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讓康德說漢語——從漢語和英語對康德哲學(xué)的翻譯談起

      2013-04-08 19:54:40劉作東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南京211189
      關(guān)鍵詞:德語康德譯本

      劉作,東南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南京211189

      看某個哲學(xué)家在另外一個民族中研究得怎么樣,一個直觀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考察其著作的譯本的情況。在英語世界中,《純粹理性批判》很早(上個世紀(jì)30年代)就有了Kemp Smith 的翻譯,后來又出現(xiàn)了一些版本,比較權(quán)威的就是目前的劍橋譯本?!兜赖滦味蠈W(xué)的奠基》的英譯本就很多了,我們所知道的有Paton、Beck、Gregor 等,近些年還有Wood、Timmernann 的譯本。相比而言,《實踐理性批判》的譯本就少一些,而《道德形而上學(xué)》就只有現(xiàn)在已收入到劍橋系列的Gregor 的完整譯本。這些譯本的種類反映了對相應(yīng)的文本所重視和研究的程度。比如,《道德形而上學(xué)的奠基》在英語世界就很受重視,研究資料很多,并且很深入,而《道德形而上學(xué)》近十多年以來才開始被關(guān)注。

      同樣,漢語學(xué)界對康德哲學(xué)的研究也可以從相應(yīng)著作的翻譯情況來看。從藍(lán)公武翻譯的《純粹理性批判》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半個多世紀(jì)了,這個譯本是從英文本翻譯過來的,而且所用的語言是半文言文,所以它既不準(zhǔn)確,也不適合于現(xiàn)代讀者閱讀。當(dāng)然,他所翻譯的一些術(shù)語對現(xiàn)代漢語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把transzendentale 翻譯為“先驗”,把transzendent 翻譯為“超驗”。但是,有些術(shù)語的翻譯,作者加入了自己更多的先入之見,比如把Verstand 翻譯為“悟性”,在康德那里,Verstand 是一種利用范疇對直觀的感性雜多進行綜合統(tǒng)一的能力,以判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在中國文化中,悟性表達(dá)的是一種人對事物理解、感悟、覺悟的意思,有內(nèi)在體驗的成分。因而藍(lán)公武的翻譯是需要商榷的。韋卓民先生把Verstand 翻譯為“知性”,表明這是一種形成知識的能力,這是符合康德哲學(xué)的意思的。在鄧曉芒和李秋零兩位教授的譯本中,都吸收了這種譯法。但是,韋卓民先生還是從英文本翻譯過來的,這同樣會給我們這些讀者帶來是否準(zhǔn)確的困惑。牟宗三先生也翻譯了康德的三大批判,但是他也是從英文本翻譯過來的,而且牟宗三是帶著自己特定的目的來翻譯的,所以也存在著很多問題①牟先生試圖從康德哲學(xué)中實現(xiàn)他的哲學(xué)理想,即從內(nèi)圣開出外王,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學(xué)。但是,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奠基性的著作,是給他的自然的形而上學(xué)和道德(自由)的形而上學(xué)奠定基礎(chǔ)的,所以并沒有涉及外王的問題。從牟宗三先生的角度而言,康德的后期著作《道德形而上學(xué)》涉及外在的政治和內(nèi)在的德行之間的問題??上?,康德實際上把外在自由的法權(quán)義務(wù)放在了內(nèi)在自由的德行義務(wù)的前面。在康德看來,只有具有了合理的外在秩序,人才有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如牟先生所認(rèn)為的,從內(nèi)圣(內(nèi)在自由)可以直接開出外王(外在自由)。所以,牟先生以完全顛倒的方式理解了康德,這樣他的翻譯的可信度就更成問題了。。這些方面,在鄧曉芒教授翻譯(楊祖陶校)的《純粹理性批判》中譯本序言(楊祖陶撰)中得到了詳細(xì)的說明,而且鄧曉芒教授還寫了一系列論文批評牟宗三先生對康德哲學(xué)的誤解,這些論文澄清了漢語學(xué)界的一些誤解,對康德哲學(xué)本身也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由鄧曉芒教授翻譯、楊祖陶先生校對的三大批判(以下簡稱“鄧譯本”)是完全從德文原版翻譯而來的,更可貴的是,在句式上都和康德原著保持一致。因為哲學(xué)家的思想是通過語言表達(dá)的,這種表達(dá)方式一是與其母語有關(guān),另外就是與他表達(dá)自己思想的形式有關(guān),這就涉及到哲學(xué)家的措辭和句式結(jié)構(gòu)等。鄧譯本不僅在思想上和康德原文保持一致,甚至在句式上都保持一致。這樣漢語學(xué)界的研究者們通過閱讀鄧譯本不僅可以理解康德哲學(xué),而且能夠深入地體會到康德所要表達(dá)的深層內(nèi)涵,從而可以進行深層次的專業(yè)研究。因而,漢語學(xué)界有了自己可信的譯本,這樣我們就不一定要借助于英譯本來展開自己的研究(英語世界的研究成果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漢語在表達(dá)康德哲學(xué)時,有比英語更多的優(yōu)勢。劍橋本是英語世界通行和權(quán)威的譯本,通過比較它和漢譯本,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現(xiàn)有的漢語譯本在準(zhǔn)確度上不亞于它,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它更精確地表達(dá)了康德的哲學(xué)思想,因而康德已經(jīng)能夠說漢語了。

