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夕河
(諸城市教育局,山東諸城262299)
《金瓶梅》和《紅樓夢》是我最喜歡的古典文學名著,兩書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品,各自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魅力?!督鹌棵贰肥敲鑼懠彝ド畹拈_山之作,作者使用的大量方言俚語,使作品更貼近生活,可以說是俗文學的代表;而《紅樓夢》則繼承了《金瓶梅》的寫作手法,更深層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zhì),無論在思想性還是在藝術(shù)性上,都是無與倫比的,堪稱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兩書頗具相似之處,在文字上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文字是反映作品的重要載體,作品的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也是靠文字充分體現(xiàn)出來的。所以說,一部作品的文字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讀者的認知和有效閱讀,還影響到他的有序傳播和開發(fā)利用。我最初接觸的名著是崇禎版《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金瓶梅》還是禁書,大家對該書還抱有一種神秘感,但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大量的山東方言。也許自己是山東人的緣故吧,每每讀之都倍感親切。大學畢業(yè)后,手頭有了萬歷版《金瓶梅詞話》,讀來更勝于崇禎本,特別是書中的山東方言,細細咀嚼,比后者更原始,也更加精妙絕倫。這一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我對作品文字的無窮興趣,促使我走上了明清小說研究的漫長之路。
通過對比研究,我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的文字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些文字主要體現(xiàn)在借音字、俗寫字和方言口語等方面。可能是因為對這些文字的不理解吧,崇禎本的修改者就直接把這些文字給刪掉了,或者改成了其他文字,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后來的張竹坡評本和民國各類版本,文字刪改就更多了。這種文字差異,就導致了學界對《金瓶梅》版本文字一直存在巨大爭議:萬歷版《金瓶梅詞話》和崇禎版《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到底哪個是原版,哪個版本的文字更好些?專家們各執(zhí)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關(guān)鍵還得從文本入手,通過版本文字的對比論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
由《金瓶梅》伊始,我將版本文字的對比研究同步延伸到《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中,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各種名著的后版本對原版都做了無謂的文字刪改甚至是篡改,這些文字主要體現(xiàn)在借音字、俗寫字和方言口語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字本身并無不妥,表意也不誤,他們都是古人的習慣用字。為了方便理解記憶,我把這類字統(tǒng)稱為借音字。正是這類借音的字一直在困惑著我們,學術(shù)界長期以來將他們作“音誤字”或“形誤字”處理,并肆意打壓殺伐,甚至全盤否定。這不僅造成很多重大學術(shù)問題得不到解決,也使得名著校注存在著諸多文字錯誤,這類失真版本的普遍存在和傳播,讓一代代讀者離作品原貌越來越遠。這種以訛傳訛的惡性循環(huán),實在讓人觸目驚心!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文字史和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古人慣用借音字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明清小說中,這類字非常普遍,特別在那些通俗文學作品中,更是被廣泛運用。