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楊廷君
摘 要:漢英語言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的邏輯語義關系有很多種,有些結構從字面理解似乎在邏輯和語義上講不通,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反映了其組合的轉喻思維。本文從轉喻的角度,從認知的凸顯性、配位選擇性、經(jīng)濟性以及概念合成等方面對這些結構的形成和理解進行研究和闡述。
關鍵詞:動賓結構 轉喻機制 認知研究
一、引言
動賓結構是動詞后面帶賓語的結構,由動語與賓語構成,動語是賓語前的動詞性成分,賓語是動語后邊表客體事物的成分。無論漢語還是英語,動賓結構的詞或詞組極其豐富,動詞與賓語之間的語義關系更是多種多樣。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帶賓語是語言中的常見現(xiàn)象,其中“動詞+受事賓語”為語法典型(prototype)。例如“打他”“see a movie”。但漢英語言中也存在大量的工具賓語、處所賓語、時間賓語、方式賓語、目的賓語、原因賓語、結果賓語等非典型賓語。不及物動詞通常不帶賓語,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存在帶賓語的現(xiàn)象。如:
(1) 吃大碗、照鏡子(工具)
吃風味一條街、睡上鋪(處所)
我唱白天,他唱晚上、過春節(jié)(時間)
吃小灶、存定期(方式)
考博士、打掃衛(wèi)生(目的)
避雨、我今天吃犒勞(原因)
建房、架橋、扎個洞(結果)
升國旗、跑馬、斗蟋蟀(致使)
教大學生、挖土、想念親友(對象)
在英語中,也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非典型受事關系的動賓結構。如:
(2)smoke pipes,wipe the towel all over his face,struck his hand upon his knee(工具)
jump the fence,visit Shanghai(處所)
last five days,sleep the night(時間)
laugh her thanks,nod my approval(方式)
run a blockade,beat a retreat,run an errand (目的)
write an essay,paint a flower on the wall,dig a hole(結果)
dance the baby,walk their horses,fly a kite(致使)
pay the bus driver,benefit us all(對象)
sleep a peaceful sleep,die a heroic death(同源)
從邏輯和語義的角度看,這樣的語言結構不合常理,動詞和賓語的語義不能直接兼容。比如“吃風味一條街”,從語義上分析,及物動詞“吃”所帶的賓語應具有[+可食性]的語義特征,而“風味一條街”不具備[+可食性]的語義特征,與動詞“吃”在語義上并不直接兼容匹配。同樣,“喝公款”“l(fā)augh her thanks”中,“公款”是由紙制造的錢,是不能“喝”的,“thanks”是不能“l(fā)augh”的。這類結構有很強的熟語性,整個動賓結構意義的整體性很強,不能僅從字面意義的簡單組合來理解。事實上,這類結構的生成都包含了轉喻認知,理解時也需要轉喻思維的參與,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上的凸顯性、配位選擇性、經(jīng)濟性和概念合成性。本文主要分析該類動賓結構與轉喻的關系,并從轉喻的角度對該結構的形成及認知機制進行闡釋。
二、認知視角下的轉喻
傳統(tǒng)修辭學認為轉喻(metonymy)是使用一種事物代替與它相關的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格。1980年,Lakoff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里提出轉喻是一種認知過程。人們對隱喻和轉喻有了新的認識,轉喻引起了許多心理學家、心理語言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的關注。轉喻不僅是修辭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植根于人們的經(jīng)驗中,構成我們日常的思考和行動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37)。轉喻本質上是一種參照點現(xiàn)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Langacker,1993),是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的一種形式,是在同一個理想認知模型里的概念化過程,是在一個認知域中的概念映現(xiàn)(conceptual mapping)。和隱喻不同,轉喻是在同一認知域內的映射,源域往往是靶域中被凸顯的部分或特征,和靶域之間是鄰近(contiguity)或凸顯(salient)關系。(趙艷芳,2001:115)
轉喻機制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語言中,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漢英語中常見的轉喻形式主要有:
1.部分代整體
(3)這兒盡是新面孔;生手;刮臉;The coach is going to put some fresh legs in the game.
