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輿情導控方式的選擇問題研究
      ——以網絡實名制為視角

      2013-04-11 22:01:16
      關鍵詞:實名制輿情網民

      黃 茹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引言

      現(xiàn)今社會,網絡技術迅猛發(fā)展,網絡以其獨特的魅力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逐漸變成現(xiàn)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輿情也逐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并以其獨特的力量影響社會的運行。網絡輿情可以說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產物,它是指公眾以互聯(lián)網為公共交流平臺,充分表達和傳播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事物的多種情緒、態(tài)度和意見的交錯總和,具有互動性、及時性、自由性、群體性等特點。[1]現(xiàn)代科技所筑就的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使得公眾對很多突發(fā)性事件的反應交流以及互動十分的及時,網絡信息的傳播空前的迅速,人們在網絡上可以自由的發(fā)表心聲、表達訴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網絡還讓許多原本蒙著一層面紗的事物變得透明化,如同拍x光片,直射出最本質最深層次的東西。然而最近的幾年時間里,因為網帖引發(fā)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事件層出不窮,由此引發(fā)了關于網絡實名制的提出和討論。

      一、輿情危機引發(fā)對網絡實名制的探討

      近幾年來,中國網絡輿情空間空前的活躍,從原先的QQ、MSN、博客,到如今的微博、微信,各大論壇為人們發(fā)表言論、表達訴求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人們通過這些平臺積極地參與對政治管理、社會民生以及網絡熱點事件的討論。由于網絡具有隱秘性,虛擬性的特點,很多網民可以自由地在網上發(fā)表言論而沒有太多的顧忌,網絡這個平臺使得網民之間具有很強的互動,對一個熱點事件的討論往往還可以擴散到很大的范圍,并且對事件的分析往往滲透性很強,人們在網上暢所欲言,對各種社會丑陋現(xiàn)象,官員腐敗等問題群起攻之,由此引發(fā)了許多網上群體性事件,有時候網民的這種全體性力量對社會的影響力甚至遠遠地超過了電視、報刊、廣播、雜志等媒體,引起了政府部門重視,甚至影響著有關政府部門的決策。

      然而,由于網民身份的匿名性,正如網絡上流傳的一句話, “在互聯(lián)網上,沒有人會知道你是一條狗”,匿名傳播一方面保障了網民的言論自由,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匿名的掩護下,人性的弱點得到了暴露,沒有了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價值形態(tài)等的約束,使人們的道德責任感和約束力減弱,人們可以不負責任地在網上宣泄情緒,表達訴求,甚至傳播各種垃圾信息或侵犯他人的隱私,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道德真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每個網民都可能既是信息的發(fā)布者,同時也可能是不良信息的受害者,有時在人肉他人的同時,可能在某一時刻也會變成別人砧板上的魚肉,由此如何規(guī)范網上言論,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名譽權利不受非法惡意的攻擊成為了政府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由此,網絡實名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政府也將網絡實名制作為導控輿情的手段之一。然而,網絡實名制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以及它的利與弊分析是我們所需要探討的問題。

      二、網絡實名制的引入及其利弊分析

      (一)政府引入網絡實名制導控輿情

      網絡實名制是指上網者的身份和其身份證號、真實姓名等相對應及統(tǒng)一的一個制度。韓國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個依法實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這個行為不實行會受到檢控,因而是強制性,在韓國網絡實名制是指上網用戶必須在上網一開始就要依法輸入本人的真實信息,比如身份證號碼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上網的許可。韓國一名女星因為不堪忍受網絡上惡搞者的惡毒言論而選擇了自殺的道路,這使得維護網絡的健康與安全、保護公民的名譽權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迄今,韓國已經通過立法、監(jiān)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對博客、網絡郵箱、網絡論壇甚至網絡視頻實行實名制,成為了全國貫徹實名制最徹底的國家之一,這也使得韓國成為網絡安全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由此可見韓國政府運用網絡實名制來導控輿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中國最早正式頒布網絡實名制的是杭州市政府,杭州市于2009年5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杭州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管理條例》,《條例》中規(guī)定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的提供者應該建立并落實安全保護制度和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要求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者提供電子公告、網絡游戲和其他即時通信服務的,具有用戶注冊信息和發(fā)布信息審核功能,并如實登記向其申請開設上述服務功能的用戶的有效身份證明。[3]