      在康德的一些關(guān)鍵詞上,漢語比英語能夠更好的表達(dá)康德哲學(xué)。下面舉幾個例子。

      1.Tugend,這個詞在康德那里是很重要的。在德文中,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德行,即道德的行動,一個是德性(或美德),與Sittlichkeit 同義。那么康德的意思是什么呢?在《實踐理性批判》它出現(xiàn)了多次,有時與Sittlichkeit同時出現(xiàn)。比如“意志的這種神圣性仍然是一個不可避免地必須用作原型的實踐理念……確保德性(Sittlichkeit)法則的準(zhǔn)則之進向無限的進程及這些準(zhǔn)則在不斷前進中的始終不渝,也就是確保德行(Tugend),這是有限的實踐理性所能夠做到的極限”[1]43。德行是人的意志所處的階段,與之相對的是神圣的意志。德行是德性的前進過程,它預(yù)設(shè)了人的意志的有限性,它說明了人在做道德行為時,要克服自身的障礙。在后期著作《道德形而上學(xué)》中,德行是一個主要的概念,康德通過這個概念說明了人的意志只有通過純粹的實踐理性的力量不斷地和根本惡做斗爭,在堅持履行道德義務(wù)中獲得自身的自由和意志的神圣性。因而康德的Tugend 和道德的行動相關(guān),那么,Tugend 這個詞應(yīng)該翻譯為德行。英語把這個詞翻譯為virtue,這個詞雖然和Tugend 相當(dāng),但不能把“德性”和“德行”兩重意思區(qū)別開來,相反漢語卻有這個優(yōu)勢。如果我們讀英譯本,看到康德的virtue 概念,又看到他對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xué)的批判,會感到困惑不解。但是,我們讀到漢譯本的“德行”就可以理解康德所要表達(dá)的是通過道德的行動來實現(xiàn)意志的純粹性①Robert B.Louden 在論文“Kant’s virtue ethics”一文中,對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virtue ethics 進行了辨析,說明了二者是不同的倫理學(xué),其中最大的差異是亞里士多德的virtue ethics 是一種品格,而康德的virtue ethics 是以法則為先的倫理學(xué)。(參看Heiner F.Klemme and Manfred Kuehn (ed.)Kant practical philosophy,Ashgate,1999:191—207)其實,造成英語世界的這些誤解和英文中沒有與康德的Tugend 直接對應(yīng)的詞有關(guān)。相反,漢語中把它翻譯為“德行”倒是一個可以避免產(chǎn)生這種誤解的優(yōu)勢。。

