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頤
(廣州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182)
多媒體的發(fā)展帶來了話語的多模式,應運而生的多模態(tài)交際模式逐漸成為教育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克瑞斯和勒文首先提出“多模態(tài)話語”(multimodal discourse),認為語言、圖像、顏色、聲音和動作等符號是獨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號資源,強調把語言的社會符號功能延伸到其他符號體系內,使其它符號與語言符號處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共同參與構建人的意義世界。近十年來,多模態(tài)話語的研究在西方教育學領域十分活躍,多模態(tài)交流(multimodal communication)的模式研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主流。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人們構建意義世界。而意義世界的培育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人們日常接觸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制度、公共管理、文化產品、網(wǎng)絡媒介、文體娛樂、社會輿論、各類服務等都發(fā)揮了育人功效,正所謂“事事育人”、“處處育人”。人們日用常行的眾多育人因素,無不是通過五官感受到的,而這個感受過程與多模態(tài)交際過程是同步的,因此如何利用多模態(tài)交際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素質、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顯課題。
模態(tài)在文本里指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huán)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tài),用兩個的叫雙模態(tài),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tài),人們之間的互動都是多模態(tài)的。[1](p3)朱永生指出,“五種感知通道(視覺通道、聽覺通道、觸覺通道、嗅覺通道、味覺通道)的獲得分別導致以下五種交際模態(tài)的產生:視覺模態(tài)(visual modality)、聽覺模態(tài)(auditive modality)、觸覺模態(tài)(tactile modality)、嗅覺模態(tài)(olfactory modality)和味覺模態(tài)(gustatory modality)?!盵2](p83)“多模態(tài)文本”則指裝載多模態(tài)活動的、經過數(shù)字化后計算機可以處理的含音頻的視頻流。一個多模態(tài)文本就是一段關于某項多模態(tài)活動的含音頻的視頻流。[3](p14)
而人的思想品德結構是一個以世界觀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為三個子系統(tǒng)及其多種要素按一定方式連接起來的立體結構。其中心理子系統(tǒng)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因素,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思想子系統(tǒng)包括人的政治觀、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行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現(xiàn)。哲學家J.洛克認為人類心靈的本來狀態(tài)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一切觀念和知識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感覺(sensation)的觀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于五官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反思則源自心靈對自身形成經驗的觀察。赫爾姆霍茨在《知覺的事實》(1878年)中再次論述了人類的一切知識都基于經驗、來源于感官的觀點。由此看來,心理和思想子系統(tǒng)諸要素的形成來自于人類的感官和經驗,而多模態(tài)交際過程正是基于五官對外部世界的感受而形成的模態(tài)。因此,多模態(tài)文本的交際過程也恰是人的思想品德意識的形成過程,二者統(tǒng)一于人的思想觀念本身,體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事實上,人類對事物的感知歷來是多模態(tài)的,也就是說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多模態(tài)感知、反省綜合的結果。如圖像、手勢、身體語言等,語言只是眾多交際模式中的一種,多模態(tài)語境指的是除了語言文本,還帶有圖像、圖表等的復合話語,或者說任意三種以上符號編碼實現(xiàn)意義的文本。如電影就是一種利用多種符號資源構建意義、傳遞信息的多模態(tài)語篇。[4](p164)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進步、國際影視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電影、影視、微信等眾多媒體的出現(xiàn)豐富了人們交流的語言模態(tài),使得文本交流不再是獲取信息的唯一手段,話語世界日益呈現(xiàn)多樣化。影視文本中不僅包含語言模態(tài)文本,而且包含非語言模態(tài)如圖片、音樂、視頻等。符號資源也是人們在生產和闡釋圖像和其他信息時用來創(chuàng)造意義的認知資源,尤其是影視作品蘊含的動態(tài)語境,它的多模態(tài)性符合人類的認知習慣。人們在觀影過程中,觀影者啟用了視覺和聽覺雙模態(tài),然后通過音頻流、視頻流和字幕與電影的多模態(tài)內容互動,影視文本的多模態(tài)讓人們迫切希望接觸更多的影視文本。同樣,人們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迫切希望能夠以多感官的方式頻繁地接觸學習內容,在交際和再現(xiàn)意義的過程中也經常需要多種符號編碼,如語言教學中對目標語的重復接觸。