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微博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

      2013-04-13 03:51:42馬傳誼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文化

      鄭 潔, 付 有, 馬傳誼

      (重慶郵電大學思政部,重慶40006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信息傳播、信息獲取以及信息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里,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qū),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xiàn)即時的信息傳播和分享。當前,微博這一新生事物正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認識和使用。微博的使用給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思想道德、學習風氣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并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需要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這也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大學生使用微博的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主要采取發(fā)放問卷和網(wǎng)絡調查兩種形式,共有608名大學生參與了問卷的填寫。這些大學生以重慶市高校的大學生為主,涉及全國28個省市和地區(qū)①重慶61.18%,四川8.55%,貴州、河北、福建、廣東各0.99%,湖南、云南、陜西各0.66%,黑龍江、江西各1.64%,安徽1.48%,浙江1.81%,北京0.49%,山東3.45%,湖北2.14%,河南、江蘇各2.3%,上海3.29%。。其中,男女比例為:男生 264人,占 43.4%;女生 344人,占56.6%。所在年級的比例為:大一62人,占10.2%;大二164人,占27%;大三130人,占21.4%;大四252人,占41.5%。所學專業(yè)比例為:人文社科類202人,占33.2%;理工農醫(yī)類196人,占32.2%;體育藝術類57人,占9.4%;其他專業(yè)153人,占25.2%。

      參與調查的608名大學生中,有550人擁有微博賬號,占參與調查人數(shù)的90.5%,只有58人沒有使用微博,占9.5%,并且大學生使用的微博主要集中于新浪和騰訊兩大提供商。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微博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程度極高。

      但調查也顯示,大學生微博的活躍程度并不是很高。一是從大學生每天花在微博的時間來看,花1小時以內的人數(shù)為454人,占74.67%;花1小時至3小時的占20.23%;花3小時至5小時的占3.13%;花5小時以上的占1.97%。

      二是從大學生平均每天發(fā)表微博篇數(shù)來看,平均每天發(fā)表微博在0—5篇的人數(shù)為575人,占 94.57%;5—10篇的人數(shù)為 25人,占4.11%;10—15的人數(shù)為6人,占0.99%;15以上的人數(shù)為2人,占0.33%。

      三是從大學生微博的“粉絲”量來看,“粉絲”數(shù)量在 100以內的人數(shù)為 431人,占70.89%;100—300的 人 數(shù) 為 121人,占19.9%;300—500的人數(shù)為24人,占3.95%;500以上的人數(shù)為32人,占5.26%。

      二、微博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網(wǎng)絡社會向大學生呈現(xiàn)了一個無限大的世界,它貫穿大學生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成為影響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網(wǎng)絡的介入,大學生社會化在整體上包括知識技能、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等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內容。網(wǎng)絡直接而強有力地影響著青年的政治社會化方向、內容乃至進程?!保?]作為20歲左右的青年,大學學習階段正是他們在心智上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在生活上由依賴逐步走向獨立,為在不遠的將來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做好思想、心理、知識、能力、人際關系等各方面準備的關鍵時期。而以網(wǎng)絡技術為基礎的微博平臺,對處于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微博加快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

      現(xiàn)代社會學家認為,“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等社會文化,適應社會生活,積極作用社會,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文化的過程”[2]。大學階段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之一,也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大學生社會化過程是指個體在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個性,內化社會規(guī)范,履行社會角色,不斷地適應、參與社會生活的一個漫長和復雜的過程。然而,微博的出現(xiàn)使之呈現(xiàn)出“時空聚縮”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的社會化過程中,人與社會的互動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發(fā)生和客觀實在的,而微博的出現(xiàn),使大學生的社會化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微博平臺創(chuàng)造了虛擬的人際交流場域、情境,既可以使人與社會的互動在虛擬的場景中發(fā)生,又可以使人與虛擬的社會發(fā)生互動。從本次調查的數(shù)據(jù)看,大學生通過微博平臺,關注、轉發(fā)、評論社會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的比例較高,這表明微博能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和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微博的出現(xiàn)加快了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另外,如果仍然把大學生當做社會化的受化者,那么,在微博平臺上的虛擬社會里,施化者往往是來自多方面的、不確定的。調查顯示,在大學生所收聽的用戶中,知名學者的選擇率最高,為62.99%,其次是媒體和娛樂明星,分別為60.69%和52.63%。這種互動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消解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不少障礙和禁忌,大大拓展了大學生感知社會與進行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層次,這為大學生嘗試與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身份提供了可能。因此,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也會加快。

