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跨越下的中國民間文學翻譯研究
      ——以《孟姜女哭長城》為例

      2013-04-12 01:42:41
      關鍵詞:孟姜女民間文學原文

      袁 毅

      (陜西理工學院 外語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民間文學是文藝百花園里一株帶有泥土芳香的鮮花,它以清新、自然、淳樸、剛健、粗獷見長,別具一格。民間文學是人民的歷史、科學、宗教、天文等知識的備忘錄,是人類勞動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和傳播者[1]38。民間文學具有獨特的樸素的美,無論是它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還是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等都值得我們欣賞、學習、研究和探討。中國民間文學閃爍著各民族的偉大智慧,鮮明地體現著中華文化。加強對民間文學的英譯研究、促進民間文學作品的翻譯事業(yè)不僅可以實現中國民間文學的自身價值,使民間文學的多重功能得以弘揚,還可以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文化,并對人類文化的建構發(fā)揮重要作用。

      一、 民間文學翻譯研究概況

      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專家已意識到民間文學翻譯的必要和重要,已經多次強調中國民間文學翻譯的緊迫和急需。近年來,譯界相繼討論了民間文學翻譯的相關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例如,“從文化翻譯看中國民間文學英譯中諸悖論的統(tǒng)一”[2]從文化翻譯的角度分析了民間與經典、歸化與異化、國內讀者與國外讀者、可譯與不可譯的矛盾與共存,認為這些悖論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矛盾統(tǒng)一體;“從文化翻譯看中國民間文學的英譯”[3]提出民間文學翻譯應以文化翻譯理論為指導,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應以努力在譯文中重現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為目標,最大限度地采用異化翻譯的策略;“對《孔雀東南飛》不同譯本的比較”[4]比較了中西方譯者在翻譯民間作品時不同的做法,指出翻譯不在于尋求與原文在詞句上的絕對對等,而在于作者對原文整體的、忠實的看法和表達;不同的譯者具有不同的翻譯風格,在翻譯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傳遞原作的思想感情等。這些研究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對民間文學翻譯的研究進行了很好的嘗試,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總的來說民間文學翻譯研究的數量還很少,且現有的譯本中還存在翻譯錯誤、表達欠妥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傳播。

      二、 關于《孟姜女哭長城》英譯的實證調查

      1. 調查對象與目的

      民間傳說是一部口傳的歷史,是千百年來人民大眾根據一定的歷史事實、集體創(chuàng)作而成的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的故事,是中國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傳說是《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以下簡稱為《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中的《孟姜女》在我國起源最早,流傳歷史最為悠久;《孟姜女》的故事與我國古代的美女文化及秦朝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最為深遠[5]26。鑒于此,本文就以該傳說的翻譯為例進行調查分析,以了解當前民間文學英譯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索改進民間文學英譯的策略、方法,以期有助于推進民間文學翻譯的發(fā)展。

      2. 調查方法與內容

      根據民間文學作品的特點,本調查主要從題名的翻譯、口吻的翻譯、詞義的選擇及句式的表達等方面對《孟姜女》的四個具有代表性或比較權威的英文譯本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分析。這四個譯本分別是維基百科的Lady_Meng_Jiang[6],中國文化網的The Story of Meng Jiangnv[7],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孟姜女哭長城》(2008)[8]和廣東省出版集團出版的《孟姜女哭長城》(2006)[9]。

      三、 民間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以《孟姜女》的英譯為例

      1. 譯本譯名不統(tǒng)一

      這里的名即指名稱,包括專有名稱和普通名稱。作為一個傳說的題名,“孟姜女哭長城”即為專有名稱。四個被調查的譯本顯示該名稱的譯名分別是Lady Meng Jiang(正文中是Meng Jiangnu),The Story of Meng Jiangnv(正文中是The legend of “Meng Jiangnv bringing down the Great Wall with her tears”),Lady Meng Jiang Wailed at the Great Wall[8],Meng Jiang Nu Weeping over The Great Wall[9]。根據傳說原文,孟姜女是孟家和姜家兩家的女兒,姓兩家的姓,名“女”[9]9。據此,“孟姜”屬于“雙姓”,按現行國家規(guī)范,應拼寫為“Meng-Jiang”(見“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guī)則-GBT 28039-2011.pdf”);“孟姜女”即Meng-Jiang Nu。上面提到的四個譯本的不同題名難免會讓讀者或聽眾困惑,加之個別譯本(如第一譯本和第二譯本)的正文和題名所用的名稱都不一致,文內缺乏連貫,這更會讓讀者一頭霧水。更重要的是該題名所反映的中國命名文化也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和傳播。

