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燕 徐心磊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四十八條明文規(guī)定: “證據(jù)必須經(jīng)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钡F(xiàn)實表明證據(jù)的真實性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可能是相對的,因為雖然判決只能依據(jù)客觀事實做出,但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往往也會受到法官自由心證的影響。特別是當待證材料牽涉到專門技術性問題時,其真?zhèn)螤顩r和采信價值就更會受到司法鑒定人和法官的雙重左右。
物質(zhì)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作為當今經(jīng)濟交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印章類型——原子印章在制作時就被賦予了獨特的印面結構,而在使用過程中其原有的印面特征更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作用而發(fā)生異變。也就是說原子印章印面結構特點的穩(wěn)定性和變化性都具有其時間因素,而這些時間因素又是通過印文階段性特征的相同和不同來相互區(qū)別和反映的。為此,本文將系統(tǒng)介紹原子印章印面結構階段性特點的產(chǎn)生機理及其在印文形成時間鑒定方面的應用價值,同時研究和討論利用原子印章印文階段性特征進行形成時間鑒定過程中潛在的影響因素。
原子印章是現(xiàn)代高科技印章之一,它由章殼、儲油墊、成形粉和專用印油等部分組成。當原子印油被灌入到原子印章并迅速滲透到儲油墊各個部位以后,會向原子印章施加適當?shù)膲毫?,使儲油墊凸起部位與紙張相互接觸,致印油被擠出,進而在蓋印力的作用下形成原子印章印文。[1]因此,對原子印章獨特構造、原子印文特殊形成機理的認知是進一步研究的前提。
原子印章印文的特征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印章在制作時印面所形成的原始特征,如字體字形、圖畫文字和線條的位置距離等;另一類是印章在使用過程中印面所形成的階段性特征,如磕碰或者印章表面異物堆積等。[2]換句話說,從未使用過的原子印章有印面特征,但無印文階段性特征;原子印章在使用過程中,印面原始特征未發(fā)生變化的,也無印文階段性特征,只有在使用過程中因受到異物堆積、儲油墊堵塞、磨損、磕碰等理化因素的影響,才會產(chǎn)生印文階段性特征。
1.特定性
特征是事物本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是構成客體特定性的具體內(nèi)容。客體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其結構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在一定時期內(nèi)形成獨有的特殊本質(zhì)。原子印章在使用過程中,由于異物堆積、磨損、用油情況等原因,有時會導致印章舊的特征消失,新的特征出現(xiàn),從而使其蓋印的印文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些特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具有特定性。因此,原子印文階段性特征能反映出印章使用過程中歷史性變化情況。
2.穩(wěn)定性
任何物質(zhì)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會因其已達到 “飽和”狀態(tài)而呈現(xiàn)出質(zhì)的穩(wěn)定性,即哲學上所謂的在運動中保持相對靜止。[3]雖然原子印章印文階段性特征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其特性也具有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保持基本不變的屬性,即這些階段性特征可以被穩(wěn)定地反應出來。例如當頭發(fā)零落在原子印章印面上時,會因原子印油本身所具有的附著力而使其在短時間內(nèi)不致脫落,并在每次蓋印時都反映出該異物的特征,直到頭發(fā)被外力剝落,該特征才會消失。
3.可檢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子印章在保存狀況、使用方法、印面附著物、章殼位置和形態(tài)、印油添加量等方面會有所不同,各階段蓋印形成的印文在局部特征上也會發(fā)生本質(zhì)性改變,這就為原子印章印文形成時間的檢驗提供了可能。
從上文對原子印章印文形成機理和階段性特征三大特點的簡要剖析,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只要對原子印章在使用過程中的印文階段性特征做細致地發(fā)現(xiàn)、比對和研究,分析出其與時間的關系,就可以判定印文的形成時間。