      (二)微博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

      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等拓寬了人們接受社會化教育的范圍,但也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構建了跨越地域的全球信息傳媒,信息通過網(wǎng)絡在全球自由而快速地傳播,一切文明財富都可以為人們所共享,信息的共享意味著人的發(fā)展資源的共享。微博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先進的技術向大學生傳播人類優(yōu)秀文化、當代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及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微博為大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從而邁向更高的發(fā)展境界提供了新的可能。調查顯示,對于微博平臺上巨大的信息量,34.38%的大學生認為“完全可以”擴寬自己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有59.38%的大學生認為“有時可以”增加知識儲備;2.8%的大學生認為微博做不到這一點,3.45%的大學生認為接收別人的觀點太多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考。

      (三)微博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動性。

      作為社會上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一個青年群體,大學生在當今社會中具有更為強烈的個性化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網(wǎng)絡時代,他們在信息的獲取上,在與虛擬社會的親近上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微博使大學生接受社會教化的“信息傳導”方式與傳統(tǒng)社會有所不同,“自我實現(xiàn)”的趨向更加明顯。在傳統(tǒng)社會里,信息的獲取是在“受動”狀態(tài)下進行的,主體的選擇性極其微弱。家庭、學校、社會是極具權威性的施教者,大學生是“中彈即倒的靶子”。然而在微博信息傳播交流平臺上,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實現(xiàn)”趨向愈益突出。調查顯示,微博使大學生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對社會的主動性都得到了加強。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有90.3%的大學生認為微博記錄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有助于其自我反省和自我監(jiān)督;對于社會而言,也有89.8%的大學生認為微博的雙向關注不但增強了其主人翁意識,更增強了其社會責任感。

      (四)微博為大學生建立起新型的社會關系,拓寬了大學生的活動范圍。

      “在廣大浩瀚的宇宙中,數(shù)字化生存能使每個人變得更容易接近?!保?]在微博的信息傳播交流平臺上,人們接觸社會的范圍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隨著網(wǎng)絡跨越時空地延伸到世界每個角落,網(wǎng)絡社會虛擬的社會關系逐步形成。通過微博的信息傳播交流,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既能即時共享又彼此相分離的虛擬的交往環(huán)境,緩解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往方式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因此,微博為大學生提供了較為寬松、自由的“虛擬環(huán)境”,這種新型的社交環(huán)境有助于大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社會交往,解決人際沖突,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

      同時,微博突破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使大學生在這里學習和積累知識,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自我并形成獨特的個性。調查顯示,在知名學者、成功人士通過微博平臺發(fā)表的言論對大學生產生的激勵作用中,選擇“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和“有一些激勵作用”的大學生比例分別為16.61%和75.66%,二者之和為92.27%;選擇“沒有激勵作用”的為7.73%。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利用微博可以更為廣泛地了解各種社會現(xiàn)象、思想觀點和文化思潮。

      微博為大學生展示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大學生通過微博“結盟”,積極參與社會,擔當社會責任。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一批大學生奔赴災區(qū)進行支援。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數(shù)以萬計的大學生志愿者借助微博平臺,分享著自己的志愿心得,也在社會上樹立了志愿奉獻的良好形象。馬克思說過,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生產者也改變著,他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fā)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4]。微博具有的原創(chuàng)性、快捷性、交互性的傳播特性符合大學生對群體生活、理解交流等的要求,對大學生情緒情感的發(fā)展和自我意識的成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消解了大學生個體在交往中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差異,滿足了大學生個體物質與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需求。