      2.Recht,這個詞在康德哲學(xué)中也是一個核心的詞匯。在《道德形而上學(xué)》中,作為第一部分是“Der Rechtslehre”,中文翻譯為法權(quán)學(xué)說,英文翻譯為doctrine of right。Roger J.Sullivan在英譯本的序言中,對這個詞進行了詳細(xì)的說明。他認(rèn)為,和拉丁文ius 一樣,在康德之前,Recht 有四種含義。第一種,它指沒有違背公正的行動,公正在最狹義的意義上指不侵犯屬于他人的東西;第二種,它指與這些行動相聯(lián)系的法則,這些法則是與“愛的法則”相對的;第三種,指一個人的能力(faculty),通過這種能力,他能夠并非不公正的擁有某種物品或者做某種事情;最后一種,當(dāng)法權(quán)相沖突時,訴諸法庭所獲得的解決。他進一步認(rèn)為,在德語中,表達(dá)最后一種含義的是Rechtens,而第一種含義是形容詞,應(yīng)當(dāng)用gerecht 表示,但是,康德在文本中經(jīng)常也是用Recht 來代替。第二種和第三種含義是名詞,分別指法則以及由法則所規(guī)定的道德能力(即“權(quán)利”)。既然作為名詞的法權(quán)有兩個含義,在翻譯的時候,要進行相應(yīng)的區(qū)分,但是英語中沒有法則含義上的法權(quán)。因而,有的學(xué)者如John Ladd 就直接把這個意義上的法權(quán)翻譯為“l(fā)aw”,但是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康德那里,法則包括法權(quán)的法則和德行的法則,如果這樣翻譯就無法區(qū)分二者了。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即把這意義上的法權(quán)翻譯為“justice”,但是這樣也會造成麻煩。因為“justice”(公正)在康德那里用Gerechtigkeit (justice)以及austeilende Gerechtigkeit (distributive justice),而Rechtslehre 并不是一個表示“公正學(xué)說”的詞。即使可以避免這一點,用“justice”翻譯作為法則的法權(quán),康德的Gerechtigkeit 也使得“natural justice”和“l(fā)egal justice”無法區(qū)分開[2]xxxiv-xxxv。

      但是漢語把Recht 翻譯為“法權(quán)”,既表達(dá)了法則的含義,又與作為法則的Gesetz 相區(qū)別,同時又表達(dá)了作為道德能力的權(quán)利的含義。由此,康德后期著作《道德形而上學(xué)》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Tugend 和Recht,漢語都比英語更精確地表達(dá)了康德的哲學(xué)思想。這是漢語本身的優(yōu)勢。

      3.Anschauung(直觀),這個詞在康德那里是很重要的。在康德看來,人的認(rèn)識是對象性的,直觀給我們提供了認(rèn)識的對象,由于我們的直觀都是感性的、而不是智性的,所以我們的知識具有經(jīng)驗性的來源。Anschauung 其中an 是一個不可分前綴,它有“在……旁邊”的意思,詞根schauen 有“看、瞧”的意思,ung 是動名詞的后綴。通過這個詞,康德的意思很明顯了,那就是說Anschauung 具有外在性,是人和人之外的對象的直接關(guān)系。英文把它翻譯為intuition,沒有別的詞來譯,但in 具有內(nèi)在性,這個詞在英文中和feeling(情感)有關(guān),因而可以理解為“直覺”。但是很顯然,康德的Anschauung 并不是這個意思。漢語把它翻譯為“直觀”,即“直接看到”,形象地表達(dá)了人的認(rèn)識對象的外在性。因而,“直觀”比“intuition”更準(zhǔn)確地反映了康德的哲學(xué)思想。

      4.Achtung(敬重),康德用這個詞表達(dá)了人和道德法則的關(guān)系。道德法則直接規(guī)定了人的意志,由于人的有限性,人會產(chǎn)生對道德法則的Achtung。這種情感是由理性產(chǎn)生的,同時是對人的自愛的限制和對自大的否定??档聫娬{(diào)Achtung 針對的是人,而不是事物,因為只有人的意志才具有意志自律的屬性,當(dāng)某個人通過他的行為在我面前顯示出道德法則的直觀性時,我對他就會產(chǎn)生Achtung 的情感。英文中把這個詞翻譯為respect,Timmermann 認(rèn)為:“當(dāng)今,respect 的表述常常涉及一個(有點勉強)對另一個人格的退讓。我們總是急于對能夠支配我們的、甚至對物質(zhì)對象感到敬重(respect)。相反,對于康德而言,Achtung 針對的是所有成熟和神智正常的人作為道德共同體的平等的成員所分享的東西:純粹實踐理性的能力以及它的法則?!保?]182在漢語中,敬重這個詞表達(dá)的是由于某個人的地位、才能或者品行等表示恭敬尊重的態(tài)度。翻譯Achtung 時,“敬重”比“respect”更形象地表達(dá)了人在道德法則面前的謙卑以及對道德法則的尊重。