      政府之所以實行這一政策,源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網絡具有網名數量大龐大,匿名性等多種特性,管理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許多不法分子利用這一特征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淫穢、暴力等信息內容,甚至有些人還利用網絡進行網絡詐騙等非法活動,而公安機關這破此類案件技術難度很大,較為困難。此外,還有許許多多遭受網上群體的人身攻擊,肆意謾罵的帖子,造成了嚴重的消極的社會影響。更為嚴重的事情是可能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比如現(xiàn)在許多網絡游戲還未實行網絡實名制度,從而造成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世界,無法自拔,網絡上不當的言論對青少年的身心與價值觀的形成造成極為不好的影響。

      (二)網絡實名制的利與弊

      1.網絡實名制實施的積極意義

      實行網絡實名制后,網民的身份被置于公眾言論的監(jiān)督下,自身的言行受到了約束,可以降低暴力、低俗內容的傳播量,增加更多真實的負責任的內容,網絡實名制使人們少了許多攻擊性的語言,從而可以使更多的健康的信息傳播于網上,使網絡成為人們一種健康的娛樂方式,形成和諧的網絡環(huán)境,還有利于人們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政府通過網絡實名制來導控網絡輿情,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互聯(lián)網早已經不是一個 “個人媒體”,而是一個 “網絡社會”,這里既有公共空間,也有私人空間,公共空間有 “天涯”, “貓撲”等各大論壇,以及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私人空間有個人電子郵件、個人空間等,為了保障公共空間不受踐踏,私人空間不受侵犯,有必要對于網絡輿情予以引導和控制。

      毋庸置疑,網絡實名制的推行確實可以有效阻止虛假信息的傳播,有效地提高網絡道德水平,網友在發(fā)言時無意中也會有一份社會責任的約束,從而讓他們的發(fā)言更加地具有價值,而不是單純的湊熱鬧或者是無病呻吟。另外,政府通過網絡實名制,還可以幫助民主制度的發(fā)展,每項政策法規(guī)都可以通過網絡聽取民意,甚至很多政策活動的表決也可以通過網絡使人們參加,從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為人們參政議政提供更廣泛的途徑。網絡實名制還可以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青少年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甚至也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網絡犯罪率。網絡實名制使互聯(lián)網與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真正地接軌起來,在這樣一種公平、公開、公正的氣氛當中,人們在網絡上的各種活動會更加生動,言論也會更加理性,所以網絡實名制作為政府導控網絡輿情的方式之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網絡實名制實施的弊端

      網絡實名制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網民的言論自由,由此降低了網民的監(jiān)督力度。原先的網絡匿名使得發(fā)言者擺脫了既定社區(qū)或者單位的身份限制,從而使得廣大網民能夠表達更為真實的聲音,凸顯出更為真實的民意,尤其是涉及對某項公共事件的批評上或者對公職人員進行檢舉和控告的問題上,網絡匿名顯然更加有助于網民自由大膽地陳述自己的意見甚至提供有關舉報材料,而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受到相關人員的打擊和報復。而網絡實名制的實行,則會使網民因為身份的曝光而不敢發(fā)表言論,舉報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從而不能實行對官員或者政府的有效監(jiān)督。在某種意義上,網絡實名制的推行使言論受到了限制,其實扼殺的是真實思想的表達和多元利益訴求的實現(xiàn),而使民意無處發(fā)泄和表達,使社會群眾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怨氣,進而引發(fā)了許多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才會真正危害社會秩序和大多數人的利益。也許有關部門或者相關負責人會針對網絡實名制可能帶來的這一問題安撫民眾,向民眾保證會寬容批評者,并且保護好舉報者,只是令人遺憾的是,舉報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并沒有獲得有效的保護。

      《法制日報》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一份調查資料數據顯示,那些在網上或在實際生活中向檢察機關舉報涉嫌犯罪的舉報人中,約有70%的舉報人不同程度的受到過打擊報復或者是變相的打擊報復,由于遭受打擊報復,導致了匿名舉報者不斷增多。[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言論自由、批評檢舉和控告的權利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

