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一
“虞舜與九嶷”大舜文化研討會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寧遠召開,參會學者70人,參會論文54篇。
清華大學教授、海內著名專家李學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國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與貢獻》,以提綱挈領的風格,討論了 9個方面的問題。(1)關于虞舜在中國和世界文明史時空坐標中的位置;(2)關于虞舜在三皇五帝中的地位;(3)關于虞舜在中國早期文明史上的時空位置;(4)關于歷史文獻和考古發(fā)掘對舜葬九嶷的佐證;(5)關于虞舜在道德文明的建樹;(6)關于虞舜對中國禮樂、禮制文化的貢獻;(7)關干“清華簡”對虞舜中道、中和思想觀念提供的佐證;(8)湘魯合作開啟了舜文化研究優(yōu)勢互補的可行之路;(9)關于正確對待舜文化研究不同意見的問題。
李學勤先生多次來湖南,參與舜帝研討和紀念活動,給予極大的支持。此文從世界文明空間、世界文明與中國文明起源時間的宏觀背景上看待虞舜歷史,注意到早期文明的長度、廣度、高度,民族文化的歷史源頭、思想源頭、道德源頭,研究宗旨提倡對當代現實的積極作用,研究態(tài)度提倡證真,不主張對古人過于苛刻,研究方法重申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重點討論了玉琯巖古舜帝陵廟遺址發(fā)掘和清華簡《保訓》篇中關于舜和“求中”、“得中”的記載。文章同時對湘魯跨省合作研究給予厚望。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唐之享會長的文章《促進民族融合的偉大歷程——試論舜帝南巡的歷史意義與精神遺產》,從歷史意義與精神遺產等多方面,探討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偉大貢獻。唐會長的新著《虞舜與九疑》更是分十二章,廣泛探討了舜德與圣賢崇拜、舜帝南巡的南方文明背景、舜帝南巡與湘楚文化淵源流變、舜文化與永州精神、舜葬九疑與瀟湘文學母題、歷代祭舜與地方傳說及地名遺跡等諸多問題。
文章與李學勤先生的看法有若干巧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以往有關虞舜問題的研究,過于集中在史學方面,史學之中又過于集中的考證方面,而考證又過于偏向于疑古薄古。實際上,實事求是的古文家精神,與經世致用的今文家精神,同樣是我國學術思想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不宜偏廢。但從有清以來,學者過信考據,延至民國,仍以乾嘉考據為楷模,其弊則失于饾饤瑣碎,不明大義,忽略了人類主體精神世界,實際上清朝的明亡,以及民國的短命,也與考據思潮的流弊有一定關系。
唐會長此文提出既要研究舜文化的歷史意義,又要研究舜文化的精神意義,如他的德治理念、民本思想、“勤民野死”的擔當精神、“盡善盡美”的人生境界。特別是要注意舜帝在整個民族血脈多元融合的線索,指出“舜帝南巡實現了華夏、東夷、南蠻三大部族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這一千秋偉業(yè)是堯帝所不可比擬的”,揭示出了舜文化研究的大義所在。
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謝玉堂會長的長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兩個新問題:(1)舜在百歲高齡的晚年為什么還要去江南巡狩?(2)舜為什么身葬九疑?謝會長此前在2010年出版《論大舜》,2011年出版《甲骨文的由來與發(fā)展》,提出“走進釋古時代”或“走進新的釋古時代”,對虞舜問題早已作出全面系統(tǒng)研究。而且唐會長的切入點也與李學勤先生提出的“走出疑古時代”有若干學理上的關聯。