因此,如何在多模態(tài)語境下探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成為理論熱點。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多模態(tài)傳播文化路徑逐漸豐富,西方文化之風觸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大學也不例外。西方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中,雖然存在許多真理性認識,但也不乏糟粕。資產階級所強調的教育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試圖抹去教育的階級性;片面追求教育對人和社會的幫助功能,突出教育的工具價值,陷入“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西方理論學派林立,價值取向多元,使得教育實踐過程中各類學派互相干擾,沖擊著人們對教育的整體性把握,這些文化迷霧可能誤導大學生正確理解社會現(xiàn)實。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的各個學科,融入到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到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各個方面。這其中首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確保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育專家指出,老師授課的關鍵在于建構自己的“教學理念”(teaching concept)。這一理念包括教師的“concept”、學科的“jargon”和教學過程中的“case study”。其中,“concept”喻指人的頭腦里有兩個知識“儲存箱”,一個儲存理論知識,一個儲存生活知識,體現(xiàn)在學習過程中即為理論知識和生活知識(生存技能、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的習得。強調教師在授課前須做充分的準備,要依照多模態(tài)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一方面,需仔細研究教學大綱,明確大學生需掌握的理論知識、生活知識的標準以及教師需要為此做的準備,并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其次,教師還須透徹鉆研教材并確定課程重難點(這個重難點力求與大綱要求之重難點基本吻合),然后采用多模態(tài)文本去設計問題,解決課程的重難點。另一方面,對于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要有一定的研究,明確大學生通過學習會獲得或提高哪方面的生活能力、具備哪方面的素質。只有經歷了這樣的研究過程,教師頭腦中的“concept”才算基本形成。所謂學科的“jargon”,指的是本學科所具有的一種抽象而按照邏輯又無法描述的獨特行話,體現(xiàn)了這門學科“日用常行”的一種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通過學習這門學科,大學生可以逐漸感知該學科的獨特思維路徑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思維習慣,并在生活實踐中外化為一種能夠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case study”,突出的是教學過程中實例選擇的一個重要原則,即通過學習案例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或不準確的概念,從而把理論知識、生活知識與學科“jargon”聯(lián)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觀念。
因此,教師教學之前,在其頭腦中要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實踐思維,一方面要對教學過程各個要素、結構、功能有整體把握,另一方面還要對教育的職責有清晰的認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這與教育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教育即“教”和“育”相結合,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獲得“愛”(即真善美)的滿足和身體方面對“物”(食衣住行)的滿足,從而獲得幸福。為了達成目的,對學生的教育也需要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心靈教育,也就是真愛的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言行合一,培育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二個層次是真愛基礎上的責任培育,適當訓練他們的言行舉止,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也就是培育他們與人交往中愛人的能力;第三個層次則是生存能力教育,包括知識、技術、體能和藝術的教育,目的在于培育足夠保證衣食住行并有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在這三個層次中,愛心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愛的能力教育稍次之,而現(xiàn)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卻是,縮小了愛心教育、忽視了愛的能力教育,放大了生存能力的教育,這就是導致當下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大學教師要利用多模態(tài)教育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獲取必要的知識技能,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
