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高校人文教育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2013-04-11 13:17:50陳志霞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學報 2013年3期
      關鍵詞:圖式語感人文

      陳志霞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教育是實現(xiàn)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基本途徑。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條件。以人為本、生命關懷的人文教育中,促進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可使學生從一花一草中窺見整個世界,從片言寸語間洞察世事人情,在閱讀經(jīng)典時領略不同人生境界,無形間獲得超越有限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一、語感的性質

      20 世紀20 年代,語感一詞由夏丐尊先生提出,葉圣陶等人也提倡要重視語感的訓練。此后,教育界諸多學者對語感的性質展開了激烈討論,在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有所提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擴大視野,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可見語感的重要性已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但是語感到底是什么?至今尚無定論。根據(jù)從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所作的不同詮釋,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如下:李珊林(1990)認為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yǎng),是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2]。楊炳輝(1994)認為語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統(tǒng)一的悟性,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性,或者說是一種直接的理解[3]。王尚文(1999)認為語感是人基于其直覺語言知識、既成觀念和感情傾向對于言語對象的整體直覺,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也可簡稱為“半意識的言語能力”[4]。熊成鋼(1997)認為語感是主體對作為客體的語言所產(chǎn)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行為能力[5]。施茂枝(1998)認為語感就是人在長期言語感知和語言運用中獲得的一種對言語的理性的直覺能力,包括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語境感、語藝感等[6]。李海林(1992)認為語感是一種語言運用能力,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7]。語感是人對語言及語言環(huán)境所作出的一種直接并快速的領悟能力,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jīng)驗性

      語感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處于一個不斷發(fā)展、逐步提高、層級上升的過程。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語感,跟成長環(huán)境、生活習慣、個人體驗息息相關。良好的語感環(huán)境、閱讀習慣以及活躍的思維方式體驗有助于個人語感的培養(yǎng)。語感的獲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習得,如小孩子不需要大人花大力氣去教他,他就能學會說話、交流;一個中國文盲聽外國人和他說中國話,能感覺到總有點不對勁之處。另一種是通過學習獲得,如學生通過在課堂聽教師講解語文知識,介紹人文背景,從而掌握語言規(guī)律,最終有意識的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

      2、直接性

      Krashen 在其語言調節(jié)控制模式理論(The Monitor Model)中闡述“自然習得假設”(The Nat-ural Route Hypothesis)時認為,從神經(jīng)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習得的知識在大腦的左半球,隨時可以接受自動處理,而學到的知識則位于大腦的其他部位;從語言應用角度看,習得的知識是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的主要來源,而學到的知識只能起調節(jié)、監(jiān)控的作用[8]。語感是一種對語言快速反應的能力,能不假思索的對語言進行判斷,是一種語言定勢。憑著良好地語感,人們可以根據(jù)語境的不同,體察他人言詞中的細微差別和情感色彩,快速理解別人說話的含義。良好地語感也可以讓人們不假思索的運用語言,準確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3、綜合性

      語感是人對語言文字(包括口頭、書面、肢體、表情)的一種敏銳、直接的感悟。王力先生認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奔次餮笳Z言重視語法規(guī)則,照字面意思理解一般不會有太大出入;而中國語言重視的是“悟”,通過對語言主體的心理因素、言語環(huán)境及語言含義的深刻直覺,并進行綜合、整體的全面分析,才能得出語言的真實含義。可見,良好的語感是一個人語言功底、道德水平、審美情趣、文學修養(yǎng)及生活基礎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是一個人感性與理性、經(jīng)驗與理論、具體與抽象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

      二、高校人文教育中學生語感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好的時間不是高校階段,而是在中、小學階段。高校期間被迫提出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是因為高校人文教育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語感非常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中,教師過分關注考試,教學中注重講解字詞、語法知識,將文章詮釋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另一個原因是目前中學生手中的“課外書”主要為考試輔導書,他們很難有機會去瀏覽真正的課外出版物,無法開拓視野、豐富情感、培養(yǎng)情趣。大學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不是具體知識的傳授,而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此,大學人文教育中再提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出于各種原因,目前在大學人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也是危機四伏,效果甚微。

