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芬 王玲娟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沙坪壩 401331)
一直以來,一般所說的閩南狹義上指廈門、漳州、泉州三個地區(qū),這三個地區(qū)所擁有的自身特殊文化共同構成了富有特色的閩南文化。文化是一種內(nèi)在的地域形式,也可以是一種內(nèi)在的民眾文化性格、文化心態(tài)。只有對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究,才能了解一個社會完整的心理狀態(tài)。某地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受到地理、人文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新事物、新概念又為該時期的語言所反映,而詞匯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要素。厘清了文化、文化心態(tài)、語言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不難得出,要剖析一個社會的文化心態(tài),首先得從當?shù)氐恼Z言(方言)著手,著重分析方言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將語言和文化、語言和言語、內(nèi)部語言和外部語言、語言和社會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在不少學者論叢里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源于閩南的特殊地緣背景,閩南文化呈現(xiàn)出的是冒險性與保守性并存、開放性與封閉性兼?zhèn)涞奈幕卣?。[1]在對從國外進來的事物命名過程中都喜歡冠個“番”字頭銜,例如,番鴨、番神、番仔火(火柴)、番仔(外國人)等。但專門針對外來人員的稱呼的研究及其所折射出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將從一個微觀的方面來探析泉州安溪縣對外來人稱呼[kau24t?iau31]這一詞匯所折射出的安溪縣一帶(24個鄉(xiāng)鎮(zhèn)460個自然村)社會的文化心態(tài)。
筆者曾在泉州安溪縣內(nèi)對[kau24t?iau31]一詞的詞匯形式做過調(diào)查,現(xiàn)結合調(diào)查的結果、安溪縣的歷史事實描述和社會心理分析,以該詞義的縱向動態(tài)演變?yōu)橹饕€索,具體解析該詞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反映的問題及所折射的泉州安溪縣一帶社會文化心態(tài)。本文除了特殊說明的以外,語音以筆者家鄉(xiāng)—安溪縣為發(fā)音基礎,以該縣的閩南方言日常用語為語料基準。
對外開放是世界的主流,在這一勢頭的沖擊之下,閩南地區(qū)與外界的交往接觸日益頻繁。在交流往來不斷擴大、人流交往日益增多的社會新現(xiàn)象下,隨之而產(chǎn)生的新詞匯充斥著當?shù)孛癖姷娜粘I睢τ谌绾畏Q呼外來人員,閩南各個地區(qū)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主要有“北貢”、“北仔”、“北鴨”、阿北仔”、“阿騷仔”等叫法,或者是“地名+仔”這一形式。在泉州市區(qū)、晉江市、惠安、安溪等一帶還可以聽到“南蠻”這樣保留古代漢語特色的稱呼。有趣的是,安溪縣及毗鄰縣市,以稱[kau24t?iau31] (24、31指調(diào)值以泉州七類聲調(diào)為標準)。(24、31均指調(diào)值)居多。
伍鐵平先生認為“大體說來,語言的變異可以分為三類,即地域變異、社會變異和功能變異。語言的地域變異形成地域方言,即屬于某一地域的群體使用的語言;語言的社會變異,是指不同社會地位、職業(yè)、行幫以及種族、性別的區(qū)別在語言使用上存在的差異;語言的功能變異是指說話人為了某一目的使受話人受到影響、產(chǎn)生反應的言語行為?!盵2]對于[kau24t?iau31]來源的說法不一,據(jù)安溪縣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認可的說法,[kau24t?iau31]產(chǎn)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泉州安溪人出外謀生過程中,由于跟外地人語言交流受阻礙,聽不懂外地方言,猶如聽一群猴子在說鳥語,認為該地區(qū)的人是“猴鳥”。后來主要成為某些特殊行業(yè)、場合下使用的稱呼外來人員(包括省內(nèi)、省外,乃至外國友人不懂閩南語的人群)的代語,表示對他們的蔑視與排斥。久而久之,這個[kau24t?iau31]音就在閩南語區(qū)傳播開,并用來形容其他新興的事物、新產(chǎn)生的社會現(xiàn)象,它得到安溪縣一帶民眾的熱捧、推崇。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一隱性含義逐漸為大眾所知。由此可見,在某種意義上,[kau24t?iau31]是閩南方言在社會變異上的一個現(xiàn)象。
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shù)馗麟A層、行業(yè)、年齡人員對該音對應的具體詞形卻沒有統(tǒng)一的看法,一般將其寫作“猴鳥”或者“候鳥”。
[kau24t?iau31]詞形為“猴鳥”還是“候鳥”?在最近筆者對80位安溪縣不同鄉(xiāng)鎮(zhèn)、不同年齡段(少年、青壯年、老年)的土著居民進行田野調(diào)查時候發(fā)現(xiàn)(調(diào)查時間為:2012年7月到8月)。
,除了小部分人不愿意對該詞形做出判斷外,總體上,“猴鳥”與“候鳥”的接受率是相當?shù)?。其中,處于少年和老年年齡段的人,略傾向于“猴鳥”詞形,其間,受教育程度和社會文化心理是影響其判斷的主導因素(在閩南語區(qū),民眾對猴子固有一種排斥、歧視的心理,他們認為猴子是丑陋的,令人厭惡的動物,一般都用于貶義);青壯年則偏向于“候鳥”詞形,其間,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經(jīng)歷是影響其判斷的主要因素??傊髂挲g層的人的判斷受到多層因素的影響:社會文化心理、受教育水平、思想開化程度、年齡的判斷能力等。在一些廣播新聞媒介上,報道外地人來閩工作生活現(xiàn)狀,則是采用“候鳥”。
那么,從對[kau24t?iau31]的解析中能為我們呈現(xiàn)安溪縣民眾怎樣的一種社會文化心態(tài)呢?
