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光
好茶的等待令人歡喜。
有些茶放了很久,總不想動它。有些茶是舍不得喝,有些茶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時機。
與茶的情感,有時像是戀愛的心情,期待、不安、歡喜。有時如遇久別的友人,驚喜、感慨。有時若相濡以沫的伴侶,相知、安寧。
用心做茶的人太少了。人們說,太懂茶的人反倒不會做生意,少懂點茶,吹起牛來可以天馬行空。因為于此,茶界盛產各種“理論”,讓人越來越認不得好茶。
六安茶早在唐代就已為人所知?!秹壑葜尽份d:“壽州向亦產茶,名云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蠲除沉苛……”今天將飲的六安瓜片,其工藝或起源于百年前。單就六安瓜片而言,卻是我盼望已久的好茶,況且是名副其實的大別山區(qū)齊頭山蝙蝠洞的六安瓜片。
齊山原屬六安縣,現歸屬于金寨縣,山高多云霧,自然要出好茶。而最好的六安瓜片卻產于齊頭山的蝙蝠洞。除了因為蝙蝠洞常得雨霧滋潤、太陽漫射光外,更得益于蝙蝠洞前的怪石嶙岣了。
此款六安瓜片系深圳茶友所緘,找到此茶也極為不易,于谷雨時親赴蝙蝠洞,摘取開面鮮葉,此時茶葉的背面微卷,以求得其色與形的完美。
全過程手工制作瓜片的人已極為稀少了,此款六安瓜片正是以最傳統(tǒng)的芒花帚鐵鍋炒制,在鍋內要以帚把輕拍,自然成形。最后一道工序則用烘籠及栗木炭明火烘焙,經毛火烘至八九成干,第二天再小火足干,最后用老火烘焙。拉老火也極有功夫,需人工抬烘籠在碳盆上焙茶幾秒再抬下翻茶,換另一組人輪流焙茶翻茶交替250次以上,直至茶葉起霜油潤滑落。烘焙工相當于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的路。這種細到每一片都用心做的茶,若不細細品飲,真是委屈了它。
遇好茶,還要能遇到懂茶的人。
此茶前幾日剛剛寄來,我便迫不及待開封與茶友同飲。
細察干茶外形,摘除芽頭后唯余葉片,不含芽尖、茶梗,僅以單片葉制成,外形微翹,經典的葵花子樣,特有的寶光色,葉片上可見白霜。每一片都鮮翠可愛。干茶稍有爆點,有手工炒制的痕跡。
用沸水將蓋碗洗過兩遍,提升它的溫度,以襯茶香。
約5克的六安瓜片置入青花蓋碗內,陣陣清幽香氣已然散發(fā),未飲便覺陶醉。
取90℃水溫,徐徐環(huán)繞細注入碗,激發(fā)茶香又使水味細柔。
室內無聲,沖注時,只聞茶香悠細,入鼻而上。約20秒出湯,嫩黃帶綠的湯色,清亮誘人。
入口有綢緞般的質感,細滑入喉,一時清香甜細,絲絲回味。第一道就想閉上眼睛。此時背景的音樂正是陽光三疊?!拔鞒鲫栮P無故人”,本是離別傷凄之曲,卻在此時變得平和美妙了。
第二道,壺中的水不需加溫再行沖注,瓜片浮于水面。慢慢舒展,
更喜其翠綠油潤,與水相侵,在燈下帶著瑩瑩光芒。
更快出湯,以求最佳滋味。湯色清亮黃綠,入口清甜,細滑無比。更奇妙的是,茶湯如此有張力,似有清泉之性。更得一個“活”字,口腔清凈甜潤。
第三道,微加水溫,沖注后湯水略澀,卻能迅速化掉。似有瓜子清香。滋味依舊甜細,雖細卻有力度。舌面微微收斂之后,生津回甘不斷涌現,就連咽下的口水都是甜的。想。唯有在無人擾散的地方,才會得如此山林雨霧之味吧。望著鮮活可愛的葉底,心生歡喜。
一般綠茶只能沖泡三道,我相信這樣的一款茶。沖至七八道應該不成問題。
第四道,茶湯一如之前那般甜細,如飲甘露,陣陣生津。
第五道,此時清甜略微轉淡,細活卻如最初。
第六道,將水燒沸,以試茶味。茶湯微苦,卻并不排斥鮮美的一面,大約是把茶味全部體現出來了,茶湯猶有骨梗,沉于湯中的香氣如最初聞干茶的香氣。有風骨的綠茶并不是輕易能夠遇到的,遇到了。如不識,也是枉然。湯水雖然不像之前幾道細膩,卻溫厚飽滿,略停歇,只覺得回味太甜了。
第七道,加長沖泡時間,約浸2分鐘,雖歷經七道沖飲,仍然不出水味,清冽而美,回甘清新強烈。
我多飲普洱及巖茶,以為這兩種茶最具內涵與底質,而今品飲蝙蝠洞六安瓜片,卻覺瓜片的回甘獨為一種。為普洱與巖茶所欠缺,陣陣生津令人歡喜,而感受其遺世獨立之味。卻又令人惻惋。
室內有《寂靜的風》,音樂空靈安靜。
此時,心中唯留感激之情。臨近夏夜,勞碌不安,能遇山中的奇茶,就如遇見多世相交的故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