      1、人文教育在高校處于“邊緣化”地位

      大學開設人文教育課程的最初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但是目前諸多高校已經(jīng)違背初衷,在人才培養(yǎng)上急功近利。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高校管理者過分注重專業(yè)的實用性,忽視人文教育的基礎性。以某高?!洞髮W語文》課程的開設為例?!洞髮W語文》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作用很大,教師可以通過對課程的講授引導學生感受、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fā)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形成良好語感,提升其表達能力。該高?!洞髮W語文》教材分31 個單元,精講課文96 篇,泛讀課文664 篇,每周3 個課時,每個學期共計45 課時左右,除去節(jié)假日實際上課只有三十多個課時,任課教師要在如此之少的時間內完成31 個專題的講解,并梳理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程,根本是天方夜譚。而與附近幾所高校比較而言,該校還是相對較為重視《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眾多高?;蛘吒静婚_設某些人文課程,或者即使開設,也沒有足夠必要的課時,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文課程教師上課應付、學生對付的情形。任課教師覺得自己屬于學校的邊緣化人物,學生對人文課程更不重視。

      2、人文課程教學方法過于古板,難以達到提升學生語感的作用

      長期以來,中式教育還是偏重“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以相關知識的傳授為中心,某些教學專家評判教學效果好壞時,上課學生是否安靜聽話成為評優(yōu)的主要指標,“示范課”評比更是以教師講授為重,教學互動較少。因此,即使教師授課經(jīng)驗豐富、思路清晰、語音標準,道理深入淺出,但效果仍然不甚如意。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僅是觀念的輸送,學生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主動發(fā)言,從而喪失了許多提升語感的機會。專業(yè)課問題對錯可能十分明顯,但人文課程的相關問題通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因此改變人文課程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主動發(fā)言,充分表達其觀點,實現(xiàn)思想創(chuàng)新,才能有效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語感,否則光靠教師傳授,學生的語感將始終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

      3、學生深受應試教育影響,難以體會語感的作用

      人文教育對學生語感提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國學生大都接受的是應試教育。盡管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感培養(yǎng)提出了要求,但事實上我國中等教育中成績考核始終位于首位。為應對學??荚嚭蜕鐣蜆I(yè)的壓力,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大多集中精力去獲取那些具有實際有形價值的、能即時發(fā)揮作用的“硬件”,比如各種證書、專業(yè)技能培訓等;而對于短時間難以發(fā)揮效用的人文課程,基本上就是應付了事,大都抱著湊學分的學習態(tài)度。大學人文教育不能提升學生的語感,學生就難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做出適合自身的抉擇。所以目前高校校園“老實人吃虧”的觀點盛行,同學之間攀比現(xiàn)象層出不窮,享樂主義遍地開花,整個校園彌漫著浮躁的氣息,如此惡性循環(huán),學生將更加難以靜心學習人文課程,語感提升也無從提起。

      三、高校人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對策建議

      語感的培養(yǎng)問題由來已久,因為它很難用具體的文字予以描述,也尚未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方法。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胃口”,培養(yǎng)學生對人文課程的興趣,只有人文教育真正得到重視,學生語感的提升才能實現(xiàn)。

      1、高校管理者要擺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響任課教師的教學心態(tài)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基于此,高校管理者應改變現(xiàn)在人文教育的弱勢地位,通過營造濃郁的大學人文氛圍、合理增設人文課程等方面,提升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人文氛圍的營造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通過靜、動兩個方面予以實現(xiàn)。靜的方面表現(xiàn)為巧妙構建校園環(huán)境。如在學院矗立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雕刻或名人塑像或是建立自己的學院歷史展覽館,每批新生入校,都帶領新生到學院歷史展覽館參觀,給新生介紹學院的歷史,增強新生入校榮譽感;在學院教室、走廊等地方,多張貼一些名人事跡、格言等。動的方面,學院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并給予學生們足夠的支持。學生們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或者活力會產(chǎn)生一種隱性的人文氣息,讓每一位走進校園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某篇新聞報道曾這樣描述,高校在迎新時,新生進入高??匆姷牟粌H是班主任,還有一路五花八門的社團為招人而打著的“活廣告”,如武術社團的成員穿著少林服裝表演、書法社團的成員揮毫潑墨吸引新生等。走進這樣充滿人文氛圍的高校,自然能啟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其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

