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出知識淵博、能力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正確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對于英語學科而言,語言教學過程不能僅僅進行知識教授,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語言的能力,保證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一直任教于一所農村高中,現(xiàn)就英語教學中應注意的情感因素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農村高中學生的情感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情感分析
1.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涉及的情感
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涉及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這幾種。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良性發(fā)展的積極因素。
2.農村高中學生學習情感的特點
筆者所在的學校處于農村,生源大多來自于農村,初中英語基礎相對較差,有很多學生對高考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加上生活中英語語用情境的缺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思想觀念中有“英語無用論”滋生,只有小部分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費力地學習英語。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初中辦學條件的限制,有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英語學習習慣不是很好,加上初中英語基礎較差,所以有很多學生在一次次考試中飽嘗失敗,學習進入惡性循環(huán)。此外,筆者在教學中還發(fā)現(xiàn)農村的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較為內向,所以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且他們的心理較為敏感,不太能夠接受教師的批評,不當?shù)脑u價容易加深他們的英語厭學情緒。
3.如何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筆者認為必須從農村高中學生的情感特征和高中英語學科特點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策略,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促使學生從思想上要學英語。
二、以生為本,培養(yǎng)積極情感的措施分析
1.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生英語學習內在的最為直接的推動力,與英語學習效果成正相關,學習動機越強,效果就越好。我們首先要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不僅僅出于高考的需要,也要從生活中的需要出發(fā),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意識;其次要分析學生的具體學情和個性特征,從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分層次科學設置互動問題,確保每一個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過程中都有所得,都有成就感;此外,除了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態(tài)度和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其學習過程中的亮點,以鼓勵學生為主,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自尊心和自信心。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像筆者所在的學校由于生源比較差,擔心教學進度趕不及,課堂上“灌輸式”教學比較多,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憑經驗照本宣科,學生課堂上死記、課后硬背。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導致英語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甚至有些學生將英語學習認為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更談不上感興趣、樂學了。
如何激發(fā)高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呢?首先,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應新穎有趣、深淺適度、圖文并茂,最好是與學生的生活非常接近的教材。其次,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設計一些學生能夠回答并能有效發(fā)散的問題,牽引著學生聯(lián)想和遷移。再次,給學生介紹教學內容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感知立體情境。另外,英語是語用交際類學科,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應該設置多元化的好玩、新奇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還有,具體的問題和任務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教師應從學生的已有語言水平出發(fā)設置問題打破學生認知平衡,促使學生產生建立新的認知平衡的欲望。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志
愿意學、想學、有興趣學英語是學好英語的前提,不過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曲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有意志和毅力。在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剛開始對英語學習很感興趣,但是隨著英語詞匯量的加大和難度的增加,慢慢地就厭倦了;還有一些學生一開始英語學習很努力,但是卻難以取得進步,進而開始焦慮,動搖了英語學習的信心和決心。這兩種情況都是缺乏學習意志的表現(xiàn)。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意志呢?首先要與英語學習意志薄弱的學生談心,從思想認識及其具體的學習困難出發(fā)進行思想開導,消除他們內心的過度焦慮;對于學習意志比較薄弱的學生要多鼓勵少批評,給他們搭建成功的平臺,增強其英語學習自信心。可以和學生一起尋找學習方法上的盲點。正確的學習方法往往是通向成功的捷徑,學生在體驗了成功后會進一步強化正確的學習方法,并降低其焦慮水平,學習英語的信心得以增強,積極的學習情感得以深化,便會從“苦學”轉化為“樂學”。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