2.整體代部分
(4)他拿起電話,撥了她的號碼(“電話”指“受話器”);He hit my arm.(“他”轉喻“他的拳頭”)
3.時間代發(fā)生的事件
(5)5.12是中國的災難日;9.11 is a nightmare for New York.
4.地點代機構
(6)這是一則來自白宮的消息;Hollywood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5.工具代使用者
(7)他是出了名的鐵算盤;The buses are on strike.
6.容器代內容
(8)他一口氣喝了十瓶;Give me another glass.
7.作者代作品
(9)讀點莎士比亞;She likes listening to Avril Lavigne in her spare time.
8.品牌代產(chǎn)品。
(10)我請你抽中華;She bought a Ford.
9.所在地代人、物。
(11)申辦奧運會成功,整個北京都松了一口氣;The whole town showed up.
以第一句為例,“新面孔”作為源域,轉喻的目標域為“不熟悉的人”?!懊婵住焙汀叭恕笔蔷o密相連、不可分離的,兩者之間構成鄰近關系。有時我們要知道一個人長什么樣,只要看其臉部就夠了;而一旦我們看到的不是臉部而是其他部位,我們肯定會不滿意。因為這種相鄰性,“面孔” 便能快速激活對應的整體概念“人”,從而借“面孔”來轉指“人”。同時,源域“新面孔”也是說話人要強調的話語內容,即這兒來了很多陌生人、新人。
三、轉喻在動賓結構中的體現(xiàn)
如上所述,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的語義關系或構詞理據(jù)常常超越了傳統(tǒng)語法所能解釋的范圍,要解釋其生成和理解過程,則需運用轉喻認知機制。轉喻在動賓結構中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動詞中的轉喻
動詞中使用轉喻最常見的形式是以行為方式轉喻整個行為過程。
“言語行為”是一個有結構的“行為腳本”(action scenario),一個行為由三部分組成:1.前段(BEFORE):指行為的準備階段,它是行為的條件和動機;2.核心及結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這是行為的區(qū)別性特征,它可以表明行為的特點及成功完成一項行為的即時結果;3.后段(AFTER):指行為帶來的預期(intended)或非預期(unintended)的后果(consequences)。行為腳本的段內存在著互為借代的關系,腳本內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據(jù)交際的需要用于借代整個言語行為。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話語可激活言語行為腳本中的一個成分,但是由于腳本內諸成分之間存在著互為結構的關系,交際者可以在推理時以腳本中諸成分所指的概念為對象,行使概念轉喻功能(李勇忠,2003)。也就是說每個行為腳本都可能包含若干個具體的行為方式,每個行為方式都可以稱作行為腳本的一個構成部分。用具體的行為方式轉喻整個動作本體,這樣顯得更為具體、形象。如:
(12)擠公交、跑生意、養(yǎng)病
(13)a.My mother is cooking potatoes.
b.I have graded hundreds of papers.
“上車、投硬幣或(刷卡)、找座位、坐在座位上或(站立)、下車”等一系列具體的行為都包含在“乘公交”這個行為腳本之中。在車上有很多人的情況下,往往還會多出“擠”這個動作。但“擠”的受事應是人,而不是車,至于它為何能與“車”搭配,依據(jù)傳統(tǒng)的語法難以得到滿意的答案;這里可運用轉喻認知機制來解釋。以“擠”這個方式來代替整個“乘公交”的行為腳本,突出了車上的擁擠,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乘公交”這種經(jīng)歷的痛苦,從而使表意更為具體、形象。“養(yǎng)病”也是如此,但和“擠公交”不同的是:后者動賓之間是“動作方式+處所賓語”的關系,而前者是“動作目的+賓語”的關系。因為“養(yǎng)”實際上指代“治療”,“治療”是行為腳本,“養(yǎng)”是“治療”的目的。用行為目的轉喻動作本身,可凸顯該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使人印象深刻;這種轉喻形式反映了人們的認知需求,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同樣,母親做土豆包括洗、削皮(準備階段)、切、入鍋、炒、加調料(制作階段)、出鍋、入盤(完成階段)。例(13)a中是用核心段來轉喻整個動作過程。同樣,評閱試卷包括閱讀、檢查、評分等過程,(13)b中用后階段來轉喻整個事件過程。
(二)賓語中的轉喻
在動賓結構中,除動詞中常用轉喻外,賓語部分也常包含轉喻。
1.事物整體轉喻事物部分
洗頭;吃大戶;fill up the car;eat an apple
根據(jù)“格式塔理論”,人們在感知事物的時候,傾向于先把事物看成一個整體,相同或相似的東西,或距離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跋搭^”實質上是洗頭發(fā);“大戶”轉指大戶人家的飯或糧食,屬于整體代部分(或領屬者代所有物)?!癴ill up the car”實際上是給車的油箱加油。
2.事物的部分轉喻事物整體
如隔三秋;成為金領;We dont hire longhairs; We dont need a green hand.
