫稀菲?,韓非借助道家基于歸真返璞的理念形成崇尚道德、罷黜禮義的思想,來否定儒家的德、仁、義、禮等理論;同時韓非從道家禍福相依的相對論,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演繹出法家嚴刑重法之理論根據(jù)?!队骼稀菲獎t在不長的篇幅中,用了二十五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分別解釋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經(jīng)》八章、《道經(jīng)》四章,使《老子》抽象的哲學(xué)思想有了具體可感的呈現(xiàn),同時也使他的法治思想有了比較精深的理論憑借,但相對于《解老》篇,本文離韓非本人的法治思想要遠些。
最后,法治乃綜合法術(shù)勢之治。韓非認為“今申不害言術(shù)而公孫鞅為法”但“二子之于法術(shù),皆未盡善也”。①《韓非子·定法第四十三》。如果加上慎到的“勢治”②《韓非子·難勢第四十》。而不僅僅太過倚重權(quán)勢則法治可以盡善。有學(xué)者認為:“韓非忌視‘文學(xué)’,菲薄‘技藝’,把‘綦組錦繡刻畫’認為‘末作’,該加以禁制;把‘優(yōu)笑’與‘酒徒’等量齊觀,不得‘乘車絲衣’;無疑是‘非樂’的發(fā)展,和儒家的敦尚詩書樂舞、重視黼黻文章的觀念相為水火。韓非子,根據(jù)漢人的分類法,是屬于所謂‘法家’的,但嚴格地說,應(yīng)該稱為‘法術(shù)家’?!雹酃簦骸俄n非子的批判》,載傅杰選編:《韓非子十二講》,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頁。誠然韓非多批駁儒家,但其師從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乃是其深知儒家癥結(jié)之故;又多以“法術(shù)”并稱,今人將“法”、“術(shù)”剝離,以“術(shù)”說“法”,以“術(shù)”論“法”,乃知其思想之精深。而法可有廣狹之義,狹義為聽訟斷獄之律文,廣義為治國之道,即包括法、術(shù)和勢。勢可以理解為權(quán)力或者權(quán)威;術(shù)是權(quán)術(shù)計謀等技術(shù)層面的制衡;而法則是刑賞等制度性因素的聚合,平衡著勢和術(shù)的關(guān)系,將三者綜合在一起則達到法治的效果。韓非從反面論證,如果無法則亡國,《韓非子·亡征》曰:“好以智矯法,時以行雜公;法禁變易,號令數(shù)下者,可亡也……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shù),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p>
中國古代從周公六年制禮作樂開始,歷經(jīng)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直到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的進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的地位得以正式確立,此后中國正統(tǒng)的政治道德敘述經(jīng)過韓愈、朱熹、黃宗羲等諸朝大儒的改造完全成為統(tǒng)治者的話語,離先秦儒家已甚遠但也可謂是發(fā)揚光大。至于法家則因秦二世而亡的教訓(xùn)被后來的統(tǒng)治者所厭棄,一切刻薄寡恩、禍國殃民之舉都被扣在法家身上,法家固然有其弊害,但經(jīng)過后世諸儒的極力闡述詆毀,導(dǎo)致我們對法家的偏頗認識離先秦法家的本意遠也。如果以往傳統(tǒng)中國統(tǒng)治者的主流話語是儒家學(xué)說,諸生不敢褒獎法家半分,那么,現(xiàn)如今大可不必受此約束,應(yīng)看到《韓非子》諸篇的治世良言并倍加珍視之。
(初審編輯 李德嘉)
Thoughts on Rule by Law in Han Feizi Parales
Yan Liyuan
《韓非子》乃韓非一生悲憤之作,言抒其政治主張,論述“帝王之學(xué)”,雖有關(guān)于君主的道德修養(yǎng)、政治策略等內(nèi)容,但仍以法術(shù)、權(quán)術(shù)等為主,不免會對時政有所針砭,進行利害分析,批駁當(dāng)時儒墨顯學(xué)的弊端,見解獨道、深刻,筆鋒尖銳、鋒利,理性而冷酷,有時不免讓人略感寒意。唯獨其中的寓言故事,不論是放在文中還是單獨抽出進行閱讀,都有讓讀者啞然失笑后不禁陷入沉思的效果。若先深入《韓非子》中的若干寓言,再結(jié)合《韓非子》諸名篇,便會發(fā)現(xiàn)韓非對于法治的論述在當(dāng)下仍具有啟發(fā)意義。
韓非《韓非子》寓言
Han Feizi,written by Han Fei,expresses his political views and discusses“monarchic rule”.Although the book discusses the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themonarchy and some political strategies,it still gives priority to spells and politics,which inevitably gives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current politics and shows the drawbacks of some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sightfully and sharply,coldly but rationally.The fable stories,whether read in context or alone,provokes meditation after laughter.In-depth research of some fables of“Han Feizi”,combined with themasterpieces of thewhole“Han Feizi”,shows that HanFei's exposition of the rule by law can still inspire the currentworld.
Han Fei Han Feizi Parables
譯文
*顏麗媛,中國人民大學(xué)法學(xué)院法學(xué)理論專業(y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