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然化認識論: 從方法到內容

      2013-04-07 09:28:03
      關鍵詞:奎因認識論邏輯

      李 俠

      (上海交通大學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上海 200240)

      自美國哲學家奎因(Willard Van Orman,1908—2000)于1969年提出自然化認識論(naturalized epistemology)以來,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四十余年,自然化認識論早已從當初的一種理論設想演變?yōu)橐粓鲛Z轟烈烈的學術思潮?;仡欉@四十年間關于自然化認識論的研究發(fā)展歷程,在成就與缺陷的交織中,自然化認識論提出的挑戰(zhàn)給我們今天的哲學帶來了什么?在科學哲學正經(jīng)歷痛苦轉型的當下,這種思考對于未來研究綱領的選擇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對此,需要厘清如下兩個問題: 首先,自然化認識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其次,自然化認識論到底是一種方法,還是一種研究綱領以及自然化認識論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如何。

      一、 科學認識論的早期歷史與發(fā)展

      自然化認識論這一概念的提出,究其思想根源,并非奎因教授靈機一動憑空想出來的。要知道自17世紀笛卡爾以來,哲學研究的主戰(zhàn)場已經(jīng)轉向認識論,只不過在那個科學曙光初現(xiàn)的年代,認識論的研究手段比較單一而已,即自我反思。這個階段持續(xù)了近200年,這期間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大,揭示人類認識的黑箱結構以及為知識大廈提供可靠基礎的宏偉藍圖仍未實現(xiàn)。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哲學世界經(jīng)歷了巨大的觀念變革,一場新興的哲學運動得以醞釀,它的直接導火索就是由法國哲

      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開啟的實證主義思潮。驅除形而上學,用證實來改造哲學的理想,以一種清新的風氣滌蕩著傳統(tǒng)哲學的黯淡與庸常。這種實證的精神迅速從觀念領域向實踐領域推進。雖然,孔德的目標是在哲學中清除形而上學,但是這個目標在孔德的年代是無法實現(xiàn)的,他還缺乏一種可以進行具體操作的工具和思想基礎。這些準備在19世紀末終于備齊,即弗雷格、 羅素提出的新邏輯,馬赫與阿芬那留斯完善的新經(jīng)驗主義,以及彭加勒等人開創(chuàng)的約定主義。有了上述三種工具與思想材料的準備,實證化的道路才得以徹底打通。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證化是對認識論采取自然化的最早版本。其實,在這個發(fā)展鏈條的中間階段,認識論的自然化進程還面臨一場關鍵的戰(zhàn)役,即當時在大陸哲學傳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的新康德主義,這里蘊含了未來英美分析哲學傳統(tǒng)與大陸哲學傳統(tǒng)觀點分歧的關鍵所在。新康德主義的核心問題在于對康德觀點的修正,在康德看來: “認識的對象并不獨立于我們的判斷而存在,而是首先被創(chuàng)造或構造出來,此時未被概念把握的感覺材料在判斷本身的先天邏輯結構中被組織起來。這樣,非概念化的感覺材料便被置于某個先驗范疇之下,它們才第一次可能具有經(jīng)驗的客觀性?!盵1]其實,把這個觀點用通俗語言來表達就是感性雜多的經(jīng)驗材料如何在知性圖示中被處理的問題。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反對康德的知性與感性的二分,而強調使得認識對象成為可能的先天形式結構必須完全由知性的邏輯能力提供。這種分歧也就是后來新康德主義的馬堡學派強調數(shù)學與邏輯的起始原因。而19世紀末新邏輯的出現(xiàn)恰好滿足了這種內在理論需求。正如美國哲學家邁克爾·弗里德曼(Michael Friedman,1947—)指出的: “在羅素的‘邏輯作為哲學本質’的語境下,弗雷格的工作有助于將哲學理解為一種本質上技術性的數(shù)學學科……也就是說,哲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一門真正客觀的學科,能夠(像精確科學那樣)合作進步,原則上也能夠達到普遍一致。事實上,哲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數(shù)理邏輯這一最‘客觀’、 最普遍學科的一個分支?!盵1]至此,改造哲學的方向以及手段都已經(jīng)清晰了: 用邏輯的方法對語言結構進行分析,以此實現(xiàn)命題的意義理論: 能夠證實的就是有意義的,不能證實的就是無意義的。這就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維也納學派的主要工作: 追求一種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越過維也納學派的小圈子,把視野放大到當時的實證陣營,更能發(fā)現(xiàn)其旨趣。