部分代整體的模式較為常見,它的認知經(jīng)驗基礎是:人體和其他事物都是由不同部分所構成的整體,因此突出整體特征的某個部分可用來指代整體。“三秋”是以秋季來指代一年;“金領”不僅是頂尖的技術高手,而且擁有決定白領命運的經(jīng)營權,專指社會精英高度集中的階層;“l(fā)onghairs”轉喻長長頭發(fā)的人。
3.工具轉喻使用者、動作或內容
洗涼水;照鏡子;listen to mp3;watch TV
這類動賓結構中,賓語并不是動詞的受事賓語,而是工具,分別表示“用涼水洗”“用鏡子照人”“用mp3聽里面的聲音”“看電視機里播放的節(jié)目”。
4.地點轉喻人或事物
吃食堂;吃飯店;教中學;睡下鋪;We defeated White House.
傳統(tǒng)語法認為,這里的賓語都是動作發(fā)生的地點,即“在食堂吃”“在中學教”“在下鋪睡”等等?!霸诓蛷d吃”“在家吃”也可以表達為“吃餐廳”“吃家”,顯然,這有些牽強。這類短語是一種特殊的動賓組合結構,賓語代替的是該地點范圍內的人或事物,而不應理解為只是動作發(fā)生的地點,如“吃食堂”“吃館子”不一定就僅是在食堂、飯館里吃。這類結構的出現(xiàn)同樣是轉喻機制作用的結果。
5.目的轉喻內容
查字典;考博士;擠牛奶;打掃衛(wèi)生;check the door
這一組中,賓語都是代表動作的目的。受事賓語不言而喻。
6.容器轉喻內容
喝兩碗;買一箱;拿三條;empty the bottle
在彼此都知道“喝”“買”“拿”“倒”的具體對象時,要強調的只是物體的數(shù)量或容器本身。
7.作者轉喻作品
讀魯迅;聽梅蘭芳;She loves Van Gogh.
“魯迅”“梅蘭芳”“凡高”分別指代他們的文章、戲和油畫。
8.產(chǎn)品商標品牌轉喻產(chǎn)品
喝茅臺;開奔馳;抽萬寶路;吃肯德基;I have got a Ford.
