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05
關(guān)于國民性,百年來,眾說紛紜。然而。除了魯迅對國民麻木的描述、柏楊的“醬缸文化”外。我們其實只是在抽象意義上談?wù)撘话銍裥裕⒉涣私庵袊鴩裥缘膩睚埲ッ}。張宏杰是一個會講故事的青年歷史學家,其著《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以生動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國民性演變圖,為我們梳理了什么是中國人的國民性和中國國民性的演變。
在張宏杰看來,國民性并非一成不變。他認為,“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歷程如同直跌下來的三疊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驚訝。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zhì)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chuàng)造力”。而此流變與專制制度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政治制度、社會結(jié)構(gòu)是塑造國民性的主要因素,而中國人的劣根性根源在于制度建設(shè)與大國民性改造之不同步。近代以來,從梁啟超、魯迅到蔣介石、毛澤東,為改造國民性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要改造國民性,必須從制度方面去努力。本書見解獨到,分析深刻,語言生動,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