      奎因1932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yè)后不久,即有幸獲得一項資助前往歐洲進行短暫訪學,這期間,他在那里曾與維也納學派有過密切的學術交流。按照英國哲學家艾耶爾(A.J.Ayer,1910—1989)的說法: “他(奎因)到歐洲旅行,廣泛地接觸了維也納、 布拉格和華沙的哲學家,于1934年回到哈佛大學?!鸪?他與維也納學派緊緊底站在一起,同意用意義的證實原則來排除形而上學。盡管他很羨慕卡爾納普在《世界的邏輯構造》中所發(fā)揮的邏輯構造的威力,但他卻反對卡爾納普的現(xiàn)象主義基礎而贊同物理主義?!盵2]從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奎因在很早的時候就完全清楚地了解維也納學派的工作。雖然,我們目前還不好說他三十年后提出的自然化認識論是完全受到此次游學交流的影響,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在維也納學派創(chuàng)立之前以及早期都有過類似的思想,據(jù)筆者的考證,這可以看做是初級版本的認識論自然化命題。維也納學派創(chuàng)始人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就曾認為: “哲學不是在各門單個學科之外或之上的一門獨立的科學。毋寧說,哲學的要素存在于一切科學之中,哲學是它們的真正靈魂,而且只有借助于哲學它們才成為科學?!盵3]石里克把哲學對于科學的重要性言簡意賅地揭示出來,同時,對于哲學自身來說,他認為: “認識論和自然科學的目標之間這種緊密的相互聯(lián)系也允許并且需要一種緊密的外部聯(lián)系?!盵3]在石里克那里,把哲學和科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外部媒介就是邏輯。這幾乎成為整個維也納學派的共識。對此,只要我們考察一下維也納學派的主要干將魯?shù)婪颉た柤{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的工作就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這種目標。在卡爾納普構造的世界中,對象是有等級的,即最低級的自我心理對象,然后是中級的物理對象,最高級的是他人心理對象和精神對象。這種對象秩序安排的根據(jù)在于: “每一等級的對象都是由較低等級的對象構造出來的。由于可還原性具有傳遞的性質,因而構造系統(tǒng)的一切對象間接地都是從最初一級的對象構造出來的,這些基本對象就是構造系統(tǒng)的基礎?!盵4]這種基于概念構造的認識論的邏輯系統(tǒng),使認識的公理化處理成為可能。最后達到概念在主體間的通用,從而無歧義地達到把握世界的目的。這是因為在卡爾納普看來: “所有的心理對象原則上都可以還原為物理對象,……從各類他人心理過程在原則上的可知性以及物理過程內部的統(tǒng)一規(guī)律性,我們可以推知一切種類的心理過程都有與之平行的物理過程,……因此我們將從自我心理對象構造物理對象,從物理對象構造他人心理對象?!盵4]至此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卡爾納普的宏大構想: 整個世界與知識體系就是這樣通過由簡單到復雜構造起來的,這個構造過程嚴格遵循還原論的原則。如果再結合來自康德傳統(tǒng)的分析與綜合的二分法,一個依據(jù)物理主義的可證實與蘊含意義的命題系統(tǒng)就得以確立,從而完成了驅除形而上學的目的。聯(lián)系到卡爾納普20世紀30年代關于語言的邏輯句法的研究,以及關于可檢驗性與意義的論證,已經(jīng)可以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結論: 邏輯實證主義就是一種初級版本的認識論自然化過程,只不過這時的自然化取向主要是作為一種方法被維也納學派的哲學家們廣泛采用與傳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變革的實質,奎因是完全了解的。這種作為方法的自然化之路的優(yōu)缺點,想必奎因也是了然于心的,只不過,這些邏輯實證主義者的理論缺陷的充分展現(xiàn)還需要時間,對于它的攻擊還需準備更為詳實的證據(jù),由此也暗示了自然化之路將開始發(fā)生實質性的轉變,這一切都要等待奎因的最后一擊。