從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來看,俗文字為借音字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也可以說,借音字是伴隨著俗文字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那么什么是借音字呢?通俗點說,借音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所表達的意思不變。比如網(wǎng)絡(luò)聊天時常用“有木有”代替“有沒有”,用“妹紙”代替“妹子”等,其中的“木”和“紙”就屬借音字。不可否認,今天的我們運用這些文字進行交流,并沒有造成理解上的錯誤和困惑,自古至今,國人用字的情形大抵如此。當然,借音字的內(nèi)涵要遠比這豐富得多,我概括了一下,有同音相借、同聲相借、同韻相借、方音借字等,詳情請參考我待出新書《回歸經(jīng)典系列之——文所未聞》 (暫定名)。
有人說借音字不就是諧音字嗎?太簡單了吧,有什么可說的呢?其實,借音字遠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由于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限制了我們的認知,束縛了我們的思維,很多人對這類字認識不足,誤解甚多。正確還原借音字是對前人錯誤認知的顛覆,這就需要學界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將借音字放在中國文字發(fā)展史這個大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來研究運用并開發(fā)。文字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他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往往表現(xiàn)得并不是那么直觀,但他的潛在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凸顯出來。借音字既是一項發(fā)明,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具有強大的實用性,運用他還原古人用字,不僅為名著校注找到了一條全新路徑,也使學術(shù)史上的許多重大文字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對回歸經(jīng)典和文化傳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針對上述觀點,我從幾部名著中挑選部分典型文字,詳細解讀給大家。這些文字自作品成書,幾經(jīng)版本變遷,文字刪改后,后人已很難認清其原貌,以至造成了學術(shù)史上一個個的文字懸案。其實,這些文字都屬借音字范疇,同樣的文字不僅一個作者在用,還交叉應用于不同歷史時期多個作者的作品中。運用借音字對其精確還原解讀,我們就能一窺古人用字本意,學術(shù)史上的諸多文字懸案,也便迎刃而解了。
先看《金瓶梅》中運用借音字的一個典型例子?!督鹌棵吩~話》第一回,介紹潘金蓮出場時,用大段文字來描寫她聰明伶俐、美艷動人,針指女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末了又說她“不會上鍋排備灑掃”。就是句中這個“會”字,讓專家和讀者困惑不解,也引發(fā)了學術(shù)界的長期爭議,造成了一樁《金瓶梅》文字研究史上的懸案。大家還是先看這段文字:
這潘金蓮卻是南門外潘裁的女兒,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顏色,纏得一雙好小腳兒,因此小名金蓮。父親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里,習學彈唱,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張做勢,喬模喬樣。況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五,就會描鸞刺繡,品竹彈絲,又會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媽媽爭將出來,三十兩銀子轉(zhuǎn)賣與張大戶家。與玉蓮同時進門,大戶家習學彈唱,金蓮學琵琶,玉蓮學箏。玉蓮亦年方二八,乃是樂戶人家女子,生得白凈,小字玉蓮,這兩個同房歇臥。主家婆余氏,初時甚是抬舉二人,不會上鍋排備灑掃,與他金銀首飾妝束身子。[1]65-66