      課程設置方面,高校應針對學生開設盡可能多的人文選修課程。目前人們存在一個認識誤區(qū),認為選修的人文課程大多是大學為同學們湊學分而胡亂開設的“玩”的課程,只有專業(yè)課才是“正經(jīng)”課程。但若放眼國外,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名校選修課才是形成其特色的重頭戲。這些名校最受歡迎的課程往往不是專業(yè)課,而是部分選修課,其選修課比重基本位于60%以上。與其相比,我國國內大學選修課程所占的比例明顯偏低。據(jù)了解,我國一流大學如清華、北大選修課所占比重一般也就是34%左右,一般大學選修課所占比重多為24%左右,這個比例中可能還包括一些限制性選修課(或稱準必修課),其實際比例可能更低。例如,某高校基礎課部開設的選修課程僅包括普通話、演講與口才、湖湘文化專題、西方文學作品賞析、中西文化比較、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音樂欣賞,攝影、書法技巧與欣賞九門課程,選修課開設數(shù)量少,科目也較為單一。人文課程和專業(yè)課程不同,人文教學是打開學生知識面、讓學生提高精神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所以適當減少學科專業(yè)課程,增加人文選修課程,擴大學生選擇面,應成為高校人文課程設置的發(fā)展思路。

      高校開設人文選修課程不盡如人意,但是更令人擔憂的是人文教育的師資力量也非常薄弱。以湖南省部分高校為例,很多高校開設的選修課并沒有相應的專業(yè)教師,都是找外聘教師上大課。一般來說,外聘教師教學責任感相對較低,教學態(tài)度也不太認真,因此即使學生對某些選修課興趣濃厚,但受任課教師的影響,也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選修課到課率越來越低,教學效果越來越差。學生不是機器,高校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學會做事的前提應是學會如何做人,而其必要條件就是要有稱職的、愛崗敬業(yè)的專業(yè)教師的培養(yǎng)和輔導。為此,高校在多開設人文選修課程的基礎上,還要多培養(yǎng)稱職的人文課程教師,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領略人類文化的深奧與博大,得到心智的訓練并感受其中的喜悅。人文課程才能真正有效的幫助學生領悟深厚的人文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形成濃厚的語感,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能適應社會并服務于社會的綜合型人才。

      2、掌握語感培養(yǎng)思路,依據(jù)語感獲取方式,創(chuàng)新人文課程教學方法

      語感提升的關鍵在于教學時機和方法的把握。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具備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應首先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打好感受言語的基礎。傳統(tǒng)“教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提升語感效果甚微,人文課程是欣賞的課程,其教學本身也應該是“人文”的。應充分抓住學生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語感。感受同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息息相關,若離開了生活經(jīng)驗,那么語言與現(xiàn)實就失去了聯(lián)系,也就很難獲得具體的語感環(huán)境。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家魯墨哈特提出了圖式理論,對于探討語感培養(yǎng)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魯墨哈特認為,“圖式理論基本是一種關于人的知識的理論。也就是說,它是關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運用的理論。按照圖式理論,所有的知識都組成為一定的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保?]根據(jù)圖式理論,圖式在人們語感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意味著:一是人們頭腦中本來具有的圖式數(shù)量越多,其再生成新圖式的能力就越強,并且形成更有用、更高級的圖式難度就越小;二是人們頭腦中圖式數(shù)量越多、圖式的質量越高,那么其直覺思維就越敏銳,運用圖式的能力就越強,即能夠在相應的言語環(huán)境中快速的把相關有用的圖式調動出來,準確理解別人的意思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三是人們頭腦中數(shù)量多、質量高的圖式運用的次數(shù)越多,人們形成無意識支配自己思路和氣勢的能力就越快,即良好語感自然形成的時間也就越短。