      二、 自然化認識論: 從方法向內容轉變

      20世紀30至40年代,由于歸納問題引發(fā)的完全證實原則的破產(chǎn),導致邏輯實證主義面臨諸多理論困難,尤其是1951年代奎因發(fā)表著名的《經(jīng)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一文,在這篇最重要的文章中,奎因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兩個基礎性教條理論支柱,即分析與綜合的區(qū)分以及還原主義的教條,由此徹底摧毀了邏輯實證主義研究綱領的基礎。作為掘墓人的奎因自然要為這個空缺填補一種替代策略,這就是自然化作為方法提出的主要緣由,但是這個方案自提出之日起,其與傳統(tǒng)認識論的內在矛盾就一直在爭議中前進,下面通過隨附性的視角揭示自然化方法在運行中面臨的主要矛盾。

      韓裔美國哲學家金在權(Jaegwon Kim,1934—)在1988年發(fā)表了一篇著名論文《什么是自然化認識論?》中提出: “確證是我們傳統(tǒng)認識論的核心概念,關于確證,正如我們在傳統(tǒng)中理解的那樣,是一種規(guī)范性的概念,作為一種推論,認識論自身是一種規(guī)范性的探尋,其主要目標是關于確證信念的條件的系統(tǒng)化研究。”[5]在金在權看來,由于奎因認為傳統(tǒng)的笛卡爾認識論所追求的為知識尋找確定性的目標已經(jīng)失敗,認識論必須從規(guī)范性的綱領向描述性的綱領轉換。為此,奎因把傳統(tǒng)認識論的綱領分為兩部分: 概念還原與教條還原。前者把理論術語經(jīng)過還原指涉到感覺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特征; 后者則是把關于物理世界的真理看做是適當?shù)貋碜愿杏X經(jīng)驗的真理。這兩類還原都是不能接受的,概念還原會遭遇到整體論的困境,而教條還原論無非是笛卡爾懷疑論的一種變體而已,沒有多少新意。因此, “如果證實意味著通過邏輯演繹確證的話,那么,不可能通過感覺經(jīng)驗去證實科學。”[5]為了論證自然化方法存在的先天困境以及與此相對的規(guī)范認識論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綱領,金在權提出了一個縮小范圍的反駁,即規(guī)范倫理學的可能性問題,這是一個不錯的辯護視角。金認為: “我們認為認識的特性隨附在自然種類上,更一般地說,所有評價和規(guī)范特性都隨附在自然條件上……有兩個重要的主題構成了這種確信的基礎: 首先,價值盡管可能無法還原到事實,但必須與它們保持一致,即客體與關于事實的價值是不可區(qū)分的; 其次,必須有一些非評價的原因或理由歸因于價值,即這些原因或理由必須是普遍的,它們被規(guī)則或規(guī)范所覆蓋。這兩種觀點符合弱隨附性(weak supervenience)和強隨附性(strong supervenience)?!盵5]從這里可以看出,金在權把規(guī)范認識論中的一些常規(guī)性問題提出來用以反對以描述為特征的自然化認識論,換言之,這些問題可以自然化嗎?更為可貴的是,金在權引用了認識論中的深層內容,即關于心靈問題的認識論特性。為此,還是需要把隨附性概念簡單梳理一下,然后才可以清晰地看出自然化認識論面臨的問題。