      該傳說正文里還有一個名稱——“差役”?!安钜邸敝概f時在衙門中當差的人,即runner or bailiff in a feudal yamen[10]72。四個被調查的譯本中關于“差役”的譯名有Local authorities[8]189,imperial envoys[9]50,government runners[9]51,the officials[9]52和federal officials[6]。這么多譯名,乍看起來百家爭鳴,很是熱鬧,實際上恰恰說明這些譯名都沒有被廣泛認可,很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與傳播。事實上,譯名統(tǒng)一是國家對外宣傳水平的標志,也是國家文化工作嚴肅性的表現。譯名不統(tǒng)一,特別是題名的不統(tǒng)一,不規(guī)范,不嚴謹,既讓外國讀者一頭霧水,也令不少中國讀者感到費解。

      2. 譯文口吻與原文口吻不一致

      口吻,即口氣,即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11]173。劉宓慶指出譯者應“從微觀和宏觀上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個體文化特色和群體文化特色”,力求保留原作的“原滋原味”[12]194。然而,要想保留原作的“原滋原味”卻并非易事。毛榮貴先生早就發(fā)出了“翻譯最難是口吻”的感慨。他認為翻譯中的“口吻”問題,絕非易事,因為對原文中的口吻需有敏銳的識別和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能游刃有余地將所感悟到的口吻在譯文中作精細體現。

      善于在尋常文字中去體味其若有若無、或顯或晦的種種口吻,并能用在漢語表述中栩栩移植,對成功譯者來說,是一種必備的本領[13]。民間文學是口傳文學,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口頭詞匯豐富,經常使用疊詞、擬聲詞、民歌、民謠、俗語等,以使故事通俗生動,貼近人民大眾生活;句式簡短、形式靈活,會時不時地使用反問句或設問句,要么加強講者和聽者之間的互動,要么引起聽眾的興趣,刺激他們的聽覺,激發(fā)他們的思考,加強其探尋欲望;在修辭方面常常通過重復、比喻、擬人等各種方法以達到渲染氣氛、吸引聽眾的效果??傊?,民間文學的口吻是生活的、大眾的、是栩栩如生的、是通俗易懂的、令人親近的。

      例如:“唉,這里前不接店,后不著村的,連狗也不見一條,哪里來的媒人?馬馬虎虎算了?!盵9]66這是孟家的傭人孟興對孟姜女說的一段話。這段話通過運用語氣詞“唉”、俗語“前不接店,后不著村”、口語詞“連”、疊詞“馬馬虎虎”、反問句等突出刻畫了孟興缺乏教養(yǎng)、文化知識有限、心地陰暗、說話粗俗、動作神情輕浮、急于霸占孟姜女的狼之野心。譯文“Right. But how can I find a go-between where there is no inn and no village nearby. Nor can I find a dog. Can′t we make it just passable?”[9]66用詞似經過深思熟慮,特別是第二個句子的結構較為復雜,最后一個句子還使用了商討的口吻。從整體看,好似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但是這么婉轉的語氣、考究的措辭完全像是出自一個有教養(yǎng)、有文化、懂禮貌的人之口。這與心理卑鄙陰暗、急于占便宜的孟興出入較大。茅盾認為“文學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就是該作品的神韻”。[14]236該譯文刻畫的孟興之行并非原文的孟興之行,神也并非原文的孟興之神。而民間文學翻譯,宗旨之一就是盡量原汁原味地譯介原作風貌,因此,宜盡量保留原文表述特色,將本例譯為“Oh, no! Look! Such a remote place is it. Even a dog is not seen here. Not to mention a go-between. Forget it.”(作者改譯)

      再如原文:只見那個人懇求道:“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盵8]188

      譯文:He told Meng Jiang that his name was Fan Xiliang. He had been escaping from the Great Wall draft and exausting from fagite and hunger.[8]188

      原文用的是直接引語,不僅傳遞了故事的真實性,而且表現了范喜良“懇求”的神情和語氣。譯文把原文的直接引語處理為間接引語,以第三者的口吻轉述當時發(fā)生的事情,聽眾聽不到萬喜良懇求的語氣和口吻,沒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這嚴重影響了故事的真實性、生動性,影響了原文的表達效果。而失去了原貌,則譯文讀者無法準確了解該民間文學的民族特色等等,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譯介民間文學的意義。