文章充分依據歷代史籍的記載,提出很多精彩的事理推斷,也寄托了自己的諸多感情,即如名儒王守仁所說,“天下之人同此心”,清儒章學誠所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章一方面肯定舜帝南巡和舜葬九疑的史實,詳究歷史真相,指出舜帝南巡,以和平解決的方式,融合三苗,解決南北爭端,使廣大民眾避免遭受戰(zhàn)爭之苦,順應了三苗民眾對和平的渴望,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從而為夏王朝的誕生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也對舜帝南巡給予很高的精神禮贊。指出“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讓舜深感政治責任重大”,同時南巡也使舜承擔了極大的艱辛,作出了極大的犧牲。如說:“舜把江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又如說:“由禹所率領的奔喪隊伍中肯定有娥皇、女英二位夫人。二位夫人追憶起和舜同甘共苦、恩恩愛愛、和睦相處的八十個春秋,不禁感慨萬千、悲痛欲絕,傷心的眼淚滴到竹子上,于是就有了后世所傳頌的‘斑竹’,也即‘湘妃竹’?!苯涍^作者的詮釋,使人不覺對湘妃斑竹這一凄美傳說,寧愿自覺接受,不忍輕率辨疑。
二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虞舜與九嶷”,會議收到“舜葬九嶷”主題論文14篇,“舜帝南巡”主題論文4篇,合計論文18篇,是近年來關于虞舜與九疑山關系問題的最為集中的探討,論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較大突破,包括不同意見之間,也都觀點擺開,意見明朗,為今后的遞進研究,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
張弘、安作璋的文章《虞舜南巡與歸葬九疑問題初探》,首先分析有關虞舜南巡的四種觀點:(1)安度晚年說:虞舜晚年要背井離鄉(xiāng),去酷熱難耐的南方巡狩,有悖常情,難以成立。(2)南征三苗說:虞舜南巡時,對三苗的戰(zhàn)事已經結束,故不可取。(3)受禹排擠被迫流亡說:有相關文獻記載對應,可證具有的合理性與真實性。(4)建觀象臺科學考察說:古人有以南方為“天地之中”、以南為尊的觀念。虞舜崩葬的今湖南永州的九疑山,地處虞舜都城的同一經度,即位于虞舜都城的正南方?!摆旆蕉馈钡摹胺健奔粗改戏?,或曰“南正”。因此,虞舜南巡是遠古時期的一次科學考察活動。同時,天象考察也符合大禹集團的政治利益,并且具有安撫三苗、施行德政的積極作用。
文章接著分析了舜葬九疑的兩種觀點:(1)南己之市說:認為“南紀”泛指南方重要之地,九疑山即在其內。(2)鳴條說:“鳴條”本義指因風作響的樹枝,“荊”“楚”皆指長條形灌木,因此鳴條與荊楚之地可能有密切關系。認為目前在沒有發(fā)掘出更有說服力的新證據之前,虞舜葬地為九疑山是可以認同的。
孟祥才的文章《簡論舜之南巡與歸葬》指出舜的歸葬地至少有鳴條、南已之市、紀市、蒼梧之野、九嶷五種不同說法。自古以來,已有爭論。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認為舜死于南巡蒼梧、歸葬于九嶷之說,可能最接近歷史事實??脊刨Y料證實,舜所在的東夷人太昊氏一族,的確有一條自諸城至長江流域的遷徙路線。而舜施行和平的懷柔策略,既死之后,選擇就地安葬,符合三苗等南方人民的愿望。
曹定云的文章《關于舜“南巡”與“葬于江南九疑”的思考》主要探討三個問題:(1)舜“南巡”與“葬于江南九疑”的文獻記載,《尚書》、《孟子》、《史記》、《竹書紀年》、《列女傳》、《山海經》、《帝王世紀》、韓愈《黃陵廟記》、《路史發(fā)揮》。雖然文獻記載有不同的說法,而虞舜是我國古史傳說中的重要人物,是“五帝”中最后一位“帝王”,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2)舜“南巡”與“崩于蒼梧之野”辨。引用明代李贄鳴條有蒼梧山、舜陵亦在安邑之說,印證以今本《竹書紀年》則云:“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認為舜陵在山西。湖廣千里迢迢,交通極為困難,一個百歲老人,以情理度之,舜要“南巡”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3)洞庭“湘妃”辨。舜妃娥皇、女英傳說是不可靠的。娥皇葬于陳倉,“舜南巡”時已先去世,商均封于商,其墓不可能在江南洞庭。在司馬遷《史記》之前,湖南零陵九嶷山舜陵已經見于記載,古史何以如此,值得認真思考。提出虞舜族群的后裔南遷問題。今湖南境內有鼻亭、象亭、象骨山、象湖,有溈山、溈水,有舜田、重華縣、舜帝城、舜祠、舜水、舜鄉(xiāng),有娥皇女英廟、相思宮、望帝臺、舜女寺,這些遺跡是舜的后裔進入湖南的最佳證據。
