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每天給我打五個電話
“曉磊,你的手機響了!”我正在洗澡,室友大聲喊道,我還沒來得及應聲,馬上就有幾個室友嚷開了:“準是你媽媽打來的,放心不下你呢!”一陣哄堂大笑。我真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媽媽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這種“好”實在讓我很煩惱。
去年9月,我上大學離開了家,媽媽剛開始是每隔一個小時打一個電話,后來每天五個電話。打電話也沒什么事,無非是“你吃了嗎?你在干什么?你那里天氣怎么樣”之類的話。我告訴媽媽很多遍:“我在這里很好,有事會主動打電話的?!眿寢屨f:“我不打電話咋知道你好不好呢?”我便直截了當?shù)卣f:“我已經(jīng)長大了,不是幼兒園的小孩,你老打電話,同學會笑話的?!睕]想到,電話那頭,媽媽竟然委屈地哭起來:“我把你養(yǎng)這么大,不放心你,打電話有什么錯嗎?”她邊哭邊說。我說不出話,心里又愧疚又煩躁。
過了一會,爸爸打電話來批評我:“你媽沒什么興趣愛好,沒什么大的追求,你就是她全部的希望。她現(xiàn)在不能在身邊照顧你,只能打電話關(guān)心你一下,你為何還要阻止她呢?你接幾個電話也花不了多長時間,你就成全她,權(quán)當盡孝心吧?!痹捳f到這份上,我還能說什么呢?
有一次,我故意將手機關(guān)了,然后打公用電話告訴媽媽:“手機壞了。”沒想到,三天之后,媽媽竟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來看我,并給我送來兩個新手機,她說:“一天聽不到你的聲音,我心里就空得慌。手機千萬不能壞,我給你買了兩個備用?!?/p>
經(jīng)常要回娘家“救火”
“鶯鶯,快回來,你爸又喝多了,在發(fā)酒瘋!”接到老媽的電話,我丟下孩子,以最快的速度打車往娘家奔。
都說家丑不外揚,但我那年愈六旬的老爸老媽卻常常為雞毛蒜皮的事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去“救火”。“你是我女兒,嫁得再遠,也是一家人,怎么能算是家丑外揚呢?”老媽堅持認為由我來處理他們的矛盾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是,我畢竟是嫁出去的姑娘,有自己的新家,家里有公婆、有丈夫、有孩子。老爸老媽動不動就將我召回去,怎不擾亂我的家庭生活呢?
我心急火燎趕回娘家。老爸攥著酒杯,朝我笑;老媽一邊給我倒茶,一邊向我投訴:“你爸喝了酒就話多,老是翻以前的舊事說,我耳朵都生繭了,真是受不了!”這就是發(fā)酒瘋?也太危言聳聽了吧?我忍著性子問老爸:“爸爸,您沒事吧?”“沒事沒事,就是想你,想小外孫,想得發(fā)慌了,就喝幾杯,喝得過癮了,就嘮幾句?!蔽艺f:“沒事的話,我就回去了?!崩蠇屢话炎ё∥遥骸拔覀兝蟽煽谶€鬧著別扭呢,你怎么能走?”
本來和家里說好“去去就回”,但在娘家一呆就是兩三個小時,直到老爸老媽眉開眼笑了,我才能離開。
幾天后,我正在上班,突然又接到緊急呼救:“快,快,你快回來,你媽說不想活了!”我火速往娘家趕。推開家門,卻見老媽正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老爸笑著說:“剛才看到電視上說,80歲以上的老人有90%中風的可能性,你媽嚇得不行,說都不想活到那個年紀了。”原來是這樣!