      在中國目前腐敗嚴重,而批評檢舉、控告的道路又如此的不通暢,打擊報復事件時有發(fā)生,面對這一情況,實行網絡實名制實際上就是變相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以及批評、檢舉、控告的權利,它會起到掩蓋罪行,保護腐敗分子的作用。一個學者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事件擁有多個目擊者,大家同時借助網絡發(fā)布信息,不同的看法會形成補充,當不同知情人的意見匯聚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一個相互補充和糾錯的關系,實現(xiàn)真相的再現(xiàn),因此,網絡不是制造謠言的地方,而是粉碎謠言的地方。[5]正因為如此,網絡輿情對政府工作的監(jiān)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以善治為理念,限制網絡實名制的實施

      政府作為社會的調控者和管理者,作為老百姓的服務者,在很多事情上應該對百姓抱有更多寬容的態(tài)度,過多的壓制反而會引起相反的結果。

      曾經在雜志上看到過這樣一件值得國人反思的事情,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普遍發(fā)生 “燒國旗”事件。[6]在美國,個人焚燒垃圾是違法的(違反 《環(huán)境保護法》),即便在自家后院焚燒枯樹枝也違法??善婀值氖?,焚燒國旗從來就沒有明確的法律交代,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某些州,都有相關 “焚燒國旗”的處罰條文,但是當案件上訴到聯(lián)邦最高法院,每次都以個人無罪的判決告終。由于對燒國旗的縱容,1967年,紐約中央公園一個大型反越戰(zhàn)集會上,發(fā)生了十分 “壯觀”的燒國旗案例。國內民眾向政府請愿通過了第一個聯(lián)邦 《反褻瀆國旗法》??珊眯Φ氖?,每當有人試圖以國旗法控告某人,最終總由于國旗法與憲法相抵觸而敗訴。

      1989年,布什政府美國國會通過了 《國旗保護法》,將焚燒國旗的行為定為非法。然而只隔了數小時,國會大廈門口就有人焚燒國旗。幾個月后,最高法院竟宣布, 《國旗保護法》因違憲而無效作廢,裁決書中有這樣一句:“美國國旗代表的權力之一,就是焚燒它的權利?!盵7]這標志著以前的 《反褻瀆國旗法》失效。然而讓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當國家允許人們燒國旗的時候,人們反而覺得燒國旗沒有多大意義了,既然國家允許燒國旗,那人們還燒它做什么呢?

      這件事情給政府對待網絡輿情的態(tài)度提供了思考和借鑒,網絡輿情實際上代表了民意,對待民意是一個回應和順應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怎么去控制的問題,民意可以控制嗎?廣東的一個民辦教師發(fā)了一個帖子,汪洋看到后說是一個血淋淋的帖子,要求政府研究民辦教師的待遇問題,當年就得到妥善解決。上海的俞正聲最近也就一個關于住院治療的帖子作出積極回應,這是善治觀念的體現(xiàn)。數字時代,民主政府就是要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匯聚民眾的智慧和意見來提高政府的決策能力。中國政府對互聯(lián)網的極端重視,說明他不想失去傾聽和了解大規(guī)模變化的能力,而是更好地傾聽群眾的心聲,溫家寶同志說過, “現(xiàn)在的謠言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一方面是政府應該公開的信息不公開,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所謂的謠言,并不是敵對勢力對我們的進攻,而是人民群眾憂國憂民的反應,它反應了人民的希望,用文革的方式去追查這種謠言,辱沒了人民群眾的愛國之心?!盵8]既然如此,網絡實名制就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了群眾的言論自由。在我國民意高于一切,網絡輿情作為民意的一種體現(xiàn),其民主價值毋庸置疑,所以政府應該以善治為理念,限制網絡實名制的運用,給予網絡輿情以更多的寬容。

      三、政府對待網絡輿情應該以導為主,以控為輔

      網絡輿情是民意的體現(xiàn),是公民政治訴求和民主訴求的體現(xiàn),所以對網絡輿情的正確導控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民主化進程,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要加強網上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理論。”[9]筆者認為,政府對待網絡輿情,應該以導為主,以控為輔。

