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弘弘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在人類政治文明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一種約束權力的制度形式逐步被創(chuàng)建,那就是憲法。談及憲法價值,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約束國家權力和保護公民權利。然而對國家權力的約束仍然需要一定的主體來保障實現(xiàn),而公民權利的保護最終也是落腳在個體利益的獲得。在我國,即使2004年首次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我們?nèi)匀徊荒苷J為人權會“橫空出世”,因為人權需要依托人權之主體得以體現(xiàn)。若一國法律對個人的獨立個體地位未予尊重,那么人權的意義便無從體現(xiàn)?!皞€人”是憲法關系中的重要主體,享有一定的憲法權利并承擔著一定的憲法義務。尊重公民“個人”的主體地位、獨立人格、自由精神是憲法價值中的應有之義。
梳理新中國歷部憲法文本,可以說“個人”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1949年《共同綱領》規(guī)定基本權利的享有主體和主權歸屬者都是“人民”,基本義務的承擔主體則是“國民”。其中“人民”一詞在文本中出現(xiàn)了100多次?!豆餐V領》強調(diào)憲法關系主體的集體性、階級性、政治性,而對主體的單獨性、法律性并未突顯出來,“個人”未被認識、未被發(fā)現(xiàn),因此也無從寫入憲法文本。
1954年《憲法》雖然仍未出現(xiàn)“個人”一詞,但開始使用“公民”這一個體概念來表示一般的基本權利的享有者和基本義務的承擔者?!叭嗣瘛敝挥糜诒砻髦鳈鄽w屬者的身份而不作為基本權利的主體?!肮瘛备拍畹氖褂脤⒒緳嗬土x務還原給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自然人。由于當時的歷史階段對主權者“人民”的崇高關注以及公有制經(jīng)濟的建立都使得公民個體涵義被有意無意地淹沒了。
1975年《憲法》首次使用“個人”一詞,1978年《憲法》同樣使用了“個人”,且兩部憲法提法基本相同,均是在表述“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時使用該詞。“個人心情舒暢”是人民群眾用他們“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來表達革命意志,從而產(chǎn)生的、獲得國家保障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憲法中的“個人”應該是屬于“人民”群體中的一員,而不包括“敵人”中的“個人”。這種規(guī)定是對文化大革命中個人狂熱意志勃發(fā)的一種肯定,又是一種對“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的強調(diào)。
現(xiàn)行《憲法》(截止到2004年憲法修改后的文本)中,“個人”一詞共出現(xiàn)14次,令人感到有種進步的欣喜,不過還是先觀察一下“個人”出現(xiàn)的語境情形:(1)禁止性規(guī)范的表達有11處。例如:“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钡?條、第5條第4款、第9條第2款、第10條第4款、第12條第2款、第15條第2款、第40條、第91條第2款、第126條、第36條第2款等都屬于此類情形。(2)義務性規(guī)范的表達有1處,即“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3)視為利益主體的表達有1處,即“國家合理安排積累和消費,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和文化生活。”此處,相對于“國家”這個共同體和“集體”這個由許多成員結(jié)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而言,“個人”指單一的個體、具有“集體性”相對的“個體性”。(4)其他情形有1處,即第1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允許外國的企業(yè)和其他經(jīng)濟組織或者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guī)定在中國投資,同中國的企業(yè)或者其他經(jīng)濟組織進行各種形式的經(jīng)濟合作?!贝颂幍摹皞€人”不能完全將之視為權利主體,因為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尚未脫離近代時期“洋為中用”的拿來主義思路,且此處所指的是外國的“個人”,并未承認中國的“個人”。由于公有制經(jīng)濟的原因,可以合作的有中國的企業(yè)、有中國的經(jīng)濟組織、唯獨沒有中方的“個人”,可見“個人”實際上仍然未被國家意志所認可。
綜觀“個人”在現(xiàn)行《憲法》文本中的情形,可知“個人”在我國憲法中至少暗示了以下五個層面的涵義:
第一,“個人”的本初涵義在形式上的堅持?!皞€人”基本上是與組織、機關在一起并列連用,這說明“個人”(individual)是與組織、機關相對而言的,具有單獨性和個體性,即“個之人”。這種本初意義的使用也是立法中所應遵循的最基本的語義學。
