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西安外國語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8)
辭書應具有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能引導讀者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但從大多數(shù)成語辭書的編纂質量來看,問題比比皆是。目前通行的成語辭典分大、中、小型,不可勝數(shù),質量參差不齊,在注音、解釋用字、釋義和引例等方面多有錯訛,甚至在一本書中前后矛盾,令人無所適從。筆者核查了《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開明出版社,2009年12月)、《漢語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1月)、《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李行健,長春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漢語成語多用詞典》(精選本,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中華成語辭?!?全三卷,齊義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成語探源辭典》(朱瑞玟,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等,不科學、不規(guī)范現(xiàn)象令人堪憂。連如此有一定規(guī)格的辭書都不能避免錯訛,更遑論普通的學生成語詞典了。這種情況與辭書數(shù)量的豐富多樣及收詞規(guī)模不斷增大的發(fā)展趨勢很不協(xié)調。如果不及時、不全面修訂,就會以訛傳訛,不僅損害辭書應有的工具價值,而且可能使習非成是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最終會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傳播,降低國民的語文水平。所以,本文擇取以上所列辭書的不規(guī)范之例,僅供參考,以期得到大方之家的關注,為規(guī)范漢語成語辭書、提高編纂質量貢獻綿薄之力。
成語中的多音多義字頻繁出現(xiàn),在尊重成語來源的前提下準確無誤地標音非常重要。但在現(xiàn)有的辭書中,注音差錯不勝枚舉,造成義和音不對應,誤導讀者。如《成語探源辭典》“樂(lè)山樂(lè)水”(P11),應為“yào”,與“喜好”義相配;《成語探源辭典》“郢書燕說(shuō)”(P351),應為“yuè”,與“喜悅”義相配;《成語探源辭典》“捉襟見(jiàn)肘”(P151),應為“xiàn”,與“顯露”義相配,是“現(xiàn)”的古字;《成語探源辭典》“別(身)無長(chánɡ)物”(P389)、《中華成語辭?!贰皠e(身)無長(zhǎnɡ、chánɡ)物”(P91、P1296),應為“zhànɡ”,與“多余”義相配;《成語探源辭典》、《中華成語辭?!贰傲δ芸?kánɡ)鼎”(P389、P904),應為“ɡānɡ”,與“雙手對舉”義相配;《漢語成語多用詞典》、《漢語成語大辭典》“教(jiào)學相長”(P234、P396),應為“jiāo”,與“傳授知識技能”義相配;《成語探源辭典》“衣(yī)冠(ɡuān)禽獸”(P416),應為“yì、ɡuàn”,與動詞“穿衣、戴帽”義相配,但除《漢語成語大辭典》注“衣”為“yì”外,其余各書皆標錯音;《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相(xiānɡ)機行事”(P423),應為“xiànɡ”,與“看,觀察”義相配。此類誤注很多,且各工具書無一例外。這種現(xiàn)象如果長此以往地存在下去,就會習非成是。如“夸父(fù)逐日”,“父”本應為“fǔ”,是對男子的美稱,許多歷史人物皆以此稱,如“尼父、逢丑父”等,而讀去聲無此義,可所有成語辭書都標去聲。這樣,音義脫離、原義盡失的成語脫離本源,其中多音字的注音無法與字典和詞典的相應標注和解釋吻合起來,造成識讀上的矛盾。
