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冰
(平頂山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好萊塢“鬼才”導演蒂姆·伯頓,1958年出生于美國加州,畢業(yè)于加州藝術(shù)學院動畫專業(yè)。他的電影風格詭異、情節(jié)怪誕,在電影史上留下來諸多經(jīng)典:如《蝙蝠俠》(1989)、《剪刀手愛德華》(1990)、《圣誕夜驚魂》(1992)、《斷頭谷》(1999)、《查理和巧克力工廠》(2005)、《愛麗絲夢游仙境》(2010)等。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伯頓被授予終身成就獎,他是此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威尼斯電影節(jié)主席馬克說“蒂姆·伯頓是一位真正的電影天才……他擁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天賦——可以將其無窮的想象力與動人的情感完美結(jié)合起來”。蒂姆·伯頓的御用演員約翰尼·德普這樣評價他:“他是一個藝術(shù)家,一個天才……我從來沒見過任何人這么明顯地格格不入?yún)s走好了自己的路?!盵1]作為好萊塢為數(shù)不多的既能保持自己獨特風格又能保證票房的導演,學界對蒂姆·伯頓的研究屢見不鮮。
原型(archetype)由希臘文arche(原初)和type(形式)組成,它通過對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具有原初性質(zhì)的主題、意象、情節(jié)、人物等,尋找其與遠古神話和儀式等原型的聯(lián)系。弗萊把原型視為“典型的即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2]原型的載體和表現(xiàn)形態(tài)又不僅僅是原始意象……也可以是神話、儀式、象征、意象、夢幻、母題、習俗、形象等。[3]P1原型的根源既是社會心理的,又是歷史文化的,它把文學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成為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4]P16本文試從人物原型、童話原型和意象原型對蒂姆·伯頓的影像世界進行解讀。
榮格說:“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這些經(jīng)驗由于不斷重復而被深深地鏤刻在我們的心理結(jié)構(gòu)之中?!盵5]P140蒂姆·伯頓的影像作品中的人物既有天使的原型,又有魔鬼的原型,這種對立的原型有時是一部影片中的兩個人物,有時又表現(xiàn)在一個人物矛盾復雜的人性上。《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孿生胖兄弟,兩個一模一樣的人說任何話做任何事總是有分歧,在最需要決策的時候兩人總是爭來爭去,相互對立。這對兄弟其實就是人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個對你說向左走,一個對你說向右走的人,是人們潛意識里最常出現(xiàn)的兩種對立的性格。影片中的紅皇后脾氣暴躁,性格跋扈,但其實她是一個內(nèi)心很懦弱的人,她可以依偎在心儀的黑暗騎士身旁做個小女人“只要有你就夠了”,紅皇后最怕的是不能掌控全局,她心思單純,沒有什么手段;白皇后心慈善良,深得人心,但白皇后富有心計,善于用迂回和婉轉(zhuǎn)的方式來實現(xiàn)心愿——暗示愛麗絲殺掉惡龍,從姐姐手里奪回權(quán)位?!妒フQ夜驚魂》里的南瓜王子熱切地希望帶給別人快樂,但是卻總是好心辦壞事,最后自我醒悟,明白了真正的快樂就是給別人他們喜歡的?!洞篝~》中威爾的父親喜歡夸夸其談,童年時期的威爾被父親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吸引,非常崇拜父親,成年后的威爾發(fā)現(xiàn)父親講述的故事是虛構(gòu)的、不真實的,他開始與之對立。直到后來面對蒼老年邁的父親,他才真正地理解了父親。在《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最后,在小查理的鼓勵下,威利旺卡回家去化解他與父親從小以來的矛盾,向來勇敢驕傲的成功人士旺卡卻表現(xiàn)出不自信和羞怯?!督┦履铩防锏木S克特是個膽小的人,一直抗拒與僵尸新娘艾美莉在一起,但是在故事的最后維克特卻想與她結(jié)婚;艾美莉也想和維克特永遠在一起,在最后她卻成全了維克特和她的未婚妻。這些角色的原型反映了人自我反省和領(lǐng)悟的過程以及人的內(nèi)心深處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雙重性格特征。