這段文字將潘金蓮的美麗、聰明和不幸遭遇描寫殆盡??删褪沁@段原版文字,僅僅過了幾十年,就被后來的崇禎本大規(guī)模改動了,特別是“不會上鍋排備灑掃”一句,竟然被整體刪掉。顯然這個本子的整理者,對這句話存在著疑惑。再看今天的校注本,對這句話的校注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問題也集中在這個“會”字上。很多專家學者試圖從形誤字入手尋找答案,白維國、卜鍵的《<金瓶梅詞話>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陶慕寧校《金瓶梅詞話》皆將“會”字改成“曾”,人民文學出版社戴鴻森?!督鹌棵吩~話》將其改為“令”,梅節(jié)在《<金瓶梅詞話>校讀記》中也認為“會”是“令”之形誤,其他的校本也多如此校注。將“會”斷為“曾”的形誤字,大概是校者認為“會”的繁體與“曾”相近吧,其實二字的文意差之甚遠;將“會”斷為“令”的形誤字,看似有道理,細究也不然。
“會”真的是“令”和“曾”的形誤字嗎?很多讀者也弄不明白這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出版不久,有細心的讀者發(fā)現(xiàn)書中未解這個字,就帶著疑惑寫信問我:“會”字用得對不對,能不能做“令”解?在這兒我做一個詳細的解釋吧。
大家細看這段文字后就會發(fā)現(xiàn),文中共出現(xiàn)了4個“會”字,且在原版中都是繁體字,要誤的話為什么偏偏只誤這一個?結(jié)合作者書中慣用借音字的事實,這個“會”字肯定不是“令”和“曾”的形誤字,而是一個典型的借音字。查查字書大家就知道,“會”不僅讀“繪”音,也讀“聒”音,這里當是“聒”的借音字。古字的讀音是復雜多樣的,演變至今,很多讀音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了,但古人卻熱衷于此。在這里,蘭陵笑笑生就是用了一個與“聒”同音的“會”字來代替了“聒”,而“會”字的“聒”音,卻是大家陌生的,所以很多人就把這個“會”給誤解了,認為他是錯字。
“不會上鍋排備灑掃”一句,回歸作者本意就是“不聒上鍋排備灑掃”,這是一句通俗的口語。多聲亂耳為“聒”,“聒”就是“聒噪”、“絮聒”的意思,類似于口語中的“嘟囔”。這個意思大家應該清楚,現(xiàn)實生活中,誰沒被人嘟囔過呢?古代的丫環(huán)使女上鍋做飯洗碗掃地是必修的功課,也是份內(nèi)的事情,比如在《金瓶梅》中,我們就看到潘金蓮會做的好角兒,宋惠蓮會燒的好豬頭,孫雪娥會燒的一手好菜肴。潘金蓮到了張大戶家里,因為聰明伶俐討人喜歡,又有一身好本事,伺候得主人滿意,所以主家婆自然會對她另眼相看,給她一定的自由。不聒噪著她到廚房去干活,就已經(jīng)是抬舉她了,另外還給她些金子銀子裝飾身子,就是主子的恩賜了。這里大家要注意了,不聒噪她并不等于不讓她去干活,也不等于她不會干。試想,主家婆怎么可能白養(yǎng)著她呢?作者在這里表達的就是金蓮機靈討巧,主家婆對她也格外開恩這個意思。所以說將“會”斷為“令”或“曾”的形誤字,不僅違背了作者的用字初衷,從前后文意看也根本講不通,這種斷法毫無疑問是錯誤的。
無獨有偶,不用“聒”作本字的情況在《紅樓夢》中也多次出現(xiàn)?!都t樓夢》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說晴雯因跌壞扇子,和寶玉起了爭執(zhí);襲人好意勸說,卻被晴雯劈頭蓋臉好一番嘲諷。寶玉喝酒回來,為此事又數(shù)落了晴雯一頓,庚辰本原文是這樣的:
寶玉將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笑道:“你的性子越發(fā)慣姣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過說了那兩句,你就說上那些話。說我也罷了,襲人好意來勸,你又括上他,你自己想想,該不該?”[2]717
寶玉這段話中,也出現(xiàn)了“聒”的借音字。與蘭陵笑笑生不同的是,曹雪芹沒用“會”字,而是用了個“括”字。這個“括”字在早期抄本中皆如此,可到了后來的程甲本則改成了“括拉”,到程乙本又改成了“刮拉”;今天的流行校本皆存原貌,并未作注釋。其實,這個“括”也是典型的借音字,同“聒”。大家查查字書就知道,“聒”、“會”、“括”三字皆讀“古活切”,讀音完全相同,曹公這里只是用“括”字代替了同音的“聒”字,此種用法與《金瓶梅》的行文用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排印本改成“括拉”、 “刮拉”,人民文學出版社據(jù)程乙本校注的《紅樓夢》又將“刮拉”注釋成“牽連、帶累”,顯然也是誤解了這個“括”字的用法。
從這段故事情節(jié)看,寶玉早起因扇子的事和晴雯發(fā)生了言語沖突,襲人好意勸架卻被晴雯抓住話柄,狠狠地奚落了一頓。寶玉這里所說的“你又括上他”,就是說“你又聒噪上她”,顯然是指責晴雯不該不留情面地嘲諷襲人那一大頓。
蘭陵笑笑生和曹雪芹橫跨兩個朝代,各自傳世一部作品,但《金瓶梅》和《紅樓夢》至今仍矗立在文壇的巔峰,無人能及。毋庸置疑,他們都是文學史上的巨公,當然首先得是文字巨公。不可否認,只要是書就有錯別字,巨公的書也如此,但數(shù)量肯定不會很大,像《金瓶梅》和《紅樓夢》這樣的鴻篇巨著更是如此。某些校書者因為對他們的用字不理解,就想當然地斷定蘭陵笑笑生是一個錯訛百出的低級文人,就說曹雪芹的用字不規(guī)范,并將兩書中所謂的“錯別字”找出一大堆,對其橫加刪改,恣意批評。造成這種錯誤認知的關(guān)鍵,就出在書中的借音字上。