      三、微博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爾德·J·湯因比指出:“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部分。這種力量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保?]微博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一)微博的信息傳播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陣地。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權力的分布”[6]。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指出:“世界已經(jīng)離開了暴力和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wǎng)絡控制權、信息發(fā)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yōu)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保?]可見,在信息網(wǎng)絡時代,微博的出現(xiàn)使得傳統(tǒng)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存在的不平等現(xiàn)象在網(wǎng)絡傳播中得到進一步強化,使西方文化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傳統(tǒng)的國界和種種管制,實現(xiàn)向發(fā)展中國家的傾瀉。不可否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技術霸權和信息霸權,在不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傳播、競爭和較量中處于主動位置,在表現(xiàn)出對處于弱勢地位文化的排擠和滲透的同時,也對弱勢文化主體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微博傳播的“去中心化”一方面造成多元復雜的文化生態(tài),而多元文化生態(tài)又使整個社會價值體系極度分化,這就使得核心價值體系的維系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的后果是權威的消解。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參與無中心狀態(tài)的交流,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他們參與甚至建造個人發(fā)布平臺,成為話語主體,“對于何時、為何、與何人交換何種信息,用戶們能進行非中心化的、分散的、直接的控制”[8]。微博以其獨特的信息傳播交流特性,使信息傳播方式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在信息方式中主體不再固定于絕對時空的某一點上,不再擁有一個物理的、確定的、能夠有理性地估測其利弊得失的制高點”[9]。隨著微博的信息傳播,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精神被帶入千家萬戶的同時,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也對我國大學生產生著影響。

      (二)微博的信息傳播弱化了大學生的文明道德意識。

      微博信息傳播的開放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信息傳播、交流、互動的“自由時空”,同時也對現(xiàn)有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微博平臺上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其中一些極易誘惑和誤導尚未完全確立自身價值標準的大學生,弱化他們原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微博上有很多迎合人們求新求異心理的信息內容,也有一些反社會的言論。對于追求新奇的大學生而言,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感官刺激,價值標準的弱化又降低了他們對于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往往使他們中的一些人被多元的文化信息和價值體系弄得暈頭轉向但又樂此不疲。調查顯示,在面對這些信息時,62.99%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原有信任感和道德感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影響,有7.57%的大學生認為生活只要快樂就好,信任感和道德感都可以忽略,還有29.44%的大學生認為微博未對其原有信任感和道德感產生負面影響??梢钥闯觯W(wǎng)絡的迅速發(fā)展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思維方式,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尤其是對大學生的性格、心理、行為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微博信息傳播平臺的開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在網(wǎng)上交匯,誰對誰錯一時難以判別。調查顯示,對于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各種信息,有42.43%的大學生“認為可信”,有25.33%的大學生“從不考慮”,有32.24%的大學生會產生質疑,選擇“認為不可信”。網(wǎng)絡既是信息資源的寶庫,也是信息的垃圾場。學術信息、經(jīng)濟信息以及各類色情、暴力信息混雜在一起,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利用其掌握的網(wǎng)絡信息傳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極力向其他國家全方位、全時空地推行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在多元文化沖突的背景下,置身于多種觀念相互激蕩、多種思想相互影響、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網(wǎng)絡虛擬社會中,大學生在成長中已經(jīng)樹立起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同時,當代大學生自制力和辨別力有限,面臨這種沖擊和挑戰(zhàn),其道德觀、價值觀都會受到影響。

      (三)微博平臺的海量信息弱化了大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

      微博平臺具有巨大的、無可比擬的信息存儲量與傳播量,使得信息傳播與獲取更加便利,網(wǎng)絡技術提供的“信息快餐”滿足著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讓不少大學生逐漸沉迷和更加依賴于網(wǎng)絡技術提供的“信息快餐”。與此同時,豐富和便捷的網(wǎng)絡資源也逐漸造成了大學生的思維惰性,滋生了大學生對網(wǎng)絡信息資料的依賴心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

