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蕭然 徐采霞
摘 要:以廣西北流市粵方言“VV式”動詞重疊為研究對象,在充分描述當?shù)卣Z料的基礎上,根據(jù)“VV式”后一音節(jié)讀音的不同,將“VV式”分為輕聲“VV式”及重音“VV式”,并且對重音“VV式”的出現(xiàn)條件進行了簡要概括,進而分別論述輕聲“VV式”表示時量短或動量小,重音“VV式”表示時量長或動量大的語法意義。
關鍵詞:北流粵方言 “VV式”動詞重疊 語音特點 語法意義
一、引言
重疊是漢語的一種重要的語法手段,通過詞的重疊,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研究重疊現(xiàn)象對全面認識漢語的特點有重要作用,語法學界對這一課題非常關注?!皳?jù)不完全統(tǒng)計,四十年來研究重疊的論文發(fā)表了一百多篇,還有一批語法著作程度不等地涉及了重疊研究”[1]。而其中論述最多、爭議最大的是關于動詞重疊語法意義的研究,長期占主流的觀點是,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短時小量”的語法意義。
隨著對重疊現(xiàn)象研究的發(fā)展,方言動詞重疊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是目前沒有關于北流粵方言動詞重疊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廣西北流市粵方言“VV式”動詞重疊,它是指單音節(jié)動詞V的重疊,重疊的動詞之間不嵌入其他成分,重疊的動詞后不黏合其他成分。
在方言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短時小量”這一主流觀點并不完全適用于北流粵方言中的“VV式”動詞重疊,而且不同的語法意義是不同的語音特點導致的。
二、“VV式”的語音特點
目前,對于“VV式”動詞重疊的語音特點,是根據(jù)其后一音節(jié)的讀音進行判定的。
(一)普通話中“VV式”的語音特點
1.后一音節(jié)讀輕聲
關于“VV式”動詞重疊的讀音,在普通話中,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輕聲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認為“重疊式的后一音節(jié)”[2]是讀輕聲的一種成分。如:
看看 坐坐 催催 勸勸
2.后一音節(jié)讀音不變
實際上,還存在著后一音節(jié)讀音不變的“VV式”。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518頁):
車輪滾滾 大江滾滾東去
其中對重疊式“滾滾”的標音為“gǔngǔn”,即后一音節(jié)為原調。
在普通話中,由于讀音不變的“VV式”使用范圍不如讀輕聲的廣,并且目前研究的焦點集中在輕聲“VV式”上,因此它容易被人們忽視。
(二)北流粵方言中“VV式”的語音特點
與普通話中的語音現(xiàn)象一致,在北流話中,“VV式”后一音節(jié)的讀音也存在著讀輕聲及不變兩種情況。如:
(1)a.細妹比老豆唉唉(輕聲),就哭喇。(妹妹被老爸罵罵就哭了。)
b.細妹一開始都冇事,老豆唉唉(不變),先至哭。(妹妹一開始還沒有事,老爸罵久了才哭。)
(2)a.逛逛(輕聲),就落雨喇。(逛逛,就下雨了。)
b.開頭個天只系暗暗子,逛逛(不變),先至落雨。(剛開始天空只是暗暗的樣子,逛到后來才下雨。)
上述例子列舉了同一個“VV式”的不同讀音。其中,“VV”所在的語境也是不同的,由副詞“就”和“先至(才)”可知,例(1)a陳述出妹妹被爸爸輕微地、短暫地罵就哭了的情況;例(1)b陳述出妹妹是被爸爸持續(xù)罵了一段時間才哭的情況。依此分析例(2)a及(2)b亦可得出一樣的結論。
在北流話中,除了上述含有副詞“先至(才)”的句子外,讀音不變的“VV式”常出現(xiàn)的的情況還有下面兩種:
第一種情況:
(3)仲剩咁多飯過,快點吃吃齊。(怎么還剩這么多飯,快點吃完。)
(4)快點吞吞落去。(快點吞下去。)
上例中的“吃吃”“吞吞”的后一音節(jié)讀音不變。這種情況下的“VV式”動詞重疊后都接了補語:例(3)中的是結果補語“齊(完)”,例(4)的是趨向補語“落去”。
第二種情況:
(5)煙塵滾滾子。(沙塵不斷地翻滾。)
(6)佢盛日眼淚流流子。(他整天哭。)
(7)只氣球系咁飄飄,冇知飄到邊道喇。(那只氣球一直飄啊飄的,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
上例中重疊部分的“滾”“流”“飄”讀音不變。
其中的“子”是“樣子”的簡化形式,是個名詞。例(5)寫出沙塵不斷翻滾的樣子,例(6)寫出眼淚不斷往下流的樣子,例(7)寫出氣球一直飄的樣子。由于動詞重疊后表示的動作是持續(xù)不斷或反復多次的,使得語義泛化,隨著語義的泛化,動作性減弱,動作的狀態(tài)性增強,從而獲得描寫動作狀態(tài)的意義。[4]
綜上,不管是在普通話中還是在北流粵方言中,認為“VV式”動詞重疊只讀輕聲的觀點是片面的。
通過方言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在北流話中,讀音不變的“VV式”動詞重疊出現(xiàn)的條件主要有三種:
第一,句子中含副詞“先至(才)”;
第二,“VV”后接結果補語或趨向補語;
第三,“VV”具有描寫動作狀態(tài)的意味。
其實,讀音不變的“VV式”本身還是一個動詞,但是,相對于后一音節(jié)讀輕聲的“VV式”而言,它還多了一種對動作狀態(tài)描寫性的意味。基于此,它在句子中,可以出現(xiàn)在定語和狀語的位置上。而這個語法功能,不管是在普通話中,還是在北流話中,后一音節(jié)讀輕聲的“VV式”是不具有的。
我們根據(jù)“VV式”動詞重疊后一音節(jié)的不同讀音,將“VV式”一分為二。關于二者的名稱,采用華玉明、馬慶株(2007)的叫法,一是“輕聲‘VV式動詞重疊”,一是“重音‘VV式動詞重疊”[5]。前者,其后出現(xiàn)的“V”為輕聲;后者,其后出現(xiàn)的“V”按照原調重讀。
三、北流粵方言中VV式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
目前,對普通話中動詞重疊語法意義的研究,各家意見不一,分歧頗大。比較被廣泛認可的是“量”的觀點,該“量”是指動作的時量或動量。較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王還,他認為動詞重疊具有動量成分和時量成分相同的功能,即用動詞重疊的方式來表示事件具體持續(xù)多長時間。[6]朱德熙對這個觀點進行了更為清晰的闡述,認為“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的量。所謂動作的量可以從動作持續(xù)的時間長短來看,也可以從動作反復次數(shù)的多少來看。前者叫時量,后者叫動量”,“重疊式動詞表示動作的時量短或動量小”。
隨著對重疊現(xiàn)象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方言動詞重疊研究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語法學家對一直占主導地位的“時量短或動量小”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我國有七大方言區(qū),方言比較復雜,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呈現(xiàn)出多樣性。在客觀的語言事實中,存在著與“時量短或動量小”相矛盾的語法意義——“時量長或動量大”。
“量”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范疇,這種認知范疇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就形成語言的范疇。表達量范疇的語言手段很多,詞語重疊就是這諸多手段中的一種。所有的詞語重疊都與量的變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可以說,詞語重疊是一種表達量變化的語法手段,“‘調量是詞語重疊最基本的語法意義”[8]。動詞重疊所表現(xiàn)的動作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時量,一是動量。
下面以具體語料探討北流粵方言中輕聲“VV式”和重音“VV式”對動作量的不同調變情況。
(一)輕聲“VV式”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
(8)佢冇咩事做個話,就去網(wǎng)吧上上網(wǎng),聽聽歌。(他沒有事忙的話,就上上網(wǎng),聽聽歌。)
(9)你先喺幾坐坐,他等陣就落來。(你先在這坐坐,他等一下就下來。)
(10)睇老弟啲頭毛幾長,快點帶佢去剪剪頭毛。(你看弟弟的頭發(fā)多長快點帶他去剪剪頭發(fā)。)
(11)呢支筆好好使,你試試。(這支筆很好用,你試試。)
我們采用替換法。對于例(8)(9),用“V一會兒”,即可將“VV”替換為“上一會兒網(wǎng)”“坐一會兒” ;對于例(10)(11),則可用“V一下”替換為“剪一下”“試一下”。 替換后語境成立,且意思不變。
“一會兒”是度量時間長短的,“一下”則是度量動作次數(shù)的,前者是關于時量的,后者是關于動量的。再者,“一會兒”以及“一下”本身帶了自然數(shù)“一”,使其具有短暫、輕微的意味。我們可以用它們替換輕聲“VV式”,這說明了輕聲“VV式”表示時量短或動量小的語法意義。
綜上,相對于基式,輕聲“VV式”的語法意義表示動作量的減小,具體表現(xiàn)為時量短或動量小。
(二)重音“VV式”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
(12)只氣球系咁飄飄,冇知飄到邊道喇。(那只氣球一直飄啊飄的,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
(13)啊婆出力剪剪,塊布先至斷。(奶奶用力剪了幾下,這塊布才斷。)
例(12)(13)與上文論述的表示量減小的“VV式”不一樣,用“V一會”或者“V一下”對其進行替換,不符合語境。例(12)表達出持續(xù)不斷地飄,例(13)表達出反復剪了多次。不管動作是在時量上持續(xù)不斷,還是在動量上反復多次,相對于基式,這些都歸結為動作量的增加。
