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薩仁格日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45-01
縱覽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冊書都構建了開放、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每冊書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組織了八組教材內容。教材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因此,我認為在備課伊始,就要對單元主題及編排意圖做到心中有數。
一、備第一學段單元專題
低年段針對教材采取的以專題整合內容的編排方法,在備課時,要注意每組教材在內容上的聯(lián)系,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案。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走進秋天”。在《秋天的圖畫》一課之后,學習伙伴說:“我想畫秋天的果園。”“我想撿幾片落葉做書簽?!薄鞍言蹅兊淖髌穾恚k個展覽吧!”實際上這是在為“語文園地”的展示內容做準備。學到這里,就要布置學生畫秋天,收集描寫秋天的好詞佳句,用落葉做書簽、賀卡等,為舉辦作品展覽做準備。
這樣一來,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達成了教學目標,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備第二學段單元專題
從三年級上冊教材開始從導語到課例、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都緊密圍繞本單元專題而展開,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強化導語的導學功能
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組單元前設計了專門的版面安排導語內容。導語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單元學習的內容,點明專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導語還布置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任務,為課文和語文園地的學習做好準備。每組導語都配有表現專題內容的背景圖,用直觀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專題。如,第一單元,導語一開始就用詩一樣的語言為學生描繪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并用召喚性的語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兒童生活的畫面,使學生很快進入本單元的學習情境中。
(二)聯(lián)系單元專題,加強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專題是“細心觀察”。本單元的4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們在觀察中的發(fā)現。有觀察鮮花,發(fā)現鮮花開花的不同時間;有觀察蜜蜂,發(fā)現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發(fā)明顯微鏡的;有在觀察中發(fā)現駱駝特征,進而找到駱駝的。教材在導語中就建議學生留心觀察,在《花鐘》后又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花和其他事物,還建議寫觀察日記。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練筆“寫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口語交際”讓學生說說最近觀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發(fā)現?!傲曌鳌弊寣W生寫一則觀察日記。在“日積月累”中要求學生讀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韻文。“寬帶網”引導學生搜集和閱讀更多的發(fā)明與發(fā)現的故事。可以看出單元內各部分成為一個互相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有利于全面實現課程目標。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備第三學段單元專題
高段教材從五年級上冊開始教材的結構及思路有一定的繼承性,體現整套教材的延續(xù)性,同時又有發(fā)展變化?,F就五年級上冊為例對以下幾個方面作重點介紹:
(一)專題組元的角度更加靈活多樣
本冊教材的編排方式仍按專題組織教材內容,但專題的角度、內容更加靈活多樣。有的專題是從思想內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有的專題是從人物的角度提出的;還有的專題是從文體的角度提出的;有的專題雖然在前幾冊有類似的單元出現,如“父母之愛”,但本冊教材在內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現親子之間的濃濃深情,而且著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長,表明嚴格要求、鼓勵自立也是父母之愛。
(二)導語導學,整合單元內容
本冊各組的導語大都分為兩個自然段,除了有激發(fā)學習興趣、點明學習專題的作用外,還有提示語文學習重點、明確讀寫訓練點的作用,方便教師和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關注課文。在語言敘述上,有的導語比較平實。有的導語則充滿文學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組,“當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時候,當全國人民為申奧成功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有過一個百年的噩夢。那是一段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歷史,也是一段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歷史”。
(三)單元之間各學習內容的鋪墊和照應
每一組從導語到課文思考題,從口語交際·習作到回顧·拓展,各個部分都力求從內容和形式上凸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后面有復習、拓展、交流,整組教材乃至于全冊教材成為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
以上是我在單元備課時,結合教學用書和教學實踐時的體會。我相信,如果老師們在備課時先從單元主題入手,在備本單元內容時始終圍繞單元主題去設計教學內容的話,我們的教與學活動一定會更輕松的,我們一定能創(chuàng)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