第二,“個人”在本質(zhì)上被視作義務主體。憲法對“個人”的相關設定多是義務性的,這些規(guī)定旨在通過對“個人”設定義務、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以保障國家制度、法制的統(tǒng)一、國家和集體的所有權、公共財產(chǎn)、社會經(jīng)濟秩序、公民的自由和其他權利。這種規(guī)范和制約是基于我國長期以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上對國家和集體利益優(yōu)位保護的慣式。
第三,“個人”處于從屬地位。在我國現(xiàn)行《憲法》文本中,“個人”幾乎沒有單獨出現(xiàn),要么與組織、企業(yè)在一起,要么同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在一起。即使禁止性或義務性規(guī)范中,也極難出現(xiàn)單獨的“個人”?!皞€人”幾乎全部是被附帶性地提及?!皞€人”不僅難以獨立存在,個人似乎也不存在獨立的權利。基于此,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個人”在中國憲法文本預設中沒有地位或者只是附屬性地位。
第四,“個人”淹沒在群體之中。現(xiàn)行《憲法》文本使用“個人”的情形中,有12處“個人”前面加上“任何”、“一切”修飾,此時“個人”便不再是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同時個體之間的差別性也被忽略不計?!皞€人”被憲法假定為沒有任何差異(例如,身份、階級、性別、年齡、社會背景、教育程度等)的、無任何個體個性的、在法律上完全一致的主體。人的共同性覆蓋了人的多樣性。即使我們憲法文本存在差異性“個人”的規(guī)定,如特定主體即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等權利保障方面的規(guī)定,但這些有差異性的自然人在憲法中仍然被視為一類群體。如此這般,似乎只有私法才承認了人在各個方面的不平等及差別性。
第五,如果逐一分析憲法文本中的“個人”,我們還可發(fā)現(xiàn)有2處“個人”必須做限縮性解釋,如第126條、第131條分別強調(diào)“個人”不得干涉審判活動、檢察活動。此處的“個人”更多指的是有職權的個人。
日常用語中,“個人”經(jīng)常適用于以下兩種情形:一是,指“一個人”,通常與“集體”相對,典型的用法如“個人利益”、“個人負責制”等;二是,指自稱,“我”、“本人”,常用于在正式的場合發(fā)表意見,如“個人意見”、“個人觀點”等。在法學領域,“個人”是指作為“個”而存在的人(individual),即“個之人”,是“可辨認的個體”,具有一種“可辨認”的個體性或個別性。
在我國,“個人”是憲法關系中的重要主體,享有一定的憲法權利并承擔著一定的憲法義務。作為憲法主體的“個人”具有如下一些本質(zhì)特點:
“個人”是人,既包含其作為一個自然意義上的人。根據(jù)《漢語大辭典》的定義,人是指一種會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的高級動物,①參見胡錦光:《論“以人為本”的人》,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稘h語大辭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人”的定義是不同的,故而有人撰文戲言,依據(jù)《漢語大辭典》的定義,他時而是人,時而不是人,時而又變回人。又包含其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具有人之尊嚴、具備人之自主權?!皞€人”有獨立的生命和思想,而且可以不依附于集體而存在,即可以獨立于國家、組織、團體。根據(jù)《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在法律上,人是一個存在,被認為有能力應訴,享有許多權利,受義務和責任的約束?!碑斎唬S著以人為本思想的普及,我們多數(shù)時候更強調(diào)人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是一個自由的人、具有尊嚴的人。
從哲學意義而言,“主體”指認識者,“客體”指同主體相對立的客觀世界,是主體的認識和活動對象。我們強調(diào)這種含義的主體相對于客體的被動性、消極性,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爸黧w是能動的本源,具有超越性,它把自身與對象的關系看作是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對客體進行有目的的改造,并在這一改造作用下,使客體的變化朝著越來越適合于主體的方向發(fā)展?!保?]從法律關系意義上講,主體是指具體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的承受者。這時,我們強調(diào)主體是直接參與,與對應一方產(chǎn)生法律關系的實踐。如同康德所說,永遠把人作為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作為人,永遠處于主體地位,而不可能是客體地位。
