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學習知識”到“生成知識”: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與實踐

      2013-04-11 04:15:36戴登云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關(guān)鍵詞:對象化悖論蘇格拉底

      戴登云

      (西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從“學習知識”到“生成知識”: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與實踐

      戴登云

      (西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學習美學的困難,根子在于學生對“美學知識”的錯位認知:在許多學生的心目中,仍習慣將“美學知識”視為是一種“現(xiàn)成知識”;事實上,“美學知識”乃是一種需要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歷史認知和理論思考來予以反思的“生成知識”,具有生成性和未知性。因此,美學教學要收到實效,首要的任務(wù)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變“認知”美學知識為“反思”美學知識。

      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現(xiàn)成知識;生成知識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現(xiàn)行課程體系中,“美學原理”課恐怕是最讓學生感到頭疼而望而生畏的課程。學生們對它的共通感受是:抽象、晦澀,脫離審美實際,缺乏闡釋力。由此便造成了學美學的普遍結(jié)局:學美學沒什么意思,學美學沒有什么用處,學美學毫無意義。

      如何改變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學美學“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樣一種尷尬現(xiàn)狀呢?是“美學原理”這門課程的知識構(gòu)成本身有問題,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夠高,抑或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欠缺?本文將對此作出分析并提出應(yīng)對措施。

      一、學習的悖論

      最初,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認為,自己對美學的印象與詰難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是,在作出這樣的結(jié)論之前,他們恐怕從來就沒有想過,事情的責任或許并不單純在美學一方,很有可能,自己的學習方式也出現(xiàn)了問題?

      當前,本科學生的學習方式到底有什么問題呢?難道他們學美學的方式錯了?或者,學美學還需要一種特殊的方式?

      其實,學習美學并不需要一種特殊的方式。事情的真相毋寧是,我們通常所以為的“學習”,根本就不叫“學習”。或者說,我們通常所習慣的學習方式,其實根本就不是恰當?shù)膶W習方式。只不過人們習慣成自然了,以致它成了一種普遍通用的并被人們當成是普遍有效的學習方式。

      原因是為什么呢?為了便于討論,讓我們來聽一個有關(guān)蘇格拉底的故事。

      有一天,蘇格拉底和美諾一起討論“美德是否可以教”這一問題。像往常一樣,這樣的討論照例很激烈。一開始,美諾堅稱他知道什么是美德??陕犓v了一通之后,蘇格拉底卻說,美諾啊,你講的只是各種各樣的美德,而并沒有講什么是美德本身,或者說,作為普遍的美德。于是美諾問道,蘇格拉底,那你倒是知道什么是美德嗎?蘇格拉底說,我不知道什么是美德。美諾一聽,心想,蘇格拉底說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美德,卻和自己一起大談什么是美德,這不自相矛盾嗎?看來蘇格拉底也露出破綻了。于是,他馬上反問道:

      蘇格拉底啊,你到哪條路上尋找對其本性你一無所知的事物?在未知的領(lǐng)域中,你拿什么作為研究對象?即使你很幸運,碰巧遇上了你所探求的東西,你又怎樣知道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呢?

      蘇格拉底回答說:

      美諾,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知道嗎?你引入了一個極其麻煩的議題,即一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東西,也不能研究他不知道的東西。他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東西,因為他知道它,無需再研究;他也不能研究他不知道的事情,因為他不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柏拉圖的《美諾篇》80E以下)[1]

      這就是蘇格拉底所提出的著名的“學習的悖論”。該如何看待這一悖論呢?仔細分析美諾和蘇格拉底的對話,顯然,他們都預(yù)設(shè)了一個共同的前提,這一共同的前提即,對“知識”作了一個二元對立的劃分——“已知的知識”與“未知的知識”。

      本來,將知識分成“已知的知識”與“未知的知識”并沒有什么錯,問題是,究竟什么是“知識”?顯然,在美諾和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至少在對話開始時是如此),兩人都把“知識”當成了一種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本質(zhì)同一的、永恒不變的東西;而沒有意識到,“已知的知識”與“未知的知識”,其性質(zhì)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確可以將“已知的知識”視為是某種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本質(zhì)同一的、永恒不變的東西;但是對于“未知的知識”,則不能簡單地這樣看了。因為“未知的知識”往往更多的是生發(fā)著的知識、語境中的知識。如果把“未知的知識”也視為是某種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本質(zhì)同一的、永恒不變的東西,在邏輯上,我們自然會陷入“學習的悖論”。但如果我們持另一種知識觀,那么,所謂“學習的悖論”就不成其為悖論了。