      除了一些關(guān)鍵的詞語,漢語比英文更能夠表達(dá)康德哲學(xué)之外,在具體的翻譯上,漢語也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正如鄧曉芒教授所認(rèn)為的,“同屬于條頓語系的英語和德語在語法、詞匯和語感上當(dāng)然有漢語所不可比擬的親緣關(guān)系,但兩者也有相當(dāng)大的區(qū)別,有時是不可克服的差別。例如英語的語法屬于開放型、分析型的,一邊說一邊理解,是散漫無邊際的線性結(jié)構(gòu)……德語的語法是封閉型的、綜合型的……適合于閉門沉思默想。這常常是德語所特有的‘框型結(jié)構(gòu)’造成的?!保?]27漢語雖然沒有德語的框型結(jié)構(gòu),但是由于漢語句子的組織方式比較靈活,反而能夠更準(zhǔn)確地表達(dá)德語的框型結(jié)構(gòu)。比如:Die Ideen von Gott und Unsterblichkeit sind aber nicht Bedingungen des moralischen Gesetzes,sondern nur Bedingungen des notwendigen Objekts eines durch dieses Gesetz bestimmten Willens,d.i.des bloβ praktischen Gebrauchs unserer reinen Vernunft;also k?nnen wir von jenen Ideen auch,ich will nicht bloβsagen nicht die Wirklichkeit,sondern auch nicht einmal die M?glichkeit zu erkennen und einzusehen behaupten.[5]4(鄧譯本譯作:“但上帝和不朽的理念并不是道德律的條件,而只是一個由道德律來規(guī)定的意志的必要客體的條件,亦即我們的純粹理性的單純實踐運用的條件;所以,關(guān)于那些理念,我不僅要說對它的現(xiàn)實性,而且就連其可能性,我們也都不能聲稱是認(rèn)識和看透了的?!?這個句子是德語框型結(jié)構(gòu)的典型代表,在后面一個句子中,主語是wir,變位詞k¨onnen 在陳述句中居于第二位,它與behaupten 一起構(gòu)成了這個句子的動詞,構(gòu)成了句子的框型結(jié)構(gòu),在框型結(jié)構(gòu)之內(nèi)的是修飾成分。劍橋本的翻譯為:The ideas of God and immortality,are not conditions of the moral law but only conditions of the necessary object of a will determined by this law,that is,of the mere practical use of our pure reason;hence with respect to those ideas we cannot affirm that we cognize and have insight into—I do not merely say the reality but even the possibility of them.[6]14

      英語由于沒有句框的結(jié)構(gòu),所以只能夠把ich will nicht bloв sagen nicht die Wirklichkeit,sondern auch nicht einmal die M?glichkeit 放到了句框的后限的后面,這樣理解起來就成了:由此,對于這些理念,我們不能夠確認(rèn)我們能夠認(rèn)識和洞見——我不能夠僅僅說他們的現(xiàn)實性甚至可能性。而漢語的翻譯“所以,關(guān)于那些理念,我不僅要說對它的現(xiàn)實性,而且就連其可能性,我們也都不能聲稱是認(rèn)識和看透了的?!?第3 頁)這樣漢譯基本上與德語的句框保持了一致,讓我們知道前面都是句框的中場,而“認(rèn)識和看透了的”是句框的后限。這樣,我們在閱讀時,也能夠和德文一樣準(zhǔn)確地理解康德所要表達(dá)的意思。

      在一些短句子中,漢語在表達(dá)德語的句框的優(yōu)勢可能不是很突出,但是在長句子中,這種優(yōu)勢就很明顯了,上面一句話已經(jīng)說明了這個問題。這里,再舉一個例子:

      Wenn ein vernünftiges Wesen sich Maximen als praktische allgmeine Gesetze denken soll,so kann es sich dieselben nur als solche Prinzipien denken,die nicht der Materie,sondern bloв der From nach den Bestimmungsgrund des Willens enthalten.[5]31

      這是一個典型的條件從句,其中wenn 引導(dǎo)的是條件狀語,so 后面的是主句。變位詞是kann,句框的后限是denken,后面是一個修飾solche Prinzipien 的定語從句。在這個定語從句中enthalten 的賓語是den Bestimmungsgrund des Willens,nach 是一個接第三格的介詞,那么它所管轄的是der Materie,和der From。英語由于沒有句框結(jié)構(gòu),就把den Bestimmungsgrund des Willens enthalten 前置,于是翻譯為:

      If a rational being is to think of his maxims as practical universal laws,he can think of them only as principles that contain the determining ground of the will not by their matter but only by their form.[6]160

      翻譯為漢語就是:如果一個理性存在者應(yīng)當(dāng)把他的準(zhǔn)則思考為普遍的實踐法則,他只能夠把它們思考為包含有意志規(guī)定根據(jù)的不是按照它們的質(zhì)料,而是只是按照它們的形式的原則。

      漢譯本為:如果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應(yīng)當(dāng)把他的準(zhǔn)則思考為實踐的普遍法則,那么他就只能把這些準(zhǔn)則思考為這樣一些不是按照質(zhì)料,而只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規(guī)定根據(jù)的原則[1]33。漢語靈活的句式保持了德語的框型結(jié)構(gòu)。

      這種與德文句式的對應(yīng),從下面的一個例子可以更明顯的看出來。

      Und obgleich in dem Begriffe des gütigen Guts als eines Ganzen,worin die Begriffe des gr?βte Glückseligkeit mit dem gr?βten Maβe sittlicher (in Gesch?pfen m?glicher)Vollkommenheit als in der genauesten Proportion verbunden vorgestellt wird, meine eigene Glückseligkeit mitenhalten ist:so ist doch nicht sie,sondern das moralische Gesetz (welches vielmehr mein unbegrenztes Verlangen danach auf Bedingungen strenge einschr?nkt)der Bestimmungsgrund des Willens,der zur Bef?derung des h?chsten Guts angewiesen wird.[5]149

      這是一個讓步狀語從句,在冒號之前的是從句。主句是一個系表結(jié)構(gòu)的句子,主語是doch nicht sie,sondern das moralische Gesetz,表語是der Bestimmungsgrund des Willens,其中der zur Bef?derung des h?chsten Guts angewiesen wird

      是der Bestimmungsgrund 的定語從句。在這個句子中doch 是個情態(tài)小品詞,它在陳述句中可以表達(dá)“表示強調(diào)受話人也知道的,但可能已忘卻的事,或表示強調(diào)一種對上句有異議的理由”[7]329。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分句中康德說明了在至善概念中最大的幸福和完善是按照比例結(jié)合在一起的,我的幸福也是包含在這里面的。這似乎會讓人誤解幸福也是促進至善的意志的規(guī)定根據(jù)之一,這和康德在前面一直強調(diào)道德律才是純粹意志的惟一規(guī)定根據(jù)相違背,所以康德用了doch 來強調(diào),我們要記住只有道德律才是促進至善的意志的惟一規(guī)定根據(jù)。

      我們對比下漢語和英文的翻譯。漢譯:盡管在作為一個整體的至善概念中,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程度的德性的(在被造物中所可能的)完善被表象為在一個最精確的比例中結(jié)合著,而我自身的幸福也一起包括在內(nèi),但畢竟不是幸福,而是道德律(它毋寧說把我對幸福的無限制的追求嚴(yán)格限制在一些條件上),才是被指定去促進至善的那個意志的規(guī)定根據(jù)[1]177。

      英譯:and although in the concept of the highest good,as that of a whole in which the greatest happiness is represented as connected in the most exact proportion with the greatest degree of moral perfection (possible in creatures),my own happiness is included,this is nevertheless not the determining ground of the will that is directed to promote the highest good;it is instead the moral law (which,on the contrary,limits by strict conditions my unbounded craving for happiness).[6]244

      不同之處主要是在主句中。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漢語的翻譯和德文的翻譯是一致的,很準(zhǔn)確地表達(dá)了康德原文中帶有從句的主系表結(jié)構(gòu)。英文其實可以用rather 來表達(dá)主語“不是……而是……”的結(jié)構(gòu),不過呈現(xiàn)出來的句子顯得太臃腫,于是英譯者干脆把主語拆開,分開來說。但是,這樣可能會造成一個誤解,在原文中,sie 表示的是一個陰性的第三人稱的代詞,所直接對應(yīng)的是die Glückseligkeit,而不可能是der Begriffe des gütigen Guts。由于英文的名詞沒有對應(yīng)德語的性的區(qū)分,所以把sie 翻譯為this 之后,會讓人誤認(rèn)為它代表“至善的概念”。其次,上面所說,康德用了doch 有深切的含義,由于英語沒有對應(yīng)的詞,英譯者沒有翻譯出來,相反漢語用“畢竟”起了強調(diào)的作用,表達(dá)了康德的意思。