文章進而推論,“九疑”之名來自“卜人燕”的后裔,其族徽是“疑”,常見于甲骨文、金文中,為殷代望族,與殷代“燕國”的古史相關,有十幾種徽號。殷商與虞舜均為古東夷族,“九疑”可能代表著九支或多支“卜人燕”的后裔?,幾宓淖嫦仍幼〉卦诤颖北辈浚c有虞氏為鄰,有尊舜的傳統(tǒng)。據瑤族傳說,他們的先祖漂洋過海,來到南方。遷徙中,得到了盤古的幫助。其時間當在西周初年。
郭永秉的文章《鳴條、歷山和蒼梧之野》主要根據戰(zhàn)國楚簡,討論了郭店簡《窮達以時》有“舜耕于山,陶拍于河浦”的記載,而上博簡《容成氏》既有“舜耕于丘,陶于河濱,漁于雷澤”,又有“桀乃逃之山氏”,商湯“降自鳴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門”,而夏桀“遂逃去,之蒼梧之野”的記載。文章旁引楊寬在《古史辨》第七冊中“傳說分化”的觀點和近年陳泳超關于“堯舜傳說”的研究,認為這是古史傳說中相當常見的現象,可見舜的傳說中與其他傳說有關涉的內容非常多,不可作為歷史記載看待。
劉彬徽的文章《舜葬九嶷與湖南遠古文化研究》針對錢穆40年代《蒼梧九疑零陵地望考》認為遠古湖南為無文化可言的不毛之地,蒼梧和湘、沅等水系原在長江以北,以及近年曹定云提出的帝舜后裔在商代南遷、帶來舜南巡葬九疑傳說的觀點,認為當時湖南遠古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當時中原和南方湖南存在著文化交流,南來北往的人員流通已很方便。列舉澧縣城頭山古城、湖北石家河古城等考古遺存,認為是早期國家文明最重要的標志。列舉湘鄉(xiāng)岱子坪遺址等,及蚩尤傳說等,認為中原與湖南的文化交流在七八千年以前就已廣泛存在。文章進而重申,湖南、湖北境內的古代部族的族屬,是炎帝、祝融部族。
楊東晨的文章《九嶷山與舜文化考》使用文化學方法,以九疑山傳說佐證帝舜確實葬于九疑山。引用文獻包括較早的《水經注》、《元和郡縣志》,以及晚近的清王萬澍《衡湘稽古》、當代學者何光岳《東夷源流史》。作者為陜西人,卻對湖南地名作了很細微的論證。
張新斌的文章《九疑山綜論》綜述江蘇、江西、廣西、湖南四省“九嶷山”地名記載與歷史沿革,進而論述“九嶷山”的文化內涵為舜文化(包括陵廟文化、二妃文化、祭祀文化)、道文化(包括名人與道、高士與道、奇物與道)。其分疏清晰、客觀、可取。
朱亞非的文章《論明清帝王祭祀九疑山舜陵》指出明代12帝祭祀15次,清代11帝45次祭祀舜帝陵,以此表示繼承皇位的正當性和正統(tǒng)性,同時表示對天下和諧社會的期盼,和宣傳德治、仁義、孝道,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
尹華君的文章《明清時期永州境內舜廟略考——以永州方志為中心》探討了零陵舜廟、寧遠舜廟、道州舜廟、東安舜廟、祁陽舜廟(虞帝廟、瀟湘廟),統(tǒng)計永州7縣共計26處記載,并簡要論述了其祭祀活動。
郭輝東、呂芳文的文章《九嶷山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哪里?》介紹了作者于1999年在九疑山舜帝陵正殿右側發(fā)現“正穴”石刻的經過,認為此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確實是一塊少見的風水寶地,而二字為何人何時所刻尚待進一步探究。
周九宜的文章《從出土文物看帝舜、蒼梧、九疑》認為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地圖證實舜葬九疑并建有陵廟,上博楚簡《容成氏》、《子羔》證實了《尚書》等歷史文獻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傳本,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證實楚地在戰(zhàn)國時已形成對虞舜品德的崇敬,里耶秦簡證實關于古蒼梧地域的記載在湘南,九疑山古舜廟遺址考古發(fā)掘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
張澤槐的文章《舜帝南巡考辯——兼與索寶祥商榷》認為:索寶祥《舜跡三考》提出《史記》所載舜帝南巡為司馬遷“杜撰”、“演繹”,文章從舜帝能否南巡、舜帝是否南巡、舜為何南巡、舜帝南巡遺事四方面,作了比較詳密的考辯,加以反駁。
蔣波的文章《舜帝南巡與文化融合》認為舜帝德化三苗,對中國南北文化的融合產生了積極影響。
張江洪的文章《試論舜帝治理南方的策略》認為舜帝治理南方的策略有:(1)征伐與仁德并施;(2)巡守;(3)施仁政,行禮樂。
歐利生的文章《試論九疑山舜帝陵在歷史文化認同中的積極作用》重點論證九疑山舜帝陵在歷史文化中的認同,對其積極作用并未展開說明。
三