      (一)政府對于網民表達訴求,未造成嚴重后果行為的以導為主

      政府應該融入網絡社會,加強與網絡媒體的交流與互動,應當充分重視網絡的影響力,充分利用網絡輿情了解民意,為政府的決策確定方向。廣東省廣州市發(fā)生的番禹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的選址事件中,面對眾多的反對意見,當地政府并未慌亂,也沒有簡單的應付表態(tài),而是采取迅速的與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溝通的方式,設立網絡發(fā)言人,及時的回應網上輿情,組織網評,針對各種反對意見做出相應的解釋,積極的引導網上的言論,與網民進行了良性互動,政府在與市民的互動中,誠懇的聽取民意,不斷的改變具體不當的政策,最后不僅爭取到了反對群眾的理解,也贏得了全國范圍內群眾的支持,在這個事件中,政府對網絡輿情進行了積極的引導,處理的結果令各方都很滿意。政府自上而下的寬松的氛圍,使廣東人民有地方說話,有權利說話,政治和民主訴求得到了伸張和維護,一方面政府學會了傾聽,另一方面網民也在不斷成長,民眾在網上理性的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就是政府積極引導的結果。

      網絡的空間是虛擬的,但是群眾的呼聲是真實的,網絡給每一個老百姓提供了一個敢于說真話的平臺,敢于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各種訴求,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網絡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和民眾思想的集散地,政府應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網民的一些不當言論,吸取網民中積極有益的意見作為政策的引導。通過網絡輿情看到政府工作的不足,并且對自身的缺點加以改進,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完善。

      在網絡輿情的引導上面,政府可以采取多種措施:

      1.政府信息公開

      傳聞或謠言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并且常常被夸大扭曲甚至是虛構,而這些夸大扭曲的事實往往給人們帶來了恐懼和不安,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安定性。謠言止于公開,公開信息體現(xiàn)的是一種積極的處理態(tài)度。信息的透明是穩(wěn)定人心的一塊基石,政府公開信息的程度與公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成正比的,[10]“謠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知者”,政府信息的公開不僅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對引導網絡輿情起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2.建立專門的力量

      這里所指的專門的力量是在網絡上發(fā)言能夠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并且代表民意的發(fā)言人員,比如具有公信力的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學者,權威人士,政府官員等,作為專門的力量不定期的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并和網友互動,促進官民溝通。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不能夠一味的行使封堵權,而剝奪了人民群眾的話語權。這樣的交流使大家可以理性的看待一些問題,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3.轉換輿論方向

      克斯維爾……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認為,大眾媒體對某一事物和問題的強調程度與公眾的關注程度成正比。輿情的主導者可以有目的的通過網絡媒體,將網民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議題和評價上來。[11]政府可以主動設置議題并發(fā)表新帖作為引導,組織引導網民就某一個熱點問題進行討論;針對網上論壇等出現(xiàn)言論過激的帖子或者是輕微的人身攻擊語言暴力等行為,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及時的對發(fā)帖者予以規(guī)勸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給予警告。另外政府工作人員還可以積極地跟帖,對網絡上一些思想錯誤的或消極的言論予以正面的積極的引導,防止群眾的某些觀點走向極端化。針對一些熱點話題討論持續(xù)時間過長的情況,政府應該及時地采取措施結束討論,以避免炒作或者人為的把問題擴大化,從而合理有效地達到規(guī)范網絡輿情的效果。

      (二)利用網絡輿情實施的觸犯 《刑法》的行為應加以控制

      政府的職責使人們對它給予了太多的期待和要求,正是這種高要求使得政府的工作難以讓所有人都滿意,有時候哪怕政府真的是頒布了惠民政策,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不領情,極力吹毛求疵,把一點點缺陷夸大,從而引發(fā)了群體的圍觀。很多人不分事理,完全抱著湊熱鬧的心態(tài),也許他并沒有某些方面的訴求,或者網上熱議的事件與他并沒有太多關系,但是仍然情緒化的起哄,跟帖,使負面信息不斷增多,惡意夸大原本不是很嚴重的問題,進而引發(fā)社會價值觀念的沖突,甚至破壞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嚴重危害了社會秩序。如 “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 “玉溪將發(fā)生8.6級大地震”等信息,經過證實后均屬于編造的虛假恐怖信息,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社會公德,而且擾亂了民心,擾亂了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對于這些行為應該予以堅決的打擊,嚴厲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12]

      對于此類不良信息的控制,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實施一些措施:

      1.建立網絡信息技術監(jiān)控體系

      運用信息識別、過濾,動態(tài)堵截,不良信息自動報警等手段對網絡的相關言論進行監(jiān)控,在某些內容和形式方面加以控制,設置柵欄,從而最大限度地壓縮政治謠言在網絡空間的傳播。

      2.要加大執(zhí)法力度

      靈活的運用現(xiàn)有的政策法規(guī),清查網上泄密,嚴厲查處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于此同時利用國家的法律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13]政府在面對這些恐怖信息等或者其他影響社會秩序的信息中,要及時地發(fā)出正面聲音,使謠言止于事實,避免社會恐慌,另外還要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保護公民網上言論自由,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嚴厲禁止利用互聯(lián)網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tǒng)一,煽動民族仇恨和民族分裂,宣揚邪教以及散布淫穢色情等信息,依法凈化網絡環(huán)境。[14]

      政府在對網絡輿情的控制方面應該把握好力度和范圍,主要針對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控制,對于觸犯行政法規(guī)或者民事法規(guī)的行為應當積極地引導,靈活地采取措施,保障公民的訴求的表達和言論自由的實現(xiàn)。

      四、結語

      網絡實名制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內容,但是關于它的討論和爭議卻仍在持續(xù),網絡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規(guī)范網絡秩序,遏制網絡暴力行為,但是于此同時,它在人們的言論自由的充分實現(xiàn),對政府的監(jiān)督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輿情來實施有效的民主管理是其在新世紀所面臨的一項挑戰(zhàn),從總體而言,隨著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對待網絡輿情,政府仍應該實施 “善治”,給網民以更大的理解和寬容,在導控方式的選擇上堅持以導為主,以控為輔的原則。

      [1]任秋菊,楊天瑜.論地方政府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能力 [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11).

      [2]付垚.韓國全面推行網絡實名制[J].青年記者,2008,(5):24-27.

      [3]侯兆曉.杭州網絡實名原是一場虛驚[J].民主與法制,2009,(14):56.

      [4]劉婷.試論檢察機關如何走出保護舉報人工作困境[J].大觀周刊,2011,(14):112-113.

      [5]彭思赟.新浪博客[EB/OL].http://blog.sina.com.cn/roc1969.2013-11-02.

      [6]李焰.華盛頓觀察周刊[EN/OL][2006-07-06].http://www.chinanews.com/international/xwzs/news/2006/07-06/754085.shtml.2013-11-04.

      [7]柳成東.和加藤嘉一商榷[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333page=2.2013-11-04.

      [8]彭思赟.新浪博客[EB/OL].http://blog.sina.com.cn/roc1969.2013-11-02.

      [9]朱衛(wèi)華.胡錦濤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管理五項要求[N].人民日報,2007-01-29.

      [10]陳為.網絡與網絡輿情導控[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10,(2):36-38.

      [11]山東省臨朐縣人民檢察院課題組.涉檢網絡輿情立體引導機制的構建[J].中國檢察官,2010,(11):78.

      [12]呂文靜.加強對虛擬社會的管理,讓網絡更好的服務人民[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3):43.

      [13]肖飛.信息社會影響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及對策 [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11,(7):132.

      [14]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76-177.

      猜你喜歡
      實名制輿情網民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遵義(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實名制驗證快速閘機通道及其發(fā)展趨勢分析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中國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快遞實名制怎樣才可行?
      中國儲運(2017年6期)2017-06-05 09:26:46
      實名制
      輿情
      中國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輿情
      中國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輿情
      中國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A RECKONING FOR WEIBO? 實名制之后,微博何去何從?
      漢語世界(2012年2期)2012-03-25 13:01:23
      长沙县| 临湘市| 河源市| 隆化县| 靖西县| 滦平县| 萍乡市| 定远县| 四川省| 富锦市| 微山县| 五寨县| 镇雄县| 晋宁县| 临朐县| 中阳县| 西城区| 西昌市| 辛集市| 凌源市| 开化县| 青河县| 荆州市| 临沂市| 梁山县| 唐海县| 阿荣旗| 台南市| 当雄县| 钟山县| 墨玉县| 寿阳县| 蒲城县| 永嘉县| 三明市| 灯塔市| 南华县| 东海县| 德令哈市| 莱阳市|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