“習非成是”體現(xiàn)在語音上,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它來自多種渠道,如避諱①如“戊”本讀茂,《廣韻》“莫候切”。五代后梁開平元年,梁太祖曾祖名茂琳,為避諱,改讀“務”。經強制而漸漸習慣,成為正音了。、有意為之②如“癌”,在解放前出版的《國語詞典》和1962年以前出版的《新華字典》、《四角號碼詞典》等都注為yán。而在許多方言中讀成[ai35]或者[ai35],如長沙/成都/武漢/貴州黎平、赫章/湖南耒陽、吉首、常德/大方/沿河等地讀作[ai35];湖北宜昌/云南永勝等地讀作[ai35]等音。20世紀中期,為避免“癌癥”與“炎癥”、“胃癌”與“胃炎”相混,貽誤病情,故被普通話吸收,成為正音。、破讀、誤讀等。多音字最容易造成誤讀,如果對此類問題習焉不察,就會任憑多音字單音化傾向發(fā)展下去,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這在漢語史上非常普遍。如“暴”共有“bào、pù、bó”三音,表“曝露”時本應讀“pù”,表“鼓起,突出”義時應讀“bó”,但多音歸單音的語音變化趨勢卻使之改讀為“bào”。面對此類已“成是”的現(xiàn)象,我們只能被動適應;而對那些正在發(fā)生“習非”事實的情況,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態(tài)度?是繼續(xù)觀望,順其自然呢?還是及早編寫一部權威性的成語詞典,加以規(guī)范?如果是前者,就會不斷出現(xiàn)成語詞典混亂的注音情況;如果是后者,就會有效地、盡量地消除“習非”的負面影響,防止其“成是”。正如張一舟所說:“多音字單音化以后,如不及時整理,新舊讀法并存,又會產生異讀詞語,給人們增添新的麻煩?!盵1]
以上所舉成語多音字誤讀之例是習焉不察的結果,使成語中的字音與字典和普通詞典的音注不合,難道成語的讀音就應該有特殊性、獨立性嗎?又如“簞食(sì)壺漿”,出自《孟子》,陸德明音義:“簞食,音丹,下音嗣。后簞食皆放此?!敝祆渥ⅲ骸昂勔舻ぃ骋羲?。”故所有成語辭書都如是標音,但在字典和普通詞典中,表示“食物”義當讀“shí”,而表示“給人食物吃”時才讀“sì”。這種不統(tǒng)一使一些古代漢語教材就此字的注音也不盡相同,如王力《古代漢語》文選《晉靈公不君》“而為之簞食與肉”下注:“食(sì),飯。”[2]而殷國光、趙彤《古代漢語》[3]未注,只是對上文的“食之”之“食”標出破讀音sì,這反映了編者認為前者要么是常見音“shí”,無需標注;要么是模棱兩可,故意回避??梢姡嘁糇謽俗⒁欢ㄒ獙徤?,有所指歸,避免成語詞典與字典和普通詞典兩張皮的注音現(xiàn)象。雖然有專家認為可以按照“從眾”、“從俗”的標準來解釋和處理此類問題,但是這種消極方式只能單獨應付成語詞典的編纂問題,無法在整個語文工具書內部自圓其說。所以,我以為折中和補充處理是一種比較適宜的方法。比如對已習非成是的字音從眾從俗,但需補充解釋本音,如“夸父逐日”的“父”,“簞食壺漿”的“食”;而對尚未“成是”的混亂注音現(xiàn)象要嚴格控制,避免泛濫。我們認為,各類辭書對多音字的音義關系的說明應保持一致,成語中的多音字標音一定要符合所表示的意義,符合字典和普通詞典的標音。如《漢語成語大辭典》“一暴(pù)十寒”(P981)就合乎以上的要求。所以,成語詞典中多音字標注混亂的現(xiàn)象完全可以按照正音標準進行糾正。
用字分為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等,其差異明顯,解釋術語不同,如古今字為“某,后為某”,異體字為“某,同某”,通假字為“某,通某”。成語大多保留了古漢語的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如果嚴格按照此標準來解釋其中的用字現(xiàn)象,讀者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悟;如果只簡單釋義不溯源,或術語使用混亂,則會使讀者不明所以,甚至誤導讀者。可見,回避用字問題或隨意使用解釋術語都會降低成語辭書的編纂質量和有效的工具性,所以,我們必須慎重對待。
目前成語辭書對用字現(xiàn)象的處理方式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只釋義,不溯源。如《漢語成語大辭典》“流言飛語”:“見‘流言蜚語’”;“流言蜚語”:“亦作‘流言飛語’”(P488)。未解釋“飛、蜚”間的通假關系?!稘h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被發(fā)纓冠”忽略了“被”和“披”的古今字關系?!稘h語成語大辭典》不但如此,而且對“被發(fā)入山、被發(fā)文身、被發(fā)跣足、被發(fā)佯狂、被發(fā)左衽、被褐藏輝、被褐懷寶、被褐懷玉、被褐懷珠、被甲枕戈、被甲執(zhí)兵、被甲執(zhí)銳、被堅執(zhí)銳、被山帶河、被繡之犧、被繡夜行、被褚貫木、被朱佩紫”中的“被”皆未注釋(P571-573)。
第二,只找本字,不標明用字關系?!冻烧Z探源辭典》“被發(fā)纓冠”:“被:披”(P28)、“一介不取”:“介:芥”(P34)、“一暴十寒”:“暴:曝”(P34)、“魚網鴻離”:“離:即‘麗’,附麗”(P53)、“情見乎辭”:“見:現(xiàn)”(P86)、“情見勢屈”:“見:現(xiàn)”(P259)。