個人之“個”,在于承認個體地位的存在,在于承認個人之間的差異,在于承認個體權利的實際存在?!皞€”突出人是單獨的個人,與“國家”、“集體”、“組織”等具有集體性、組織性特征的概念相對;“個人”表示自然人的單獨個體性,他是組成國家、團體等集體組織的最小元素,是這些集體組織眾多成員中的一個最小單位,或者也可以說集體或組織是“個人”的集合。個人按照不同原則、制度組合而成的社會組織、人民團體等,都是個人的群體性概念的轉(zhuǎn)化形式??梢哉f個人是具有獨立個體意義上的自然人,②本文中“個人”指的是單獨的“自然人”,而不包含“法人”等擬制人。而且具有獨立的主體地位,擁有自我決定的權利?!皞€之人”是人類歷史上的自我發(fā)現(xiàn)。“在古代,人從來沒有被明確認為是某個個人?!皇堑搅?9世紀,‘人就是個人’這一原則才獲得了普遍勝利?!保?]320-321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使“個人”得以發(fā)現(xiàn)。在這當中,人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人自身(的恰當身份)。人不再是上帝的羔羊,或某種保護人的臣仆,人就是人自身,就是人自己的主人。在近代市民社會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人(個之人),是近代西方市民革命通過打碎前近代封建身份等級制度所解放出來的“人之一般”。[3]83
相對于集合體而言,“個人”是弱小的,其個體的力量不足以與集合體的強大相抗衡。具有弱勢性的“個人”需要被突出、被強調(diào),尤其需要有強有力的支持、保護和救濟,否則就可能被集合體的強勢所凌駕。在憲法面前,“個人”與其他憲法主體一樣平等地受到憲法的規(guī)范和制約,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履行基本義務,并平等地受到憲法的保護和救濟。
憲法中保護的特定主體——婦女、兒童、老年人——不是個人而是類群體,另外還要特別注意避免混淆“個人”與“公民”,不能將公民這一個體概念替代個人?!肮瘛焙汀皞€人”都是自然人,都是有獨立生命的個體人。但公民是與國家或一定的政治共同體存在必然聯(lián)系的概念,這一概念體現(xiàn)了其在國家中的政治地位,表明其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參與者身份?!肮瘛笔欠缮系摹皞€人”,一個人成為某國的公民,他就可以根據(jù)該國的憲法和法律享有一切屬于“公民”的權利、履行屬于公民的一切憲法義務。而個人所擁有的不可剝奪的、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不因他是否具有公民身份而有所不同。
規(guī)范憲法學認為,個人在邏輯上先于國家而存在,而公民則后于國家而存在。個人享有的權利是“共同體所不可侵犯和剝奪的固有權利(inherent rights)”,[4]具有自然權利的意味;而公民在一個國家除了享受其作為個人的權利外,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一員還享有憲法所確認的政治權利(如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并承擔特有的義務(如服兵役義務)。在一定的條件下,個人可以向公民的身份轉(zhuǎn)化。公民以國籍為形式要件,當一個人取得某國國籍時,他就成為該國的公民。個人以“公民”的身份進入政治共同體,取得政治共同體對其承擔義務的權利并負有對共同體履行義務的責任,同時也享有該國的外交保護。
“個人”的憲法價值在于喚醒公民個人的主體意識、獨立精神,并以飽滿的公民形象參與國家權力的運行與監(jiān)督,踐行人民主權。基于此,“個人”之憲法價值主要從個人層面與政治共同體層面來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個人”之于“人權”價值和“個人”之于“人民主權”的價值。
“人權是指人依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zhì)所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保?]3人權包含兩部分:人和權利。這里的人就是指個人,具體的、獨立的自然人。世界上標志近代人權產(chǎn)生的兩個文件即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中所宣稱的人權,其享有者也是個人。[6]即使在憲法從近代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過程中,人權形式變得多樣化,在個人人權的基礎上發(fā)展了集體人權,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維護集體人權的最終目標仍然是為了捍衛(wèi)個人人權?!皬娬{(diào)個體的價值和尊嚴為個人筑起一道防阻侵權的堤壩,個人作為至高無上的價值主體而存在”[7]的權利主體觀從未更改過??傊?,“人權是一個以個人作為人道主體的主體性概念……人權表明了個人作為權利主體的地位……人權不僅把人道要求落實在具體的、實在的個體的發(fā)展與完善,而且,這里的個人是人道的主體……”。[8]否認個人的價值,最終是否定了人權。
