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文, 楊 剛, 萬瑩瑩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2.焦作市第十一中學體育組,河南焦作454000)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通過體育徹底洗刷了“東亞病夫”的屈辱,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盡情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和蓬勃活力。60年來,我國的體育政策雖經多次調整,但都是圍繞競技體育這條主線來實施的,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主要是一些和競技體育有關的人和事,如容國團、女排、李寧、奧運會、舉國體制、姚明、劉翔、李娜等時代“符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縱深發(fā)展,我國實力不斷增長、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而青少年體質連續(xù)20余年下降,也使人們更加關注群眾體育。另外,一些體育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歷程也證明,蓬勃開展的群眾體育才是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源泉。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要求,轉變體育未來的發(fā)展模式,則是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必然要求。
為此,筆者以歷史觀為導向,對新中國體育的歷史變遷進行系統分析,論述不同歷史階段的體育政策,概述當代中國體育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自身特點。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人均壽命和國民健康水平非常低下;因此,建國伊始的當務之急是穩(wěn)定市場,休養(yǎng)生息,恢復被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在大力發(fā)展國民經濟的同時,新中國還積極“提倡國民體育”,以便使我們的國民有健康的體格和強壯的體力參加國家的建設事業(yè)[1]。
1949年朱德副主席在全國體總籌備會議上再次強調“國民體育”,通過體育運動“把我們的國民都鍛煉成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人”[2]。
1951年在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等參加的全國籃、排球比賽閉幕式上,團中央書記馮文彬發(fā)表講話,號召“要普及和推廣體育運動”[3]。
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更是把熱火朝天的全民體育推向了一個新高潮。同年,榮高棠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為國民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經?;鴬^斗?!保?]
1953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國民經濟的第1個5年計劃,經濟呈現復蘇態(tài)勢。1954年經中共中央批轉國家體委黨組的《關于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中提出:“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使體育運動普及和經?;!保?]由此,“國民體育”的提法開始被調整為“群眾體育”。
至此,新中國成立后所倡導的“國民體育”“群眾體育”的全民健身方略基本確立。群眾體育的蓬勃開展帶動了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截至1958年我國運動員共打破和創(chuàng)造了26次世界紀錄,刷新了解放前所有的全國紀錄[6]。
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第1個5年計劃完成后,一個嶄新的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但依舊受到西方一些國家的抵制和排斥,不少國際體育組織還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為了打破封鎖、彰顯新中國的蓬勃生機,1959年在普及體育運動的基礎上,逐漸將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凸顯出來。
1959年4月5日,容國團在德國多特蒙德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勇奪男子單打冠軍,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1個世界冠軍,這是體育發(fā)展史上難得的契機。1959年4月18日,周恩來總理在第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上作的《195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失時機地提出:“在體育工作中,應當貫徹執(zhí)行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廣泛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逐步提高我國的體育水平?!保?]
在1959年9月13日開始、歷時2個月的第1屆全國運動會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倡導的“國民體育”初見成效:有7名運動員在游泳、跳傘、射擊和航空模型等項目中4次打破世界紀錄;664人844次打破106個單項全國紀錄;數以千計的運動員刷新了省、市、自治區(qū)各項運動的最好成績[8]。
1960年開始的3年自然災害給運動訓練造成很大沖擊,運動隊以休整為主。1963年,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國家體委提出了由休整性訓練轉入正常的全面訓練和必須嚴格保證訓練質量的要求。1964年1月24日,《解放軍報》發(fā)表社論號召全軍學習并推廣“郭興福教學法”?!扼w育報》1964年2月3日發(fā)表了《把郭興福教學法學到手》的文章,并于2月20日轉載了《人民日報》社論《郭興福教學方法給我們的啟示》,號召軍事訓練要“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需要出發(fā)”。