下面我舉一個常用的“玉”字,大家也許就會深刻認識到借音字的重要性了。這個“玉”字在《紅樓夢》和《金瓶梅》中常見,不僅作本字使用,還用作借音字。正是“玉”字的這個借音用法,引起了后人的誤斷誤釋,也造成了《紅樓夢》文字研究史的一大懸案。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說賈母領(lǐng)著劉姥姥逛園子長見識。從林黛玉的瀟湘館開始,后在探春那里擺完飯,賈母又閑話探春姊妹愛干凈,不愛待客,因此有了她口中的“兩個玉兒”:
賈母向薛姨媽笑道:“咱們走罷。他們姊妹們都不大喜歡人來坐著,怕臟了屋子。咱們別沒眼色,正緊坐一回子船喝酒去?!闭f著大家起身便走。探春笑道:“這是那里的話,求著老太太姨太太來坐坐還不能呢?!辟Z母笑道:“我的這三丫頭卻好,只有兩個玉兒可惡。因回來吃醉了,咱們偏往他們屋里鬧去?!盵2]920
庚辰本原抄的“兩個玉兒”,其他抄本大致相同,只有列藏本改成了“兩個姐兒”。我們知道,寶玉和黛玉是《紅樓夢》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曹公筆下不乏賈母對二人溺愛的種種描述,一說到賈母心中最疼的人,大家自然會聯(lián)想到寶玉和黛玉。因此大多數(shù)人看到“兩個玉兒”,就認定是寶玉和黛玉了。近三百年來,專家學者們對此也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寶玉、黛玉、妙玉、迎春、惜春等人身上。“兩個玉兒”到底指誰,前人推來推去,得出的結(jié)論皆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清末紅學評論家洪秋蕃在談到“兩個玉兒”時認為:
或曰兩個主兒,一妙玉,一寶玉,否則一黛玉。余曰瀟湘館才去過,斷無復往之理,寶玉則賈母不忍為此言。意者其惜春乎?惜春雖無孤僻稱,然素性喜靜,且喜與妙玉往來,難保不染妙玉之習,故與妙玉同一可惡。
洪秋藩認為“兩個玉兒”是“兩個主兒”之誤,也是走入了形誤字的怪圈,肯定是錯誤的,但他的部分文字值得認可。是的,瀟湘館剛?cè)ミ^,林黛玉斷非“兩個玉兒”之一,但他將妙玉斷為其一,我認為也是附會之說。
知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在《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第四十回“回后評”中談到“兩個玉兒”時認為:
按諸本皆作“玉兒”,作“主兒”自不能成立。列藏本作“姐兒”,亦是孤證,不可據(jù)。當仍從庚辰等諸本作“兩個玉兒”。按:能當賈母此語而名字中又有“玉”字者,只有寶玉、黛玉,皆賈母之親血脈,賈母自可稱之為“兒”,妙玉則一世外人也,賈母豈能稱之為“兒”,故妙玉不能當也。洪秋藩以為指惜春,則與“玉兒”之稱毫不相干,更不足論矣。意者仍當指寶玉、黛玉。[3]661
以上只是摘引了馮先生的部分文字。馮先生反駁洪秋蕃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最終將“兩個玉兒”斷為寶玉和黛玉,我認為也是拘泥于文字表面得出的結(jié)論。
又周汝昌先生校訂評點本《石頭記》在原文后加按并認為:
賈母戲言又為劉姥姥醉臥怡紅院伏線。雪芹筆下總是似閑文而非閑文。[4]641
周先生將賈母口中的“兩個玉兒”作為伏筆,與后文聯(lián)系起來,顯然也將寶玉斷為了“兩個玉兒”之一。
又鄧遂夫先生認為列藏本是唯一正確的抄本,據(jù)此校為“兩個姐兒”,并用大段文字闡述了“兩個姐兒”的可信性。
“兩個玉兒”是曹公原文無疑。 “兩個玉兒”的真相到底如何,果真是指寶玉和黛玉嗎?當然不是。前人這樣斷實際是望文生義的結(jié)果,是他們僅憑習慣思維而又不解古人用字造成的??梢钥隙ǖ卣f,這個“玉”字絕對不是本字,而是一個典型的借音字。查查字書就會發(fā)現(xiàn),“玉”、“肉”二字讀音相同,在這里“玉”字當是使用了“肉”的借音,同“肉”?!皟蓚€玉兒”其實就是“兩個肉兒”,說穿了就是指大觀園里探春的另外兩個姊妹,也就是指賈母的另外兩個心肝肉——迎春和惜春。這里賈母借探春引出了迎春和惜春,無意間對姊妹三個作了對比評價。探春和她倆相比,賈母還能領(lǐng)著人在她屋里吃個飯,喝個茶,說個閑話什么的,自然要比迎春和惜春討巧了。所以賈母才說:我的這三丫頭探春卻好,只有迎春和惜春這兩個肉兒可惡。是不是賈母真的討厭迎春和惜春?當然不是!“可惡”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有時指純粹的厭惡,有時卻是愛稱,這里賈母口中的“可惡”,即是對孫女的溺愛之稱。雖然迎春和惜春平日喜歡潔靜,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畢竟也是賈母的孫女,也是她的心肝肉,一個“肉兒”足以證明賈母對她們的疼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隔代親吧!