“人權”被我國立法正式接受是從2004年憲法修正案通過時開始的。在人權觀念未被普遍認可之前,我國歷部憲法自然無從反映。而當人權開始得到公開研究時,憲法上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就經(jīng)常被解釋為人權在憲法文本中的體現(xiàn)。①曲相霏博士在《人·公民·世界公民:人權主體的流變與人權的制度保障》中詳細論證了將“公民”作為人權主體概念的有害性的具體表現(xiàn),參見《政法論壇》,2008年第4期。在我國,公民權利與個人權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公民對國家有依附性,公民后于國家而存在,這便容易導致公民權利依賴于國家權力、權利由憲法賦予的悖論;而個人權利應該是與國家相獨立的、不可剝奪的固有權利,如果憲法僅規(guī)定公民的權利,則不能滿足個人固有權利的保障??梢哉f,人權與公民權的主體不同,真正的人權主要是從承認人的地位出發(fā)的,而不是公民的地位出發(fā);同時,人權更多是從道德權利而非公民權而且主要是從規(guī)范層面的權利展開的。公民權并不代替人權。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人權”的主體時,“個人”之于人權的價值是比較明顯的:
1、個人是人權的基本要素。人權經(jīng)常被解釋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權利。人之所以為人,是指一個個體的人能夠成為獨立的人,能夠成為有尊嚴的人。人權包括人與權利兩方面,而人的本初意義就是指個人。個人是否得到尊重,個人的地位是否彰顯,個人的獨立價值是否被認知,決定性地影響著對人權的接受和尊重,也決定著人權意識是否能在中國落地生根、不斷普及。如果個人的價值未被認識,則人權會變成空洞的口號。
2、個人是人權的立足點。人權觀念首先是承認人的個體地位、獨立地位。個人是人權的主體,盡管我們承認集體人權,但是集體人權仍然需要通過個體的利益實現(xiàn)來體現(xiàn)?!叭耍皇侨说恼瘟黾耙庾R形態(tài),是政治制度設計最基本的出發(fā)點。人更確切地說是每個人的權利得到保護是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即政府的創(chuàng)立有利于人民自身幸福的原則,人權是憲法進行政治制度設計的基礎?!保?]
3、個人是人權保護的歸屬?!叭藱嗟闹黧w就是每一個生物意義上的具體的人,不僅是人權的享有者和行使者,更是人權產(chǎn)生的根源和人權保障的目的?!保?0]人權歸根結(jié)底是由個人享有的。沒有個人的存在,人權保護無所依歸。沒有個人獨立人格的保障,人權就是虛無縹緲的。激發(fā)全體社會成員的人權意識,若缺乏對人之個體地位的尊重與宣揚,以及對個體人的尊重和保護,人權觀念是無法普及并在人們心里落地生根的。
4、個人對人權保障的意義。只有個人實現(xiàn)對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人權本身才能真正得以保障和實現(xiàn)。憲法是約束權力的根本法,它不僅需要以權力制約權力,也需要以權利制約權力。人民制約權力的權利如監(jiān)督權等等最終均需要落實在個體身上。而監(jiān)督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個人也正是因為憲法對個體的足夠尊重和保護,從而內(nèi)心也會產(chǎn)生對捍衛(wèi)憲法的真實情感。在個人被充分尊重的國家,國家也會被個人充分尊重。
人民主權是指國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都無不確認和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原則。各國憲法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人民主權原則:一是,明確主權在民;二是,通過規(guī)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來保障人民主權;三是,通過規(guī)定公民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來體現(xiàn)人民主權。[11]
人民主權只是解決了主權的歸屬者是人民,未能明確人民的具體內(nèi)涵。仔細解讀該原則,則會發(fā)現(xiàn)個人之于人民主權原則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1、人民的最小組成單位歸根到底還是具體的個人?!八^‘人民’……均只是‘人’的亞型或展開形態(tài)”,[3]83是個人進入共同體之后因政治等因素而組成的集合體。美國憲法規(guī)定基本權利和義務的主體是“people”,我國學者將其翻譯為“人民”,但筆者認為,這種翻譯值得推敲。“people”除有“人民”的釋義之外,還指“人”,即“persons”、“human beings”,[12]亦即由個人組成的集合概念。根據(jù)美國的憲政精神,其憲法文本中的“people”有別于我國所稱的“人民”。我國的“人民”是一個與“敵人”相對的政治概念,而美國憲法文本中的基本權利的享有者是作為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people),是個人的集合,是與國家相對應并獨立于國家公權力的“私域”之中個體,憲法的基本價值在于保障這個“私域”不受國家公權力的侵犯。理解人民,首先是從人民的基本分子個人開始理解。人民是個抽象的整體概念,整體是由相互聯(lián)系的個體組成的,只有分解并分析個體性質(zhì)及其相互聯(lián)系才能認識整體??梢哉f沒有實實在在的個體,整體就無處安身。
