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麗
課題:人教版選修3-3第七章第3節(jié)分子間作用力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學案式教學法:這種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學案閱讀教材、進行有效自學、獨立思考,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解決不了的再進行全班式討論、甚至爭論。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糾正學生中的錯誤認識,得到正確的結論。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還有可能生成新的問題,需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學習,這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二.教材分析:
這節(jié)內容分析了分子間的斥力和引力的不同特點后,再讓學生觀察其圖像,并作出分子間的合力隨分子間距變化的圖像。學生在作圖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了分子間的作用力的在不同范圍內的特點,重要的是加深了對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學會如何用圖像來表示某個變化的量,這對提高學生用函數(shù)圖像表達、分析物理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三.學情分析:
1、分子間的作用力,是微觀領域的力,學生很難理解大量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樣子的,所以設計好教科書中的實驗顯得尤為重要。
2、對于分子間作用力的圖像,學生首次遇到在同一坐標系中表達兩個方向不同在變量問題,也是思維方式上的一個障礙難點。
四.教學流程:
1.自主學習、完成學案:指導學生圍繞學案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并獨立完成學案內容。
2.組內交流、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檢查學案內容完成情況,針對不同看法相互討論并盡量達成一致意見
3.小組展示、生生質疑、師生質疑、拓展延伸:
4.方法歸納、總結評價:
5.測評訓練、鞏固提高:通過練習,強化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方法歸納、總結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處理比較好的地方是上述第3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檢查學生學案的完成情況:
(1)檢測學生自學效果。讓學生甲提出一實驗現(xiàn)象,提問學生乙:“該現(xiàn)象反映了分子與分子之間哪種特點?”。例如:甲問:“擴散現(xiàn)象”;乙答“說明分子間有空隙”。
(2)根據課本圖象和課本“思考與討論”要求做出的分子所受合力的圖象總結分子間作用力的規(guī)律:①斥力和引力都隨分子間距的增大而減小,但斥力減小的更快;②當分子間距為r0時,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為0;③當分子間距小于r0 時,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的合力表現(xiàn)為斥力,并隨分子間距的增大而減小;④當分子間距大于r0 時,引力大于斥力,其合力表現(xiàn)為引力,并隨分子間距的增大而先減小增大后減小至0;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討論了分子所受合力隨分子間距變化的規(guī)律。
然后針對本節(jié)重點和難點,我進行了以下設計:
(3)根據大家總結的規(guī)律再作出分子間作用力的圖像
多名學生展示并進行評價:略
問:“怎樣可以又快又準地作出分子間作用力的圖象呢?”
學生歸納作圖的要點:①當r= r0時,斥力和引力大小相等。②斥力和引力都隨分子間距的增大而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③分子所受合力隨分子間距變化的規(guī)律。
(4)分組實驗:拉斷繩子,體會分子間的引力作用。拉斷的繩子不能再復原,了解分子間作用力的作用范圍。
(5)新生成的問題:①分子間的合力什么時候最大?②r0大概是多少?③從圖象來看,分子間引力和斥力都將趨近與0,那大致到什么位置分子力接近與0呢?
這些新生成的問題留待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下節(jié)課給出結果。
五.反思與總結:
1.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充分發(fā)揮學案的功能,真正做到"不學不講、不議不講、不練不講",就可以杜絕以往填鴨式的滿堂灌模式,徹底還給學生學生學習的權利。
2. 《學記》中早就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以讓學生通過小組甚至在全班范圍內進行相互交流,我認為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
3.學生通過所學內容的討論,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fā)、加深理解;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4.通過測評,結果表明:普通班里95%以上的學生都很好地掌握了分子間斥力、引力和分子間作用合力的規(guī)律,并能熟練運用之,我感到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