      然而,人們在事實上的確遭遇了“學習的悖論”。這表明,直到今天,人們可能仍然混淆了兩種不同的知識,因而搞錯了學習不同的知識的方式。

      二、美學作為一種生成知識

      “學習的悖論”與學習美學的尷尬狀況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其關(guān)聯(lián)就在于:至今人們?nèi)粤晳T將美學當成是一門現(xiàn)成的學科——即隸屬于哲學的分支學科,又將美當成是一種現(xiàn)成的本質(zhì)知識——美學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美的本質(zhì)。于是,一種講述“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本質(zhì)同一的和永恒不變的知識”的教材編寫模式便出來了,而將美學當成是一種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本質(zhì)同一的、永恒不變的知識來學習的思維習慣也就形成了。[2]這自然就產(chǎn)生了“學習的悖論”:那種與個體的生命體驗有著本體關(guān)聯(lián)的、活生生的、豐富復(fù)雜的審美感悟,被抽象成為某種本質(zhì)不變的、對象化的知識原則;而由此原則出發(fā),不僅無法闡釋活生生的審美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無法由此“已知”推導(dǎo)出更多的有關(guān)美學的“未知”。然而美學何嘗只是一種現(xiàn)成的知呢?

      事實上,從“已知”、“未知”角度來談?wù)撝R問題,本身所涉及的就是有關(guān)“知識的生成”問題,而不是有關(guān)某種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知識的“認知”。而要從某種“已知”的東西中生發(fā)出某種以前未知的“新知”,認清“知識”的本性,將是很重要的。

      “知識”具有什么樣的本性呢?大體而言,可以將知識區(qū)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對象化的知識,它是技術(shù)學科、自然學科、人文學科都要涉及的層次,只不過不同的學科涉及的廣度不同而已;二是理論的和書本的知識,主要指文獻傳承的知識,不同學科涉及的深度不同;三是自反關(guān)涉的、或本體化的知識,主要是人文學科和宗教涉及的領(lǐng)域,大都涉及困擾人的永恒問題。對于這些不同層次的知識,應(yīng)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一是事實層面的知識,把知識當成是一種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永恒不變的東西,采用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與二值邏輯就可以了;二是理論層面的知識,它受歷史語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約,需要學習者具有一種歷史意識、闡釋學意識、對話的態(tài)度和反思的思維方式;三是自反關(guān)涉的、或本體化的知識,它與個體的生命體驗有著某種非此不可的存在論關(guān)系。為領(lǐng)會此關(guān)系,所有事實層面和理論層面的知識都成了思考主體的思想資源。因此,它需要學習者調(diào)動自己的人生體驗(生命感悟),對所有困擾自己的永恒問題進行境域式的、發(fā)生式的本體反思。

      對照上述劃分標準,美學對應(yīng)于哪一個層面的知識呢?表面上,作為一門現(xiàn)成的學科,美學肯定有著自己的現(xiàn)成的研究對象、邊界、問題和方法。然而事實上,由于美學不僅要處理客觀存在的“美”,而且還要研究有關(guān)“美”的主觀感受;尤其是,美學要研究一種最高層面的“知”——即通常所說的“終極關(guān)懷問題”——而這一終極關(guān)懷問題從本性上來講又是不斷變動、不斷生成的,它具有一種終極的不可知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美學知識就成了一種自反關(guān)涉的、本體化的知識,它是一種最高的“知”。

      厘清了美學知識的層級屬性,我們也就能夠把握本科學生學習美學課程的尷尬境遇了。由于受“概論、原理+通史”課程體系的影響,大多數(shù)同學在初學美學時,總是習慣于接受一些對象化的、現(xiàn)成的、本質(zhì)同一的和永恒不變的“知識”,而不知道美學知識的屬性完全不同,學習它需要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3]由此造成學習美學課程“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尷尬情形,就成了必然的結(jié)局。

      三、基于“生成知識”的美學課程教學改革

      找到了本科生視美學課程的學習為畏途的真正原因,就可以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了。首先,我們要客觀地承認,本科階段的同學,人生體驗不足,閱讀經(jīng)驗缺乏,尤其是不具備有關(guān)美學的理論的和文獻的知識。這時,要順利地將他們引入美學的大門,可以以美學教材為藍本,梳理出一個思考美學的紅線,然后以問題為導(dǎo)引,以古今中西的美學經(jīng)典為思想資源,圍繞一個個專題式的問題核心,精選若干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引發(fā)的文獻,將它們編排在一起,引導(dǎo)學生反復(fù)閱讀體會,逐漸領(lǐng)會美學知識的知識本性。

      其次,引導(dǎo)學生以中西藝術(shù)歷程為參照,以自身的人生體悟為基底,逐漸獲得一種思考美學問題的歷史意識、闡釋學意識、對話的態(tài)度和反思的思維方式。

      第三,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引導(dǎo)學生認清“知識”的本性,領(lǐng)會真正的“學習”方式,從而改變思維習慣,改變學習方式,把接受現(xiàn)成的美學知識轉(zhuǎn)變成思考沒有終極答案的美學問題,最終形成自己對美學的真知。