2、個人獲得尊重,才能最大程度實現(xiàn)人民意志利益和個人意志利益的一致性;個人廣泛參與,才能為人民積聚正當性力量。所謂的人民利益至上,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指人民的利益來自于人民內(nèi)部所有的個體分子的聲音,能夠反映多數(shù)人的意志和利益。如果只注意抽象的人民整體,忽略個人權利,則會導致人民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和公民的個人權利不受重視,就會構(gòu)成無法排除的矛盾。[13]只有個人積極地表達自身的真實利益和意志,才會為所謂的“人民的意志”提供豐富的內(nèi)容。參與表達的個人愈多,人民意志就愈趨向與個人意志的一致。沒有個人作為根基,人民的來源就會虛脫,其所謂的正當性力量就會弱化。
3、落實人民中的個體,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民被利用的可能性。因為人民長期以來作為一種正當化力量的象征,專制的統(tǒng)治者常常利用人民來實現(xiàn)自我權力欲望。就像羅蘭夫人所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們也幾乎可以說:“人民,人民,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①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羅蘭夫人于1793年11月8日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臺,臨刑前在自由神像留下了一句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在我國20世紀初上演的一幕幕政治鬧劇,恐怕都與這種抽象而不具體的“人民”概念有關。因此,人民概念如果得不到具體規(guī)定,如果不能夠坐實為一種制度操作上可以定性與定量的政治單位或作用主體,它的意義其實是極其有限的。當政體規(guī)模越大,人民這一概念就越難以用來指一個具體的共同體,它更多地意味著一種法律上的虛構(gòu),或者一個高度抽象的建構(gòu)。[14]薩托利甚至呼吁:“讓我冒褻瀆生命之大不韙,給‘人民’一點具體的含義吧?!保?]28當個人被確定,人民能否每次都代表多數(shù)人的旨意,受到了廣泛的個體的監(jiān)督。個人不僅通過個體的表達渠道,也可以借助個人的其它集合體如團體、組織等形式表達其意見和見解,進而有力地防范了“人民”被異化。
4、重新認識“個人”的價值,是實現(xiàn)民主、人權、人民主權、法治、權力制約原則的結(jié)合點。正如個人是推動“人民主權”落向?qū)嵦幍木駝恿土α克?,“民主”、“人權”、“法治”、“權力制約”等憲法原則也同樣寄望于個人的主體地位被尊重?!懊裰鳌币竺褡鲋?,這里的民,不僅包括集體的民做集體的主人,也包括個體的民做自己的主人,因而個人是民主的應有之義?!胺ㄖ巍笔侨藱嗟幕颈U?,法治要求所有的憲法主體都要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保障個人權利,規(guī)范國家權力?!皺嗔χ萍s”更不必說,不能僅僅依靠權力之間的互相制約,還應依靠權利對權力的制約,還應依靠個體對權力運行的參與和監(jiān)督。有健全的國家需先有健全的人民。[15]人民是個集體概念,集體的人民最終需要落實到個體,即由個體的政治角色“公民”來擔當民主政治、法治建設的實踐個體。
只有公民“個人”意識萌生勃發(fā),公民的權利意識才會彰顯,參與或者監(jiān)督公權力運行的習慣才會形成。如上所述,如果沒有“個人”的觀念,那么“人權入憲”的形式意義就會蓋過它的實質(zhì)意義。為了切實保障人權價值的實現(xiàn),也是為了真正激發(fā)公民的人權意識,我們理應從各種途徑光大“個人”的精神。
第一,從整個國家層面要更加尊重個體的權利,特別是在處理國家、集體、個人關系的時候。馬克思關于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社會每“個人”的發(fā)展?!凹w、社會、人類只能是在普遍的個人之中存在,離開了個人,集體、社會、人類卻不過是一種空洞的抽象?!保?]41盡管我們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一員,需要恪守自己對政治共同體的義務,以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權益追求。但是其中在個人需要讓位給國家或集體的利益時,如何做到有法可依,并且所依之法符合正義公平價值才是最關鍵。這種優(yōu)位不是強制性地犧牲個人,也不是要靠道德號召奉獻自我去滿足國家或集體。因為只要求個體銘記自身“在政治機器上克盡‘螺絲釘’和‘齒輪’的角色所賦予的職責”,[16]而忽略個人利益追求,不僅有違人的天性,也難以從根本上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個總是強調(diào)個體利益讓位于集體和國家利益的社會中,集體和國家的利益最終也會受到損害。[17]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精神的光大并不意味著個人權利的不受限制,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和道德的力量應該消退,因為法的精神仍然必須扎根于傳統(tǒng)的文化之中。