因原子印章具有自身儲油、供油的特點,加之平日未被使用時通常要用章蓋罩住章面以避免磕碰和異物粘附,故一般情況下不易因章面裸露、被印泥或者灰塵堵塞而出現(xiàn)盲字現(xiàn)象。但如果在蓋印時,紙張上的頭發(fā)、絨毛、紙屑、灰塵等異物隨原子印油吸附到印章表面之上,就會在下次蓋印時于印文相應位置表現(xiàn)出這些異物的形態(tài),產(chǎn)生不同于以往印文的新特征。然而,由于吸附在印章印面上異物的附著力較弱以及原子印油具有快干的特性,該異物所形成的特征并不穩(wěn)定,無法長期固定在印面的某一特定位置。[4]待多次蓋印后,它容易從印面上移動或脫落,展現(xiàn)出與之前不同的印面異物特征,形成與印文蓋印時間緊密相關的印文階段性特征。因此,可以通過印文異物階段性特征確定印文的蓋印時間。
原子印章印面由材質(zhì)柔軟且具有細微孔狀結構和良好通透性能的高密度海綿體材料構成,兼有儲油墊的功能,這也是原子印油之所以能利用印面海綿體的小孔進出儲油墊并均勻擴散至儲油墊各個部位的原因。當向原子印章施加適當壓力、印油被擠出儲油墊之后,印面與紙張接觸的部位即會形成印文?;诖?,原子印章對所使用原子印油的要求甚高,更需要使用者依規(guī)范灌油。如果使用質(zhì)量差或者新灌入與儲油墊殘存的印油不互溶的原子印油,都容易導致儲油墊堵塞。一旦這些小孔被堵塞,原子印章蓋印時就無法正常出油,被堵塞部位就會形成盲字,印章的印面特征因此而發(fā)生改變,印面的盲字特征會在印文上有所反映。[5]并且此種特征一般不能自行消失,必須介入人為因素即對其進行清理后才會恢復正常。因此,確定盲字特征出現(xiàn)的時間及消失時間,也可以確定印文的蓋印時間。
同一用油周期的印文在宏觀上呈現(xiàn)先濃后淡的變化規(guī)律。此外,由于每次添加的印油種類、數(shù)量和添加部位的不同,都會使同一用油周期的印文顏色、階段性空白以及文字陰陽特征等發(fā)生變化。
1.印油成分一致的印文
原子印章的用油周期是指自上一次加入原子印油到下一次加入的時間間隔。通常情況下,在同一用油周期中,每次蓋印都會使儲油墊的油墨含量減少,印文的顏色也會隨時間的推移明顯呈現(xiàn)先濃后淡的變化,當印油含量過少時甚至會出現(xiàn)無法蓋印的情況,此時急需重新添加印油。此時,前一個印文與重新添加印油之后的印文在濃淡特征上的連續(xù)性將受到破壞,印文整體上又再一次呈現(xiàn)出先濃后淡的變化規(guī)律。
2.印油成分不一致的印文
如果添加的印油與原印油品種不同,那么印文顏色不僅會表現(xiàn)出上述先濃后淡的特點,還易形成印油成分變化的規(guī)律。[6]這種情況通??梢苑譃閮深悂碛懻摚旱谝活愂窃佑≌孪惹笆褂玫挠∮椭泻瑹晒庑晕镔|(zhì) (或不含熒光性物質(zhì)),而添加的是不含熒光性物質(zhì) (或含熒光性物質(zhì))的同顏色印油,于是同一枚印章蓋印的印文由無熒光 (或有熒光)現(xiàn)象變?yōu)橛袩晒?(或無熒光)現(xiàn)象,此時只需確定印文有無熒光性,就能確定其是形成于本用油周期還是上個用油周期。第二類是灌注新的印油與儲油墊殘存的印油品種不同,但兩種印油可互溶的情況。此時,由于添加印油的部位和儲油墊中殘存的印油位置不同,導致在某一階段同一枚印章不同位置所含的印油成分將會不同,具體表現(xiàn)為:有的印文部位僅含原有印油、有的部位僅含新印油、有的部位印文含兩種印油。而隨著新印油的逐步滲透,印文中各印油成分的比例也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在僅含原有印油的印文中,新加入印油的比例會持續(xù)增加,使得最終整個印文會僅含新印油的成分。故可通過對不同印文相同部位兩種原子印油的比例進行檢驗來確定印文形成時間。
印章在使用過程中,其上的 “劃痕”、 “小缺口”或暗記等固定特征會隨時間出現(xiàn)細微變化。為此,通過分析這些特征變化的時間,也可判定印文的具體形成時間。
1.有 “劃痕”或者 “小缺口”的印文的形成時間鑒定
印章在使用過程中,當遇到磕碰、劃傷、腐蝕等外力作用時,印面的海綿體材質(zhì)極易損壞,形成 “劃痕”或者“小缺口”。而這些特征一旦形成,將會永遠存在于印面上、難以消失,故我們可稱之為固定特征。一方面,當印章的固定特征自特定時間出現(xiàn)時,其蓋印的印文就會與之前的特征形成反差,即這種 “劃痕”或者 “小缺口”從無到有的過程可以作為原子印章印文形成時間鑒定的標志性依據(jù)。[7]另一方面,這些 “劃痕”或者 “小缺口”并非自一出現(xiàn)就永遠保持某種一成不變的特定形態(tài),而是會隨著印章使用次數(shù)的增加以及使用時間的延續(xù)致磨損更加厲害,印文特征也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如 “劃痕”可能變成“小缺口”、 “小缺口”則變成 “大缺口”。因此,我們可以憑借印面固定特征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來確定印文的形成時間。
2.有暗記特征的印文的形成時間鑒定
暗記通常是指印章在制作和使用中人為設計制作的、用于防偽和識別的一種隱蔽性記號,其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印面上添加一部分物質(zhì)形成的細微特征,如印面空白處的點狀凸起;二是減少一部分物質(zhì)形成的隱蔽特征,如印章邊框有規(guī)律的中斷、文字筆畫不自然的斷筆等。由于原子印章暗記具有隱蔽性,使得除了印章所有人和暗記制作人以外的其他人都無法得知或者忽略暗記存在的形態(tài)及其在印面上的位置。因此,暗記不僅為印文的同一認定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jù),還可以根據(jù)暗記特征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印文的形成時間鑒定。這是因為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原有的暗記可能會由于磨損而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的特征。此外,由于暗記的制作時間不僅僅局限在印章開始使用之前,有時印章使用者會在使用一定時間之后又添加一系列暗記,于是新的暗記特征又相繼出現(xiàn)。因此,上述原子印章印面暗記特征的變化均與印章的使用時間緊密相關,通過了解印章印面各暗記特征的形成時間,往往就可以確定印文的形成時間。
