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研究古典文獻,首先必須讀懂古書。如果對古書中字詞的意義理解錯了,那所謂的研究也就無從談起,甚至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例如,《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說到賈府已顯露出衰敗之象時,曰:“古人有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說賈府雖然已經開始衰敗,但表面上仍然還能維持著繁榮的假象,即“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此語出自三國魏曹冏的《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薄敖笔堑瓜碌囊馑肌0僮阒x,是指蜈蚣一類的動物,因為腿特別多,所以即使死了,有很多腿支撐著仍然不會倒下,并不是說身體沒有變僵硬。而《漢語大詞典》在“僵”這個詞的“僵硬,不活動”的義項下,卻舉了三國魏曹冏的《六代論》中的這句例證。這是在用今義去解古義,是錯誤的。如果用“僵”今天的常用義“僵硬”去解釋《紅樓夢》中的用法,就無法闡釋出《紅樓夢》一書所蘊含的寓意和主旨。其實,“僵”作“倒下”講,古書中的用例是很多的。例如,《史記·蘇秦列傳》說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詆毀蘇秦,蘇秦為了挽回燕王對自己的信任,給燕王講了一個故事,其中一段曰:“臣聞客有遠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其夫將來,其私者憂之,妻曰:‘無憂,吾已作藥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舉藥酒進之。妾欲言酒之有藥,則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則恐其殺主父也。于是乎佯僵而棄酒。主父大怒,笞之五十。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彼抉R貞索隱:“僵,仆也?!边@里的“僵”顯然也是倒下的意思,而不能以僵硬解釋之。那個小妾假裝跌倒而故意弄灑了毒酒,從而既保住了主父的性命,又保住了主母的顏面。又,《漢書·眭弘傳》:“僵柳復起?!鳖亷煿抛⒃?“僵,偃也,偃臥于地?!薄敖┝鴱推稹笔钦f倒下的柳樹又自己豎立起來了,這是一件很神異的事情。
又如,“文不加點”這一成語是形容人文思敏捷,寫作技巧成熟,所以文章一氣呵成,無需修改?!逗鬂h書·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逼渲械摹包c”,繁體作“點”,是涂改的意思,不能理解為現在的“標點符號”。古人寫文章是不加標點的,現在的標點符號是五四運動前后從西方輸入的。《說文·黑部》:“點,小黑也?!敝竿扛牡男『邳c?!稜栄拧め屍鳌?“滅謂之點?!睍x郭璞注:“以筆滅字為點?!彼涡蠒m疏:“今猶然?!薄耙怨P滅字為點”,就是說“點”是寫錯了字用筆涂改的意思。據邢昺的疏,我們知道,直到宋代,“點”仍然是涂改的意思。
“茍富貴,無相忘”一語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原文曰:“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拐咝Χ鴳?‘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于此句注釋曰:“咱們中間,如果將來有誰富貴了,互相不要忘記?!标悇偈乔啬┺r民起義的領袖,司馬遷在《史記》中想表現的是,陳涉少時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而非平庸之輩,所以當他看著自己的同伴如此辛勤地勞作時,才會說出“茍富貴,無相忘”的話。意思是:如果我將來富貴了,不會忘記你們的。這才是陳勝,一個有著“鴻鵠之志”的陳勝。也只有這樣理解,才能與下面的文意相契合。如果理解為“如果將來有誰富貴了,互相不要忘記”,那陳勝跟那些庸者又有何異。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詞語解釋看起來事小,其作用卻大,關乎到對句義、章旨甚至人物性格的理解,真可謂“一字之不通,全句為之梗塞,一句之不通,全章為之梗塞”。
古書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有些字的本義今天很少使用甚至不用,大部分人會感到陌生,而上古文獻卻經常會用到它的本義。這就需要我們掌握探求這些字的本義,才能真正讀懂上古文獻。而漢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體結構和意義有密切關系,我們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可以探求詞的本義。如,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所舉“向”的例子就是如此?!对娊洝め亠L·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本渲小跋颉庇玫木褪潜玖x,意思是朝北的窗戶?!