      有些小詞雖然貌似不起眼,但是對于理解作者的意思具有很大的作用。比如:Dieses muβ also doch wohl etwas anderes als das Prinzip der eigenen Glückseligkeit sein.Denn zu sich selber sagen zu müssen:ich bin ein Nichtswürdiger,ob ich gleich meinen Beutel gefüllt habe,muβ doch ein anderes Richtmaβ des Urteils haben,als sich selbst Beifall zu geben und zu sagen:ich bin ein kluger Mensch,denn ich habe meine Kasse bereichert.[5]44

      康德的意思是說,道德律和幸福的法則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把自我價值放在首位和另一個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具有不同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結(jié)合上下文,康德通過這段話想進一步說明:普通的人類理性都具有道德律的意識,能夠分辨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情態(tài)小品詞doch 在這里就很重要了,它表達(dá)一種對所述內(nèi)容不容置疑的肯定態(tài)度。英文的翻譯是:This must,therefore,be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principle of one’s own happiness.For,to have to say to himself“I am a worthless man although I have filled my purse,”he must have a different criterion of judgment from that by which he commands himself and says“I am a prudent man,for I have enriched my cash box.”[6]170英文把doch 直接漏譯了,表達(dá)了基本的意思,但是沒有體現(xiàn)康德在這段話中的語氣。相反,漢語的翻譯為:所以德性法則必定還是和自身幸福的原則有所不同的東西。因為,不得不對自己說:哪怕我的錢袋鼓鼓,我是一個卑鄙小人。這種說法比自我欣賞地說:我是一個明智的人,因為我充實了我的錢袋,畢竟還得有一條不同的判斷準(zhǔn)繩[1]50。和上段類似,漢語把doch 翻譯為“畢竟、還是”,準(zhǔn)確體現(xiàn)了康德論述的語氣。

      在德語中,有些詞可以用作副詞,也可以用作情態(tài)小品詞,比如einmal。如何判斷,除了結(jié)合語法之外,還要看康德在上下文的所表達(dá)的意思。不同的判斷,會造成理解的差異,哪怕這些差異是細(xì)微的。比如:Es w?re allerdings befriedigender für unsere speculative Vernunft,ohne diesen Umschweif jene Aufgaben für sich aufzul?sen und sie als Einsicht zum praktischen Gebrauche aufzuwahren;allein es ist einmal mit unserem Verm?gen der Spekulation nicht so gut bestellt.[5]5這是一個并列分句,前面的分句是一個虛擬語氣,后面的分句是陳述語氣??档碌囊馑际钦f:思辨理性一直試圖獨自解決這些課題(關(guān)于靈魂不死、自由以及上帝存在的問題),但是它們沒有這種能力,因而不得不借助于實踐理性來解決。在后一個分句中,einmal 理解為副詞“曾經(jīng)”比較好,強調(diào)了思辨理性一直超越自己的權(quán)限,獨自解決這些課題。這也是形而上學(xué)處于混亂的狀態(tài),從而導(dǎo)致康德對理性進行批判的原因。

      英文的翻譯是:It would certainly be more satisfying to our speculative reaso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for itself without this circuit and to have put them aside as insight for practical use;but,as matters stand,our faculty of speculative is not so well off.[6]140后面一個分句翻譯為: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們的思辨理性的能力沒有這么幸運。漢語的翻譯是:不過我們的思辨能力卻從來不曾處于這么好的狀況[1]3-4。英文把einmal理解為了情態(tài)小品詞,沒有翻譯出來,漢語把它理解為了副詞,結(jié)合否定的結(jié)構(gòu),翻譯為了“從來不曾”。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認(rèn)為漢語的表達(dá)方式精確地說明了康德所要表達(dá)的意思。