寫到這兒,也許有人還會問,你的這個“玉”、“肉”相借,會不會是孤證?當然不是。自古“玉”、“肉”俗寫中互用的例子可謂多矣,這從歷代小說中不難尋到他們的蹤跡。我的系列研究是因《金瓶梅》而起,這里就從《金瓶梅》中再舉個例子吧。 《金瓶梅》是明代暴露文學的代表作,該書第五十五回,說西門慶為升官發(fā)財,進京給蔡太師慶壽,一到府中,就被太師府的奢華驚呆了。且看下面這段精彩描寫:
堂開綠野,仿佛云霄;閣起凌煙,依稀星斗。門前寬綽堪旋馬,閥閱巍峨好豎旂。錦繡叢中,風送到畫眉聲巧;金銀惟里,日映出琪樹花香。旃檀香截成梁棟,醒酒石滿砌階除。左右玉屏風,一個個夷光紅拂;滿堂羅寶玩,一件件周鼎商彝。明晃晃懸掛著明珠十二,黑夜里何用燈油;貌堂堂招致得珠履三千,彈短鋏盡皆名士。[1]1484-1485
早期版本中的這段文字,寫得是何其精彩!通過對太師府景物擺設(shè)的詳細描寫,將太師府的腐朽和奢侈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特別是“左右玉屏風,一個個夷光紅拂;滿堂羅寶玩,一件件周鼎商彝”幾句,畫龍點睛地凸顯了太師府的奢靡。先是描寫美人,接著描寫寶物,對比是何等的鮮明強烈!可就是這么好的文字,卻被后來的崇禎本改得慘不忍睹。且看崇禎本將這段話改成了什么樣子:
堂開綠野,閣起凌煙,門前寬綽堪旋馬,閥閱巍峨好豎旂。錦繡叢中,風送到畫眉聲巧;金銀堆里,日映出琪樹花香。左右活屏風,一個個夷光紅拂;滿堂死寶玩,一件件周鼎商彝。室掛明珠十二,黑夜里何用燈油;門迎珠履三千,白日間盡皆名士。九州四海大小官員都來慶賀;六部尚書、三邊總督無不低頭。正是:除卻萬年天子貴,只有當朝宰相尊。[5]
崇禎本不僅對原版文字作了大幅改動,對重點文字還做了篡改。問題就出在原版的這個“玉”字上,崇禎本的改者因為不懂蘭陵笑笑生用的這個“玉”字,就想當然地將“玉屏風”改成了“活屏風”,為了和“活屏風”對稱,又將后文的“羅寶玩”改成了“死寶玩”。那么“玉屏風”到底是什么東西呢?“玉”字真的是用錯了嗎?當然不是。這個“玉”字同曹公筆下的“兩個玉兒”用法一樣,也是“肉”的借音字, “玉屏風”實際就是“肉屏風”。
“肉屏風”的典故最早載自《開元天寶遺事》,也是揭露官場奢靡的。說唐朝的楊國忠,借楊貴妃之力當上宰相后,極盡奢侈之能事。那么,楊國忠到底奢侈到什么地步呢?冬日寒冷,他就將美女排列成隊,靠她們的身體為自己擋風取暖,這就是傳說中的“肉陣”,也叫“肉屏風”。這個說法一直延續(xù)到宋元明時期,且在歷代典籍中都能找到零星記載。
蘭陵笑笑生就是借用這個典故,來揭露太師府奢侈的?!耙墓狻笔侵肝魇?,“紅拂”即紅拂女,這里皆借指美女。這個典故用得是何等貼切!可就是這么美妙的文字,因為后人不理解“玉”是“肉”的借音字,就想當然地將“玉屏風”改成了“活屏風”,將活生生的美人變沒了;更可笑的是,為了跟“活屏風”對應,又將“羅寶玩”改成了“死寶玩”?!傲_寶玩”是指羅列著眾多的珍寶,刻畫形象,暴露性強,那么改成“死寶玩”又是什么意思呢,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如果有人還認為以上證據(jù)不足以說明問題,那么,我再從明清情色小說中取幾個“玉”、 “肉”互用的例子。情色小說多是描寫男女色情的,其中不乏赤裸之語,如將男人生殖器稱為“肉莖”,有時也稱“玉莖”;寫女子生殖器時作“肉戶”,有時也說作“玉戶”。如果不了解借音字的實際情況,讀者興許會產(chǎn)生困惑,一會兒“玉”一會兒“肉”的,這是咋回事?其實, “玉”就是“肉”的借音字,這是俗寫中的習慣用法,只不過是后人不理解罷了。
借音字的客觀存在是無法否定的,至此,《紅樓夢》中“兩個玉兒”之爭,也可以圓滿畫上句號了。運用借音字解讀歷代名著中的文字懸案,還原古人用字真相,是中國文字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如果你曲解了古人用字的本意,不僅玷污了作者和作品,掩蓋了歷史的真相,對子孫后代來說,也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說到“玷污”一詞,大家并不陌生,古人更是順手拈來,值得注意的是,古人除了運用本字外,還常用借音字來代替,這在《紅樓夢》、《金瓶梅》、《水滸傳》中都有所涉及。
下面先從《紅樓夢》中的一個例子說起。庚辰本第六十五回,說賈璉偷娶尤二姐后,賈珍趁機想占尤三姐便宜,尤老娘和二姐皆勸三姐從了賈珍,她執(zhí)意不肯。下面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尤三姐聰明、潑辣、理性的性格特征,讓我們對這個人物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他母姊二人也十分相勸,他反說:“姐姐糊涂。咱們金玉一般的人,白叫這兩個現(xiàn)世寶沾污了去,也算無能。而且他家有一個極利害的女人,如今瞞著他不知,咱們方安。倘或一日他知道了,豈肯干休之理,勢必有一場大鬧,不知誰生誰死。趁如今我不拿他們?nèi)纷髹`準折,到那時白落個臭名,后悔不及?!盵2]1562