第二,“個人”的獨立地位可適時地在法規(guī)范文本中得以確認或強化。比如,我國《憲法》從第33條至第51條關于公民權利的規(guī)定,其中是否可以突出“個人”的地位是可以認真考慮并謹慎增加的。放眼世界,個人在國家根本大法中占一席之地,還是有很多先例可循的。例如,2001年《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條第2款、第5條第2款、第13條第7款、第45條第3、4款、第100條第2款、第104條第1款、第132條第1款均使用了“個人”一詞。第2條第2款規(guī)定:“人人有生命與身體之不可侵犯權。個人之自由不可侵犯。此等權利唯根據(jù)法律始得干預之?!钡?5條第3、4款規(guī)定:“此外,非經(jīng)聯(lián)邦議會之許可,不得對議員之個人自由加以其它限制或根據(jù)本基本法第18條對之采取行為。對議員采取任何刑事訴訟程序及本基本法第18條所定之任何行為,任何逮捕拘禁及對其個人自由之任何其它限制,如經(jīng)聯(lián)邦議會要求,應即停止?!钡聡痉ㄔ谑褂谩皞€人”概念時沒有作義務性規(guī)定,多是強調(diào)對“個人”權利的一種保障功能,“個人”作為單獨的、獨立的權利主體受到憲法的平等保障。1996年《白俄羅斯共和國憲法》還專辟一部分規(guī)定“個人、社會、國家”,如其中第21條:“每個人都有權享有體面的生活水平,包括充分的飲食、衣服、住房以及為此經(jīng)常改善必要的條件。”第25條:“國家保障個人自由、人身不受侵犯和個人尊嚴。只有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和程序,限制和剝奪個人的自由。”第33條:“保障每個人擁有觀點、信念的自由并能將之自由地表達。任何人都不能被強制表達自己的信念或被強制放棄自己的信念?!钡?0條:“每個人都享有國家機關投送個人或集體呼吁書的權利。國家機關以及負責人必須審查呼吁書并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作出認真答復?!?946年《日本國憲法》第13條規(guī)定:“全體國民都作為個人而受到尊重。對于謀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國民權利,只要不違反公共福利,在立法及其他國政上都必須受到最大的尊重?!钡?4條第2款規(guī)定:“關于選擇配偶、財產(chǎn)權、繼承、選擇居所、離婚以及婚姻和家庭等其他有關事項的法律,必須以個人尊嚴與兩性平等為基礎制訂之。”此兩處使用了“個人”這一用語來強調(diào)人作為個體的自然人其人格和尊嚴受到尊重,這種規(guī)定突顯了人格和尊嚴的明確主體。借鑒其他國家憲法的規(guī)定,結(jié)合我國已經(jīng)加入的兩個國家人權公約,強化“個人”之憲法地位應成為一種方向。
第三,可以選擇在憲法性法律中優(yōu)先增加,或動用憲法解釋技術強化“個人”之獨立價值。比如將民法中“公民”修改為“人”,回歸民法所謂私人之法的本來面目;又如將三大訴訟法中的“個人”地位突出,突出個人在司法機關面前訴訟權利平等;再如在行政法規(guī)的制定中,要關注到相對人的獨立的個體地位,顧及個人作為個體的弱勢性,進而修正行政機關在處理行政法律關系時的基本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當然囿于成文憲法國家修改憲法的成本較大,也可以動用憲法解釋技術強化“個人”價值,如在適用“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時,如何將具體的個人權利形態(tài)納入到憲法保護框架中,可能需要權威的憲法解釋。雖然“個人”并不必然需要表現(xiàn)在憲法文本中,但是憲法文本中如何包容“個人”一詞,憲法實踐中如何呵護個人這一主體,卻能夠較為直接地反映立憲者(或一個國家)對人權的主體歸屬問題所持有的觀念和心態(tài)。
第四,拓展個人表達意見的平臺,暢通個人尋求權利救濟的渠道,修補公眾參與機制,使民主的基礎能在具體制度的構(gòu)建中得以夯實,實現(xiàn)個人同集體的共同追求。在經(jīng)濟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在社會轉(zhuǎn)型的當下,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利益實現(xiàn)中的沖突成為常態(tài),因此科學地制定公共參與制度,賦予公民個人多樣化的法治途徑,以便個人的訴求能夠通過規(guī)范的程序得以實現(xiàn)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需要警醒的是,我們保護有序的公民參與,而不是無序的、也不是人治的參與制度。特別是大量增加的信訪問題,對我們的社會管理和法治秩序是巨大考驗,這種對個人訴求開辟的非常途徑僅僅帶來的是對個體的單獨的效果,而不會帶來有益于社會群體訴求解決的正效應。信訪體制逐步發(fā)展成為部分取代正常憲法體制甚至超越憲法、法律去推進公平正義的體制。[18]由于權利訴求渠道單一且不夠暢通,各地群體性事件險情頻發(fā),長此下去,對制度成本的消耗巨大,同時對規(guī)則的普遍不信任將會成為我國走向法治的巨瘤。