      同樣,漢語也能夠準(zhǔn)確地表達(dá)德文的虛擬語氣,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夠比英文更準(zhǔn)確地表達(dá)康德的意思。比如:Es kann aber von keiner Vorstellung irgend eines Gegenstandes,welche sie auch sei,a prior erkannt werden,ob sie mit Lust oder Unlust verbunden oder indifferent sein werde.[5]24這個句子包含著一個賓語從句和定語從句,而且定語從句中是用第一虛擬式表達(dá)的??档碌囊馑际钦f我們不可能先天地認(rèn)識某個對象和愉快的關(guān)系,要得到這樣的認(rèn)識,只能夠通過經(jīng)驗。英文的翻譯為:But it cannot be cognized a priori of any representation of an object,whatever it may be,whether it will be connected with pleasure or displeasure or be indifferent.[6]155翻譯為漢語就是:但是,不能夠被一個對象的任何表象所先天地認(rèn)識的是,無論它是什么,它是和快樂或不快樂結(jié)合,還是與它們不相干的。漢語的翻譯是:但關(guān)于某一個對象的不論哪一個表象都決不能先天地認(rèn)識到,它是與愉快或不愉快結(jié)合在一起的,還是與之漠不相關(guān)的[1]25。

      在德語中,虛擬式分為第一虛擬式和第二虛擬式,二者都可以表達(dá)非真實的語氣。但是,英語沒有對應(yīng)的第一虛擬式,為了表達(dá)虛擬的語氣,于是英文就翻譯為了一個非真實的讓步狀語從句。在德語中,由疑問代詞加上auch 的非真實讓步狀語從句確實也經(jīng)常用第一虛擬式。但是,welche sie auch sei 在這個從句中是用作定語從句。因而,漢語用“不論哪一個”既表達(dá)了虛擬語氣,又保持了原文定語從句的位置。

      英文有定語從句的種類,也可以表達(dá)德語的定語從句,但是由于現(xiàn)代英語語法沒有性和細(xì)密的格的區(qū)分,因而在判斷引導(dǎo)詞所對應(yīng)主句的相關(guān)詞時,有時候可能引起混淆。而德語性和格的區(qū)分,可以很準(zhǔn)確地找到引導(dǎo)詞所對應(yīng)的相關(guān)詞。在這個句子中,welche 所對應(yīng)的是第一格或者第四格的陰性名詞或者復(fù)數(shù)名詞,那么很顯然它對應(yīng)的是Vorstellung。而在whatever it may be 中,it 可以指代representation,也可以指代object,但是按照康德的意思,這里應(yīng)該是指代“表象”。因而,我們在研究康德的著作時,好的翻譯不僅讓我們能夠準(zhǔn)確地理解康德,而且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由于德語的第二虛擬式和直陳式的過去式的構(gòu)成方式相同,要鑒別到底是虛擬式還是過去式,這就需要對文本進行仔細(xì)的研究。雖然英文和德語都屬于印歐語系,但是在分析這些細(xì)微的差別上,英語并不比漢語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比如下面一句話:Sollte es nun doch rechtlich schlechterdings nicht in meiner Macht stehen,d.i.mit der Freiheit von jedermann nach einem allgemeinen Gesetz nicht zusammen bestehen k?nnen (unrecht sein),Gebrauch von demselben zu machen:so würden die Freiheit sich selbst des Gebrauchs ihrer willkür in Ansehung eines Gegenstandes derselben berauben,dadurch,daβ sie brauchenbare Gegenst?nde auβer aller M?glichkeit des Gebrauchs setzte:d.i.diese in praktischer Rücksicht vernichtete, und zur res nullius machte;obgleich die Willkür,formaliter,im Gebrauche der Sachen mit jedermanns ?uβrer Freiheit nach allgemeinen Gesetzen zusammenstimmte.[8]52

      這是理解康德演繹占有概念的一段重要的話。在康德看來,任何外在的對象能夠成為我的對象,也就是說我有能力占有它,這意味著如果這個準(zhǔn)則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那么任意的對象成為無主的,將會違背法權(quán)??档略谶@段話的論證整篇都用的是虛擬式,是以一種假設(shè)的口氣在論述。他認(rèn)為:假如使用任意的對象不在我們合法的權(quán)限之內(nèi),即假如這種對象的使用與外在自由的普遍法則是相矛盾的;由此,外在自由將會把一些可使用的對象變?yōu)椴豢墒褂玫摹G懊娴牟糠侄际翘摂M式,關(guān)鍵在于后面一個分句obgleich die Willkür,formaliter,im Gebrauche der Sachen mit jedermanns ?uβrer Freiheit nach allgemeinen Gesetzen zusammenstimmte。它可以看做是過去式,也可以看做是虛擬式。如果是過去式,那么就以一種直陳式的口氣論述:雖然在對這些對象的使用中,任意在形式上和任何人的外在自由按照普遍的法則曾經(jīng)是一致的。但是,這樣翻譯的問題就是讓人誤認(rèn)為康德預(yù)設(shè)了要證明的結(jié)論:對外在對象的使用是和外在自由的普遍法則是一致的。英文就是這么翻譯的:even though in the use of things choice was formally consistent with everyone’s outer freedom in accordance with universal laws.[6]405實際上,后面的一個分句應(yīng)該理解為虛擬式,翻譯為:在對這些對象的使用中,任意在形式上和任何人的外在自由按照普遍法則即便有可能是一致的①B.Sharon Byrd 和Joachim Hruschka 也指出了這個翻譯的問題,他們認(rèn)為:為了避免誤解,這個句子應(yīng)該翻譯為“even if………choice were formally consistent with everyone”。(參看Lara Denis (ed.)Kant’s Metaphysics of Morals A Critical Gui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99)其對應(yīng)的漢語就是我在正文中的翻譯。因而,英文在一些細(xì)微方面要準(zhǔn)確表達(dá)康德的意思,并不比漢語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

