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菲
一、高中語文新教材的特點
江西省從2008年9月起,開始使用高中語文新教材,我教了一輪半,感覺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做了不少改革:一是高中語文分為“必修”與“選修”,“必修”五冊,每一冊又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板塊,其中“表達交流”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建立了閱讀、探究、寫作、口語交際四線并行的教材編寫體系;二是打破了以往比較復雜的記敘、說明、議論三個階段的文體模式,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能力培養(yǎng)目標和課文本身具體實際組織單元;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閱讀。讀本不僅有傳統(tǒng)的名家名篇,也增添了新人新作,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把握時代脈搏;四是每篇課文后面設計了一些探究性習題,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五是新教材既注重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又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且更重視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
閱讀教材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高一階段著重培養(yǎng)理解分析能力,高二階段著重培養(yǎng)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三階段著重培養(yǎng)研討、評價的能力。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一是人文性,教材的文學氣息濃,對于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意義重大;二是工具性,重思維訓練,重能力培養(yǎng)。文言文的閱讀仍然按朝代先后的順序編排,但是篇目有所減少,難度有所下降,這對于高一學生來說,非常有好處。
寫作教材分為互相銜接的四個階段:第一冊是記敘文訓練,主要教學生如何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培養(yǎng)學生的敘事能力;第二冊是寫景抒情文的訓練,主要教學生在文章中,如何學會寫景抒情和虛實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四冊是議論文訓練,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思辨能力;第五冊是綜合訓練,主要教學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升格。
一到五冊,口語訓練的內容依次是,朗誦、演講、討論、辯論和訪談。這樣編排,由淺入深,比較合理。
梳理探究部分,內容非常豐富,既介紹了歷史文化知識,又歸納了文言文的主要知識點,還有對現(xiàn)代文化現(xiàn)象的探究等等。
名著導讀,著重介紹了新課標推薦的九部文學名著和朱光潛的理論著作《談美》,目的是引導學生課外去研讀原著,拓寬閱讀視野,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
二、新教材教學理念
1.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要在課堂上充分點燃學生創(chuàng)造的火花,必須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果說一堂課就是一場戲,那“我們語文教師不要追求像個演員,而要努力做個導演”。我們要盡可能地導演出一場場精彩的“戲”,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表演”。但我們又不能要求學生“表演”時的一顰一笑都完全按我們的設計去做。教師既要把握正確的導向,又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俯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
不可冒犯的權威態(tài)度,是創(chuàng)造力的極大阻礙。學生對老師往往有一種莫名的敬畏與盲目的崇拜。加上有些老師喜歡居高臨下,又不太愿意接受學生的批評,甚至在課堂上還不時大聲責備、呵斥學生 。這樣,就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緊張、恐懼和抵制心理。心理學表明,當學生的心理處于壓抑、緊張、不滿甚至恐懼之中時,他就會直接阻礙或者中斷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學生暫時喪失創(chuàng)造力。所以,我在課堂上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并俯下身子,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虛心聽取學生的批評與建議,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愉悅、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
3.尊重學生個性,不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明確要求:“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允許學生存異,不要將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學生,也不要搞太多的標準答案。學生凡是有道理的、大致符合題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因為允許學生存異,實際上就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4.關注學生成長,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
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币虼?,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教材中許多生動感人的形象,發(fā)人深省的哲理,高尚純潔的感情以及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等,對學生品質的形成,人格的提升,都會產(chǎn)生非常有益的影響。
5. 樹立“大語文觀”,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實踐。