      在了解語感培養(yǎng)思路的基礎上,可以根據(jù)語感自然習得和學習獲得這兩種方式對語感培養(yǎng)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自然習得的主要方式是內隱學習。內隱學習概念由心理學家羅伯首先提出的,他將內隱學習界定為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環(huán)境的復雜知識的過程,即內隱學習時認知主體并沒有意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guī)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guī)則[10]。內隱學習是不需要付出意識努力、不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就可以完成的學習。學習獲得的主要方式是外顯學習,即主體需要付出一定的意識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才可以完成的學習。內隱學習是語感培養(yǎng)的主要方式。人文教育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內隱學習的氛圍,同時配合外顯學習,培養(yǎng)語感。

      創(chuàng)造內隱學習氛圍,就是讓語感教學少一些束縛和尷尬,多一些自由和舒暢。根據(jù)圖式理論,教學中首先應增加學生圖式庫存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教學過程就是要挑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即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積極參與學院組織的活動、增加學生閱讀量及生活感受,從而促進其知識圖式的形成和擴展。其次,根據(jù)內隱學習理論,人文課程教學不應成為說教式教學,而應是兄弟或朋友式教學,要進行對話式教學[11]。為此,教師除了必要的解說外,要把自己當作與學生共同探討的一位參與者,在共同的探討過程中接受學生們的想法或觀點,幫助其在語言實踐中形成語感。因為良好語感的形成還有賴于敏銳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是由無數(shù)次的思維經(jīng)驗和言語經(jīng)驗沉積、錘煉出來的。最后,為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語感,縮短學生形成更多優(yōu)質圖式的時間也是非常必要的。大聲朗讀或者背誦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經(jīng)驗,也是培養(yǎng)學生言語技能、形成良好語感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校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聲誦讀自己喜愛的文學作品,因為誦讀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標準程度,還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受語言文字,從邏輯思維上把握言語的內涵,調動感知、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功能去感受言語材料的整體,從而提高言語的感受能力。

      只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人文作品的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感受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最終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提升自己的語感。當然,對于人文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應有所改變,考核只是評價監(jiān)督的手段,而不應成為評價監(jiān)督的內容??梢赃x取學生接受或者喜歡的形式進行考核,如改變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方式,開設開卷考試、口試或者依據(jù)學生平時表現(xiàn)而給予成績。同時,可根據(jù)每門課程的特點,創(chuàng)新考核形式,比如可以按照學生提出的合理方法進行考核。這些具體、學生參與性強的考核方式可以無形中提升學生語感,最終豐富學生的言語經(jīng)驗,指導學生言語實踐。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

      [2]李珊林.語感訓練的思考和做法[J].語文學習,1990,(9):42.

      [3]楊炳輝.談談語感的本質[J].中學語文教學,1994,(2):37.

      [4]王尚文.語感管窺[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 (4):158.

      [5]熊成鋼.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2):31.

      [6]施茂枝.語感和語感的培養(yǎng)[J].學科教育,1998,(6):22.

      [7]李海林.語言的隱含意義,語感與語感教育[J].語文學習,1992,(10):38.

      [8]周 健.論漢語語感教學[J].漢語學習,2003,(1):62-63.

      [9]陳金明.現(xiàn)代圖式理論與語感教學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48.

      [10]錢加清,周春波.語感問題尋繹:內隱認知和緘默知識理論的視角[J].載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0,(8):66.

      [11]肖美英,陳 敏,祝子麗.淺談人文教育對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J].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1,(5):152-157.

      猜你喜歡
      圖式語感人文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huán)魚組合圖式研究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讀”辟蹊徑 助培語感——指向語感培養(yǎng)的朗讀教學策略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圖式思維在現(xiàn)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從驅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温州市| 台江县| 长垣县| 商河县| 永平县| 渭源县| 阳江市| 措勤县| 淮安市| 黔东| 苍溪县| 博湖县| 永登县| 揭东县| 玛曲县| 公主岭市| 扶余县| 邮箱| 建阳市| 旬邑县| 资阳市| 泗阳县| 凌云县| 威海市| 屏南县| 南郑县| 洛阳市| 孝感市| 象山县| 安岳县| 讷河市| 梁河县| 芦溪县| 中方县| 宾川县| 郯城县| 丰都县| 林芝县| 宣恩县| 南部县|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