      概而言之,微博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雙重的。當我們陶醉于微博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時,也不能忽視或回避它帶來的消極影響。當然,作為一種信息傳播交流方式,拒絕使用微博是不可取的,阻止微博的發(fā)展也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微博的雙重影響,對微博的運用加以研究和引導,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優(yōu)良、潔凈、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使其能在這個網(wǎng)絡時代中健康成長。

      四、大學生文明使用微博的建議

      結合以上大學生使用微博的基本情況,以及微博對大學生群體的雙重影響,對于如何引導大學生文明使用微博,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將鼓勵大學生建立和使用微博作為引導大學生文明使用微博的出發(fā)點。

      微博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是網(wǎng)絡信息傳播發(fā)展的必然,微博已經(jīng)成為信息時代人們信息交流的新工具。微博的信息傳播與交流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斷地滿足大學生學習、生活需要,微博已成為一種校園時尚和文化。對于微博在校園的運用和發(fā)展,我們應該積極支持和鼓勵,不應該僅僅看到微博帶來的消極影響而加以禁止。因為微博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構建了新的信息傳播和信息交流的平臺,更在于這個平臺不斷地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信息時代和民主時代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微博也是一種民主力量或者民主進步的標志。因此,應當將鼓勵大學生建立和使用微博作為其引導工作的出發(fā)點。正確地看待正在大學生群體中興起的微博熱潮。當然,僅僅消極或被動地鼓勵大學生建立和使用微博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對大學生使用微博進行有效的引導,對微博的運用和發(fā)展加以重視和研究。高度重視、積極研究以微博為代表的新興網(wǎng)絡媒體的傳播功能和信息動態(tài),搶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形態(tài)的制高點,以此發(fā)揮微博的積極作用,規(guī)避其消極影響。

      (二)將微博自身作為積極引導大學生文明使用微博的重要手段。

      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微博,僅僅靠適當?shù)慕逃图訌姽芾磉€遠遠不夠,必須充分利用微博,從大學生群體自身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使大學生科學、理性地使用微博。

      首先建立學校的官方微博,借鑒“微博問政”模式,形成“微博問政”的教育管理機制。

      在校園特殊環(huán)境下,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而言,微博發(fā)揮的功能和作用更大。高校應該主動借鑒“微博問政”模式,積極建立官方微博,發(fā)揮微博作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橋梁作用,把微博建設成為學校各類教學信息公開和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交流互動平臺。

      二是積極利用微博,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大學生的思想積極活躍,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特殊環(huán)境,積極利用微博開展不同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加強對大學生的引領和指導。

      三是建立教師微博,營造師生之間雙向關注的互動關系。信息網(wǎng)絡時代,微博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和信息交流的互動平臺,師生之間的微博交流顯得尤為必要。對于大學生而言,利用微博交流有一定的便利和優(yōu)勢。首先由于高校的特殊環(huán)境,部分師生缺少良好的交流環(huán)境和交流習慣,導致師生關系逐漸冷漠以及大學生在心理、情感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偏差。通過微博交流互動,在師生間建立起良好的即時互動關系,可以保持師生間的相互了解,有效地彌補這一缺失。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代大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利用網(wǎng)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時俱進的選擇。傳統(tǒng)的說教式、填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現(xiàn)代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已經(jīng)很難在網(wǎng)絡時代發(fā)揮作用。與時俱進,積極開展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高校的緊迫任務。如何充分利用網(wǎng)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積極探索的重大課題。微博的作用和功能為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機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利用微博,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隨時了解和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這樣既能夠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感情基礎,又能夠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與學生共同關注實時性的網(wǎng)絡輿情,隨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傳統(tǒng)灌輸模式向緊密聯(lián)系實際、師生共同探究方式的轉變。