1964年6月11日,《體育報》發(fā)表了《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需要出發(fā)進行訓練》的評論員文章,第1次對“三從一大”的科學內涵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需要出發(fā)進行運動訓練,就是要從運動競賽的實際出發(fā),把訓練和比賽密切結合起來,按照比賽要求安排訓練?!?/p>
1964年11月21日,大松博文帶領日本女排訪問中國,其間進行了多場訓練和教學比賽?!叭毡九朋@人的訓練量、高難度嚴要求、訓練緊密結合實戰(zhàn)以及一整套獨特的打法”[9]更堅定了中國競技體育貫徹“三從一大”的決心。
盡管提出“三從一大”后,人們在貫徹過程中對“大運動量”的認識存在偏差,不少人僅僅把它理解為“負荷量”[10];但在當時運動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下,我國的競技運動成績在貫徹“三從一大”訓練指導方針過程中還是獲得了跨越式的提高?!叭龔囊淮蟆币苍谖覈偧俭w育發(fā)展史上涂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8年開始連續(xù)3年召開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經過這3次會議,我國體育實際上開始了2個根本性的轉移:一是由“文革”時期以政治運動為中心向以業(yè)務工作為中心的轉移;二是由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2個中心向競技體育1個中心的轉移。與這2個轉移相應的則是奧運戰(zhàn)略的形成和完善,并最終確定了在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取得好成績的戰(zhàn)略目標。
經過3年的調整,我國體育基本形成了以奧運會為中心的舉國體制。奧運戰(zhàn)略和舉國體制形成后,其很快就在競技體育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女排于1981—1986年連續(xù)取得“五連冠”,中國女排表現出的“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中國女排從此成了“拼搏”的象征,其影響超出了體育范疇,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在此期間我國首次參加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以及后來的漢城奧運會和巴塞羅那奧運會。在第23屆奧運會上許海峰奪得第1塊金牌,實現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次次在國際賽場上奏響,體現了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力量,給舉國上下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大大增強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與此同時,背離奧林匹克精神的功利主義也在逐漸蔓延和膨脹,各國的興奮劑丑聞不斷見諸報端。在1994年日本廣島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有11人被查出服用興奮劑。這是中國運動員首次在國際大型運動會上發(fā)生集體興奮劑丑聞,也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體壇影響最惡劣、波及面最廣的興奮劑事件。
對于逐步崛起的中國而言,競技體育不僅是中國體育實力、綜合國力的展現,更是一次中華文化的集中展示。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大國,就要有深厚的體育文化積淀、濃厚的體育運動氛圍和雄厚的群眾體育基礎。這一切都離不開全民健身所創(chuàng)造的群眾體育發(fā)展環(huán)境。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國家體委相繼于1995年6月20日、7月6日發(fā)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1995年8月29日我國頒布了《體育法》。在《體育法》第2條明確指出:“體育工作堅持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促進各類體育協調發(fā)展。”
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后2周年之際,《人民日報》以《一項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系統工程》為題發(fā)表文章,對這一跨世紀的群體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隨后各地主管體育的部門相繼按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要求,根據不同的情況,在建立健全機構、加大群體工作力度、加快場館建設、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加快體育社會化步伐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1]。即便如此,以競技體育為先導的體育發(fā)展模式很難在短時期內得到扭轉。在唯金牌論的體育管理體制下全民健身計劃依舊“雷聲大、雨點小”,與預期目標還相去甚遠。
5.1 中國歷次體育政策調整的背景 我國歷次體育政策的重大調整都有其鮮明的歷史背景。1957年后,新中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第5個“5年計劃”的建設,國內基本穩(wěn)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國際形勢不容樂觀,中國還被主要的國際組織排斥在外,在國際舞臺上展示的機會還不多。另外,為了洗刷近代競技體育的恥辱,于1959年把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國民體育”調整為“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1978—1980年,舉國體制和奧運戰(zhàn)略計劃是在我國通過“撥亂反正”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陰霾、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剛剛被恢復的大背景下,為振奮民族精神,全方位展示新中國形象而制定的。
30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了展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舉國體制下的“奧運戰(zhàn)略”不斷被強化,中國逐漸以大國形象出現在世界競技體育的舞臺上。從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中國金牌總數穩(wěn)定在前5位,尤其是在近3屆奧運會上均取得金牌總數前2名的優(yōu)異成績。