墩f文》:“向,北出牗也,從宀,從口?!薄板病?,像房屋,“口”,就是窗子。要掌握本義,就需要分析字形,特別是古文字字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清華大學趙平安教授曾經利用出土古文字資料對“逹”字的釋讀就很能說明問題?!蹲髠鳌こ晒辍?“公(晉景公)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逹)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杜預注:“逹,針?!睏畈?“攻指灸,逹指針?!边@一訓釋,各工具書如《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故訓匯纂》等均未收錄。《說文》:“逹,行不相遇也。從辵羍聲。達,逹或從大。”甲骨文中有字,前人不識。新出竹簡郭店簡有、等字,即逹字。據此,前之甲文亦即逹字。又,甲文有“殷”字作,據于省吾等釋,此字像一手拿針給一個肚子大的人施針治病。而《說文》羍,篆文作,或體作。許慎曰:“從羊,大聲,讀若逹。”綜上所述,即逹,就是針。又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1993年發(fā)現于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戰(zhàn)國楚墓的郭店楚簡中,“仁”字有寫作上“身”下“心”的“”形,又有寫作上“人”下“心”的“”形。“”從身從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修身是實現“仁”的基礎;“”從人、從心,亦傳達出心中有人的“愛人”觀?!皭廴恕迸c“修身”共同構成孔子“仁”的內涵。①許芃:《從“仁”字形體看孔子“仁”之內涵》,《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這都是古文字在探求詞義、揭示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很好例證。
我們知道,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是一部通過分析小篆字形來探求本義的書,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要了解字的本義,就必須充分利用《說文解字》一書。但許慎所處的東漢時代畢竟離漢字的產生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漢字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已經發(fā)生了變形,許慎又沒有看到甲骨文,所以對有些字的本義的探求不夠準確。例如“為”字,《說文》:“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苯癜?“為”字甲骨文作,從(又)從(象),會用手牽象以助役之意。殷代黃河流域多象,《呂氏春秋·古樂》:“殷人服象,為虐于東夷?!绷_振玉曰:“從爪從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在服牛乘馬之前?!彼?,我們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如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文字等來做好本義探求工作,從而促進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及古典文獻的閱讀。下面就用一些具體實例說明之。
1.不
2.侯
附:至
《說文》:“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象形?!苯裉炜磥恚墩f文》對“至”字本義的解釋不確?!爸痢弊旨坠俏淖?、等形。對其字形的解釋,學術界都認為為倒矢形,這是對的。不過,對其上下方的“一”的解釋則有分歧。有人認為“一”像地,這可能是受了《說文》的影響。如,羅振玉謂乃矢之倒文,“一”像地,象矢遠來降至地之形(《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也有人認為“一”為“的”,即箭靶的中心。如,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崢按:“羅氏(振玉)所釋雖是,然于字形之說解,猶未為達。蓋一者,的也者,象矢離弦遠去,而之于的之形也,故至之初誼,當為止也;為到字之初文。”裘錫圭則籠統(tǒng)地說“至”“表示箭射到一個地方”。根據對“侯”字的分析,“至”字的字形取意應該與“侯”字相似,都與射箭有關,“侯”是用矢射到箭靶上表示箭靶,“至”是用矢射到箭靶或箭靶中心表示至、到的意思。
3.何
誰何之“何”,其本義是表示荷擔之義?!墩f文》:“何,儋也。”甲骨文“何”字作、、等形,商代金文有、諸形,字象人荷戈之形,乃荷儋字初文。唐蘭曰:“字象人負擔之形。”上古文獻中有很多使用“何”字本義的例子。如《詩經·曹風·候人》:“彼候人兮,何戈與祋。”朱熹集傳:“何,揭?!薄对娊洝ば⊙拧o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泵鄠?“何,揭也。”《詩經·商頌·玄鳥》:“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薄对娊洝ど添灐らL發(fā)》:“何天之休?!?/p>