      3. 翻譯隨意性大

      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碰撞,任何翻譯過程都充滿了無數需要克服的語言障礙和必須逾越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陷阱,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務必要有認真負責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原文:他怎么又可以在這種時候冒出非分之想呢?他知道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感情,事情將變得非常復雜。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又要牽累了孟姜女嗎?自己吃苦,那也就認了,再拖進一個人,于心何忍?如果真的連累了她,連累了這個恩人、知己,又是自己最最喜歡的人,那可就要后悔一輩子了。[9]44

      譯文:But aware of his hard condition, Wan Xiliang was clear that a disaster was waiting for him. He must control his improper love which was sure to involve Meng Jiang Nu in a complicated situation if something untoward should happen to him. He took the hardship facing himself for granted but he couldn′t bear the idea of destroying the life of his devoted girl who was not only his benefactor but his bosom friend. If so he would regret it forever.[9]44

      原文“非分之想、三長兩短、認了、最最喜歡、那可就要”等口語詞的使用及反問句的連用大大增強了表達的效果,表現了萬喜良想愛不能愛、想愛又擔心連累孟姜女的矛盾心理。譯文在處理時較為靈活,沒有拘泥于原文的結構,而是恰當地運用了各種翻譯技巧。例如,利用轉句譯法,把反問句翻譯成陳述句,利用轉換譯法把銜接語篇的“這種時候”具體化。這忠實地傳遞了原文的意思和口吻。但遺憾的是該譯文在處理句子結構時有些隨意,忽視了民間文學作品句子結構簡單、易于理解的特點,譯出的句子長度偏長,中間的兩個句子在意思上雖然忠實于原文,邏輯結構也非常嚴密,但句子結構較為復雜,讀者讀起來甚至會有趕路、氣喘之感,更不用說聽眾了。這和民間文學作品的特點稍有出入,應加以改進。

      再如原文:一天傍晚,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一個男子翻墻而入,嚇了他一大跳。[8]188

      譯文:One late afternoon, she was doing housework in her parents′ garden when she was startled by a young man who leapt over the fence.[8]

      根據原文,孟姜女當時還沒有出嫁,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家的院子”即指自己和父母共同擁有的院子。譯文的her parents′ garden會讓讀者以為孟姜女自己也有院子,她的院子和父母的院子是獨立的,不在一起的。這樣的誤會完全是譯者隨意使然。

      4. 譯文表達欠妥

      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民間文學作品中也不乏修辭手法的使用。如:這塊肥肉都已經快到嘴邊了,難道還能放過嗎?[9]96本句是在秦始皇看著孟姜女,越看越漂亮,越看越舍不得的情況下講解人發(fā)出的評論,代表了秦始皇的心聲,所以此處的“肥肉”即指美女,特指如孟姜女一般漂亮的女人。然而譯文沒有領悟并傳達“肥肉”在此處的語用意義,只是簡單直接地表達為“By no means would he let go of the fat meat at his mouth”,這里的“fat meat”卻只能令人作嘔,躲之不及,更別說欣賞、想據為己有了。再來看這個例子:

      原文:這個規(guī)矩,一定得遵守。這么說起來,他萬喜良就應該是自己的丈夫了。這大概就是天意吧?[9]45

      譯文:According to this rule, shouldn′t Wan Xiliang be regarded as her husband by the God′s will?[9]45

      天意即上天的意旨。上天在中國文化里指古人觀念中的萬物主宰者,能降禍福于人,而“God”是西方文化里的“上帝”,具有濃厚的基督色彩,是歐美文化的象征,所以原文的“天”和譯文里的“God”所指并不相同。秦漢時期的中國人根本就沒有“上帝”的概念,把“天”譯為“God”會讓歐美讀者以為中國人歷來就熟悉基督教,而且也信奉上帝。翻譯不能只顧迎合,而忘記了原文的內涵及譯者應擔負的文化使命。上面表達欠妥的譯文不僅背離了源語文本的文化精神,同時也剝奪了西方讀者了解和欣賞異質文化的機會,嚴重影響了源語文化信息的傳播。