      隨附性(spervenience)這個詞粗略說來,可以理解為: “當一個新穎的、 額外的或意想不到的事情到來或發(fā)生時伴隨而來的一種性質。Super意味著‘在……之上’或‘附加的’的意思,而‘venire’意味著 “到、 顯現(xiàn)、 發(fā)生” 等意思,這個詞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出現(xiàn)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44年?!盵6]是誰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使用這個詞,現(xiàn)在考證起來已經(jīng)非常困難了,大體來說有兩個說法,其一,英國道德學家黑爾(R. M. Hare,1919—2002),他于1952年出版的《道德的語言》一書中,從當代哲學意義上用這個詞來描述道德特性與自然特性之間的關系; 其二,據(jù)考證,這個詞匯的系統(tǒng)使用是在20世紀初的元倫理學領域,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G·E·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但是黑爾否定了這個說法。對于本文來講,誰先提出這個概念并不重要,這個術語在哲學領域真正的廣泛運用來自于美國哲學家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1917—2003)在20世紀70年代的工作,他的主要意思就是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是不同的兩類事件。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戴維·劉易斯以及金在權的努力下,隨附性概念迅速被應用到很多心靈哲學的主題,這其中金在權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觀點,對于隨附性概念的擴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關于隨附性的分類,金在權提出了局部隨附性和整體隨附性兩種分類,它們的特點是: “局部隨附性是指: 對于任何兩個客體x和y,假如x和y是不可區(qū)分的,那么他們的隨附性也是不可區(qū)分的。例如,假如心理狀態(tài)局部性地隨附在大腦狀態(tài),那么同樣的大腦狀態(tài)也將處于同樣的心理狀態(tài)。整體隨附性是指: 對于任何兩個世界W1和W2,假如世界W1和W2是基于相同的不可區(qū)分的要素構成的,那么它們的隨附性也是不可區(qū)分的?!盵6]從這個簡單回顧里,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哲學中的一個主要分歧,即內在主義(internalism)與外在主義(externalism)之爭,外在主義不承認隨附性的存在,而內在主義則承認存在隨附性。這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藝術作品的美是否隨附在藝術作品的物理客體之上?還有一個與此相關的說法,即從本體論層面來看,高級特性隨附在低級特性之上,對于認知過程來說,是否可以把這個過程無限倒推下去,即使面對馬赫的命題 “物是感覺的復合” 是否也可以通過隨附性的分析,進行感覺還原,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這里還有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即認知事實與自然事實之間的關系。如果認知事實等價于自然事實,那么通過隨附性就可以很好地處理自然化認識論問題。那么,認知事實與自然事實到底是什么關系?正如美國哲學家理查德·費爾德曼(Richard Feldman)所指出的那樣: “假如認知事實毫無疑問地隨附在自然事實上,那么它們就不能自由浮動,它們不是自主的,它們也不是原始事實,它們拋錨在自然世界中,那么看起來就有一個好的理由可以推斷出它們就是自然事實。”[7]基于實在論的視角,筆者更愿意相信,所有的認知事實都是來源于自然事實。如果循著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說法,即理性為什么不能被自然化?(1982)這樣一路追溯下去,就會面臨倫理真理與邏輯真理的區(qū)別,這個區(qū)別用通俗的話講就是 “應該” 陳述與 “是” 陳述之間的區(qū)別。因此,美國哲學家卡茨(J. J. Katz,1932—2002)認為: “價值不可還原為事實,就是價值不可還原為自然事實。因此,對這一不可還原性的說明,在所有情況下都是一樣的,即在這些學科中,應該——陳述表達的主張是關于抽象對象的內在性質與關系的,而是——陳述表達的主張則是關于自然對象和事件的?!盵8]要把這兩種陳述統(tǒng)一起來,在現(xiàn)有框架下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一種新的大一統(tǒng)理論,打破原有的分區(qū)界限。其實,這種差異也正體現(xiàn)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野所在。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個問題,還需要把規(guī)范自然主義的一些旨趣簡單地梳理一下。哲學家勞丹認為,所謂規(guī)范自然主義是指: “關于認識論和科學哲學地位的一種觀點,它是一種元認識論,它堅持認識論能執(zhí)行它的傳統(tǒng)規(guī)范作用并且斷言它對經(jīng)驗證據(jù)保持敏感性?!盵9]換言之,傳統(tǒng)認識論關注合理性、 確證與知識問題,如果把這個范圍再延伸一下,就可以涉及到價值、 審美、 倫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奎因為代表的自然化認識論所無法解決的,如果自然化認識論這種研究綱領想深入下去,必須從保護帶處做更大的調整,即從作為方法的自然化認識論向作為內容的自然化認識論轉變,否則是斷然沒有出路的,而且這種轉向也符合自然化的初衷: 密切聯(lián)系自然科學的進展,以此改造傳統(tǒng)認識論。