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略
真正的“學者”
和“學問”
在《菜根譚》里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兩個詞:學者、學問。比如: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志恬愉,以養(yǎng)吾圓機。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這里講的 “學問”,不是那些各個學科的高頭講章,而是《紅樓夢》里面講的“世事洞明皆學問”那樣的學問。你把人情世故搞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人做事,這些都是學問,而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講的“學問”往往是空論,是高頭講章,或是紙上談兵,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對其敬而遠之。古人講的“學問”,是很實在的學問,對我們?yōu)槿颂幨烙袉l(fā),有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才是真正的學問,人人需要它。
《菜根譚》講的“學者”,并不是大學或者研究院里搞學術(shù)研究的專家、教授,而是普通人。人非完人,只要你想好,就得學,學為人處世的道理,學做人做事的方法,改變自己過去的不足,這樣,你就是“學者”。菜根譚提示我們,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學者,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隨時調(diào)整自己,而不要固守自己的成見,固守成見那你就沒有進步了。我們讀《菜根譚》,也要有這種心態(tài)。
人間的道理,很復雜,很微妙。有人看得淺,有人看得深??吹脺\,就會栽跟頭;看得深,就受用多多。也就像吃飯睡覺,普通人只知道餓了就吃飯,到了晚上就睡覺,這都是問題的表面。至于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時候吃、吃到幾分飽為宜,幾點睡覺、頭朝哪個方向,用什么被子什么枕頭,這些又會另有講究,其中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理,如果知道這些道理,你從吃飯睡覺中得到的好處將比別人多,你也會比別人更健康長壽。《菜根譚》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深層次的道理,這就是真正供我們受用的“學問”。
古代的微博
最近與一位很有思想的臺灣朋友談論起微博,他說:“微博這個東西很有用,短小精悍,適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但它現(xiàn)在的問題是,外指的東西太多了,內(nèi)省的東西太少了。比如,大家都在說這里不好那里不好,說張三怎么樣歷史如何如何,都在看身外之事,看別人的熱鬧,看別人的笑話,很少有人靜下來反思自身?!?/p>
他的話讓我想起《菜根譚》。于是我說:“引導我們反思自身的微博,其實早就有了。像《論語》、《菜根譚》都是的?!薄墩撜Z》是一條一條的,《菜根譚》也是一條一條的,篇幅同樣短小精悍,很少有超過140個字的,看來中國人自古就喜歡“微博體”,而《論語》和《菜根譚》恰是非常優(yōu)秀的“微博大匯總”。
在喧囂的地鐵上,我們可以打開手機看看微博,以打發(fā)無聊的時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們可以在電腦上看看微博,關(guān)注一下身邊的信息和見解。但到了晚上,當我們忙碌了一天,需要把心安下來的時候,我建議,就別再看那些各種晃眼睛的屏幕和眼花繚亂的信息啦,不妨讀讀古人留給我們并指向我們內(nèi)心且啟發(fā)我們自省的“微博”,這就是《菜根譚》,所以,我經(jīng)常對我的朋友們說,應該把菜根譚作為枕邊書,睡覺前,隨手拿起來,反倒哪一頁是哪一頁,眼睛瞅到哪一條就讀哪一條。每一條都會讓你有所啟發(fā),或讓你心生歡喜。如果讀重復了,也不要緊,古人的東西有時候要像品茶那樣慢慢的品,每品一遍,都會有新的感受會回味。
當然,有的朋友看見《菜根譚》是文言文,心里會有點發(fā)怵。其實,《菜根譚》只是用淺易的文言文寫成的,其中并沒有什么深奧的字句,而我們害怕文言文,往往是心理在作怪。浮躁的內(nèi)心排斥閱讀,會找出各種理由。其實,只要我們靜下來,慢慢地去讀,會發(fā)現(xiàn)還是很容易讀懂的。一本書,只要你耐心地去讀它,它會給你帶來很多東西,不僅是知識和啟迪,而且還有耐心和涵養(yǎng)。有了耐心,有了涵養(yǎng),你才能從容應對生活,應對自己,應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