福建省安溪縣地處福建中部偏南,晉江西溪上游,位于戴云山脈東南坡。20世紀80年代之前眾多的丘陵、山地促使該縣各鄉(xiāng)鎮(zhèn)長期以來處于交通閉塞狀態(tài),極大地阻礙了當?shù)馗饨绲慕?jīng)濟、文化交流,在其保持淳樸的民風民俗的同時其社會民眾心理有一定程度的封閉性、保守性,從而衍生出一種天然的排外情緒。
“在命名時,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規(guī)律和認識方式,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程度、生活習俗和道德標準去展開聯(lián)想,確定新事物的認識角度,從而在已有的語言材料基礎上,產(chǎn)生新的詞語?!盵3]1985年安溪縣獲批成為國家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后,極大地激勵著該縣各鄉(xiāng)鎮(zhèn)村民尋求向外拓展的方式,流動到省內(nèi)其他區(qū)市或者廣東、深圳等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方,另一方面,來自內(nèi)陸的外來人員大量涌進該縣。此時,一些由外來人員非法組織經(jīng)營的紅燈區(qū)(當?shù)胤Q之為“猴鳥店”)不斷滋生、蔓延,促使當?shù)胤蚱逘幊吵涑庠诿總€角落。當?shù)赝獾亻g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激烈地碰撞、夾雜在一起,導致當?shù)鼐用衽磐馇榫w空前高漲?!盃亢铮ɡl)”、“猴鳥”、“阿猴仔”、“猴鳥店”、“猴鳥仔”、“死猴鳥巴”等帶有強烈貶低、排斥的口語詞在民間興起,使用,傳播。特別是“猴鳥”的閩南音[kau24t?iau31]同普通話“搞覺”諧音,讀起來泄憤的氣勢更加磅礴,為當?shù)孛癖娊蚪驑返?,不斷地擴大其使用范圍,這是當?shù)鼐用癖硎緫崙康难哉Z表現(xiàn);與此同時,一些當?shù)厝说饺珖鞯厝プ錾猓麄冋J為北方及內(nèi)陸的一些人比較耿直,像猴子一樣頭腦簡單,容易糊弄,使之上當,于是就對這些想做生意而又不懂閩南語的人進行敲詐,“敲猴鳥”、“殺猴”等詞成為特殊的社會方言形式—黑話。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這些新生詞匯也是一種實體隱喻。
聯(lián)系前文提到的閩南人對猴子固有一種排斥、歧視的社會文化心理,為上述所產(chǎn)生的跟猴子有關的貶義詞匯找到了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根源。將這一時期的[kau24t?iau31]一詞詞形定義為“猴鳥”比較妥當。它們集體反映出安溪縣在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思想保守、民眾受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對外來民族進行排斥、敵視,對本民族進行保護的保守情懷。
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安溪一帶加大了改革開放力度?!耙赂唬刃蘼贰?,道路的整修,茶葉行業(yè)、藤鐵工藝行業(yè)等品牌的創(chuàng)建,對外來勞務人員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到外地(全國各地、國外)做生意、打工,他們將閩南人特有的冒險、拼搏、愛拼敢贏的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他們嘗盡了作為“候鳥”族的酸甜苦辣,逐漸理解并接受了不會講閩南語的人群。有些人甚至定居在外,在重鄉(xiāng)崇祖的觀念驅(qū)使下,逢年過節(jié)都會攜著“候鳥妻兒”回來。
在老一輩眼里,他們認為那些同外地人通婚的人不安分守在家里做產(chǎn)業(yè),卻做像猴子一樣冥頑不靈的飛來飛去的鳥是很羞恥的,更將娶外地媳婦當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為娶外地媳婦嫁妝少,是沒有錢的象征,加之語言交流不暢,會受到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鄙視。于是,他們對外地人的情感仍是排斥、鄙視。此時,他們?nèi)哉J為這些外地媳婦是“猴鳥”,只是歧視意味有所削弱。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輩人對這些外地媳婦所生的孩子會親切地稱呼“小[kau24t?iau31]”,這里的[kau24t?iau31]就不是“猴鳥”了,而是“候鳥”。他們從對孩子的感情上慢慢打開對外來人進行包容的心扉。
90年代開始,安溪縣政府重視教育,加大了教育投入,制定周密的掃盲計劃,極大地降低了各鄉(xiāng)鎮(zhèn)的文盲率,提高了各個階層、年齡的民眾文明素養(yǎng),開化了民眾的傳統(tǒng)思想。他們從感性認知,逐步向抽象性思維轉(zhuǎn)變,進一步了解了“候鳥”的具體含義,對外來人員也產(chǎn)生了新的認知。他們不再單純地從一種排斥、敵視的心理去對待外來人員,而是看到了外來人員對本地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積極因素,給對方以更多積極的評價,個人偏見削弱,情感狀態(tài)朝著積極一面發(fā)展。不過,人總有自私的本性,在某些場合、對待某些外來人員,當?shù)厝巳允菐в衅姷?,此時就該理解為“猴鳥”。