第五,培育個人走向公民。每個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共同體中,作為社會連帶關系中的一個個體,他必須走向他的共同體,將個人的追求與共同體的追求融為一體。培育公民個體主要通過公民個體的自我啟蒙、建立系統(tǒng)的公民教育制度、自下而上的民主實踐活動的開展等等方式,內(nèi)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要使每個個體具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信仰,具有為統(tǒng)治者所承認的內(nèi)在的尊嚴,其人格的獨立獲得彼此尊重。他們不能因為財富、地位、權力或知識的不同而被取消資格或被區(qū)別分為等級。[19]這時候的個體是獨立、理性、自由的國家公民。另一方面,要使個體具備公共精神,認識公共價值的存在,并能為促進公共價值的實現(xiàn)作出自我的貢獻。當然我們強調(diào)的公共精神,并非是一種只知“天下為公”而忽略個人私益的絕對公共精神,而是一種個人私益與公共利益的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如果我們可以要求將公民培育成視自己共同體的利益包括國家利益超越于個人利益之上的品德十分高尚的公民,那么實際上也就等于扼殺了個體的獨立存在,否認了個體利己的天性,并不是真正的公民精神塑造。只有當公民個體普遍地具備公民意識,并在政治社會實踐中身體力行,那么這就是成功的公民個體培育。
在現(xiàn)代憲法中,人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疇。人也是現(xiàn)代憲法的目的和出發(fā)點。[20]解析我國當前憲法體系中“個人”的預設地位與“個人”的本質(zhì)內(nèi)涵不相符合,是為了扭轉(zhuǎn)對個人的忽視,樹立尊重“個人”的觀念。個人是人權的立足點,當個人的主動性與能動性被激發(fā),人民主權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主權歸屬者的本來意圖;當個人不再被國家、集體所淹沒,國家、集體才會和社會、個人處于雙贏發(fā)展的美好狀態(tài);當個人之地位為憲法所承認、個人之權利獲得充分實現(xiàn),進而共同體的生活會因為個體之被發(fā)現(xiàn)而變得更為融洽和諧,憲法才會成為公民個體發(fā)自內(nèi)心尊崇的規(guī)范。
[1]蔡茂生.主客體范疇的功能和主體性的含義[J].現(xiàn)代哲學,1991,(3).
[2][美]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3]林來梵.從規(guī)范憲法到憲法規(guī)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陳雄.公民權利抑或個人權利——憲法文本中的個人與公民概念分析[J].時代法學,2006,(5).
[5]李步云.論人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李步云.人權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7]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二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18.
[8]夏勇.人權概念起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76.
[9]趙娟.“人民”一詞的憲法學反思[J].法學論壇,2008,(4).
[10]徐顯明.人權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103.
[11]周葉中.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6-97.
[12][英]艾迪生·維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辭典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M].朱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109.
[13]梁治平.新波斯人的信札——變化中的法觀念[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134.
[14]胡弘弘.公民的身份意識釋論[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4,(3).
[15]張奚若.國民人格之培養(yǎng)[C]//.夏中義.《人與國家》讀本.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54.
[16]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350.
[17]韓大元.1982年憲法的人文精神[J].法商研究,2012,(3).
[18]孫大雄.信訪制度功能的扭曲與理性回歸[J].法商研究,2011,(4).
[19]張騏.走向和諧——當代中國的公民社會探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20]梁光晨.論憲法中的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