會議收到“舜文化”文化史和“舜文化”精神史研究主題的論文共計10篇。
朱漢民的文章《舜文化與湖湘文化建構》指出:舜文化在湖湘地區(qū)具有多元性的文化意義。舜作為天子,舜文化具有代表“政統(tǒng)”的政治文化意義;舜作為先圣,舜文化具有代表儒家“道統(tǒng)”的文化意義;舜作為一位藝術化、人性化的人,舜文化獲得了“文統(tǒng)”的意義;舜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民間文化,與民間宗教融為一體,具有“神統(tǒng)”的文化意義。文章就此四個方面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期、勾畫和推斷。
王鈞林的文章《齊魯文化與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探討齊魯文化與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關聯。認為: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qū)首先有東夷人的活動,爾后成長出齊魯文化,齊魯文化又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的思想資源。虞舜是生于諸馮(今山東諸城市)的東夷之人,構建中國核心價值觀的第一人。文章著重探討了“夷俗仁”、《舜典》“五教”、思孟學派、墨家學派、管子學派、三綱五常、“禮、義、廉、恥”諸問題。
周亞平、劉新榮的文章《虞舜文化:東方文化資本搖籃》從當代經濟社會的角度,評價和審視東西方文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舜文化已經被東方文明國家的經濟喚醒,標上各種文化資本的烙印,走向資本的舞臺,為文化產業(yè)提供著新的發(fā)展機遇。認為:當文化成為經濟的文化時,文化就被賦予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使命。當經濟是文化的經濟時,經濟就承接了厚積文化資本的社會責任。認為:東方文明根于炎黃、始于虞舜。“文化資本”理念應當成為開啟虞舜文化研究的新鑰匙。提出:將虞舜文化資源納入湖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虞舜文化資本納入湖湘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將虞舜文化精神作為湖湘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動力之源;將虞舜文學藝術精品制作成古典文明為現代服務的精神大片;將虞舜文學藝術精品制作成陶冶心靈的動畫片;將舜帝再現舞臺,創(chuàng)作一臺九嶷山實景文藝節(jié)目;行動起來,將舜文化產業(yè)做強、做大。
以上3篇論文都極為分量。周亞平、劉新榮先生的文章體現的對于虞舜文化的現時代的宏觀展望,與朱漢民先生《舜文化與湖湘文化建構》虞舜文化在傳統(tǒng)時代的宏觀勾畫,恰成一種古今對應、前后銜接。王鈞林先生的文章中體現的主線條的宏觀勾畫,與朱漢民《舜文化與湖湘文化建構》具有相似的思路,只是一論湖湘,一論齊魯,可謂蟬聯駢接,雙峰并秀。
“舜文化”精神史研究是一個持續(xù)的重點。
王田葵的文章《舜葬九疑與〈韶樂〉精神》認為:舜有《大韶》,《韶樂》是九疑山的天籟之音,體現了舜德的最高精神境界?!渡貥贰返淖罡呔辰缡恰吧袢艘院汀保瑢⒌滦灾?、音樂之美、詩歌之美三者融合為一。從舜帝追求的“神人以和”到儒家的“天人合一”一元化思維模式,是中國思維方式和結構的集中體現。清華簡《保訓》所載舜求取“中道”,即歷代圣賢所追求的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道統(tǒng)”?!霸馈笔侵袊说纳顚由疃戎腔?,“元道”具備“以他平他”、“和而不同”、“審時度勢”三個向度,對于21世紀的人類具有普適價值。文章透過對《韶樂》的討論,重點對“道統(tǒng)”、“中道”、“元道”展開探討。
陸魁宏、鄧堯忠的文章《論舜德文化的當代思想價值》認為,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舜德文化蘊含極為豐富。指出舜有大孝之德、有親民之德,舜為民興利、為民除害、為人民辦實事、關心百姓的精神生活、關注民意,有勤政之德、有“禪而不傳”之德、有助人為樂團結群眾之德。