誠然上述所言,依據(jù)印文對應印章的歷史使用情況及其使用變化特征就能判斷出文書的形成時間。這種方法除了需要考慮到印章自身特征變化的因素外,還應對檢材及樣本印文形成條件等因素進行反復揣測。
樣本印文的充分性和可比性是能否準確作出同一認定結論的關鍵,故收集樣本印文是一項較為復雜且意義重大的工作。[8]為了能夠準確分析原子印章階段性特征產(chǎn)生及發(fā)展的全過程,必須搜集到足以全面覆蓋檢材標稱時間和懷疑時間的樣本,且這些比對樣本必須能夠較好地反映原子印章在一定時期內(nèi)特征的變化情況。如果出具的鑒定意見所依據(jù)的樣本不能達到上述要求的話,司法鑒定人員則難以做出鑒定意見,或只能得出不準確的鑒定意見,那么勢必會影響到鑒定意見的客觀真實性,對此法官須謹慎評斷。
同一枚原子印章于同一時間內(nèi)在不同紙張上蓋印,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特征。在滲透性較強的紙張上 (如普通便簽紙), “糊版”等階段性特征的面積可能更大;而在滲透性弱的紙張上 (如A4打印復印紙),就不會出現(xiàn)該種情況。[9]因此,對司法鑒定人員來說,要以全面、細致、耐心、專注的態(tài)度面對檢材和樣本,分析每一個階段性特征的起源、發(fā)展和消失及其在印文上延續(xù)的時間段。
利用同一用油周期印文顏色在整體上呈現(xiàn)先濃后淡的階段性特征變化規(guī)律進行印文形成時間鑒定時,應特別注意區(qū)別在蓋章用力程度大小影響下所形成的印文顏色濃淡變化。因為掌握區(qū)別這種變化的方法可以防止其對印文顏色特征比對法產(chǎn)生的誤差。
利用印油成分變化規(guī)律進行印文形成時間鑒定時,應注意熒光反應相同的檢材印文與樣本印文不一定是同時期所蓋, 而熒光反應不同的檢材印文與樣本印文一定不是同時期蓋印形成的結論性規(guī)律。與此同時,在比較印文中所含新老印油的比例時,應就檢材印文與樣本印文相同部位進行取樣分析,否則會導致錯誤的鑒定意見。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個別鑒定意見因受送檢材料、技術水平、設備條件、業(yè)務能力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在證明力上存有一定的缺陷,甚至是虛假的。為此,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必須在對鑒定人的資質(zhì)是否具備、鑒定意見所依據(jù)的送檢材料是否充分與真實、鑒定的設備是否先進、鑒定的方法和依據(jù)是否科學與全面等做全面、細致地綜合審查后,才能做出是否采信的決定,否則一旦將缺乏科學性的鑒定意見作為證據(jù)使用,必會直接影響到司法的公平公正。也就是說,一方面,利用原子印章印文階段性特征進行印文形成時間鑒定的方法簡單易懂且操作性強,應作為鑒定人員的上策。但另一方面,上述所談的影響因素也是鑒定人員在鑒定過程中易犯錯誤的地方,更是法官在對鑒定意見評斷時常常忽略的地方。
總之,進行原子印章蓋印形成時間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司法鑒定實務中文書檢驗技術的發(fā)展,對證據(jù)法學起到間接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會產(chǎn)生極大的社會效應,有助于及時、準確地查明案件事實、解決糾紛,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1]張凌燕.物證技術新視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賈治輝.文書檢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楊天柱.刑事科學論叢[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4]楊海東,魯宇.“印面凹凸痕特征”在原子印章鑒定中的價值[J].刑事技術,1999,(04):24-44.
[5]張遠萍,宋曙紅.關于原子印章的檢驗[J].刑事技術,1998,(04):8-9.
[6]胡祖平,王英偉.原子印章印文蓋印相對時間的檢驗[J].刑事技術,2002,(01):44-45.
[7]賈曉光.可變性印文特征在蓋印時間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3):20-22.
[8]林紅,賈玉文,暴仁,田杰春.根據(jù)印章印文的可變性特征判定印章蓋印時間的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2):14-16.
[9]王淳浩,張振宇,朱昱,鄒寧.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別紅色原子印油種類實驗條件的選擇[J].刑事技術,2006,(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