老媽高興地拉著我的手:“還是女兒心疼我,一聽說老媽有事,就急急地往家趕。既然回家了,就陪老媽看看電視吧?!崩习置φf:“你就在這兒吃飯吧,我昨天釣了幾條野魚,我親自給你做?!眴挝焕?,我手上還有一大攤子事,可看到老爸老媽期盼的眼神,我只好聽話地留下。
我給一位同事講我爸媽的事,同事哈哈大笑,說她家7歲的兒子也是這樣的,當他一個人在家時,他一會打電話說:“媽,我肚子痛得要命!”一會又打電話,“媽,樓上有響聲,怪怪的,好可怕?!钡人募被鹆堑刳s回家,其實什么事也沒有。“你爸媽就是老小孩,多多理解吧!”她勸慰我。
父母也會孩子氣
父母給孩子提供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雙重照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律。但在有些家庭,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guān)系卻是倒置的: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氣的隨心所欲的“孩子”。
父母的孩子氣在生活中很常見,表現(xiàn)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動不動就向孩子宣泄情緒,對孩子隨意打罵;孩子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但仍然對孩子的起居飲食指手劃腳;還有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當成傾訴對象,拼命向孩子傾吐自己的苦惱,把自己的苦惱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沒有能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惱的,這只能使他們的生活背上沉重的包袱。
父母肯定希望孩子過得好,也希望自己能夠助推孩子的成長,那為什么會使“孩子氣”干擾孩子成長呢?這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心理原因——
一是心里空虛,尋找寄托。孩子一出生,很多父母就將孩子當作了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一旦孩子長大成人,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自己時,他們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似的,迫切需要抓住什么來平衡自己的內(nèi)心。于是,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繼續(xù)掌控孩子。
二是證明自己的價值。一方面,很多父母認為自己人生的全部價值就是撫養(yǎng)孩子,如果不做好這件事,那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時刻需要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當孩子長大成人對父母的依賴性越來越小時,父母也往往進入中年后期,特別是母親,會進入更年期,很多人的工作也開始走下坡路,甚至離崗,年齡帶來的恐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越來越低。于是,他們就一意孤行地用自己認為有意義而其實孩子并不需要的方式,來顯示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尋求關(guān)注。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你長時間不理一個小孩子,他就會故意搗亂弄出很大的聲響或制造一些麻煩來引起你的注意。有時候,大人也會使用這種孩子氣的伎倆來吸引兒女的關(guān)注。鶯鶯的父母就比較典型。隨著孩子的成家立業(yè),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會覺得自己已被拋棄、被遺忘,但又不甘心這種現(xiàn)狀,于是,便故意“找事”以顯示自己的存在。這其實是利用了兒女的孝心。從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幟關(guān)心你到坦然承認“我需要你,你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是一個過程,前者是建立在“我比你成熟,我是強勢”的基礎(chǔ)上,后者是建立在“我承認我是弱勢,你應該關(guān)心弱勢”的基礎(chǔ)上。不管怎樣,父母的孩子氣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在考慮問題,都是一種自私,都是對孩子的干擾。
用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對待父母的孩子氣
對于父母而言,應該意識到,他們并非天然就是個好父母,他們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只是由著性子去做父母,那么他們很可能實質(zhì)上是在做一個“孩子”。
對于孩子而言,這種顛倒的關(guān)系會給他們帶來極大困擾。因為,盡管父母“孩子氣”,但表面上仍是成人,他們那些非理性要求和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決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這個時候,孩子需要清醒地意識到這種關(guān)系的實質(zhì),當真正明白這個關(guān)系的實質(zhì)后,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自動呈現(xiàn)。
孩子在充分意識到父母只是“孩子氣”后,不妨用大人對待小孩的方式去哄父母——不管父母怎么鬧怎么生氣,都用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對待,不因為父母發(fā)脾氣就跟著苦惱。
所謂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就是成年人的態(tài)度。溫和,就是可以在情緒上異常寬容,可以包容對方亂發(fā)脾氣;堅定,就是在態(tài)度上非常肯定,即我可以充分考慮你的情緒,但我不會在關(guān)鍵事情上有絲毫讓步。
另外,父母也要豐富自己的生活內(nèi)容,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通過努力工作、發(fā)展興趣愛好、結(jié)交朋友等方式,讓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充實,避免將孩子當作唯一的精神寄托。(明天,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