然而,在知識與經濟博弈的今天,由于學科的功用性增強,有的教師片面追求學科的發(fā)展,忽視甚至偏離教育的本意,弱化了對大學生“愛”的教育。如大學英語學科,英語的廣泛運用加大了社會對英語教師的需求,大學英語教師成了“熱餑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部分大學英語教師的價值觀發(fā)生了轉變,給教學造成了負面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有的英語教師熱衷于物質利益,不思教學、不搞科研,對“教學理念”的認識明顯迷茫,客觀上造成了英語教學質量、科研成果質量下降的事實,甚至還出現(xiàn)了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的惡劣現(xiàn)象,違背了大學精神;有的英語教師對教學法理解片面,認為英語老師只負有講授英語知識的職責,因此課堂上只進行知識傳授和語言訓練,既不考慮所用文本的文化差異性、選材的負面影響,也不考慮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引導問題。大學生正處在“成人初顯期”,[5]美國心理學家阿柰特教授認為他們這一時期的戀愛、職業(yè)、世界觀三方面處于探索和不穩(wěn)定、自我關注以及存在各種可能的階段。也就是說,大學生思想正逐漸成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日趨形成。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就是多模態(tài)教學運用,具有從聽、說、讀、寫、譯全方位、多角度對大學生進行傳授和教導的功能,因此大學教師要在英語學習材料的編寫、選用、課件制作中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注意個人行為、教學過程對大學生思想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大學公共英語必修課程歷時兩年,跟學生接觸的時間相當長久,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師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對學生的品德發(fā)揮直接、深遠的影響。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其三,隨著高校與國外合作辦學、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高校教師、管理人員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面對西方各種思潮,少部分覺悟不高、思想政治素質較低、意志不堅定的教師慢慢被西方思潮侵蝕,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會緩慢地發(fā)生變化,他們沉迷于“蔚藍色文明”,甚至在課堂上宣講一些消極頹廢的思想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導學生的危險。
當下,網(wǎng)絡、英語等已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人們對網(wǎng)絡、英語的需要十分迫切。學者指出任何一種語言都包含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作為一種多模態(tài)傳播工具,網(wǎng)絡和英語作為目標語本身蘊含的意義也傳達了一定的思想價值,包含了許多與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相沖突的觀念。譬如,高校英語教材基本介紹的就是西方社會文化的內容,學生為了提高英語水平,需要閱讀大量的英語書刊、收聽BBC(英國廣播電臺)和VOA(美國之音)及其它廣播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聽力材料、瀏覽國外英文網(wǎng)站、看英語電影等,甚至他們的考試內容也常常取材于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無疑這種學習過程及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是有幫助的。但多模態(tài)文本的傳遞會加快文化發(fā)展的速度,這個傳遞過程既是西方的政治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產物的傳播過程,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人們大腦里碰撞的過程。中西方文化的沖擊,甚至會給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帶來重構的效果。如有的大學生盲目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懷疑社會主義制度;盲目效仿西方生活方式,淡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盲目追隨西方的倫理價值觀念,輕視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等。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時尚和流行有著天生的敏感性,但是嚴格說他們還不是一個“成人”。成人社會意味著責任、使命、權利和義務,社會的秩序和意義世界一般而言是由成人構建的,成人一般意義上扮演主導者角色。因此,如何利用多模態(tài)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建構正確的意義世界,如何幫助大學生了解新聞的實質和用意、幫助他們剖析被歪曲的事實,提高他們的是非鑒別能力,廓清西方文化迷霧、消除西方文化附著的不良影響,從而健康過渡到“成人”,把大學生從無責任人轉變成有責任人、從人的生物意義向社會意義過渡,就成為高校教師、管理者、社會教育者的共同責任。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皆有意義。就拿英語電影教學來說,一方面,看英語電影不僅能產生附帶詞匯習得,而且?guī)ё帜坏碾娪澳芟蛴⒄Z習得者提供地道、真實的一手語言資源,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6](p272-273)“讓詞匯習得變得更加有效”;[7](p22-23)另一方面,在思想交際領域,設置非語言交際的作用遠遠大于語言交際,所以在完成了學習目標語的同時,電影本身的思想價值也不能輕視。恰如Saussure所說:“語言是由能夠傳達意義的符號組成的,我們可以通過符號研究語言。但是,動態(tài)語境主要是通過圖像符號與聲響符號來傳遞信息的,這種非言語性語境同樣具有很強的語用功能,任務的面部表情、動作,服飾,室內的擺設,室外的景物,光線的變化,語音語調的變化等都是可以傳情達意的?!盵8](p63-64)電影通過真實生動的情景,全面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系統(tǒng),增強記憶,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而學生通過字幕習得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電影圖像傳達的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內容,如故事的情節(jié)、主人公細致的內心活動所表達的價值取向、人生意義等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它們遠遠超出了學生對詞匯的需要。由此看來,多模態(tài)教育過程與大學生感受人生經歷、默會人生意義和領悟人生價值是同步進行的。