      四、 關于做好民間文學翻譯的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中國民間文學的譯本數量比較匱乏,還沒有形成百家爭鳴、百花爭艷的局面,就現有的譯本而言還存在不少問題。做好民間文學翻譯工作還需注意以下問題。

      1. 增強文化跨越意識

      翻譯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行為,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文化因素制約著譯本產生的全過程,具體可以體現在譯本的產生要受到贊助人、譯者本身、譯者心目中的讀者對象、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當時的主流詩學和審美取向等的影響;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流行為,翻譯的目的應是突破語言障礙,實現并促進文化交流;翻譯的實質是跨文化信息傳遞,是譯者用譯語重現原作的文化活動;翻譯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基于此,譯者的文化意識就成了影響翻譯的重要因素。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15]Nida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翻譯時不能將翻譯的語言內容和文化分開處理,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譯語文化和原語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譯語讀者與原語讀者在接受性上的和諧統(tǒng)一,就是譯者的根本任務[16]107。

      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遞、交談和融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個性往往會成為翻譯的障礙。其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化更是如此[17]。民間文學的特性決定了民間文學的翻譯首先要把原體作品中的古代文化形態(tài)轉換成現代文化形態(tài)(文化段層轉換),同時又將原體文化段層的轉換結果,隨同不需段層轉換的部分一起,再轉換成第二種文化形態(tài)。除此之外,作為口傳文學的民間文學,它的翻譯還要經歷文化段層的跨越和兩種文化的跨越。鑒于此,民間文學的譯者更應具有跨文化意識,更應顧及民間文學文化跨越的特性[18]。

      2. 準確把握中國民間文學的特點

      民間文學翻譯務必要建立在對民間文學的了解和研究之上。民間文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產生的遠古時代,而且無論是在人類有了文字記載之前,或是在有了文字記載之后,它始終伴隨著人民的生產勞動、宗教活動和其他民俗活動而產生和發(fā)展,并逐漸成為人民生活中的各種知識的寶庫,以及進行社會教育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形式。原始時代的口頭文學是整個民族文學的源頭。在以后的時代里,它繼續(xù)滋養(yǎng)著歷代文人作家的成長,促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更新和發(fā)展。

      與作家文學不同,民間文學有著自己的藝術傳統(tǒng)和表現手法。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它經常運用勞動人民所特有的修養(yǎng)和技巧,去塑造人物、構思情節(jié),去反映他們所感受到的現實生活。在民間文學中,總是以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為核心,以便于講述、歌唱、記憶、流傳為創(chuàng)作的準則。因此,它的內容密切結合勞動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它的藝術風格樸素簡潔、單純明朗、剛健清新;它的創(chuàng)作方法著重于現實的剖析,也富有浪漫主義的理想;它的表現手法往往有情節(jié)章句的重疊、復沓,語句的夸張,固有體例套語的運用以及富有生活情趣的比興手法等。

      只有當譯文的語篇范圍、語篇方式以及語篇基調這三個方面都與民間文學的體裁相適應時,譯文才有可能成功。鑒于上面對民間文學特征的分析,中國民間文學的語篇范圍應屬于文學作品,所以翻譯時應注意用語的文學性;中國民間文學的語篇方式屬于口頭語言,故翻譯中在注重文學性的同時,要注意使用口語體,避免冗長、復雜的句構;民間文學的語篇基調應屬于親密體,因此翻譯中要注意語言的娓娓動聽[3]。

      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他一再勸孟姜女,說天底下的好男人多得很,何必一定要守著我萬喜良一個人呢?萬一我有什么三長兩短,你就趕緊另作打算吧??墒敲辖畢s堅決不同意他這種說法,一再對天發(fā)誓,今生今世,就只愛萬喜良一個人了?,F在果然闖了大禍,這可怎么了得?[9]54

      譯文:He told Meng Jiang Nv over and over that as there were many nice men in the world, she didin′t have to marry him. She′d better change her mind in case of misfortune. But Meng Jiang Nv totally disagreed with him. She ever sworn to the heaven to love Wan Xiliang all through her life. Now that they could do with the coming disater?[9]55

