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業(yè) 李 園
(1.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 湖北武漢 430063; 2.揚州市市政建設處, 江蘇揚州 225002)
海航特大橋石大路段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內,主要跨越規(guī)劃世紀大道、筧丁路、滬杭鐵路、石大路等,全長6 312 m。線路主要技術條件如下。
鐵路等級:客運專線;
正線數(shù)目:雙線;
設計速度:350 km/h;
正線線間距:5.0 m;
設計活載:ZK活載;
軌道結構:CRTSⅡ型板式無碴軌道。
運營需要連續(xù)的CRTSⅡ板式無砟軌道在橋上斷開,為保證縱向連續(xù)的軌道穩(wěn)定,CRTSⅡ板式無砟軌道在某跨梁兩端設置固定端刺,無砟軌道板與梁體澆筑一體,以此將軌道由于溫度變化產生的強大的縱向力傳遞給橋梁結構,具體技術要求如下。
(1)梁部承受軌道縱向力
降溫工況下:7.48 MN;
升溫工況下:10.6 MN。
(2)橋梁縱向位移
在上述縱向力作用下,橋梁縱向位移不大于3 mm。
原設計海航特大橋184號墩、185號墩之間設置32 m簡支箱梁,梁高3.05 m,橋墩采用圓端形墩身,墩高14 m,橋跨布置如圖1。因184號墩、185號墩之間的簡支梁上設置固定端刺,且184號墩、185號墩的墩身、承臺、樁基已經施工完工,依據理論分析,采用184號墩、185號墩之間的簡支梁不架設,保留184號墩、185號墩墩身及其樁基,新建挖孔樁,整體墩身及現(xiàn)澆梁體組成新的橋梁結構,具體結構形式及尺寸見圖2。
圖1 橋跨布置(單位:cm)
圖2 新結構輪廓(單位:cm)
原基礎采用12-φ1.00 m鉆孔樁,樁長分別為53 m、54.5 m,承臺厚2.5 m?,F(xiàn)采用在既有樁基周邊新增31-φ2.50 m鉆孔樁,樁長57 m嵌入弱分化凝灰?guī)r,承臺厚5 m,新建承臺將既有承臺包圍在內,新建承臺及樁基布置見圖2。
采用ANSYS建立實體模型(圖3),梁體、墩身、承臺、樁基均采用SOLID65單元,具體材料參數(shù)見表1。根據TB 10002.3—2005《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計算墩身變形時需對材料彈性模量進行0.8倍折減。
樁土相互作用采用土彈簧法進行模擬,采用了以下假定:(1)在同一水平層土壤為各向同性線彈性體;(2)側向土的性質在2個正交方向彼此無關;(3)土壤的抗力在軸向、側向和扭轉方向是不耦合的,且屬于小位移問題;(4)用等待土彈簧來反應土層的恢復力,其剛度用“m”法計算。土彈簧采用link11單元模擬,采用“m”法計算土彈簧剛度系數(shù)K值(見表2)。
表1 材料參數(shù)
邊界條件:樁底嵌入凝灰?guī)r,模擬為固結。
表2 土彈簧剛度系數(shù)K值
圖3 有限元模型
根據結構實際受力情況確定如下主要計算荷載。
(1)ZK荷載;
(2)二期恒載:155 kN/m;
(3)縱向力:10.6/7.48 kN;
(4)集中力:10.963 kN,分布荷載:5.613 kN;
(5)相鄰梁端豎向荷載(梁重+二恒+ZK荷載):9 501.6 kN、8 797.4 kN。
在最不利荷載工況下,橋梁結構整體縱向變形最大值2.98 mm,位于梁體端刺錨固區(qū)(見圖4),滿足橋梁縱向位移不大于3 mm規(guī)定。
圖4 整體縱向變形(單位:m)
應力計算結果(最不利荷載工況):
梁體主拉應力最大值1.76 MPa,位于端刺錨固區(qū),其他區(qū)域最大主拉應力值均小于0.9 MPa,見圖5。
圖5 梁體主拉應力
墩身主拉應力最大值1.35 MPa,位于梁與墩固結梁端部墩頂,其他區(qū)域基本受壓,見圖6。
圖6 墩身主拉應力
承臺主拉應力最大值2.47 MPa,位于圖中深色部分,其他區(qū)域最大主拉應力值均小于0.8 MPa,見圖7。
圖7 承臺主拉應力
梁體、墩身最大主拉應力1.76 MPa,滿足規(guī)范表5.2.1條有箍筋及斜筋時的主拉應力限值要求,根據主拉應力云圖進行配筋計算,梁體除梁頂端刺錨固區(qū)縱向采用φ25鋼筋,間距10 cm,其他部位均采用構造配筋,局部位置構造鋼筋加強。
承臺最大主拉應力2.47 MPa,位于承臺底部深色區(qū)域。通過計算,承臺底深色區(qū)域需采用φ25雙筋,間距10 cm。
新增31-φ2.50 m鉆孔樁,所有鋼筋均采用Q235鋼筋。通過計算,需布置52根φ25鋼筋。
在既有184墩~185墩之間設計固定端刺結構,固定端刺結構由樁基、承臺、墩身以及現(xiàn)澆梁組成,施工順序如下:
①既有184墩、185墩的墩身、承臺以及樁基均保留,兩墩之間的32 m簡支箱梁不架設。
②在既有樁基周邊增加鉆孔樁,再新建整體承臺。新建承臺的底面較既有承臺底面下降0.7 m,新建承臺頂面較既有承臺頂面升高0.8 m,新建承臺將既有承臺圍包在內,清除既有承臺底面以下0.7 m范圍內泥土,保護好既有樁基。在既有承臺的頂面及四周利用化學植筋工法,鉆孔、植筋再加涂E200界面劑,使新、舊混凝土牢固結合形成整體。
③新建承臺以上為墩身,其兩端與既有墩身結合。為使新、舊墩身的牢固結合,仍選用化學植筋工法,鉆孔、植筋并加涂E200界面劑。
④墩身以上為現(xiàn)澆梁,現(xiàn)澆梁不安裝支座?,F(xiàn)澆梁的周邊外形與本線32 m簡支箱梁基本一致,由于不安裝支座,因此梁的高度稍大于簡支箱梁。翼板尺寸與簡支箱梁等同,頂板、腹板均取較厚尺寸,以保證固定軌道板預埋鋼筋的錨固深度。不設置預應力筋,不設底板,腹板鋼筋錨固于墩身內。梁面上也就是橋面上預埋剪力齒槽,剪力齒槽緊跟梁端硬泡沫塑料板布置,每端4排,雙線鐵路四個梁端共設置16排。
通過對設置無縫線路固定端刺橋梁結構空間計算設計表明:
①結構在承受軌道設計縱向力最大值10.6 MN的情況下,橋面位移量為2.98 mm,滿足設計要求。
②應用有限元法得到非桿件結構的彈性應力圖形后求得配筋,保證結構配筋的合理。
③應用有限元法精確計算出每根樁基頂外力,保證了樁基、承臺設計的準確與合理性。
目前,設置無縫線路固定端刺橋梁結構已建成通車,運營情況良好。
[1]TB10002.3—2005 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
[2]葉見曙.結構設計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孫訓方,方孝淑,等.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過鎮(zhèn)海,時旭東.鋼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