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shù)手段。蒂姆·伯頓非常擅長幻想,他用天馬行空式的幻想為觀眾編織一個又一個傳遞著愛與夢想的童話,這些童話或溫婉,或憂傷,讓觀眾感動、思考。伯頓的幾部童話色彩很濃的影片中,其開頭和結(jié)尾也是童話典型的敘述方式?!都舻妒謵鄣氯A》一開始是一個老奶奶給快要入睡的小女孩講故事:“從前有個人,手就是剪刀……”最后老奶奶的故事講完了,小女孩安然入睡了?!恫槔砗颓煽肆S》改編自英國兒童文學家羅爾德·達爾的同名童話小說,講的是巧克力工廠老板威利旺卡為尋找合適的接班人而進行抽獎,小查理等五位小孩有幸到巧克力工廠參觀,最終查理得到了工廠的繼承權(quán)。影片中,當查理他們進入到外表灰暗毫無色彩的巧克力工廠后,他們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里面五彩斑斕,明亮歡快,木偶們唱著歌跳著舞;鮮花遍布,綠草茵茵,糖果到處都是;草莓糖樹碩大無比;巧克力瀑布飛流直下……孩子們童話世界里的幻想變成了現(xiàn)實。五個孩子性情各異,反映了成人世界對兒童世界的影響,最終心地善良的查理感化了威利旺卡,讓他明白了家庭和親情的重要,查理贏得了巧克力工廠,威利旺卡贏得了更好的禮物,那就是家人,“甜美的人生莫過于此”。同樣改編自兒童同名小說的《愛麗絲夢游仙境》,把觀眾帶入到了另一個童話世界。成人后的愛麗絲漸漸忘記了童年時的夢幻世界,當她再次掉入兔子洞后,她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喝了變小的藥水、吃了變大的蛋糕、長著翅膀的木馬、會說話的長著五官的花朵、閃閃發(fā)光的蘑菇樹、吞云吐霧的預言師毛毛蟲、瘋瘋癲癲的三劍客、紅白皇后等。這些奇特經(jīng)歷讓她以為她是在做夢,直到?jīng)Q勝日之前她還對瘋帽子說“我真希望我能夠醒過來”,在阿布索倫的鼓勵下,她才勇敢地拿到寶劍,斬殺惡龍,完成了眾人救世的期望,回到現(xiàn)實的愛麗絲變得非常自信,她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要和父親一樣去經(jīng)商,去遠行。這是一部成長的童話,是尋求自我、找回自我的童話。蒂姆·伯頓用幻想的形式幫助觀眾實現(xiàn)了童話夢,而且,在一個個童話故事的背后,隱藏著的是對成人世界的反思。
著名哥特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說:“人類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钡倌贰げD的電影帶有濃郁的哥特式風格,恐怖、神秘、陰郁、死亡、黑暗這些元素是蒂姆·伯頓慣用的手法,幽暗的森林、廢棄的古堡、墓地是哥特式風格的常用場景,吸血鬼、面色蒼白陰沉孤僻的文弱青年、大眼睛尖下巴面無血色的女子是哥特式標志性的人物。改編自歐文經(jīng)典哥特小說《沉睡谷的傳說》的影片《斷頭谷》一開始營造出黑色詭異的氛圍:低沉灰暗的森林、粘稠的血滴滴瀝瀝、玉米地里揮著手呲牙咧嘴的稻草人、逃亡的路人轉(zhuǎn)過身后一副驚恐萬分的面孔……讓人不寒而栗?!独戆l(fā)師陶德》講的是復仇的故事,主人公本杰明為了報復陷害自己的法官,喬裝成理發(fā)師陶德,在二樓理發(fā)間殺完人后搬動機關(guān),尸體掉入一樓,再由老板娘加工成美味暢銷的人肉餡餅,尤其是當法官躺在理發(fā)椅上做著白日夢時,本杰明一刀接一刀地朝法官捅下去,鮮血染紅了兩人……讓人感覺驚恐凄涼?!督┦履铩防锩婵植缊雒娌粩啵瑚俭t成群、艾麗莎眼珠掉落、身軀腐爛等?!妒フQ夜驚魂》中群魔亂舞的骷髏們把歡樂明快的圣誕節(jié)變成了“萬圣節(jié)”。蒂姆·伯頓甚至拍了一部人物傳記片《艾德·伍德》,紀念因鐘愛怪異題材而被稱為史上爛片之王的導演艾德·伍德。其實,蒂姆·伯頓的哥特情懷早在他入道時期的作品《文森特》和《小科學怪人》中就有體現(xiàn)。深入分析,這些陰森恐怖的表象下面卻顯示了蒂姆·伯頓溫情的世俗關(guān)懷?!洞篝~》中兒子成年后對父親描述的怪誕世界嗤之以鼻,但當他理解父親打算與父親重歸于好時,父親卻永遠離開了他;《僵尸新娘》中地上世界貴族們語調(diào)冷漠、神情呆滯,暗淡無光,地下世界僵尸們歡快舞動,盡情享樂,靚麗多姿;《剪刀手愛德華》中外表冷酷、遭世人排擠的愛德華卻和女主人公金有著純真般的戀情……。蒂姆·伯頓的電影帶有濃重的哥特風格意象,但他把“邪惡”的外表人性化,并賦予了它們善良純真的心,陰森中透著華麗,黑暗中不乏溫暖,黑色與殘酷吸引人,純真和溫暖打動人。