4.來
《詩經·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敝祆浼瘋?“來,小麥。牟,大麥也。”《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奔坠俏摹皝怼弊肿餍?,正像小麥之形。
5.身
6.元
7.年
《說文》:“年,谷熟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奔坠俏摹澳辍弊肿?,從禾人,人亦聲。其本義是禾仁,即禾谷之仁實,引申指谷物成熟,也可以指收成。卜辭中有“求年”、“受年”、“受有年”等語?!墩f文》從“千”乃“人”之字形演變所致,即——。從讀音上看,“人”是日母真部,“年”是泥母真部,二者上古讀音相同,而“千”是清母真韻,與“年”聲母相差較遠?!队衿贰ⅰ都崱返葧员A袅藦暮倘说摹岸e”字。《玉篇·禾部》:“秂,而真切,欲結米?!薄都崱ふ娌俊?“秂,而鄰切,音人,禾欲結者?!钡浼杏小捌砟辍币徽Z?!对娊洝ご笱拧ぴ茲h》:“祈年孔夙?!编嵭{:“我祈豐年甚早?!逼砟昙雌砬蠛坦瘸墒熵S收?!抖Y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逼砟昱c祈谷意義相同。又,北京天壇有祈年殿?!墩撜Z·顏淵篇》:“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年饑指收成不好,年指年成、收成、年景。
由于禾谷成熟的時間是比較固定的,后來人們就把禾谷上一次成熟到下一次成熟之間的期限作為一年,因而“年”就引申出了年歲義?!稜栄拧め屘臁?“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注:“年,取禾一熟?!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書》正義引孫炎曰:‘年,取谷一熟也?!粍t周曰年者,周以稼穡興,年谷為重,《春秋》書‘大有年’是也?!薄澳辍钡哪隁q義產生后,使用頻率很高,它的本義及相關引申義就逐漸不用了。
8.各
典籍中經常出現“格”字表示至、到、來的意思。如:《尚書·堯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笨追f達疏:“格,至也?!薄抖Y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朱熹集傳:“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锔裾?,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薄墩撜Z·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孫欽善《論語注譯》:“免:逃避。格:至,來,引申為歸服。”①孫欽善:《論語注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15頁?!墩撜Z·季氏篇》:“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禮記·緇衣》:“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p>
“格”為什么有至、到等意義,頗為費解。查《玉篇》、《廣韻》、《集韻》等書均收有“”,釋曰“,至也”。其實,“”字在甲骨文中已經產生了。甲骨文中有“各”字,作、、等形,從口從夊(止),以腳邁向穴居表示至、到之義,其中還有加“彳”旁的以明行來之義,如:、。金文“各”字還有從辵或走者,(師虎簋)、(沈子它簋)、(庚贏卣)(匜)。
9.藝
“藝”字繁體作藝或蓺,典籍中常表示種植的意思?!对娊洝ぬ骑L·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薄睹献印る墓稀?“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迸狁椉?“蓺,樹也。《詩》云‘蓺之荏菽’。”司馬貞索隱:“蓺,種也,樹也?!薄墩f文》:“,種也。從坴丮。持亟種之?!对姟吩弧沂蝠ⅰ??!逼鋵崳八嚒钡谋玖x就是種植的意思。“蓺(藝)”字初文作,字形像用雙手在土上種植草木?!墩f文》中許慎對本義的解釋是對的,但小篆的字形已經發(fā)生了訛變?!胺N埶”之埶,后來加“艸”作“蓺”,又變作“藝”。
10.卯、劉
今天主要作為姓氏用的“劉”字,在古代有殺戮的意思?!稜栄拧め屧b》:“劉,殺也?!薄斗窖浴肪硪?“秦晉宋衛(wèi)之間殺曰劉,晉之北鄙亦曰劉。”《尚書·盤庚》:“重我民,無盡劉?!笨装矅鴤?“劉,殺也?!薄稘h書·律歷志下》引《尚書·武成》:“粵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睅煿旁?“劉,殺也?!?/p>
11.古文字中有一種現象,意義相近或有某種聯系的形旁往往可以通用,從而產生了大量異體字,這是漢字早期不夠完善的表現之一。同樣,古文字中意義相近或有聯系的單字之間也有通用現象,這也是漢字在早期階段不夠完善的表現之一,而這種現象在傳世文獻中還有遺存。例如:
(1)少、小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山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p>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p>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馀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p>
以上諸“少”字皆當“小”講。“少女”意思是小女兒,“少子”意思是小兒子,“年少”意思是陳馀比張耳年齡小。古籍中這類例子很多。
又如,《左傳·定公十四年》:“大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而朝少君,少君見我,我顧,乃殺之?!僭?‘諾?!顺蛉?。”孔穎達疏:“少君,猶小君。君為大君,夫人為小君?!标懙旅麽屛?“少君,亦作小君?!薄墩撜Z·季氏》:“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薄抖Y記·曲禮下》:“公侯有夫人,夫人自稱于諸侯曰寡小君?!?/p>
又,《漢書·武帝紀》:“少吏犯禁?!鳖亷煿抛⒁姆f曰:“少吏,小吏也?!薄稘h書·匈奴傳上》:“今以少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睅煿旁?“少吏猶言小吏?!?/p>
出現這種情況固然與少、小意義相近有關,正如段玉裁所說“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說文·小部》段注),“古多以少為小,如少兒即小兒之類”(《說文·木部》“柳,少楊也”段注),如果我們追溯到古文字階段就會發(fā)現,少、小在甲骨文中構形相同,都作形,以散落細微之點表示微小。到西周金文中這兩個字就開始出現了分化,以其中的 形為基礎分化出“少”字。典籍中少、小通用正是甲骨文中二字通用現象的遺存。如甲文中既有,又有,典籍則作少牢。《儀禮·少牢饋食禮》“少牢饋食禮”,鄭玄注:“羊豕曰少牢。”《儀禮·聘禮》“眾介皆少牢”,胡培翚正義:“有羊豕而無牛,謂之少牢?!?/p>
(2)大、太、天
陶淵明《讀山海經》之十:“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逼渲行烫斓墓适鲁鲎浴渡胶=洝ずM馕鹘洝?“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惫弊?“是為無首之民。”袁珂注:“刑天蓋即斷首之意?!边@里“天”是指人的頭頂?!墩f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奔坠俏摹疤臁弊肿?、、等形,金文作、等形,下面是一正面站立的人形,上部與均像人首,義為人之顛頂。上列文獻中用的正是“天”的本義。又如,《易·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笨追f達疏:“剠額為天,截鼻為劓。”這里用的也是本義。
商的開國之君商湯(或稱“成湯”),典籍作“天乙”。《尚書·湯誓》陸德明《釋文》引《世本》曰:“湯名天乙。”《荀子·成相》:“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薄妒酚洝ひ蟊炯o》:“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辈忿o作“大乙”?!都坠蔷Y合編》21:“癸巳卜,王貞:旬亡禍?在四月,冓示癸,肜。乙未,肜大乙?!?/p>
卜辭中殷商先王名號前有很多冠以“大”字者,如大丁、大甲、大庚、大戊,而典籍皆作“太”?!妒酚洝ひ蟊炯o》:“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烈暳⑻≈犹??!币簿褪钦f,大、太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字,后來才分化出“太”字。
12.小心翼翼
周大璞主編《訓詁學初稿》在“緒論”部分的“訓詁學的任務及其目的”一節(jié)中,說到訓詁學可用以指導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其中舉了成語“小心翼翼”的例子進行說明。書中說:“某中學老師講成語‘小心翼翼’,學生問:小心何以跟翼翼連在一起?老師解釋說:翼的本字是異,甲骨文作,像頭頂物之形。頭頂物,自然小心,故而叫小心翼翼。異為何又作‘差異’呢?這是詞義引申的結果,頭頂物自然要兩手分開夾住,兩手各在一方,就是差異。異后來又用作飛鳥的兩個翅膀,加個‘羽’旁作區(qū)別字。老師這些解釋,無不是訓詁知識的運用?!雹僦艽箬?《訓詁學初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頁。
其實,“異”應該是“戴”的初文。陳初生編纂《金文常用字典》引高鴻縉曰“異”“象人戴由(竹器)而以手扶翼之形”,已經看出“異”與“戴”之間的關系。楊樹達就明確指出“異”即“戴”之初字。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甲文異字作人頭上戴物,兩手奉之之形,異蓋戴之初字。戴從者,加聲旁耳?!眲㈧o《文化語言學研究》:“異,甲骨文作,金文作,像巫祝舉雙手往頭上戴面具,為‘戴’字初文。戴此面具見人而驚異,所以表示驚異、奇異之義。”②劉靜:《文化語言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77頁??傊?,“異”是“戴”的初文。從語音上來說,二者在上古讀音也相近?!爱悺鄙瞎艑儆嗄嘎毑孔郑按鳌鄙瞎艑俣四钢孔帧B暷付紝偕嘁?,韻部之、職對轉。