陳仲庚的文章《“允執(zhí)厥中”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指出:“允執(zhí)厥中”作為治國理念,就是要誠實守信地堅持天下之正道;作為治國方略,就是要以誠信的態(tài)度,廣開言路、廣納賢才,實現政治清明,提高公信度;作為哲學理念,就是要“中和”天地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尋找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亦即適宜、適度的平衡點,以實現個人心境、社會需求、自然生態(tài)的三大平衡。指出:“允執(zhí)厥中”既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目的論,是“舜文化核心范疇”中的核心。
周甲辰的文章《舜葬九嶷與永州人的樸誠品性》指出:永州人率真深情,不隨流俗;耿直方正,棱角分明;為人重德,以誠為本等品性均源自于舜。舜的樸誠品性在歷代永州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fā)展,換言之,永州地區(qū)在舜文化產生與傳承中所處有重要位置。
吉成名的文章《論中國傳統(tǒng)忠孝觀》認為傳統(tǒng)之孝在虞舜時期已開始形成,堯非常看重舜的孝行,經過考察以后,傳與帝位。文章對傳統(tǒng)之忠的起源,以及忠孝官在明清與民國間的變革,均有推論。
呂步震的文章《帝舜德孝,澤潤華夏》將舜帝的為人、處世、理政、治天下的德孝之舉,剖析為18個環(huán)節(jié),分別加以評述。即:(1)舜王降世;(2)賜名重華;(3)投師務成;(4)以孝治家;(5)捕魚雷澤;(6)壽丘制陶;(7)躬耕歷山;(8)負夏都君;(9)五常之教;(10)堯王訪賢;(11)重華娶妃;(12)佐堯輔政;(13)虞舜登基;(14)遷都蒲坂;(15)以德治國;(16)巡視天下;(17)禪讓大禹;(18)德光普照。論述頗為直觀、整齊。
雷建飛的文章《論舜帝崇拜與傳統(tǒng)文化建構》認為:舜帝倡導的為人、持家、做官、治國均以道德為本,開創(chuàng)了中華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稱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以道德為核心的舜文化堅持“德為先,重教化”,這一理念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
四
會議收到“古史研究”主題論文5篇。
林小安的文章《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芻議》承接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的觀點而加以繼續(xù)討論,將堯舜禹稱為“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同時也承接了史學界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的觀點,認為所謂“三皇五帝”的歷史多是后人附會敷衍的。認為各種“五帝”之說,是在戰(zhàn)國時期“五行”說盛行以后,所有的事類都按“五”來歸納所致。炎帝、黃帝成為中華全民族共同人文始祖,也是為了時代所需,純粹是人為編造的。認為“古史辨”學派隨近代科學的傳入中國而產生,破除了對封建時代所謂“正統(tǒng)”史學的迷信。
文章還著重討論了古代不同族姓之間世通婚媾的現象,認為帝堯把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的傳說是二者為姻族的反映。
文章提出舜從今濟南歷山一代長途巡視到今永州九嶷山,可以和太伯仲雍從陜西周原長途遷徙到今蘇州地區(qū)的荊蠻之地聯系對比,說明遠古長途遷徙時有發(fā)生,不足為奇。
這些見解超出今人的知識、常識來考察上古,值得特別關注。實際上,上古民族的長途遷徙,還可舉出姜姓由黃河上游遷徙到黃河下游、召公奭由關中遷徙至北方封燕等例證作為比較,而天子巡守的條件應當比民族遷徙更好。
張京華的文章《五帝名號表》認為疑古派對于堯舜禹史實的懷疑,往往出于對于古代文獻的誤讀,和對古代文明制度的不解。文章試圖從上古制度內部求證上古文明的真相。
蔡建軍的文章《漢長沙國地圖與九嶷湘江源舜文化遺產》認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幅地圖,標注“帝舜”字樣,是迄今考古發(fā)掘的最早的舜帝陵廟方位標識。對照現代地圖,馬王堆地形圖之“帝舜”、“九香”、“七柱”標識與現代藍山縣香爐石附近的等高線形狀極為相近。這是一個奇跡。