針對尤三姐口中的“沾污”,有人就提出了質(zhì)疑:“沾污”是不是用錯了?可遍查《紅樓夢》抄本,除列藏本作“玷污”外,其余各本一律抄作“沾污”,可見“沾污”一詞在抄本中是常用的。就這個“沾污”,也引起了紅學界反復的爭論。著名紅學家胡文彬先生在《感悟紅樓》中談到庚辰本中的“沾污”時認為:
這里的“沾污”二字顯系“玷污”之誤?!掇o源》及其他辭書均作“玷污”,小說中多處使用“玷辱”一詞,絕不可作“沾辱”。尤三姐話中明確講“咱們金玉一般的人”,可證必用“玷”而非用“沾”。因“沾”與“玷”不通假,玉有瑕疵曰玷。在這里喻指人的道德品行有問題,與沾字釋意的浸、濡、漬無關(guān)。有些人以白話小說中有“沾污”二字,即認為此處亦不可改。白話小說是與文言小說相對之稱,白話不等于白字。??敝幸浴坝灐弊C訛,不足訓。[6]
那么,這個“沾”字果真是錯字嗎?查查字書大家就知道,“沾”與“玷”都讀“都念切店”,二字同音,“沾”字實際上是“玷”的借音字,“沾污”就等同于“玷污”。查古代典籍,二字互用也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這就難怪白話小說中二字互用了。所以說,我們絕對不能把他當錯字看待。
“玷”字不僅用“沾”作借音字,還用“展”字來代替,這在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就有很多例證?!督鹌棵吩~話》第二十三回,說潘金蓮偷聽了宋惠蓮和西門慶私語,當宋惠蓮對她獻殷勤,替她收裹腳布時,金蓮就諷刺她說:
你別要管他,丟著吧,亦發(fā)等他每來拾掇。歪蹄潑腳的,沒的展污了嫂子的手。你去扶持你爹,爹也得你恁個人兒扶持他,才可他的心。俺每都是露水夫妻,再醮貨兒,只嫂子是正名正頂轎子娶將來的,是他的正頭老婆,秋胡戲。[1]
金蓮口中的“展”字同樣是“玷”的借音字,“沒的展污了嫂子的手”也就是“沒的玷污了嫂子的手”。如果我們把“展”字當本字看,是根本講不通的。
類似的例子在《水滸傳》中也有,與上文不同的是,施耐庵又用了個“點”字來代替“玷”?!端疂G傳》第八回,說高衙內(nèi)看上了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之妻張氏,三番兩次勾搭不成,最后又借高太尉權(quán)勢,將林沖陷害,發(fā)配滄州。林沖是一個有情有義、豪氣沖天的大丈夫,但此去歸期遙遙,生死難料。為了不耽擱張氏,他臨行前忍痛寫下休書,張氏聽后震驚不已,悲痛欲絕:
那婦人聽罷,哭將起來,說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污,如何把我休了?”林沖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兩下相誤,賺了你?!盵7]5
大家翻看《水滸傳》就知道,“點污”一詞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很多人認為“點”是個錯字,其實不然?,F(xiàn)在我們用規(guī)范的“玷污”不假,但古代小說中除用本字外,還常用借音字來代替,所以“玷污”寫成“點污”、“沾污”、“展污”等,也就不足為奇了。
施耐庵用的“點”,曹雪芹用的“沾”以及蘭陵笑笑生用的“展”字,同屬“玷”的借音字,雖用字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由以上實例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論:借音字在古代小說中不僅廣泛使用,還具有多樣性,如果我們理解不到位,就會產(chǎn)生諸多非議,回歸文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前邊我列舉了借音字的多樣性和使用的廣泛性。還有一類“方音借字”,也屬借音字的范疇,在明清小說中使用也很普遍,但更隱秘難懂,也是后人產(chǎn)生誤解最多的一類字。我們說,方言是古代文學作品特別是通俗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普通話的普及,很多方言已被歷史淹沒,在文學作品中保存下來的這一部分,很多人弄不明白,就造成了古籍整理中的誤改誤斷現(xiàn)象,很多學術(shù)難題因此得不到解決。所以說,正確認識并準確解讀這類文字是非常重要的?!都t樓夢》中有些文字懸案一直無法破解,運用借音字中的方音借字來解讀,就能迎刃而解了。下面這個例子,就是曹雪芹運用方音借字而遭誤解的典型。
《紅樓夢》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來茯苓霜”,說探春當家時,芳官故意將茉莉粉當薔薇硝給了賈環(huán),趙姨娘認為兒子被寶玉房中奴才耍弄,氣不憤,就挑唆賈環(huán)去鬧。賈環(huán)害怕探春,不敢去,就反駁他娘說,你也怕三姐姐,你怎么不去?這就有了庚辰抄本中的這段話:
“……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伏你?!敝贿@一句話,便戳了他娘的肺,便喊說:“我腸子爬出來的,我再怕不成!這屋里越法有的話了?!币幻嬲f,一面拿了那包子,便飛也似往園中去來。彩云死勸不住,只得躲入別房。賈環(huán)便也躲出儀門,自去頑耍。[2]1408
這段話中的“腸子”,現(xiàn)存的抄本多數(shù)如此,唯有戚序本抄作“肚子”,我又查了查當今的流行校本,皆存原貌,但沒有做任何注釋。人還能從腸子里爬出來?此言不僅普通讀者無法理解,就連很多紅學家也想不明白。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他批注的《紅樓夢》中就對此提出過疑問,在馬來西亞《紅樓夢》與國際漢學研討會上,談到校勘中的孤證時,胡文彬先生也對“腸子”問題提出了質(zhì)疑:
庚辰本第60回寫趙姨娘教訓賈環(huán)時,賈環(huán)不服,說趙姨娘怕探春,趙姨娘聽了氣道,探春也是“我腸子 (里)爬出來的,我再怕不成”!蒙府本、甲辰本、夢稿本皆同庚辰本,唯獨戚序本作從“肚子里爬出來的。”于是各校本無一例外的采用“腸子里爬出來的”說法,理由一是“從眾”說(多數(shù)版本);二是“腸子里爬出來的”有關(guān)漢卿《哭存孝》戲中用過,也有人說“下江官話”有此語。對以上說法我都有懷疑。??钡脑瓌t,首先應該從“理”,而不是簡單的從“眾”或從“俗”。我詢問過婦科醫(yī)生,他們都說沒有見過從“腸子里爬出來的孩子”,如果真的有從“腸子里爬出來”的孩子,那是醫(yī)學奇跡。就一般常識而論,“腸子”是消化道,空間有限,受精卵即使跑到了“腸子”里也難于發(fā)育成胎,成胎了也容易造成消化道阻塞或是撐破。……更為重要的是,校訂文字時應該注意文本中同樣文字的習慣用法。在第60回之前五回,即第55回,兩處提到探春與趙姨娘的關(guān)系。一處是“鳳姐笑道:‘……可惜他命薄沒托生在太太肚里’”。另一處是鳳姐說:“真真一個娘肚子里跑出這個天懸地隔的兩個人來?!睆母奖?、戚序本到程甲本,凡有此說者皆同作“肚子里”,這也是個“眾”,為什么不“從”?我看第60回里的“腸”字極可能是“肚”字的形近而訛。[6]412
胡文彬先生的這個論斷,我持不同觀點。名著抄本中的用字情況是非常復雜的,對于作者的用字,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從眾從俗,更不能無原則地服從少數(shù)或多數(shù),而應該根據(jù)情況,實事求是地分析作者的用字意圖。我們常說曹雪芹是天才,《紅樓夢》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單就生孩子的說法,曹公就讓我們大開眼界了。書中涉及生孩子的語言比比皆是,但曹公都是字斟句酌,隨著人物和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變換,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藝術(shù)性。比如性格潑辣的王熙鳳說探春和賈環(huán)是“從娘肚子里跑出來”,再如鄙俗的婆子說春燕“你是我屄里掉出來的”,這位惹人厭煩讓人可憐的趙姨娘,又說探春是“我腸子爬出來的”,一個“爬”字是何其艱難,讀之又令人何其心酸!
那么,這個“腸子爬出來的”,果真是曹雪芹搞錯了?大家知道,曹雪芹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對醫(yī)學知識也是非常精通,他是絕不可能在生孩子這個常識性問題上搞出笑話來的。那么,這個“腸”字是不是“肚”的形誤呢?我們看兩字的右偏旁差別太大,當也不可能是形誤字。在這里,曹公就是用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方音借字。在北方方言中,以 “zh”、 “ch”、 “sh”和 “j”、 “q”、 “x”開頭的字,經(jīng)?;プx,曹公此處用的“腸”字,實際上就是“腔”的方音借字,這個“腸”字此處就指“腔”,這也就是曹雪芹使用這個“腸”字的本意。這種方音借字的地域性強,域外之人或者脫離了方言的人,認為是錯字也就不足為怪了。
大家知道,女人的生理構(gòu)造有別于男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女人多了一個孕育胎兒的宮腔。胎兒正常是在子宮內(nèi)受孕,足月后從宮腔出生,曹公所說的“腸子”就是指女人的“宮腔”,俗謂“腔子”。所以說,探春真的不是從腸子里爬出來的,實實在在是從趙姨娘的腔子里爬出來的。曹公此處的“爬”字也是大有深意的,一個討人嫌的小妾,先生了探春這個丫頭,又生了賈環(huán)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在賈府的處境可想而知。借賈環(huán)被騙這件事,她終于爆發(fā)了,這段文字無形中道出了她的艱辛和委屈,也表達了對探春的極度不滿。一句“我腸子爬出來的”,包含了太多的內(nèi)容,曹公寫得是何其精彩傳神!
