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玕
(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地域文化資源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運用
沈學玕
(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大學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關系非常密切,在大學文化建設中應廣泛吸取所處地域獨到的文化資源。吸收地域文化中的優(yōu)秀精髓,整合地域文化中的文化素材,深化地域文化深厚的文化內涵,培育大學獨特的文化特色,打造豐富的物質文化特色和鮮明的教學科研特色,提升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大學;文化建設;地域文化
大學是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產物,承擔著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造文化的歷史重任,有別于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應該有深厚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積淀和鮮明的大學文化特色。但目前大學文化建設趨同傾向嚴重,千校一面,缺乏鮮明的大學文化特色,影響著大學文化建設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阿什比指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和環(huán)境的產物?!蔽幕男纬膳c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自然環(huán)境的特征影響著特定區(qū)域人的精神特質、價值取向、思維模式。中國文明源遠流長、地域遼闊,每個地區(qū)都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文化的生成需要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積累,大學以文化殿堂著稱,生成于特定的蘊含著豐富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鮮明的自然地理文化環(huán)境影響之中,必然受到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的浸潤、熏陶。所以大學的文化建設應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以地域文化中豐富的文化素材為基點,充分挖掘其中豐厚的文化內涵,培育大學獨特的精神文化特色、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鮮明的教學科研特色,提升大學文化建設的綜合實力。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qū)文化歷史生命的流淌,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歷史延續(xù)的紐帶,是人文精神及活態(tài)文化的印記,體現(xiàn)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同樣的文化發(fā)展脈絡的區(qū)域文化,文化形態(tài)穩(wěn)固、文化認同一致,包括地域群體的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價值認同、思維取向、審美標準等。大學不論建在哪里都要受到所處地域文化的影響,無論何處地域,其地理歷史、民俗風情、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特點。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曾說:每一種文化都誕生于特定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鄉(xiāng)和故土的觀念,有自己的“風景”和“圖像”,大學所處的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就是大學的文化故鄉(xiāng)和文化故土。所以任何處于一定文化地域影響的大學文化建設必須兼顧其所處的地域、歷史等特殊性,將地域文化有機地融入到大學文化的發(fā)展之中,以體現(xiàn)大學文化建設的鮮明特色,避免大學文化建設中的無個性、無特色的趨化傾向,凸顯大學文化建設的活力與個性,促進大學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和發(fā)展,豐富大學文化建設的內涵。
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容包羅萬象、十分豐富,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等。大學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既具有所有文化的普遍共性,又具有獨特個性,是大學基本屬性和一定時期社會文化作用合力影響的結果。一所大學文化個性特點的養(yǎng)成,和所處地區(qū)的地域文化資源和歷史傳統(tǒng)密不可分,地域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大學而言,地域文化影響著大學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大學成長于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中,從創(chuàng)建、發(fā)展都離不開地域文化的影響。大學誕生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地理文化區(qū)域,因而也衍生了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所以大學文化的內涵中包括地域文化特征。凡是文化特色鮮明的大學,都重視分析所處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傳統(tǒng)延續(xù)性,并加以充分合理的吸收,如武漢大學的楚文化特色、四川大學的蜀文化特色、蘇州大學的吳文化特色、鄭州大學的中原文化特色、廈門大學的嶺南文化特色、湖南大學的湖湘文化特色都是個性鮮明的。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相對于其他的文化組織,大學文化是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文化,是地域范圍內社會文明、文化發(fā)展的標志,是地域文化的精華,所以地域文化特色可以以一定的附著方式在大學文化具體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中。
大學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現(xiàn)是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更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大學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大學精神是大學長期辦學的歷史文化的豐富積淀。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和社會互動的產物,是各種文化交匯碰撞的結晶,和地理環(huán)境、地域文化特色密切相關。大學精神文化是一種深刻的隱型文化,是在大學自身的歷史發(fā)展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響下,經過許許多多‘大學學人’共同推崇孕育而形成的大學特有的精神文化財富,它潛移默化滲透并作用于教學、科研、校園生活等各項環(huán)節(jié),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所以大學文化建設首先要善于汲取地域中的文化精髓,潛移默化逐步形成體現(xiàn)富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學精神,并通過校訓、校風以及學風加以詮釋和傳播。大學的文化精神是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逐步形成的,經過一屆又一屆大學師生的文化傳承發(fā)展,潛移默化地成為大學人共同的價值追求,獨有的風格、氣質和傳統(tǒng)漸漸成為一所大學的社會品格,魯迅先生稱之為“校格”。