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劍婉
“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睘榱伺囵B(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許多教師設法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操練的機會,但基本上局限于對話課,對閱讀課中如何進行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還缺乏研究。一方面是因為閱讀課文篇幅長、語法雜,教師覺得要講的東西比較多,結果教師唱獨角戲,一言堂,學生根本沒有語言操練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們實在想不出好的法子讓學生在閱讀課上進行語言操練,所以索性不給學生機會,這實則是無奈之舉,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很好。
本人一直以來很重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在閱讀課教學中也時常碰到一些棘手問題。幸虧參與了很多寧波市優(yōu)質課觀摩活動,從中學到了很多,也給了我很多啟示。要在閱讀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閱讀課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我們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理解比較狹隘,把英語閱讀教學僅僅圈在“文本課程”的小天地里,以為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大意及語言知識點就可以了,結果課堂教學毫無生機、死氣沉沉。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根本沒有思維的靈動,更談不上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要改變這個局面,教師首先要糾正自身片面的教學觀念,重新認識英語閱讀教學的本質,并以此來修正教學行為。
按照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和英語新課標的要求,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完成傳授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任務,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被文本中細細碎碎的知識點所束縛,應設法引導學生利用語篇中的主要信息進行積極的思考并進行有效的口頭和筆頭的交際活動;營造一個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構建師生對話、共同發(fā)展的“交互式”教學活動方式;多給學生開口的機會,如讓學生就課文內(nèi)容提問;在學新內(nèi)容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學生能完成的,教師絕不代勞??傊?,要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掌控好傳授語言知識的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英語語言知識是綜合英語運用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痹诮虒W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掌握語言知識,有利于促進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但要杜絕單純傳授、講解語言知識的做法。應堅持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寓語言知識教學于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之中。這樣,既可以拋開孤立學語言知識的枯燥,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教師應盡可能摒棄直接的、機械的練習,多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練習和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如講授過去進行時,教師不妨先讓一個學生呆在教室外,等他進來后師生之間進行情境對話:Where was he just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he came in?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bell rang?又如在學mind doing這個結構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扮演“淘氣包”,“亂丟紙屑”、“大喊大叫”等,然后引導學生完成“制止這些行為”的任務。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易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師生自然的互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能較好地感知理解新知識點,而且能用較恰當?shù)挠⒄Z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正確把握閱讀課素材的特點
“Go for it!”的閱讀文章雖然篇幅長、生詞多、語法結構豐富,但它們都是圍繞著某個事件或故事展開的,而且這些事件跟學生的實際或多或少都有聯(lián)系,比如課余生活、歷史事件、心愿與夢想等。假如教師能引導學生沉浸在這些素材里學習,學生更能感知到英語語言的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莫只把眼光停留在字、詞、句上,把優(yōu)美的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
就拿“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這篇文章來說,編者把新加坡的優(yōu)點全集中在這個文本里,旨在通過讓學生感知新加坡的美,來消除學習現(xiàn)在完成時的枯燥感。本人有幸聆聽了一堂教學該閱讀文章的公開課,那位執(zhí)教老師之所以能抓住學生的心,正是因為領悟了編者的意圖,正確把握了教材的特點。她沒有被語言知識所左右,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通盤考慮,整體布局,讓學生在了解新加坡的特色過程中自然地習得語言知識,又讓學生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學與用相得益彰,和諧統(tǒng)一。
四、注重活動的有效性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少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非常注重其趣味性,卻忽略了實效性。表面看課堂氣氛很熱烈,但實際上學生真正學到的東西卻很少。如,有些教師在進行提問活動時,常讓學生做“True or False”練習或者問一些只需用“Yes/No”回答的問題,學生參與的熱情似乎比較高,但活動有效性并不高。新課程要求教師盡力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語言,從而進一步學習語言。要達到這一要求,在設計活動時,教師應以本節(jié)課的“總目標”為航向,確定每個活動所要達到的子目標,使得整堂課的活動有梯度,能使學生拾級而上,最終能用所學的知識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本人在聆聽“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這堂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能較好地完成最后的拓展環(huán)節(jié),就是因為有前面的活動作鋪墊,教師的精心設計獨具匠心。其中有兩個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通過播放有關新加坡的影像引出課文中的主要信息并呈現(xiàn)一些重要句型;二是提問結束之后的信息修正活動,教師呈現(xiàn)了一些有關新加坡的錯誤信息,要求學生改正。從整堂課的流程來看,所設計的活動針對性強,既富有意義,又生動形象,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在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中其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學習語言需要環(huán)境,教師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才有助于語言環(huán)境的形成。有了語言環(huán)境,語感的形成、能力的培養(yǎng)才成為可能。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越高,用英語講課時就越能發(fā)揮自如,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而新時代、新知識、新課程更需要教師有高的素養(yǎng)。
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nèi)涵。向同行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及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向書本學習,以書中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以提高教學效益;向學生學習,從他們的學習體會中汲取教學智慧,促使教學相長。多聽純正的英語語音磁帶,多看英語電視節(jié)目,抓住一切業(yè)務進修的機會,積極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此外,教師一定要不斷反思,把教學中的得失記錄在案并時常對比分析,及時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使教師的“教”切實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