對此,美國哲學家阿默德(Robert F.Almeder,1939—)曾給出過系統(tǒng)論證,他把自然化認識論的發(fā)展概括為三個階段,即替代命題(the replacement thesis)、 轉換命題(the transformational thesis )與無害命題(the harmless thesis)階段。他認為: “第一種形式的自然化認識論就是用我們所擁有的確定的科學知識去替代傳統(tǒng)的認識論,無論如何,這種模式在自然科學的引領下更適合成功。第二種形式的自然化認識論是通過借鑒與此相連的心理學、 生物學和認知科學的方法與洞見,去尋找更少替代而是轉換與增補的模式,這以哲學家阿爾文·戈德曼的可靠論為代表。轉換命題不像第一種形式的自然化認識論,這種形式允許傳統(tǒng)認識論去參與由自然科學做出的確證。第三種形式的自然化認識論僅堅持對于獲得關于物理世界的特性與規(guī)律的可靠的公共知識的科學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方法。這第三種形式的自然化認識論與傳統(tǒng)認識論是兼容的,它既不企圖替代傳統(tǒng)認識論,也不尋找用心理學與認知科學去轉換傳統(tǒng)認識論?!盵10]對于阿默德而言,他清楚地意識到了奎因提出的自然化認識論所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困境,從替代命題到轉換命題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xiàn),自然化的力度在理論約束上經(jīng)歷了由強硬的替代到溫和的轉換的變化,由此,他提出自然化認識論的無害性命題。其實,阿默德的這個命題其立論基礎是很薄弱的,它建立于公共知識與私人知識的區(qū)分上,即自然科學的優(yōu)先權僅僅在公共知識領域,而對于那些關于世界的僅僅基于短暫的、 易逝的并為主體所獲得證據(jù)支持的私人知識不包括在內。私人知識同樣是知識,也同樣是可以檢驗和證實的,只不過這些私人知識的檢驗與證實與公共知識不同而已??陀^地說,實在看不出阿默德的自然化之路能維系多久,畢竟人們有理由懷疑是否存在私人知識,這與維特根斯坦所謂的不存在私人語言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在奎因的自然化認識論的構想中還存在一個理論難題,即卡茨所指出的: “作為我們從過去的經(jīng)驗預言未來的經(jīng)驗的基礎,他們假設某種生物學上的強制結構,使我們假定對象具有持久的屬性。但是,即使先天論的假設也不足以應對非自然主義者的挑戰(zhàn)。對人類來講是一個對象的先天概念,也不保證是一個對象的正確概念。基因力量并不導致認識論上的正確。”[8]的確,我們所擁有的先天概念與世界中的對象保持一致是一個無法用自然化方法解決的形而上學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認識論的重負交給經(jīng)驗心理學之后,這種為規(guī)范辯護的要素消失了。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然化認識論的出路在哪里呢?從上面對認識論的自然化努力的近一個世紀的研究路徑的粗略考察與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如下的一條清晰走向: 第一階段,自外向內的路徑。自笛卡爾開始經(jīng)孔德到19世紀末的布倫塔諾與胡塞爾,這條進路訴諸的方法是哲學反思,這一階段的工作文獻眾多,本文沒有涉及,實際效果不理想,認識問題仍然處于黑箱階段; 第二階段,自內向外的路徑。自19世紀后期的弗雷格、 索緒爾以及馬赫等學者的工作開始,經(jīng)維也納學派的努力到奎因的自然化認識論命題的提出為標志。認識論研究憑借科學上的最新進展,繞開大腦內部的工作狀態(tài)開辟新的綱領,如邏輯學的進步以及語言學的成果,研究的重點轉向意識的輸出: 命題與語句,即對認知輸出進行研究,采用科學化的方法對語言和句法進行邏輯分析,通過確立證實與意義等標準,由此認識的黑箱結構演變?yōu)榛蚁浣Y構,這也是自然化作為一種方法取得的成就與其最大意義所在。第三階段,再次自外向內的階段。這一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xù)至今。隨著認知心理學、 認知科學、 神經(jīng)科學以及人工智能等學科的發(fā)展,要想徹底解決人類的認知之謎,必須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回到大腦內部的工作狀態(tài),回到意識與心理內容領域。這條進路上已經(jīng)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1957),美國哲學家福多(Jerry Fodor,1935—)提出的思想語言假設(LOTH,1973),心理模塊理論(1983),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心理表征理論(RTM)與心理計算理論(CTM),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自然化認識論綱領上衍生出來的新的研究綱領。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理解與解釋人類的認知之謎。盡管離最終解決人類的認知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畢竟在這個目標上已經(jīng)邁出了堅實的腳步。基于此,認為自然化認識論作為一種號角,已經(jīng)完成從方法到內容的轉變,即探索心理內容,這也是當今學界眾多領域的研究熱點,當然更是科學哲學學科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戰(zhàn)場。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弗里德曼.分道而行: 卡爾納普、 卡西爾和海德格爾[M].張卜天,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艾耶爾.二十世紀的哲學[M].李步樓,俞宣孟,苑莉均,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76.