綜上,重音“VV式”的語法意義表示動作量的增加,具體表現(xiàn)為動作的持續(xù)或反復。
不管是輕聲式“VV”還是重音式“VV”,在形式上是一樣的,為什么一樣的形式會表示相悖的語法意義呢?
首先,“輕聲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9];那么在動詞重疊“VV式”中,我們可以承認——由于輕聲與重讀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語法意義這一觀點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輕聲“VV式”表示量小的語法意義是可以從“VV”的起源進行解釋的。目前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國內(nèi)各方言中的VV式是由“V一V”脫落中間的“一”而來的。由于最小的自然數(shù)“一”的原因,使得“V”表達的動作有一種持續(xù)時間短和反復次數(shù)少的意味。
最后,重讀式“VV”表示量的增加是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基于對漢語重疊現(xiàn)象的觀察,戴浩一首先明確提出“重疊象似機制”。他將“重疊象似性”概括為“語言表達形式對應于概念領域的重疊”。語言符號的數(shù)量象似于概念的數(shù)量,這叫“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癡”重疊為“VV”,這是語言符號數(shù)量上的增加,對應于概念上的時間量和動作量的增加。[10]
針對“VV式”讀音不同而語法意義不同的現(xiàn)象,為了探討動詞重疊的讀音和語法意義的關系,石毓智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動詞重疊式的形式、意義之間都存在著規(guī)律性的制約關系:凡是第二個動詞為輕聲的,皆表達時量短或者動量小的語法意義;凡第二個動詞仍為重讀音的,皆表達連續(xù)或者量大的意思。” [11]
四、結語
在北流粵方言中,“VV式”動詞重疊的讀音有兩種情況,一是后一音節(jié)讀輕聲,一是后一音節(jié)讀音不變。它的語法意義是對動作量的調變,一是動作量的減小,一是動作量的增加。而這相反的調變方向是由讀音不同導致的,讀音是辨別動作量減小或增加的依據(jù)。相對于基式,輕聲“VV式”動詞重疊表示量的減小,表現(xiàn)為動作的時量短或動量?。恢匾簟癡V式”動詞重疊表示量的增加,表現(xiàn)為動作的持續(xù)或反復.
(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項目編號[JD1110];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項目批準號[12YY0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華玉明.四十年來的重疊研究[J].河池師專學報,1992,(4).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06.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518.
[4]楊柳.動詞AABB重疊式表狀態(tài)義之考察[J].研究生論壇,
2011.(1).
[5]華玉明,馬慶株.重音式和輕聲式動詞重疊的功能差異及其理據(jù)
[J].語文研究,2007,(4).
[6]王還.動詞重疊[J].中國語文,1963,(1).
[7]陳青松,陳安平.動詞重疊研究50年綜述[J].寧夏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2002,(3).
[8]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6.
[9]李宇明.論詞語重疊的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6,(1).
[10]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07.
[11]戴浩一(James H.Y.Tai),葉蜚聲譯.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
能語法芻議(上)[J].國外語言學,1990,(4).
[12]石毓智.漢語方言中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和功能的差別[J].漢
語學報,2007,(1):59.
(吳蕭然 江西南昌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330031;徐采霞 南昌大學客贛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 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