我們相信科學沒有問題,但文字屬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要更復雜更微妙些,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表面,不深入探討,就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v觀當今的《紅樓夢》校本,將“腸”字校為“肚”字的肯定不對;保存原貌卻不作注釋,就無法讓讀者看個明白,往大了說,也會造成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障礙。所以說,對這類隱秘的方音借字,必須探本歸原,做出明確注釋,才能讓后人正確理解原著精髓,這也是一個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部作品的問世,往往會引人關(guān)注,自然也會引發(fā)后人的評論,而評論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人們對作品的認知。說到這里,我覺得很有必要探討一下經(jīng)典名著的文學批評問題。一部好作品的誕生,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但經(jīng)過后人評點,就導致了不同版本的出現(xiàn),而這些不同往往體現(xiàn)在文字方面。在明清小說中,這個問題尤其突出。例如李卓吾評點過《水滸傳》、 《西游記》,張竹坡評點過《金瓶梅》,毛宗崗評點過《三國演義》,脂硯齋評點過《紅樓夢》等。這些文學作品經(jīng)過他們的評點,一者可以讓讀者認識到作品的巨大價值,二者又透露出批者的主觀思想,這無疑是積極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原汁原味的名著,經(jīng)過批者的圈閱修改,很多文字已經(jīng)走了樣,甚至與原著大相徑庭,這是后人沒有注意到的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只過分宣傳批書者的功績,而極少談到批者對原文的篡改和由此帶來的惡劣后果,這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嚴重欠缺。大家翻翻各類名著版本,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上文關(guān)于借音字的諸多文字篡改,就是批書者任意妄為造成的。如果想讓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更規(guī)范更趨完美,就應該彌補這塊缺失,借音字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怎么也繞不開的。
這些年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整理,提得最響亮的一個口號是“回歸文本”,對“回歸文本”的認識,專家們也見仁見智。我的《<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針對“蘭陵笑笑生”的歸屬和方言問題也引發(fā)了專家和讀者的熱議?!吨袊鐣茖W報》的記者對我電話采訪后,又采訪了部分“金學”專家,專家在強調(diào)“名著研究應回歸文本”的同時,也有專家說:
很多研究者在沒有搞清楚方言是什么的情況下,便將通用詞匯當成方言,如此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難以令人信服?!恍┧^的研究者未能秉持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也不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只是抱著獵奇心態(tài),異想天開,有些人為“自成一家之言”,甚至罔顧起碼的邏輯?!朔N急功近利的做法,更使研究復雜化,其結(jié)果只能是使研究遠離學術(shù)正途。[8]
我始終相信事實勝于雄辯?!叮冀鹌棵罚驹嫖淖纸颐亍肥俏摇盎貧w經(jīng)典”系列研究的首部作品,首版65萬字,以萬歷版《金瓶梅詞話》為底本,運用“借音字說”,對前人提出的所謂海量錯誤文字,進行了持之有據(jù)的詳細解讀;之后又出版了40余萬字的《<紅樓夢>原本文字揭秘》,也是以“借音字說”為理論基礎(chǔ),對曹公原文進行了徹底還原; 《紅樓夢》全本以及《西游記》和《水滸傳》的校注稿也正在整理中。上文中的詞條,就出自這個系列研究。
值得說明的是,方言文字是我系列研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金瓶梅》作者考證也算是意外收獲。有人只關(guān)注《金瓶梅》的作者,關(guān)注方言之爭,其實是偏離了我研究的重心,我這個系列研究的重心還是在“借音字說”上。通解借音字,回歸文本,回歸經(jīng)典,則是我的終極目標。
那么,如何理解回歸文本呢?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回歸版本,二是回歸文字,三是深入解讀。
先說回歸版本。前面我說過,一部作品的眾多版本,是制約人們認識名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我看來,原版本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這就需要大家正確辨明哪是原版本,哪是后人修改的版本。后版本盡管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但由于后人對原著已作了不同程度的文字篡改,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已?,F(xiàn)在有些出版社只注重經(jīng)濟效益,不分版本優(yōu)劣,隨便拿過一個本子,簡單標點后就投放市場,實在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
有了版本的界定,再看文字。文字是回歸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始的文字最為關(guān)鍵。古人在原版中善用的那些古文字也好,借音字也好,俗文字也好,往往有它們存在的價值,這就需要我們?nèi)ゼ右哉鐒e。當然,極少數(shù)錯別字也在其列。對于后版本中的文字來說,就更為復雜化了,哪些是保留了原版中的文字,哪些是被后人篡改了的文字,還有哪些是被刪掉了的,哪些是被硬加上的等等,就更需要校書者認真對待了。只有將這些都梳理清楚了,才能對原版文字作出正確界定。
選好版本文字還不夠,還需要對其中的某些文字作出深入細致的解讀。由于歷史的原因,作者使用的某些古文字、借音字、俗寫字等,到今天已經(jīng)不被人們所熟悉,再加上后版本又作了無謂的刪改,這就更加容易誤導后人,也無怪今天的讀者讀不懂《金瓶梅》,讀不懂《紅樓夢》了。要想讓讀者讀懂這些名著,真正理解這部分文字,就必須將他們放進動態(tài)的文字演變中進行考證,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和注釋。
借音字是破解古典小說文字謎團的一把“金鑰匙”,“借音字說”為回歸名著文本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其豐富的內(nèi)涵,決定了它蘊含著巨大的正能量。它深遠的社會價值和實用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能解決歷史上至今解決不了的文字謎團,讓很多重大學術(shù)問題由此迎刃而解;二是借此整理出一套最符合原貌的名著校本,規(guī)范并統(tǒng)一名著校注和出版市場;三是能為影視制作提供規(guī)范文本,對相關(guān)文化產(chǎn)業(yè)的深度開發(fā)提供文字上的有力支撐;四是促使全社會重新認識和反思中國文字,為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字史添上不可或缺的一筆。
[1]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影印本 [M].香港:太平書局,1982.
[2] 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 馮其庸.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 [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4] 周汝昌.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 [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5] 蘭陵笑笑生.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影印本 [M].臺灣:天一出版社,1985.
[6] 胡文彬.感悟紅樓 [M].沈陽:白山出版社,2010.
[7] 施耐庵,羅貫中.明容與堂刻水滸傳:影印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8] 張春海. 《金瓶梅》作者“新說”引學界爭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