荊庚紅的文章《從舜帝廟遺址看宋代及宋代以前祭祀舜帝的規(guī)制》指出,九嶷山玉琯巖舜帝廟遺址,年代上限到西漢,下限不晚于南宋,可證舜帝廟及祭祀舜帝的活動在玉琯巖延續(xù)了1600余年。文章重點對舜帝廟的祭祀規(guī)制作了論述。
雷運福的文章《淺談堯舜禹禪讓的本質和禪讓的條件》認為堯舜禪讓的條件就是:在沒有建立聯邦集團軍隊的前提下,宗主國的實力特別是其軍隊實力已不是最強大、不足以確保維護萬國利益時,聯邦帝位就實行非血親對象授讓,禪職的授讓對象必須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酋邦國首領,使其成為酋邦集團帝位的繼承人。
五
會議收到“家庭倫理、勤政廉政、和諧社會”主題論文9篇,均具有一定意義。特別是家庭倫理以及由齊家而治國的典范,就已有記載的史籍而言,幾乎只在虞舜身上體現最為鮮明,所以尤其值得加以關注。
翟滿桂、蔡自新的文章《舜文化是推動家庭延續(xù)、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磨合劑》認為:“舜文化”歸結為一個“孝”字?!靶ⅰ钡於俗优c父母家庭關系的基本準則?!拔宓洹薄ⅰ拔迤贰?、“五教”、“五常”的核心都為“孝”,由“孝”的家庭倫理關系規(guī)范擴展而來。
楊金磚的文章《道心惟微:虞舜在齊家治國中的廉政之道》認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其中”,是虞舜的治國方略,更是虞舜終其一生所堅守的道德準則。虞舜藉此而開創(chuàng)了中華道德文明的先河,同時也奠定了中華廉政文明的基礎。文章從以民為本、關心百姓,重德尚能、公平公正,克勤克儉、賞罰分明,賢人為政、克己修身等四方面,對虞舜廉政思想的主要表現作了詳細探討。
潘雁飛的文章《論舜帝廉潔思想的現實意義》指出:舜帝個人的廉潔是其廉政的基石。其現實意義在于能啟發(fā)我們:(1)廉潔從政要具備高度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2)廉潔從政要純潔自我,從點滴抓起、勿以惡小而為之;(3)廉潔從政要注重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教育和制度約束;(4)廉潔從政要像舜帝一樣身體力行,勤政不輟,體察民生疾苦便可以長久護持一顆廉潔之心。
王瑞華、楊增和的文章《論舜帝廉政思想的歷史地位》指出:舜帝政治權力運行中的倫理價值,體現為德治與法治兩種治理手段并用的動態(tài)平衡。這種倫理與政治合一模式,成為今后中國倫理政治的基礎。舜帝尋找為民眾謀利益的賢能之人,建立官員選拔的民主機制,使政治轉移中公共權力不被濫用和私有化,也產生了民主政治的基因。
王克群、史書鑠的文章《弘揚大舜勤政廉政美德》認同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源頭、對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極大影響的觀點,認為勤政廉政、重諫納言、選賢任能的大舜精神,對于當代社會的勤政廉政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錢宗范、王銀波的文章《舜帝南巡推行和諧文化的歷史意義》指出:大舜南巡及其在南方宣傳的文化,其實質是和諧文化。大舜是我國歷史上創(chuàng)導和諧文化、推動社會和平穩(wěn)定造福民生的始祖。
呂國康的文章《禹舜和諧關系的文化啟示》認為楚簡《容成氏》、《唐虞之道》與《史記》印證,可證“禪讓制”為可信的史實。禪讓制的推行,穩(wěn)定的公天下政治大局的出現,帶來了堯舜禹之間的和諧關系,是大禹治水等諸多成功的重要原因。
歐陽維西的文章《弘揚舜帝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從舜帝精神到和諧社會的思辨》提出“舜帝精神”的內容應當包括:修身以誠為要,實現個人和善;齊家以孝為先,實現家庭和美;治國以德為本,實現社會和諧;平天下以仁為貴,實現國家和睦;視萬物以和為規(guī),實現神人和融,共五個方面。
張映華的文章《從君臣組合看鯀禹治水成敗的必然性——兼論舜帝在大禹治水中的“總教頭”作用》認為大禹法追舜帝,受到過虞舜的影響。
六
會議收到“舜文化”與旅游經濟主題論文5篇、“文學、詩學、美術”主題論文3篇。
唐金培的文章《虞舜文化傳承與九嶷山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融合互動》認為九嶷山旅游產業(yè)可以作為寧遠乃至永州第三產業(yè)的龍頭產業(yè)。