“茅臺”“奔馳”“萬寶路”“肯德基”“Ford”都是商標名,分別指代該品牌的酒、汽車、香煙、快餐和汽車。這時人們要突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品牌的產(chǎn)品。
9.其他
彈G調;寫草書;收秋
“G調”“草書”都表示動作的方式;“收秋”中,“秋”代指“秋天農田里成熟的農作物”。
(三)動賓作為整體的轉喻
動賓結構中除了動詞及賓語中包含轉喻外,動賓結構作為整體也存在轉喻現(xiàn)象。如:
戴烏紗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捧鐵飯碗;e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
動賓作為整體的轉喻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習語中,“戴烏紗帽”一詞,就有很深的轉喻淵源。從宋朝開始,考取官職后,便要戴烏紗帽。因為烏紗帽是官位的象征,也就是說,“戴烏紗帽”是“當上官員”整個事件的一部分。如今,人們已習慣用這個習語來轉喻取得官職。習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包含兩個轉喻:其一,“吃山、吃水”中的“山、水”轉喻“靠山、水換來的糧食”;其二,整個習語則轉喻充分利用當?shù)氐馁Y源來發(fā)展經(jīng)濟?!拌F飯碗”轉喻為穩(wěn)固的、永遠不會失業(yè)的工作?!癳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 ”整體轉喻維持生計。
四、動賓結構的轉喻認知運作機制
(一)認知凸顯性
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的運用不完全是由語法規(guī)則制約的,而是由人的經(jīng)驗結構和認知方式?jīng)Q定的。Langacker(1993)提出了“認知凸顯”的原則,認為轉喻是一個“參照點”現(xiàn)象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Alac和Coulson(2004)指出,不同的轉喻由“相對凸顯”(relative salience)的認知原則提供理據(jù)。根據(jù)人們的認知經(jīng)驗,顯著度高的事物很容易被大家注意到,并且能使人聯(lián)想到顯著度低的事物,即前者可以“激活”(activate)后者。也就是說,顯著度高的事物是話語中凸顯的成分,可以喚起顯著度低的事物。事物顯著度的差異有一些基本規(guī)律:一般情況下,整體比部分凸顯,容器比內容顯著,有生命的比無生命的顯著,距離近的比距離遠的顯著等。同一認知場景的不同認知的凸顯程度是造成動賓結構中轉喻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通常由轉喻詞語指定的實體作為一個參照點,為被描述的目標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并同時把聽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目標上。(張輝,孫明智,2005)
(14)拿起電話
(15)empty the bottle
例(14)中的“電話”并不是指整個電話機,而是用整體替代了部分“電話機的聽筒”。“電話”作為整體更為凸顯,而且它可以很快地激活“聽筒”這一部分的概念,這樣就形成了“拿起電話”這個動賓結構中轉喻的認知理解。例(15)中“empty the bottle”指的是“empty the water in the bottle”,因為“瓶子”相比其里面的內容而言更為顯著,人們更容易理解具體的、外在的東西?!捌孔印蹦苎杆偌せ钅繕擞颉八边@個含義,話語要凸顯的不是源域,而是目標域,源域則是作為背景。動賓結構轉喻中的凸顯性是人們認知的一種機制,對其中的轉喻是一個很好的解釋。
(二)配位選擇性
動賓結構在轉喻中,會在組合過程中產(chǎn)生局域激活,而凸顯出動詞或名詞相互關聯(lián)的某一或幾個語義特征,另一些語義特征則被抑制。于是在人腦中形成既有“背景”(ground)又有“凸顯物”(salience)的“形象”(imagery )。不同的動詞對同一個名詞的語義特征會有影響。同樣,名詞特征會激活同一個動詞的不同語義特征。如:
(16)蓋鍋、補鍋
由于動詞“蓋”和“補”激活了名詞“鍋”的不同的語義成分,從而使轉喻的所指不同。前者中的“鍋”轉指“鍋蓋”,是工具格;后者是受事格。因為“蓋”的常規(guī)語義特征是“自上而下地遮掩”。由此義,我們可以知道與其組合的名詞性成份中必然包含作為工具的“遮掩物”和作為受事的“被遮掩物”。而“補”的意義為“添加材料、修理破損的東西”,便決定了“補鍋”中“鍋”的語義。
(17)吃館子
“吃館子”這種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是由于動詞語義的影響。動詞“吃”的原型意義是“把食物經(jīng)過咀嚼咽下去”。根據(jù)這個語義,我們最可能立刻聯(lián)想到的完形賓語是“飯”,由此可以說,在動詞“吃”的原型意義中已經(jīng)隱含著“飯”這樣一個完形概念。當我們說“在館子里吃飯”時,作為背景的“飯”由于受動詞“吃”的語義影響,其凸顯程度并不明顯。這時候,人們的認知視角就有可能轉移到“館子”這一概念上,使“館子”在認知上得到了相對凸顯,進而促使個體對句法結構進行重新選擇和安排。而原來的背景由動詞“吃”來激活,進而人們很快就可以理解“吃館子”就是“在館子里吃飯”。
(18)a.install the window (整個窗戶)
b.paint the window (僅漆框架,而不會漆玻璃)