國內外許多知名大學都很注重結合大學所處地域的文化傳統(tǒng)、地理自然環(huán)境和時代特點,把地域人文氣息和文化精神熔鑄進校訓,凝練校訓,以展示大學文化精神,也通過校訓展現(xiàn)大學文化中的地域文化精髓。北京大學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北大精神,與地處北國京都的雄渾豪邁氣度和燕趙文化慷慨悲歌的歷史積淀有關,關注社會現(xiàn)實,憂國憂民,心懷天下造就了北大博大的胸懷,在新文化運動中成為首開民主與科學風氣之先的表率和“五四”運動的源地。清華大學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與清華誕生于帶著民族屈辱的庚子賠款的留美預備學堂有關。此外哈佛大學的“與真理為友”,斯坦福大學的“讓自由之風吹拂”,南京大學的“誠樸堅毅”,四川大學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西大學的“登崇俊良求真至善”,臺灣淡江大學的“貴在做人”,河南大學的“明德新民、至于至善”,河北大學的“實事求是,篤學誠行”,南京師范大學的“正德厚生、篤學敏行”,蘇州大學的“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等校訓,都概括了這些處于特定地理文化區(qū)域的大學獨特的辦學歷史過程,飽含中國文化的底蘊和所處地域的文化精神內涵,承載著這些大學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中山大學由孫中山親自組建,在“科學、民主”的現(xiàn)代精神中,融入了嶺南文化“勇于開拓”、“講求實用”的地域特色,形成“科學、民主、求實、務新”的中大精神。山東大學鐫刻著齊魯兩種文化的烙印,齊國是開放式海洋文化,有百家爭鳴的學術傳統(tǒng)。魯國是內陸小國,崇尚儒家文化,山東大學以“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作為校訓。廈門大學在80多年的獨特的辦學歷史中,凝練了四種地域特色鮮明的大學精神:愛國精神、革命精神、自強精神、科學精神,并以“自強不息,止于至善”作為校訓。廣東的嘉應學院立足“弘揚客家文化”為特色,確立了“勤儉誠信、立己樹人”的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校訓,倡導客家文化中勤勞勇敢、崇文重教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其客家研究院成為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山西財經大學處于三晉文化中心太原,晉商文化底蘊深厚,在其文化建設中注重弘揚和挖掘“晉商文化”內涵,用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的晉商文化精神熏陶啟迪學生。
大學的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在物質層面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也是大學精神文化存在的重要載體和物質基礎。大學的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園建筑風格、基礎設施狀況、校園環(huán)境美化和網絡文化傳播等方面。大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大學要實現(xiàn)這三個任務,則必須建設一個高文化品位,人文美、科學美與自然美和諧發(fā)展的能偶潛移默化熏陶人、教化人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大學是永恒的,其物質文化是在辦學歷史中不斷積淀、充實和完善的。 大學文化的內涵滲透在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校園環(huán)境文化是大學文化生成的物質基礎,也是大學文化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大學的文化品格,所以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校園環(huán)境為載體。校園環(huán)境景觀包含著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它既是大學精神文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大學文化特色的重要標志。這些物質成果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著大學文化的積淀水平和精神境界,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校園里的建筑和雕塑作為文化符號,承載著一定的文化信息,以特殊的具體存在并潛在發(fā)揮作用。所以大學應該充分利用好當?shù)氐牡赜蛭幕臍v史資源寶庫,形成大學物質文化的風格,讓學校山水樹木花草、自然景觀、校園建筑都具有更多更深的文化品味,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會豐富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發(fā)揮環(huán)境文化育人的作用。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名人史料、文明遺跡都是大學校園人文景觀的豐富源泉。北京大學發(fā)軔于戊戌變法中設立的京師大學堂,后搬遷至燕京大學校址,又稱燕園,與圓明園、頤和園毗鄰,其校園規(guī)劃、校園建設保持著鮮明的京都皇家園林的風格,在體現(xiàn)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獨樹一幟。清華大學的校園建筑中西合璧,既有中國古典建筑,又有美式、歐式和俄式建筑,異彩紛呈的建筑風格,與校園環(huán)境交相融合,彰顯著清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風范,演繹著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是隨園故地和金陵女大舊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飛檐翹角,洋溢著濃郁的民族建筑風格的韻致,大量樹碑刻文凸顯了“隨園故地”和“紅樓舊地”的優(yōu)美情境。東南大學曾是國立中央大學的舊址,民國建筑遺址很多:圖書館、生物館、吳健雄紀念館、科學館、中央大禮堂,這些西式風格的建筑是民國建筑的典范,彌漫著古樸寧靜的整體之美和濃郁的學術氣息。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將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xiāng)地域特色的建筑風格引入校園,白墻黛瓦、窗扇花格、風雨連廊等江南民居風格使浙大校園極富古典韻致。湖南大學起源于岳麓書院,湖大將岳麓書院文化傳統(tǒng)精神全面物化,在校園里以木刻、寫真、噴繪等形式為載體,以楹聯(lián)、碑拓、名人畫像等形式,在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以及學生園區(qū)隨處可見,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先賢們的大師風范和“千年學府、弦歌不斷”的文化精髓。曲阜師范大學以弘揚儒家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鮮明特色,建孔子文化廣場,設儒家經典石刻。廈門大學的總體建筑以雍容大氣的西式建筑為主,輔以閩南民居細節(jié)精致的特點,許多建筑都以富有愛國情懷和拼搏精神的華僑名字來命名,僑鄉(xiāng)文化特色非常鮮明。海南大學的校園里,矗立著許多鐫刻著文字和圖畫的文化石柱,詳盡記載著歷史上文化名人關于海南的教育和文化的精辟論述,是海南大學物質文化的重要標志。