研究蒂姆·伯頓電影中角色的塑造,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主人公形象或多或少地帶些伯頓本身的性格特征。可以說伯頓在對他的影視人物塑造中以自己為原型置換出了新的更加豐富的人物形象。
蒂姆·伯頓出生于美國影視藝術(shù)核心區(qū)之一的加州伯班克市,這似乎就預示著他從一出生就與電影有著不解之緣。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的蒂姆·伯頓內(nèi)向孤僻,他喜歡獨自安靜地看恐怖漫畫和恐怖影視節(jié)目。在家庭和學校感覺不到關(guān)心和溫暖的蒂姆·伯頓在自傳中寫道“我經(jīng)常一呆就是整個下午,我喜歡魔鬼,他們外形丑陋但是心地一點也不壞,他們甚至比某些人類都可愛……”[6]P105。他童年生活雖然封閉和孤獨,但這也孕育了他不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從那時起蒂姆·伯頓就積累著他的藝術(shù)天分。伯頓從小性格孤僻,獨來獨往,渴望著被愛,被關(guān)懷和溫暖。弗洛伊德說過:“作家通過自我觀察而將他的自我分裂為許多部分自我的傾向,結(jié)果就將他自己精神生活的沖突趨勢表現(xiàn)在幾個主角身上。”[1]很多人認為《剪刀手愛德華》就是蒂姆·伯頓本人的寫照,愛德華一直與世隔絕造就了孤獨與不諳世事,其外形怪異,身居城堡內(nèi)心孤獨敏感。他向往著人世間的溫暖,卻又無法拋開自卑,完全融入他們的生活;他深愛女主角,卻自卑地覺得自己配不上,只有一人默默地體貼關(guān)懷著她。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但那雙剪刀手一開始就注定了他是不被包容的,孤獨的。蒂姆·伯頓本人也是長相怪異,內(nèi)心孤獨,畢業(yè)后進入迪斯尼公司不得不制作甜膩的“主流”動畫片,他22歲時創(chuàng)造的動畫短片《文森特》被貼上恐怖的標簽不得公映,一直雪藏到伯頓成名后才重見天日,同樣是和社會格格不入,可以說伯頓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愛德華的形象。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巧克力工廠的老板威利旺卡先生其實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在心理上,他一直都在渴望著童年缺失的關(guān)愛和家庭的溫暖。伯頓把自己童年對父愛的不理解到對父愛的崇敬加以變換,有了這部以父愛為主題原型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榮格認為藝術(shù)就是要揭示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使個體和社會、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處于平等位置上。在這個意義上,蒂姆·伯頓攜帶著人類的傳統(tǒng)人物原型、童話原型和意象原型并賦予其表現(xiàn)方式。蒂姆·伯頓的作品既是導演個人的創(chuàng)造,揉合了他的生活經(jīng)歷;又具有更傳統(tǒng)古老的原型,加之震撼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這些原型不但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敏感而充滿困惑的心靈,而且那種隱匿在背后的各種原型,往往也能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傊?,這個被譽為“鬼才”的導演通過個性與集體性的共鳴,藝術(shù)與藝術(shù)原型實現(xiàn)了自身的目的。
[1]蔣媛媛.美麗的夢魘——蒂姆·伯頓電影管窺[D].西南大學,2012.
[2]楊劍龍.一種文學中的人類學——論原型批評方法及其操作[J].三峽學院學報,2000,(6).
[3]埃利?!ぶZ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4]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5]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馮川,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6]弗洛伊德.論文學與藝術(shù)[M].常宏,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