c.break the window (僅指玻璃)
d.open the window (僅指可活動部分)
例(18)中的“window”與不同動詞組合,相關的窗戶的不同構件角色被激活,在該結構的轉喻中能促進人們的理解。
實際上,每一動詞后面可能帶的賓語的角色類型有很多,每一類語義角色下的名詞也很多。動賓結構的語義類型不由動詞的常規(guī)特征決定,也不由名詞的強特征決定,而是二者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是所謂“配位選擇”的認知模式。
(三)認知的經(jīng)濟性
追求“認知經(jīng)濟性”是人們言語交際過程的基本特征。Langacker(1977)認為,言語交際受相互競爭的“信息最大化原則”和“經(jīng)濟最大化原則”的支配。信息最大化原則要求說話人盡可能準確地傳遞最多信息,而經(jīng)濟最大化原則要求說話人盡可能簡捷地傳遞信息。言語交際中,簡潔性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而轉喻的運用則有利于人們簡潔、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人們運用轉喻時總是無意識地遵循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在漢英動賓結構中的轉喻亦是如此。如:“洗涼水”實際上要表達“用涼水洗”,這使得語言更為簡練,同時也不影響聽話人的理解?!癢e dont hire longhairs.”指的是“We dont hire people with long hair.”這種轉喻后的表達用更為簡潔、形象的語言傳達出說話人想傳遞的信息。動賓結構中的轉喻思維是人們普遍的思維方式之一。轉喻會激活人們相關的認知經(jīng)驗?!俺允程谩敝械摹笆程谩笔谷肆⒓锤兄剿复氖恰笆程美锏娘埐恕倍皇恰笆程谩北旧?。所以,漢英動賓結構的轉喻本質上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反映了人類語言對優(yōu)化性和經(jīng)濟性的追求。在保持語言簡潔、經(jīng)濟的基礎上,擴充了此結構的語義含量。而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正是認知經(jīng)濟原則的外化和表現(xiàn)形式。
(四)概念合成
轉喻在動賓結構中的運用還體現(xiàn)了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的過程。概念整合作為一條重要的心理空間的認知操作,包括建立相互映現(xiàn)的心理空間網(wǎng)絡,并以各種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間。Fauconnier(1997:11)指出:“心理空間是局部結構,隨著我們的思考和交談而擴展,使得我們的話語和知識結構的細密切分成為可能?!睗h英動賓結構在概念表征和語言產(chǎn)出的過程中都經(jīng)歷了概念合成的思維過程,即將相關的事件整合為一個復雜的事件,或將某一事件的若干相關因素整合在一起,使得所有意義體現(xiàn)在一個簡短的結構里。如:
(19)dig a hole
(20)grade hundreds of papers
(21)排票
例(19)中動詞“dig”包含了挖掘這一事件從開始到結束這一連續(xù)完整的過程中的全部信息,而由于“dig”與“hole”組合而將這個過程的完整信息概念合成到了挖的結果上。例(20)中“grade”整合了閱讀試卷、改試卷、檢查試卷及評分等動作要素,在這個動賓結構中把相關復雜的系列概念整合到評卷的結果上。例(21)“排票”整合的這個行為動作的幾個要素:做了某件事,做事的方式,要達到的目的。而在“排票”這一轉喻認知中把涉及到的動作要素整合到“排”這個方式上。這表明在人類思維過程中,有一種潛在的將概念結構進行合成的傾向或壓力。
五、結語
語言的結構和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類對世界的經(jīng)驗感知,語言的形成基于經(jīng)驗感知和主客互動,離不開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漢英語言動賓結構中的轉喻及其認知機制也離不開人們認知過程中的主觀性及選擇性。動賓結構作為漢英語中一種很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其形成和理解都體現(xiàn)了轉喻思維,從而使得語言表達更為具體、形象、生動。
參考文獻:
[1]Alac,M.and S.Coulson The Man,the Key, or the car: 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J].Cognitive Science Online,2004.Vol.2.21-34.
[2]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4]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李勇忠.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J].外國語言文學,2003,(4).
[6]張輝,孫明智.概念轉喻的本質、分類和認知運作機制[J].外語
教學與研究,2005,(3).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李丹萍 楊廷君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