      由以上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康德的一些具體的術(shù)語的表達(dá)方式上,漢語比英語更能夠體現(xiàn)康德哲學(xué)的思想;漢語也能夠準(zhǔn)確地表達(dá)德語的句框,在一些長句子中,甚至比英語更能夠符合德語的句式;漢語能夠表達(dá)德語的情態(tài)小品詞;漢語雖然沒有虛擬語氣的特定語法結(jié)構(gòu),但是表達(dá)德語的虛擬語氣絲毫不遜色于英語。當(dāng)然,這是通過現(xiàn)行的漢譯本體現(xiàn)出來的,漢譯本的成功是如下兩個方面的體現(xiàn):一方面是漢語本身可以表達(dá)康德的哲學(xué)思想,另一方面,譯者對康德哲學(xué)的深入研究以及對德語和漢語的準(zhǔn)確運用。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康德說漢語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如果一門語言不能夠很好地表達(dá)哲學(xué)家的思想,讓哲學(xué)家講這門語言是不可能的;后者為康德說漢語提供了現(xiàn)實性,如果沒有譯者對語言和其哲學(xué)思想的把握,可能性也無法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性。

      漢語學(xué)界有了非常準(zhǔn)確的翻譯,這為我們研究康德的哲學(xué)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從此以后,漢語學(xué)界的研究者們沒必要擔(dān)心譯本的不準(zhǔn)確而求助于英譯本了。當(dāng)然,讓康德講漢語是個長期的、逐步深化的過程,除了有精確的翻譯之外,還需要在這些翻譯之上進行深入的研究。楊祖陶先生、鄧曉芒教授等都對康德哲學(xué)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我們需要繼續(xù)做的就是:在這些前輩的基礎(chǔ)之上,以國際的視野研究和發(fā)展康德哲學(xué),讓漢語世界能夠平等地和德語世界進行對話和交流。這樣,康德不僅在講德語,而且也在講漢語。

      [1]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Kant.Metaphysical of Morals,Ed.a(chǎn)nd trans,Mary Grego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Jens Timmermann.Kant’s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 Critical Gui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4]鄧曉芒:《讓哲學(xué)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載《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04 第2 期。

      [5]Kant.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Verlag von felix meiner in Hambugr,1974.

      [6]Kant.Practical philosophy,Ed.Paul Guy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7]蔡幼生、江燮松編著:《新編德語語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Kant.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Verlag von felix meiner in Hambugr,1966.

      猜你喜歡
      德語康德譯本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nèi)感覺和注意
      藝術(shù)百家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合作學(xué)習(xí)在大學(xué)德語閱讀課中的應(yīng)用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xué)“專業(yè)德語”教學(xué)研究初探
      丹麥小店流行取“難聽的”德語名
      西平县| 北辰区| 新竹县| 梧州市| 日照市| 石楼县| 湖州市| 和田县| 襄城县| 太保市| 呈贡县| 阳谷县| 宁蒗| 驻马店市| 屯留县| 雷波县| 香港 | 清水河县| 南木林县| 新沂市| 盐源县| 孝义市| 临泽县| 杭锦后旗| 泰宁县| 仪陇县| 南和县| 阿拉善右旗| 新乡市| 赫章县| 游戏| 九江县| 砚山县| 耿马| 乌海市| 扎鲁特旗| 镇雄县| 亚东县| 南江县| 渝北区|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