“異”只是“翼”的聲符,而不是“翼”的本字?!耙怼钡某跷呐c“羽”相同,甲文中作,像羽翼之形,這是古文字中的異字同形現象。后來在上加注聲符“立”創(chuàng)造了這一形聲字來表示翅膀的意義。因為在卜辭中被借來表示次于今日的將來某日的時間詞,人們又在形上加注表意符號“日”創(chuàng)造了字專門表示這一意義。這就是“昱”字的來源?!墩f文》:“昱,明日也。從日,立聲?!币彩且粋€形聲字,從聲?!傲ⅰ保瞎艑賮砟妇儾?“翼”,上古屬余母職部。二者上古聲母都屬舌音,韻部都是入聲韻,主要元音相同,所以“立”、“翼”上古語音相近。而“羽”上古屬匣母魚部,與“立”讀音相差較遠。這進一步證明是“翼”的初文。
“翼”是后起字,應該是由“翌”字改換聲符而形成的異體字,意思是鳥的翅膀。段玉裁于《說文解字》“昱”字下注曰:“俗人以翌與翼形相似,謂翌即翼。唐衛(wèi)包改《尚書》六‘翌’皆為‘翼’,而昱日之義廢矣?!倍斡癫盟f的俗人之說或許正是古文字痕跡的遺留。翌、昱、翼在上古讀音相同,都是余母職部字。因為“翌”在甲骨卜辭和金文中是被借用來表示時間的,因而“翼”也被借用來表示時間,如據段玉裁所說的唐衛(wèi)包將《尚書》中的“翌日”改為“翼日”就表示明日、次日、第二天?!渡袝の涑伞?“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薄渡袝そ鹂g》:“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薄渡袝ふ僬a》:“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薄渡袝ゎ櫭?“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幾?!揭砣找页螅醣??!睂O星衍《尚書今古文疏證》注:“翼,同昱;又,翼,與翌通。”
到了現代漢語,人們反而不用本來專門為表示時間而創(chuàng)造的“昱”字來表示明日了。《現代漢語詞典》“昱”有兩個義項:①日光;②照耀?,F代漢語已經固定用“翌”字表示次于今日、今年的,“翌日”即次日,“翌年”即次年?!耙睢钡漠愺w字“翊”則表示輔佐、幫助。這應該是由于人們的用字習慣而形成的文字分工,語言和文字都具有約定俗成性。
另外,周大璞主編《訓詁學初稿》中對成語“小心翼翼”的解釋是一個訓詁問題,不需要從字形上進行分析?!靶⌒囊硪怼边@一成語出自《詩經》,原本形容恭敬謹慎的樣子?!对娊洝ご笱拧ご竺鳌?“維此文王,小心翼翼?!编嵭{:“小心翼翼,恭慎貌?!薄对娊洝ご笱拧A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鄭玄箋:“令,善也。善威儀善顏色,容貌翼翼然恭敬?!边@里的“翼翼”是表示恭敬的樣子。后來,可能是因為“翼翼”與“小心”連在一起使用而受到“小心”意義的影響,“翼翼”表示恭敬的意義逐漸減弱,“小心翼翼”主要偏重于表示小心謹慎的意思,最后凝固成成語“小心翼翼”就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对娊洝分羞€有多處用到“翼翼”一詞的地方。如《大雅·文王》:“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毛傳:“翼翼,恭敬?!敝祆渥?“翼翼,勉敬也?!薄洞笱拧こN洹?“王旅啴啴,如飛如翰……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毛傳:“翼翼,敬也?!敝祆渥?“翼翼,不可亂也?!薄缎⊙拧こ摹?“我黍與與,我稷翼翼。”鄭玄箋:“黍與與、稷翼翼,蕃廡貌?!敝祆渥?“與與、翼翼,皆蕃盛貌?!薄缎⊙拧ば拍仙健?“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敝祆渥?“翼翼,整飭貌?!薄渡添灐ひ笪洹?“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朱熹注:“翼翼,整飭貌?!薄洞笱拧ぞd》:“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朱熹注:“翼翼,嚴正也?!薄缎⊙拧げ赊薄?“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敝祆渥?“翼翼,行列整治之狀?!薄缎⊙拧げ绍弧?“乘其四騏,四騏翼翼?!编嵭{:“翼翼,壯健貌?!薄对娊洝分羞@些“翼翼”跟與它搭配的被形容事物有密切關系,它所表示的意義往往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或表示恭敬貌,或表示嚴整貌,或表示繁盛貌,或表示壯健貌等,對這些意義,我們都不能用小心來解釋。
其實,“翼翼”是一個疊音單純詞,即疊音詞(或稱“重言”)。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的音節(jié)重疊起來構成的雙音詞,是以音表義的,不能把它拆開來解釋,更不能從字形上強加分析。像那位中學老師那樣解釋“翼翼”,是沒有認清疊音詞的性質,犯了“望文生訓”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