總之,這個時期,當?shù)孛癖妼Υ鈦砣藛T的情感是相當復雜的。[kau24t?iau31]的感情色彩褒貶兼而有之,排斥意味逐漸削弱,滋生了尊重、包容的因子,這是當?shù)厣鐣l(fā)展的需要,同時也反映出當?shù)孛癖娝枷胫鸩介_化,情懷愈加積極。
90年代晚期至今,勤奮的“候鳥”群對泉州安溪一帶的建設貢獻成績顯著,進一步改變了當?shù)厝藢λ麄兊钠姟8鬣l(xiāng)鎮(zhèn)青年人同外來人員婚嫁的比率與日俱增,為了交流需要,家庭中普通話與閩南話雙語并存成為必然,同時,國家極力推及普通話,激勵當?shù)厝舜蚱菩睦碚系K,抄起了蹩腳的普通話。普通話的普及再次推動了國民素養(yǎng)的提高,其結果是在新聞報道、書面語上“候鳥”一詞占據(jù)上風,不再赤裸裸地冠以“猴鳥”標題。不管[kau24t?iau31]的詞匯形式是哪個,演變到現(xiàn)在,它發(fā)展出了一些積極的感情色彩,褒義顯現(xiàn),表達出閩南人精神方面的提升以及不斷擴大的接納外來文化的包容力。
現(xiàn)今,在閩南地區(qū)的日常生活中諸如候鳥/猴鳥鞋、候鳥/猴鳥豬等一系列的詞匯層出不窮,它們各自代表著該類事物并非產(chǎn)自本土,而是引自外地,很有“洋味兒”。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本地人穿著比較潮,或者跟本地人采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就會被戲謔說:“你怎么突然間變成‘候鳥’了?”這里就不帶有所謂的歧視與偏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調(diào)侃意味。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而這種傳統(tǒng)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詞匯所代表的意義。有人將這種影響成為文化意象。也就是說“這種文化意象與詞義本身沒有必然聯(lián)系,而是在說者、聽者的文化知識基礎上,在特定的語境中,對于一個詞所產(chǎn)生的某種特定感受”[4],它往往是一種寓意。他們喊對方“候鳥”,有時候代表的是對對方的尊稱,但是有時候也代表貶低。這取決于說話的語境和說話人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很多外來人員也承認這一事實,他們跟當?shù)厝私佑|融合之后,逐漸接受當?shù)氐娘L俗文化,聽得出當?shù)厝朔Q他們?yōu)椤昂蝤B”是何意味,偶爾也會戲稱自己是“候鳥”。他們的孩子回到家鄉(xiāng)時會讓家鄉(xiāng)的小孩子這么說。
廈門六中高中語文組老師們在2009年5月發(fā)表的《閩南方言詞匯演變與功利文化關系闡微》中提到“求雅是人們普遍的一種心理需求,尤其是在國民素質(zhì)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語言的由俗變雅是大眾的心理文化積淀?!盵3]隨著文明不斷開化,安溪縣民眾外來人員跟當?shù)鼐用襁M一步往來交流加深,當?shù)孛癖姼淖兞俗畛醯纳鐣J知,為了掩蓋該詞初始的貶義色彩,表達對外來人接受與包容的誠意,在公眾場合不再粗俗地使用“猴鳥”,而是“候鳥”。這也是當?shù)孛癖妼徝烙^提升的一種體現(xiàn)。不可否認,在一些行業(yè)中,將“敲候鳥”作為暗語的情況還是相當普遍的。但總體上,這一時期民眾的精神層面是不斷提升的,情懷開放。
一個社會文化的形成離不開長期的社會實踐,它是在內(nèi)外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kau24t?iau31]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年齡段出現(xiàn)不同詞形偏向、不同社會文化心理形態(tài)可歸為以下兩點原因:
從安溪縣自身層面出發(fā),一是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最近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安溪縣經(jīng)濟達到歷史新高。經(jīng)濟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zhì)量,由此帶動民眾對知識的重視、對外來事物的尊重、包容,促成他們文化心態(tài)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二是來自安溪縣上層建筑的努力。