江澤民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要切實保證學校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育人環(huán)境。”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是一所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底蘊,它發(fā)揮的育人作用是多方位的、立體的。它不僅可以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和行為習慣,更具有催人上進、塑造真善美愛心靈的作用。因此,如何營造育人的校園環(huán)境,做到讓每一面墻壁說話、每一幅畫啟智、每一件事育人、每一個細節(jié)讓人感動、每一次活動都催人上進,成為高校營造育人環(huán)境的大課題。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可概括為“硬環(huán)境、軟環(huán)境和校園文化活動”,其中校園硬環(huán)境包括建筑、文字、雕塑、花園、長廊、櫥窗、英語角、小徑、圖書館等;軟環(huán)境包括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和考風,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等;校園文化活動則是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形式,是多模態(tài)文本運用最充分、最有效、最具活力的部分,其形式多樣而豐富,例如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紀念日的演講和宣傳,開展的各類藝術活動、學術活動、公益性講座、課外實踐調查等。傳統(tǒng)的硬環(huán)境建設過程中,趨向于關注一種交際模式而忽略其他交際模式,從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呈現(xiàn)單一文本模態(tài),例如,掛在廊道、課室、食堂、圖書館等地方的名言警句常常只關注語言文字交流,強調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感人,而將圖像、顏色、聲音和動作等符號放在輔助位置。這類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學生早已司空見慣,因此路過時基本上就是匆匆一瞥,不會留下深刻印象。事實上,社會符號學家告訴我們,意義廣泛地存在于視覺、聽覺、行為、表情和動作等社會符號資源系統(tǒng)中,只注重單一的語言文字是不夠的,這些社會符號其實在不同層次上參與了意義表達、參與了意義構建,任何一個文本都是多種交際模態(tài)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態(tài)、所有的文本都是多模式的。由此可見,即使是學校的走廊文化,也應該花力氣探究,一方面要把“本校特色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學校風氣、校園精神、道德規(guī)范、發(fā)展目標和思想意識等因素”融入到廊道文化的建構中;[9]另一方面,需要采用視覺模態(tài)、聽覺模態(tài)、觸覺模態(tài)、嗅覺模態(tài)和味覺模態(tài)等交際模態(tài)共同發(fā)揮作用,使靜止的語言變成動態(tài)文本交際模態(tài),使非語言文字交際模態(tài)也發(fā)生作用。
《意見》第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眰鹘y(tǒng)的軟環(huán)境建設和校園文化活動,雖然人們常常不自覺地運用多模態(tài)交際形式,但這種自發(fā)狀態(tài)的影響力沒有發(fā)揮到最大,因為學校管理者、教師、班委沒有意識到用學生創(chuàng)造的文化情境來教育學生,也沒有意識到用豐富的集體精神感召學生,所以人們常常只關注了某一主要模態(tài)文本,而忽略了其他模態(tài)的運用,從而造成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培養(yǎng)高校管理者、教師、服務人員自覺的品德意識,如何利用多模態(tài)文本創(chuàng)造立體育人校園文化環(huán)境成為焦點。
[1]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
[2]朱永生.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3]袁傳有.“多模態(tài)信息認知教學模式”初探[J].山東外語教學,2012,(4).
[4]徐畔.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學專業(yè)課構建——基于電影的多模態(tài)特征及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
[5]Arnett,J.J.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reconsidered[J].Washington: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317).
[6]Vanderplank,R.The value of teletext sub-titles in language learning[J].ELT Journal,1988,42(4).
[7]Krashen,S.D.What does it take to acquire language?[J].ElS Magazine,2000,3(3).
[8]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1.
[9]文建龍.用系統(tǒng)的眼光看待校園文化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