      [3] 石里克M.普通認識論[M].李步樓,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 1.

      [4] 魯?shù)婪颉た柤{普.世界的邏輯構造[M].陳啟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5.

      [5] Kornblith H.Naturalizing Epistemolohy[M].2nd ed.Cambridge: MIT Press,1994: 35.

      [6] Wikipedia[EB/OL].[2013-05-16]http: ∥en.wikipedia.org/wiki/Supervenience.

      [7] Feldman R.Naturalized Epistemology[EB/OL].(2001-07-05)[2013-05-16]http: ∥plato.stanford.edu/entries/epistemology-naturalized/.

      [8] 卡茨·J·J.意義的形而上學[M].蘇德超,張離海,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9] Laudan L.Beyond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Theory,Method and Evidence[M].Boulder: Westview Press,Inc.1996: 154.

      [10] Almeder R.Harmless Naturalism: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M].Peru: Open Court,1998: 4-5.

      猜你喜歡
      奎因認識論邏輯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邏輯
      創(chuàng)新的邏輯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批判闡釋的認識論困境及其終結
      茶會疑案
      故事會(2021年1期)2021-01-07 08:11:40
      基于信息技術哲學的當代認識論研究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
      藏傳佛教認識論評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蠶》
      書城(2015年6期)2015-05-30 10:48:04
      锡林郭勒盟| 青冈县| 新建县| 泸州市| 从江县| 青冈县| 瓦房店市| 邹城市| 达尔| 揭东县| 建水县| 姜堰市| 乌拉特后旗| 宜丰县| 庆元县| 成武县| 平果县| 黑水县| 子长县| 尼勒克县| 米泉市| 西盟| 嘉黎县| 沁水县| 朝阳区| 河北省| 海伦市| 永昌县| SHOW| 德江县| 南充市| 桐梓县| 马关县| 曲靖市| 武功县| 日土县| 金沙县| 桂平市| 大石桥市| 独山县|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