第三,解釋術語混亂,不規(guī)范。如:《漢語成語多用詞典》“流言蜚語”:“蜚:同‘飛’”(P318);《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華成語辭?!贰耙唤椴蝗 保骸敖椋妗?P1351、P1774)。其實,“同”應改為“通”,不是異體字,而是通假字?!稘h語成語大辭典》“銜華佩實”:“華,同‘花’”(P894);“披發(fā)左衽”:“被,通‘披’”(P573),實際上,“同”、“通”應改為“后作”,不是異體字、通假字,而是古今字。更有甚者,同一部辭書解釋同一種用字現(xiàn)象時,術語依舊不統(tǒng)一。如《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被發(fā)左衽”:“也省作‘披發(fā)’,披,同‘被’”,而在“被褐懷玉”下注為:“又作‘披褐懷玉’,披,通‘被’”(P875)。這不僅搞亂了用字問題,而且混淆了主次關系。
第四,誤將本字視為用字?!冻烧Z探源辭典》“空空如也”:“空空,即悾悾,誠懇的樣子”(P11),《中華成語辭?!罚骸翱湛?,同‘悾?!?P862)。其實,“空空”本身就有“誠懇貌”義,如《呂氏春秋·下賢》:“悤悤乎,其心之堅固也;空空乎,其不爲巧故也?!备哒T注:“空空,慤也?!薄痘茨献印ぶ餍g訓》:“其民樸重端愨?!备哒T注:“愨,誠也。”此成語源出于《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焙筠D義,“形容一無所知”(《漢語成語大辭典》P443)。又如《成語探源辭典》“批亢(hánɡ)搗虛”:“亢:吭,咽喉”(P294),《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亢:通‘吭’,咽喉”(P871)。其實,“亢”應讀“ɡānɡ”,本義為“咽喉,喉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迸狍S集解引張晏曰:“亢,喉嚨也?!睙o需通假“吭”后顯示此義。故《漢語成語大辭典》對這個成語的處理是正確的:“批亢(ɡānɡ)搗虛”:“亢,咽喉”(P572)?!冬F(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莫衷一是”:“衷:同‘中’,正中”(P248)。其實,“衷”有“折中,裁斷”意,由引申義“中,中央”再引申而來?!读簳ふ衙魈咏y(tǒng)傳》:“劉仆之議,即情未安。可令諸賢更共詳衷。”清薛福成《援越南議上》:“通中外之隔閡,衷群說于一是?!睋?jù)此,應改為“義同‘中’,正中”較宜。
古漢語的用字現(xiàn)象是閱讀古書的障礙之一,成語中既然包含用字問題,編纂辭書時必須面對這一難題,回避和誤釋都會影響正確表達成語內容。緣此,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成語辭書的特點采取以下兩種處理方式:
其一,學生類成語詞典應簡單明了,列出本字,說明相應之意即可,不必詳細解釋用字和本字的關系,如《成語探源辭典》的處理方法。中、小學生語文水平和古漢語水平有限,如果強求標明用字現(xiàn)象反而會將問題復雜化,妨礙工具書正常地發(fā)揮作用。也許這正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用通假字一“通”了之的原因,但此舉不甚科學,不甚明智。
其二,探源類或大、中型成語詞典應體現(xiàn)其專業(yè)指導性,要求編纂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古漢語功底,在判斷和解釋用字現(xiàn)象方面嚴格而精確,溯源求本,若逐流與揚標,就難免以上所列舉的四類不足。目前暴露出的所有問題一方面是由于主編對用字現(xiàn)象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是編者自身水平有限,無法正確判斷用字現(xiàn)象及正確使用解釋用字的術語。
釋義是辭書編纂的核心工作。言簡意賅、精確恰當?shù)尼屃x能為辭書增輝,讓人開卷有益;而重復片面、模糊失當?shù)尼屃x則使辭書遜色,誤人子弟。以上所列的成語詞典在釋義上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釋義不當?!稘h語成語多用詞典》“庖丁解牛”:“庖?。好卸〉膹N師”(P392)?!岸 狈侨嗣侵笍氖履撤N專門性勞動的人?!肚f子·養(yǎng)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背尚⑹瑁骸扳叶。^掌廚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也?!