      如果真的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同學們不但不會認為美學知識抽象、晦澀,脫離審美實際、缺乏闡釋力;相反,他會在學習美學的過程中,很快在思維層面上獲得一種“本質(zhì)的變更”,在知識視野的層面,促進自己超越專業(yè)化的局限,產(chǎn)生對整體世界的自覺。由此在進一步形塑自己的差異性和個體的自由的同時,樹立起一個文化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具備的“核心價值理念”,超越一己的價值關(guān)懷,促進文化共同體的凝聚。在此基礎(chǔ)上,它還會學會自覺地擺脫專業(yè)主義、功利主義、技術(shù)主義和從眾主義的傾向和心態(tài),訓練出自己的獨立意志,發(fā)現(xiàn)人生的價值與生活的真諦。最終,以一己之力(意志、精神),承擔起歷史、傳統(tǒng)、人性、天地帶給人的生存境界與終極壓力。因為這就是美學這個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和所要求的品質(zhì)。

      四、結(jié)語

      事實上,“什么才是真正的學”這一問題,絕不只是古希臘哲人才關(guān)心的問題。古代中國的圣人早就對之作了沉思?!墩撜Z》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就是明證之一。[4]

      在這里,孔子沒有強調(diào)“去學什么”,也沒有強調(diào)具體的怎么學,而只是講了“學“本身,即“學”這樣一個原發(fā)的現(xiàn)象或狀態(tài)。以否定的方式講就是:“學則不固”,以肯定的方式講就是指進入到一種時機化的境域之中。它破除對現(xiàn)成者(不管它們是物質(zhì)性的還是觀念性的)的固執(zhí),引人入境。

      由此我們可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的內(nèi)涵:“學”一定處于“已知”與“未知”還未從邏輯上割分的狀態(tài),即一種原發(fā)的“過去”與“未來”相交而維持著的“當下”之“中”。這樣的學本身就會“時習之”,也自其本性就要求“反”和“復(fù)”,以“見天地之心”。[5]這重復(fù)并非只是重新找回和維持那已學者,而同時就會引出新的可能,“溫故而知新”,在中節(jié)應(yīng)和之中摩蕩不絕。如果沒有這樂聲一般氤氳相揉的時境,則學無可能。因此學境本身總走在所學者之前,以其樂境時境“誘人”,使學者悅之?!皩W”既是如此奧妙,怪不得它成為引領(lǐng)《論語》全書的首要核心。

      簡言之,“學”是這樣一種活動,它使人超出一切現(xiàn)成者而進入一個機變、動人和充滿樂感的世界。

      [1] (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1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05-506.

      [2] 張 法.美學的中國話語:中國美學研究中的三大主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33.

      [3] 甘 陽,陳 來,蘇 力.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導(dǎo)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1-8.

      [4] 張祥龍.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229-244.

      [5] 王情香.基于學生滿意度的教學型高校教學質(zhì)量的實證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5):146-148.

      [責任編輯鄧杰]

      FromRememberingDoctrinestoGeneratingKnowledge:TeachingReformintheAestheticsCourses

      DAI Deng-yun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chool of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It is argued that the difficulty in studying aesthetics lies in misplaced cognition to the Aesthetic knowledge. Most of the students used to consider the Aesthetic knowledge as a ready-made knowledge. But in fact, it is a “Building Knowledge” that requires a student to reflecting and generating through mobilizing his own aesthetic experience, knowledge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theoretical thought. Aesthetics is a building, and unknown knowledge.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Aesthetics Teaching reform is to change the students' study habits, changing Cognitive aesthetic knowledge to rethink aesthetic knowledge.

      aesthetics teaching; existing knowledge; generating knowledge cognition in the context

      2013-07-17

      2011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質(zhì)量工程建設(shè)項目子項目“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課文本細讀研究”(川教函[2011]659號)

      戴登云(1972—),男,四川瀘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方詩學、美學研究。

      G423

      A

      1674-5248(2013)06-0123-04

      猜你喜歡
      對象化悖論蘇格拉底
      視神經(jīng)炎的悖論
      海島悖論
      對象化的思想:人類生活中的信息
      蘇格拉底的信仰
      “非對象化”及其人本價值
      蘇格拉底
      趣味(語文)(2019年9期)2020-01-06 03:14:46
      “帽子悖論”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10
      論對象化及人之存在
      對京劇表演對象化思維的反思
      美妝悖論
      健康女性(2014年10期)2015-05-12 03:30:07
      正镶白旗| 吉林省| 乐山市| 车险| 青浦区| 个旧市| 临汾市| 无棣县| 彭阳县| 工布江达县| 苏尼特右旗| 宁武县| 清流县| 洛宁县| 拉萨市| 滁州市| 平远县| 赫章县| 镇巴县| 霍林郭勒市| 阿拉尔市| 中西区| 马关县| 方正县| 阿拉善右旗| 舟曲县| 临桂县| 德兴市| 锡林郭勒盟| 云阳县| 中西区| 读书| 德州市| 临沭县| 会泽县| 邢台县| 龙井市| 岱山县| 青冈县| 神池县| 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