何為“大語文觀”? 本人認為,“大語文觀”就是不要將語文與社會割裂開來,不要將教書與育人割裂開來;不要只搞題海戰(zhàn)術,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學生的未來。語文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基礎的。語文教育,不只是語言文字的教育,不只是讓學生學會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審美情趣,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語文教育,不能局限于語文課本,也不能局限于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而應該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廣闊的閱讀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關注課堂內外,關注世間人生百態(tài),關注社會這本“無字書”,對學生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三、新教材教學實踐
1.精講“教讀課文”,指導“自讀課文”。
新編語文教材以實現(xiàn)不同能力層級目標而劃分“單元”,根據(j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因此,我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 每個單元精講1—2篇“教讀課文”,以“課”為例,舉一反三。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課文只是個例子?!币虼?,我很注意學法指導,自讀課文,一般放手讓學生自學(只是偶爾檢測一下),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
2.高二選修,打破常規(guī),進行交叉教學。
進入高二之后,我敏感地覺察到了學生對語文課的厭倦。主要原因,一是教材文體單一,理論性強,比較枯燥,如《先秦諸子選讀》;二是高二文言文太多,學生學習感覺很累。為此,我將《語言文字應用》與《先秦諸子選讀》交叉講,將《現(xiàn)當代詩歌與散文欣賞》與《古代詩歌與散文欣賞》交叉講,效果不錯。
3.在語文課堂上,我采取多種手段進行自主性閱讀教學。
如師生對話式、學生分組討論式、學生設計閱讀題考查式、課堂合作探究式、快速閱讀搶答式等。另外我還建立教學博客,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便利。
4.開設圖書館閱讀課,每周一節(jié)。
教師推薦書目,布置閱讀任務,定期檢查學生讀書筆記,每學期評比一次。
5.課外開展各種語文競賽活動。
如朗誦競賽、名著讀書征文競賽、演講競賽、辯論賽等。以“聽說”促“閱讀”,以“閱讀”促“寫作”。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語文基本技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樣的活動,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
6.開展寒暑假讀書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
每個寒暑假放假前,布置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人物訪談,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讀后感和訪談錄,開學時進行評比,評出優(yōu)秀作品,推薦給校報發(fā)表,并進行物質獎勵。
7.鼓勵學生訂閱或借閱語文報紙雜志。
如《讀者》《青年文摘》《讀寫月報》《閱讀與寫作》《名著欣賞》《演講與口才》《語文報》《創(chuàng)新作文》等。并將自己讀到的好文章,拿到課堂上來與大家分享。
8.重視“名著導讀”教學,并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
由于學校圖書館的資源有限,學生無法閱讀完新課標推薦的十本名著,所以我就下載名著改編的電影給學生看,并布置學生寫評論或讀后感。學生喜歡看,效果不錯。
四、新教材存在的問題
這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總的來說,是不錯的。無論是內容的選擇還是編排方式,都是比較科學的。但我在使用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不足,有一些困惑:
1.選修教材的內容,出現(xiàn)重復現(xiàn)象。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既編入《先秦諸子選讀》,又入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2.高二的選修,由于教材后面沒有相應的作文指導和口語訓練,很多教師就將作文與口語訓練扔下不管了。我布置學生寫作文,也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而口語訓練,也很少做了,只是搞過一次朗誦比賽與辯論賽。
3.高二的選修,并沒有真正給教師與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高二有多門選修教材。可上面下達的通知說,只講《語言文字應用》《先秦諸子選讀》與《古代詩歌散文選讀》就行了。這三本書教師都必須備課上課,而學生也都要學。教師沒有選擇科目的權利,學生也沒有選擇教師和科目的權利,這還叫“選修課”嗎?我看,如果高考的評價機制沒有改革,這“選修”形同虛設,而且增加了師生的負擔。
4.高二文言文太多,學生不堪重負。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必修五4篇,《先去諸子選讀》26篇,《古代詩歌散文欣賞》27篇(推薦作品除外),加起來總共57篇,每學期28篇。學生不暈才怪呢!
5.有些文章入選教材,沒有多大現(xiàn)實意義。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新教材刪除了不少經(jīng)典作品,如巴金的《燈》,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魯迅的《藥》和《阿Q正傳》等。如果新入選的作品也是經(jīng)典,無可厚非,可事實并非如此。如陸游的《過小孤山大孤山》,我至今找不出它入選的理由——難道僅僅是因為小孤山大孤山在江西,有地方特色嗎?還有蘇軾的《文與可畫谷偃竹記》等,也沒有多少值得玩味的東西,學生也不感興趣。
6.新教材入選的幾乎都是文學作品,而說理性,思辨性的議論文太少。而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卻經(jīng)常要求學生寫議論文,寫評論。這樣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就出現(xiàn)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也給教師的議論文寫作教學帶來不便。記得以前中學課本中有幾篇很典型的議論文——《理想的階梯》《談骨氣》《友邦驚詫論》《儉以養(yǎng)德》等,建議重新入選新教材。
以上只是筆者個人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想法與做法。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同仁,以及語文專家批評斧正。(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