      民間文學不是象書面文學那樣主要是通過視覺來接觸語言,訴諸想象,然后感受形象性;它是訴諸聽覺,然后通過聽者的想象,把視覺轉換為意象,來展示形象,使之具有可感性、可視性。這就形成了民間文學在藝術表象上、塑造形象時偏重措辭簡單、結構單純,人物性格突出等特點[19]27。本句中口語詞“多得很、何必、萬一、三長兩短、趕緊、一再”等口語化詞語、及短句、簡單句、反問句的使用很好地體現了民間文學的口頭語言特色,形象地刻畫了萬喜良忠厚善良淳樸的性格特點;“這可怎么了得”一句的使用體現了萬喜良危難關頭心急如焚、不為自己著想,只為孟姜女憂心忡忡的真實心理活動。譯文注意到這一點,用詞簡單、恰當、得體,句式結構單純又不乏靈活多變,忠實通順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讓譯文讀者感覺到、甚至好像看到了萬喜良本人,看出并體會到了他矛盾、擔心的神情,達到了幾乎與原文相同的效果。

      3. 靈活運用翻譯方法

      民間文學是反映和傳遞文化的窗口,中國民間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集結載體。談民間文學的翻譯就離不開文化翻譯,而談文化翻譯就不得不提到兩大翻譯策略——“異化”和“歸化”。對于此,譯界已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幾乎已經明白了各自的作用與價值,提出了“尊重與包容源語文化;異化為主、歸化為輔;文化層面力求最大限度的異化,語言層面則盡量歸化”[20]64等基本原則,這不但為文化翻譯指出了翻譯的原則,同時也為相關實踐指明了操作途徑。

      來看例子:

      原文:萬喜良與孟姜女拜了天地,又拜祖先,再給兩對老人磕了三個響頭,最后夫妻對拜,進入了洞房。[9]42

      譯文:Wan Xiliang and Meng Jiangnv bowed to 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their ancestors, kowtowed three times to each other and went into the bridal chamber.[9]42

      原文:孟姜女到了出嫁的年齡,前來提親的媒人幾乎踏平了兩家的門檻。最后,他們選中了一位名叫萬喜良的年輕人。此人不但英俊魁梧,而且聰明能干。人們都稱贊二人是金童玉女。[9]23

      譯文:When it was time for Meng Jiangnv to get married, go-betweens nearly wore out the thresholds of the two families. Eventually, Wan Xiliang, a young man introduced by a go-between, was to their liking. He was not only handsome and sturdy, but also bright and capable. People praised them as an affectionate couple just like Golden Boy matching Jade Maiden.[9]23

      中國文化是一種弱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的來勢洶洶,弱勢文化群體應該怎樣面對?蘇珊·巴斯奈特認為只有通過翻譯,運用合理恰當的翻譯方法展示原語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不同文化的人們了解和認識彼此的傳統(tǒng)文化[21]。上面兩個例子就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恰當地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保留了中國文化。倘若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將第一個例子翻譯為“Wan Xiliang and Meng Jiangnv went to the church to hold their wedding ceremony”,將第二個例子翻譯為“…People praised them as an affectionate couple just like Romeo and Juliet”的話,譯文就會變得不倫不類,外國讀者也因此而失去了一次了解中國特色文化的機會,中國文化的傳播就無法談及了。

      再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原文:可是直到近三十歲,才知道孟姜女哭夫哭倒了萬里長城的故事,像這樣淺陋無知在非知識階級中不容易找得出。[22]

      譯文:…but I did not know until I was about thirty that when Mengchiangü cried over the bones of her husband who had died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n conscript labor, the torrent of her tears washed away a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22]

      漢英語言文化存在很大差異?!懊辖揲L城”的典故在中國婦孺皆知,但是在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中,卻沒有該典故的文化信息預設,故必須補償;在語言形式上,漢英句式不同,“孟姜女哭長城”屬主謂結構的簡單句,除此之外,原文有三個小句構成的流水句,譯文卻運用了釋義法,把原來的信息處理成一個復雜句,增添了必要的連接成分,如介詞、關系詞、量詞、連詞,補充了相關的背景信息,字數大約是原句的三倍,信息容量也明顯增大,如“who had died building the Great Wall”(修長城)。這樣的處理符合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及文化、審美情趣,也達到了與原文近似的效果[22]。

      原文:他們(兩家老人)多次在一起商量,覺得既然如此,倒不如順水推舟把話挑明了。倘若萬喜良也愿意,就在這里做上門女婿吧。[9]47

      譯文:After several discussions, they decided to make use of the favorable situation and find out Wan Xiliang′ s opinion about being their son-in-law.[9]47