嚴興德的文章《九嶷山的思考》提出九疑山的戰(zhàn)略定位應當是:九嶷山是世界的九疑山,九疑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圣地,九疑山是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劉衛(wèi)華的文章《舜葬九疑的人文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認為對于舜葬九疑人文資源的理解主要應當包括三個方面:(1)舜帝的“德圣”和“孝祖”地位,使九疑山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2)對舜帝的崇敬和對舜文化的弘揚,是歷代偉人和詩人、方家的共同選擇;(3)舜德精神感召日月,可以極大地豐富和提升寧遠旅游文化價值。
楊海芳的文章《文旅融合視野下舜文化在寧遠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提出寧遠文化旅游資源應當以舜文化為主線,大發(fā)展,大繁榮,讓舜文化成為寧遠旅游發(fā)展的靈魂和旗幟。
鄭國茂的文章《九嶷山舜文化資源與教育朝圣的思考》認為舜帝身體力行創(chuàng)建的道德文化是永恒不變的教育主題,提出挖掘九嶷山獨有的舜文化資源對于當代教育的獨特作用。提出將九疑山旅游定位為“教育朝圣目的地”、“道德探源之旅”、“孝悌尋根之旅”,實際上是將“朝圣”主題與大中小學生的課外旅游捆綁為一,其教育意義與經濟意義有待商榷。
劉戈、劉雙全的文章《舜帝形象考析》認為,現代所見舜帝畫像或雕塑造型,有的塑造成神祖,有的雕刻成帝王,有的描繪成布衣之人?;蛲栏甙粒蛴旅蛣偭?,或平和謙讓,或溫文爾雅,造型各異,不免缺乏個性,丑陋平庸。文章從舜帝品德、體貌、服飾作了系統(tǒng)考辨。
吳同和的文章《“解慍阜財”與“內圣外王”——〈南風歌〉隱含密碼淺探》認為:《南風歌》藝術再現了先民對溫情南風的禮贊,折射了舜帝德孝仁義之操守的光芒,也表達了舜帝的美好心愿。
謝義瑛的文章《古詩證舜葬九疑》以詩證史,試圖從古詩典故中,找到舜葬九疑的佐證。文章對屈原、蔡邕、溫子升及唐宋以下詩文略加考辨。
此外,何海龍的文章《舜文化研究——新時期文化統(tǒng)戰(zhàn)的范例》認為:近年來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湖南省九嶷山舜帝基金會通過舜文化研討,吸引大批學者,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同時加強與各省的交流合作;又將祭祀舜帝發(fā)展成為全球華人省親祭祖活動,使其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載體和凝聚海內外華人的強大動力。認為這是湖南省在新時期的一種成功的統(tǒng)戰(zhàn)范例。
何文是本次研討會較為獨特的一篇文章,是學者“自身工作的反觀”,實際上也可視為是對大家自身舜文化研究和研究活動的組織工作的評價。
七
參會論文大致可以分類為8個子題,即:“舜葬九嶷”研究、“舜帝南巡”研究、“舜文化”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倫理、勤政廉政、和諧社會”研究、“舜文化”與旅游經濟研究、“文學、詩學、美術”研究。
“舜文化”是一個交叉領域,不在學科體制之內,研究不易。本次研討會成果眾多,主題集中,討論深入,具有階段性、標志性的意義。個人認為,研討會的成功,與諸多前輩學者、海內名家的撰文參與有關,前輩學者是舜文化研究中最可寶貴的力量。研討會的成功也與北京、上海、山東、山西、河南、廣西、湖南、臺灣等多地學者的共同參與有關,與唐之享會長、謝玉堂會長,湘魯兩省首長的大力支持和親自參與有關。此外,寧遠縣委書記嚴興德、寧遠縣人民政府縣長劉衛(wèi)華、寧遠縣政協(xié)主席歐陽維西等一把手領導,都親自撰文參會,也應特別載入史冊。
研討會出現了若干商榷、爭鳴,這是學術繁榮的象征。曹定云先生的觀點,一直是對舜“南巡”與“葬于江南九疑”表示質疑,郭永秉先生的觀點也有質疑的含義,而劉彬徽先生的文章則是專門與曹定云先生進行商榷的。張澤槐先生的文章,也與索寶祥的觀點進行商榷。林小安先生相信虞舜南巡,與曹先生的觀點編有不同。林先生是史學前輩,與張京華的著眼點不約而同均側面涉及到“古史辨派”,不啻也有就正、商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