地域文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成果和文化遺產,大學文化的建設應當就地取材,發(fā)掘地域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好利用當?shù)氐娜宋馁Y源,開設符合大學文化發(fā)展模式的新課程,利用地域文化研究成果開展科學研究、開設特色課程,構建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把地域文化資源引入大學文化建設的研究與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多種有效途徑使地域文化中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大學精神文化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養(yǎng)料和力量源泉,開展教學研究,因勢利導,形成教學、科研、產業(yè)三位一體模式,自成教學科研特色。結合大學歷史傳統(tǒng)和地域文化特點成立相關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將地域文化作為研究目標和方向,深化對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如設立地域文化研究機構、地方名人研究中心、發(fā)展某些重點學科等。南京師范大學設有“六朝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有“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有“嶺南文化研究中心”、河北師范大學有“燕趙文化研究中心”、洛陽師范學院有“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等。大學文化的獨特功能在于把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產、學、研三者密切結合是世界高等教育今后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大學處于特定的地域文化熏陶之中,每一所大學都應根據(jù)自己的獨特地域優(yōu)勢,融入地域文化的豐富養(yǎng)料,形成鮮明的學術特色,并將它發(fā)展為優(yōu)勢學科,這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千年積淀的厚重文化底蘊,是湖南大學的寶貴文化教育資源,湖南大學先后建立了湖湘文化研究所、楚文化研究所、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岳麓書院”列為全校在校本科生必修課程,使岳麓書院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作為凝聚湖南大學精神與理念的重要載體而融入大學文化建設體系之中。南京師范大學地處古都金陵,利用豐富的六朝文物,成立中國六朝文物研究所,《考古與文獻研究》、《六朝畫論研究》、《六朝畫家史料》、《魏晉南北朝宗教信仰》等著作相繼出版。研究所承擔了省內六朝歷史文化的許多項目,是目前國內研究六朝文化中的領軍機構。曲阜師范大學位于齊魯文化的中心,具有魯文化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利用孔子故鄉(xiāng)和儒學發(fā)源地的地域優(yōu)勢,開展了孔子和儒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設立孔子研究的專門機構:孔子教育思想研究、《論語》研究、曲阜文物古跡研究、孔子文化學院。承擔“儒家理論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等八項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級重大項目,創(chuàng)辦國際孔子文化研究網站——“中華孔子”,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弘揚和宣傳孔子文化,向全校學生開設“論語”等多門文化公選課,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展教育教學,以儒家傳統(tǒng)經典來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安陽師范學院位于中原文化腹地河南安陽,是古跡圣地殷墟的遺址,學院借此地域優(yōu)勢,創(chuàng)辦國內首屈一指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殷商學刊》,成立“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走進殷墟》、《青銅王都》、《甲骨文精粹釋譯》等多部學術專著相繼出版。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是國內唯一的齊文化研究基地,學術著作層出不窮:《稷下學宮資料匯編》、《齊文化叢書》、《齊文化通論》、《齊文化發(fā)展史》、《管仲評傳》、《齊國人物志》。并承擔“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比較研究”、“齊魯文化與素質教育”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研究院創(chuàng)辦的《管子學刊》是國內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湖北工程學院利用當?shù)貪夂竦摹靶⑽幕钡臍v史文化資源,成立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在“孝文化傳統(tǒng)及轉化研究”、“孝文化與文學藝術研究”、“孝德教育研究”、“孝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等方面成果斐然。蘇州科技學院立足文化古城蘇州吳文化的豐富資源,將吳文化的典型代表:蘇州評彈、吳門古琴、江南絲竹等引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成立“蘇南音樂研究所”、“吳聲琴學研究所”,《蘇州史紀》、《吳國史》等著作更是國內吳文化研究中的力作。蘇州大學設有“昆曲研究中心”,首開高校普及昆曲教育之先河,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任何一種地域文化都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積淀而成的,是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厚重的文化因子等多種因素的積淀與凝合,以多元的文化視角作用于大學文化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同時大學文化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人文關懷精神、民主自由精神、文明道德精神等,也會以大學特有的文化輻射力作用于所處地域,引領地域文化的正確方向。大學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同時地域文化的發(fā)展也影響著大學文化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兩種文化互相滲透、密不可分,所以重視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既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選擇,也是傳承與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大學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拓展大學文化建設的路徑和模式,在歷史與現(xiàn)實、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中,尋求大學文化建設的科學優(yōu)勢和個性特色,為大學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
[1] 阿什比.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2] 韓明濤.大學文化建設[M].濟南:山東人民建設出版社,2006:414.
[3] 劉新生.大學文化建設:上[M].山東:泰山出版社,2010:240-242.
[4] 戴建兵,蔡辰梅.大學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5).
[5] 傅永聚.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哺育優(yōu)良學風——曲阜師范大學學風建設之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4).
[6] 曹毓民.地域文化對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0(6).
2013-10-18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2SJB880060)
沈學玕(1969-), 女,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地域文化研究。
G527
A
1671-6876(2013)04-0349-04
[責任編輯孫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