5.2 對舉國體制與強國戰(zhàn)略的思考 簡言之,舉國體制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它在保證全國一盤棋,避免重復、內耗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一直深受輿論詬病[12],但理智思考,競技體育的輝煌與國民體質的下滑并無因果關系,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也不應該是對立的。它們是體育事業(yè)的完整統一體,不是孰輕孰重,而是缺一不可。它們不僅是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需要,也是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能簡單地評價舉國體制的優(yōu)劣,而要看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國際形勢和經濟背景下提出舉國體制具有深遠的意義。當時只有采取舉國體制中國才能夠在短時期內取得競技體育的巨大飛躍,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又極大地增強國人信心,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過分強調奧運戰(zhàn)略的舉國體制下,金牌成了決定運動項目是否得以優(yōu)先發(fā)展的重要標準。例如在倫敦奧運會上,我國的傳統優(yōu)勢項目,如舉重、體操、跳水、射擊、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獲得26枚金牌,占全部38塊金牌的68.4%。這些大多是在群眾中開展不夠普及的體育項目,很難對群眾體育起到示范或引領作用;因此,在發(fā)展競技體育的過程中,調整并優(yōu)先發(fā)展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以及三大球項目以帶動群眾體育的開展,則是今后體育運動發(fā)展的方向。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后雖然對普及體育運動、促進群眾體育的開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還不十分顯著。主動鍛煉的還是以老年群體為主,而中年群體、青少年群體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還不高,公共體育設施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群眾體育的普及將大大促進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而且運動員選拔的方式也有可能因此而發(fā)生改變。以往優(yōu)秀體育人才是通過金字塔式篩選出來的,而體育強國下的體育優(yōu)秀人才應在群眾體育中脫穎而出。如何利用舉國體制推進大眾體育的開展,以及如何利用政策導向掀起大眾體育的新高潮,則是我國今后體育發(fā)展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5.3 中國體育發(fā)展的轉型 我國競技體育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的同時,全民健身工程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青少年體質連續(xù)20余年下滑,體育人口增長速度緩慢。競技體育成績的提升未取得國民對體育發(fā)展的認可,相反對競技體育的質疑聲不斷。同時,從2011年開始我國GDP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已不再單純依賴競技體育展示國力的強大,至少沒有以往那么迫切。尤其在一些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的背景下,集中注意力發(fā)展經濟、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顯得更為重要。
競技體育作為國家的軟實力象征需要繼續(xù)保持和加強。淡化金牌并不等于放棄金牌,只是應轉向群眾廣泛參與、國際化程度高的運動項目的金牌。今后競技體育發(fā)展的注意力也要相應地從每年培養(yǎng)多少摘金奪銀的運動員,轉向有多少職業(yè)化、國際化程度高的運動項目成為我國的優(yōu)勢項目。另外,要推動體育從單純重成績、重獎牌向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的方向轉變,讓全社會意識到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豐富人們的生活、促進人際交流、拓展人的能力,同時也是人們應該享受到的社會發(fā)展成果。
綜上,今后我國體育的發(fā)展在項目的選擇和推廣上應重點推進優(yōu)勢項目向群眾參與度高、國際化程度高的運動項目轉型,在發(fā)展戰(zhàn)略上應由競技體育的優(yōu)先發(fā)展向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fā)展轉型。
[1] 新華社.提倡新民主主義的國民體育[N].人民日報,1949-10-22(1)
[2] 新華社.朱副主席在全國體總籌備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49-10-27(1)
[3] 新華社.全國籃排球比賽大會閉幕,大會主席馮文彬號召普及和推廣體育運動[N].人民日報,1951-05-18(3)
[4] 榮高棠.為國民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經?;鴬^斗[N].人民日報,1952-06-26(3)
[5] 國家體委黨組.關于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G]∥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文件匯編:1949—1981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2:5
[6] 文敬.青春的火花放射出燦爛的光芒,體育運動闊步邁向世界水平[N].人民日報,1959-09-13(6)
[7] 周恩來.195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R].1959-04-18
[8] 榮高棠.飛躍前進的我國體育事業(yè)[N].人民日報,1959-10-25(7)
[9] 安格.看日本女排的兩次訓練[N].中國體育報,1964-11-25(4)
[10] 張慶文.“三從一大”在訓練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6):71
[11] 曹彧.中國體育發(fā)展史上的大事:訪原國家體委副主任劉吉[N].中國體育報,2005-06-13(4)
[12] 曹林.瓦解舉國體制,從打破舉國關注開始[N].中國青年報,2012-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