為了給經(jīng)濟發(fā)展鋪好道路,促進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同時為茶葉貿(mào)易、藤鐵行業(yè)等開拓國內(nèi)外市場,政府不斷擴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在各鄉(xiāng)鎮(zhèn)修繕道路,完善交通網(wǎng),并分期在農(nóng)村進行掃盲運動,送科技下鄉(xiāng),以科技引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給人民帶來了良好的收成。三是來源于當?shù)孛癖姳旧淼纳鐣幕睦矸e淀——保守性和開放性并蓄的矛盾性格。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他們心態(tài)逐漸放寬,用嶄新的視野來對新事物、新現(xiàn)象做出新的認知和評價,看到了外來人員對當?shù)匕l(fā)展的重要性,能夠站在外來人員的立場上看問題。
從外來人員層面出發(fā),外來人員數(shù)量不斷增多,給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他們通過學習當?shù)卣Z言、民風民俗等,跟當?shù)孛癖姾椭C融洽相處;同時他們帶來的新觀念、新思想、新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當?shù)氐囊恍┥a(chǎn)生活方式,促成了安溪縣民眾性格的延展性和進一步的開放性。值得一提的是,時至今日安溪縣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到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在推進教育的同時,極大地推進普通話的普及,這為當?shù)孛癖姾屯鈦砣藛T解決了語言交流障礙問題。
以上可以解釋為[kau24t?iau31]從消極色彩過渡到中性、甚至略帶褒義色彩的兩大社會成因。語言本身是一直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當中,方言詞匯也不例外,所以,[kau24t?iau31]的演變歷程是符合語言內(nèi)部發(fā)展規(guī)律。
經(jīng)濟因素是社會文化心態(tài)形成的基礎,社會的發(fā)展是文化心態(tài)形成的推進劑,而文化心態(tài)又跟語言關系密切,并通過語音、詞匯等微觀層面進行體現(xiàn)。社會、文化、語言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只有將社會和語言結合進行多層面、立體化研究,才能還原一個完整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有形的、來自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投射能力的認知能力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推理和創(chuàng)造能力?!盵5]利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從個別典型語言現(xiàn)象入手,特別是隱喻性質(zhì)的語言,可以有效地剖析全民社會心理文化。這是由于“隱喻的結構投射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基于人們的生理、生活經(jīng)驗以及所產(chǎn)生的結構相關性。”[5]本文以[kau24t?iau31]為例嘗試對安溪縣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進行解析得出:[kau24t?iau31]不僅代表一種生活模式,更是多重情感的體征。
總之,[kau24t?iau31]的存在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社會幾十年的考驗,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臺灣、海南,甚至某些東南亞國家的閩語區(qū)也很流行。對它的發(fā)展演變進行研究,可以成為研究泉州安溪一帶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階段歷史變化、當?shù)厝松鐣睦砦幕兓闹匾糇C材料。它的演變過程默默詮釋著淳樸安溪人所經(jīng)歷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驗、思維方式、情感旨趣等,特別是對外來人員情感的糾結,從最初的排斥到逐漸接受、包容,和諧相處。由于筆者寫作本論文的時間有限,資料收集不夠全面,論述不盡縝密,觀點淺薄之處在所難免。
[1]司馬慧.閩南文化的特色及其地緣背景分析[J].福建地理,2002,(4).
[2]伍鐵平.普通語言學概要(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廈門六中高中語文組.閩南方言詞匯演變與功利文化關系闡微[EB/OL].廈門六中網(wǎng).http://www.liuzhong.xm.fj.cn.2009.
[4]韓慧.英漢語文學詞匯的文化意象對比分析[J].文教資料,2010,(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