薄冬F(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大快人心”:“快:痛快。形容使人們的心里特別痛快”(P65)。應為“快,使……痛快?!薄巴映升垺保骸啊瓮麅鹤幽艹蔀榻艹鋈瞬拧?P394)?!白印碑斨浮皟号保尀椤皟鹤印?,失之偏頗?!疤旎牡乩稀保骸疤旎膹U了,地衰老了”(P370)。釋語不合邏輯,應為:“荒,荒遠;老,久遠”?!叭f人空巷”:“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P390)。“巷”在此應指住宅。如《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鼻逋跻督浟x述聞·通說上》:“古謂里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薄冻烧Z探源辭典》“魚網鴻離”:“離:即‘麗’,附麗”(P53)。此成語出自《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惫省棒~網鴻離”的“離”當通“罹”,陷入。
有的釋義差誤是由于未采錄新的研究成果。如所有的工具書皆以為“蛛絲馬跡”中的“馬”指“牛馬”之“馬”,而實際上應為“灶馬”,一種活動于灶邊、狀如蟋蟀的昆蟲[4]。又以為“不可救藥”是“不可救以藥”的省略形式。其實,“藥”本為“療”,是通假字。王寧在《“不可救藥”解》一文中論證了這個觀點[5]。
第二,釋語重復?!冬F(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稠廣人眾”:“指人群眾多的場合”(P47)。應將“人群”改為“人”?!昂投煌保骸啊ハ鄥f(xié)調而不隨便茍同”(P143)?!捌垺焙半S便”,當刪“隨便”。“空中樓閣”:“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或憑空虛構的事物”(P203)。“虛構”即含“憑空”,應刪“憑空”。
第三,引例與成語不符?!冬F(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十全十美”的引文是“十全之美”;“為虎添翼”的引文是“為虎傅翼”;“無動于衷”的引文是“無動于中”。
以上分析可參看羅永久《<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修訂本)質疑》[6]和許正元《“成語規(guī)范詞典”不規(guī)范——淺評<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7]。
綜上所述,注音、解釋用字不當、釋義和引例不規(guī)范是成語詞典的通病,其他還有體例不統(tǒng)一、溯源不規(guī)范[8]等問題,此不贅述。要積極妥善地治療這些通病,微觀上來說,就必須對成語逐條分析,追根溯源,認真比對,反復推敲,前后一致,以加強正音工作、合理解釋用字情況、恰當釋義、精選引例,同時需不斷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使成語解釋趨向合理;宏觀上來講,成語詞典規(guī)范化是推進語文建設工作的基礎之一,行家里手們有必要將注意力從“增肥”詞典轉移到提高編纂質量上面,特別是大中型工具書大多出自眾人之手,質量良莠不齊,對此更應該嚴格把關,統(tǒng)一標準,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下大功夫,為讀者提供名副其實的《成語規(guī)范詞典》。
[參考文獻]
[1]張一舟.從某些多音字的單音化傾向談起[J].語文建設,1996(10):9.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29.
[3]殷國光,趙彤.古代漢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30.
[4]李業(yè)政.“蛛絲馬跡”的“馬”指什么馬[J].語文知識,2003(5):30.
[5]陸宗達,王寧,宋永培.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112-113.
[6]羅永久.《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修訂本)質疑[J].校對之友,2009(19).
[7]許正元.“成語規(guī)范詞典”不規(guī)范——淺評《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N].中華讀書報,2004-03-31(6).
[8]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34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