      四是開設微博群,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隨著微博在校園的興起和流行,高校可以廣泛開設微博群,吸引大學生廣泛參與。通過建立以輔導員為核心、以學生會干部和學生黨員為主力的微博信息員隊伍,在微博群里廣泛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積極加入,參與大學生的思想引導。這樣,一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拓展和豐富了微博文化,為大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清新、健康有序、積極向上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大學生的個性化特質以及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三)將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觀作為引導大學生文明使用微博的目的。

      正確的網(wǎng)絡觀是理性使用微博的前提,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趨于成熟與穩(wěn)定,因此,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觀對于網(wǎng)絡時代的大學生而言意義重大。

      首先,要加強網(wǎng)絡法制教育和監(jiān)管。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觀,離不開外部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微博的專門法律,只有相關部門頒布的部門法規(guī)作為其法律依據(jù)。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相關法規(guī)規(guī)范顯得無能為力,尤其是無法規(guī)范和監(jiān)管大量不良信息,這就容易導致大量有害信息和消極文化在微博空間里的傳播。因此,在相關法律不完善的同時,高校及相關部門要及時對大學生進行網(wǎng)絡法制的宣傳和教育,同時,要對大學生的微博空間的信息傳播和交流進行即時跟蹤和監(jiān)管,對于不良和有害信息傳播行為要通過技術手段及時過濾,對于相關的違法行為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通過外部約束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網(wǎng)絡觀。

      其次,要弘揚網(wǎng)絡道德,使其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網(wǎng)絡道德的失范是當前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要從思想教育上做起,加強大學生的網(wǎng)絡道德建設,將網(wǎng)絡道德納入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中來,大力弘揚道德主旋律,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避免網(wǎng)絡不道德行為的發(fā)生。

      其三,要積極開設網(wǎng)絡文化選修課。網(wǎng)絡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并且這種文化對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微博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出這種文化的強大力量。作為教育部門,其責任不應該局限于教會大學生如何使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還在于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網(wǎng)絡文化的發(fā)展和本質。高校要積極開設與網(wǎng)絡文化相關的選修課,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另一方面教育他們正確認識網(wǎng)絡,在網(wǎng)絡虛擬空間里自覺進行自我監(jiān)督、自我管理,增強認知能力,使他們能夠辨別網(wǎng)絡世界的虛實真?zhèn)?,不至于迷失方向?/p>

      最后,要加強網(wǎng)絡使用的自我教育和管理。除了必要的外部約束外,還必須加強大學生網(wǎng)絡使用的自我教育和管理,這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還可以預防不規(guī)范的網(wǎng)絡行為。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網(wǎng)絡資源優(yōu)勢,發(fā)揮專業(yè)教育、社團實踐、主題活動等的作用,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養(yǎng)大學生綠色、健康、科學、文明使用網(wǎng)絡的良好習慣,營造一個優(yōu)良、潔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網(wǎng)絡空間。

      [1] 張華勤.論計算機網(wǎng)絡的社會化功能[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2] 奚從清,沈賡方.社會學原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52.

      [3] [美]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7.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5] [英]A·J·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荀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388.

      [6]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88.

      [7] [美]阿爾溫·托夫勒.權力的轉移[M].吳迎春,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05.

      [8] [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曄,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39.

      [9] [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M].范靜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4.

      猜你喜歡
      大學生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誰遠誰近?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德州市| 石台县| 清丰县| 怀仁县| 平远县| 东丽区| 顺昌县| 旬阳县| 建昌县| 沐川县| 延边| 武鸣县| 渭源县| 左云县| 麻城市| 永平县| 秀山| 呼图壁县| 都安| 博罗县| 宁明县| 新密市| 洱源县| 邵阳县| 祁阳县| 灵宝市| 奉新县| 韶山市| 信宜市| 阳东县| 德清县| 尚志市| 松桃| 达州市| 新野县| 黑山县| 鹿泉市| 墨脱县| 始兴县| 屏南县|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