      原文:倘若幾年以后,官府不再追究,這時候再想辦法和自己的父母親聯絡,認祖歸宗,想來他們也都是會體諒做兒子的這番苦心的。[9]49

      譯文:When things came to an end in a few years′ time, he would as well think of ways to get in touch with his parents and return home with his wife. His parents would be sure to understand all the pains he had taken.[9]49

      以上兩例里面的“上門女婿”和“認祖歸宗”都是中國民間的習俗。前者即通常說的男方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也叫“倒插門”,學名叫“入贅”;后者指尋認祖先,并歸還本宗。譯文都運用了歸化譯法,把二者分別譯為son-in-law, get in touch with his parents and return home,而且還添加了with his wife,對譯文做了補充,在很好地傳達了原文的隱含信息同時,也考慮了譯文讀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保證了譯文的信息效果。

      其實,承認了民間文學翻譯“文化跨越”的主導思維,就會意識到翻譯方法或技巧只是翻譯實施中的一種選擇,選擇的是否妥當應該在做了以下工作的基礎上再做定奪。這些工作包括對作品的宏觀結構的理解、對文化特性的宏觀把握、對語言節(jié)奏的宏觀把握、對自然狀態(tài)與生活特性的留存的分析等。翻譯中只要保留了上述這些獨特的自然狀態(tài)與生活特性,有文化跨越做前提,不論是哪種技巧或方法,譯作起碼成功了大半。

      民間文學的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考慮字面上的轉化,更要充分考慮文字背后負載的文化信息,要在文化跨越意識的指導下,在考慮目標讀者的接受傾向下,在對民間文學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一切翻譯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體現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吳蓉章.民間文學理論基礎[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2]魏建剛,趙貴旺,高苗青.從文化翻譯看中國民間文學英譯中諸悖論的統(tǒng)一[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3]魏建剛,呂自先.從文化翻譯看中國民間文學的英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4]楊雙菊.對《孔雀東南飛》不同譯本的比較[J].現代企業(yè)教育,2009(16).

      [5]涂石.民間文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Lady Meng Jiang[EB/OL].(2012-02-23)http://www.en.wikipedia.org/wiki/Lady-Meng-Jiang.

      [7]The Stoty of Meng Jiangnv[EB/OL].(2012-10-05)http://traditions.cultural-china.com/en/13 Traditionals 288.html.

      [8]任秀樺,Steve P.Che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故事100篇[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8.

      [9]顧希佳,沈紅 譯.孟姜女哭長城[M].佛山:廣東省出版集團,2006.

      [10]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漢英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王平.文學翻譯探索[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3]毛榮貴.翻譯最難是口吻[J].中國翻譯,2002(2).

      [14]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5]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翻譯通訊,1984(1).

      [16]袁毅.萊斯與紐馬克基于文本類型的翻譯理論之比較[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17]蔣紅紅.民俗文化翻譯探索[J].國外外語教學(FLTA),2007(3).

      [18]巴倫.文化形態(tài)“十字架”跨越的民間文學翻譯[J].布依學研究,1989(1).

      [19]吳蓉章.民間文學理論基礎[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20]曾文雄.語用學翻譯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1]彭小波.淺談蘇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1).

      [22]張慧.從“孟姜女哭長城”的英譯看林語堂譯典的“歸化”與“異化”[J].長城,2009(2).

      猜你喜歡
      孟姜女民間文學原文
      孟姜女的數學之謎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孟姜女哭長城?
      金橋(2020年10期)2020-11-26 07:23:34
      縮寫《孟姜女哭長城》
      對聯與高校民間文學實踐教學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讓句子動起來
      論民間文學的時間存在形式
      閱江學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13
      嘗糞憂心
      賣身葬父
      玉林市| 黔西县| 灵寿县| 肇东市| 和林格尔县| 久治县| 庆阳市| 兴化市| 开平市| 西林县| 纳雍县| 寿宁县| 宝鸡市| 任丘市| 福建省| 广元市| 永仁县| 共和县| 高清| 定州市| 平江县| 新乡县| 上犹县| 陆川县| 宣化县| 准格尔旗| 柳林县| 盐山县| 大田县| 灌南县| 张家港市| 鄂伦春自治旗| 姜堰市| 高邑县| 宿迁市| 济宁市| 博爱县| 玉门市| 巴马| 宜章县|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