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輝
不可否認,在“千校一面”的傳統(tǒng)辦學模式下,一所學校若特色鮮明,確實能達到“鶴立雞群”的效果,能聚焦更多社會目光的關注,對學校發(fā)展有促進作用。不過,近日在與當地一些中小學校長的交流過程中,筆者隱約發(fā)現:在部分校長內心深處,學校若沒有了特色,他們臉上就沒有光彩,心中沒有成就感,學校就沒法辦了。盡管教育界有關學校特色的討論“鋪天蓋地”,誰提起都有“老生常談”之嫌,但面對校長們的疑惑,筆者還是忍不住想談兩點思考。不論對與否,權當是“坐而論道”職業(yè)病之一次沖動。
一、什么是學校特色
從表現形式來看,學校特色不是盲目的另類追求。在社會價值觀多元化背景下,年輕學生敢于張揚個性,否定和背叛傳統(tǒng),值得理解甚至肯定。但對某些校長來說,為博得社會和家長眼球,扛著“特色”大旗,盲目地追求個性化之舉措,卻是值得商榷。首先我們要明白,學校特色不是另類異族,不是你有我不能有,不是要拼個你死我活。特色是獨特的,但不是唯一的。在筆者看來,任何一所中小學,只要具備明確的辦學理念、靈活的課程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的課外活動以及和諧的校園文化就是一所好學校。試想,若能做到這幾點,教育質量自然會上去,校長還用得著絞盡腦汁到處尋找特色嗎?不要把特色變成了學校發(fā)展的絆腳石、辦學負擔。特色是一種內涵,一種理念,不需要去刻意點綴裝飾,簡單樸實也是一種美。
從實踐過程來看,學校特色不是校長的個人舞會。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每一個成員都是學校的主人公。打造學校特色不是校長的“個人舞會”,也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學科教師的“專利”,而是全校教職工集體參與的“盛宴”。公平參與、整體優(yōu)化是學校特色建設內在要求。在打造學校特色過程中,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領頭羊”、“旗幟”、“火車頭”,校長既要能提出共同愿景,又要發(fā)揮特色的“紐帶”作用,把廣大教職工帶動起來,把特色理念內化為教師原始的發(fā)展欲望、強烈的內驅力和自覺的責任感,使廣大教師敢于打破常規(guī),超越規(guī)范,自覺地把特色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中去。學校特色就好比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絢麗多彩的舞臺,舞臺上人越多,活力才越十足。學校特色建設只有廣大教職工全員參與、全過程,積極主動實踐,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
從目的效果來看,學校特色不是好看的花瓶擺設?!疤厣闭嬲齼群羌取蔼毺亍庇帧俺錾薄5z憾的是,部分學校卻把心思全放在了“獨特”上,而忽視了“出色”的重要性,以致于學校特色成了花瓶擺設、“作秀”工具和“應景”文章。辯證法告訴我們,形式和內容是統(tǒng)一的,形式主要是為內容服務?!蔼毺亍笔翘厣耐庠谛问?,“出色”才是特色的本質內容。學校特色是不同生命特征的綜合體現,它是充滿活力,栩栩如生的。學校特色建設始終都是要圍繞教師和學生群體的生命成長發(fā)展需求,最終目的是為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若學校特色不能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不能更多、更好地培養(yǎng)人才,其特色就缺乏生命力與說服力。即使校門設計再宏偉,教學樓結構再獨特,校園布置風格再鮮明,也只是好看的花瓶擺設,對教育發(fā)展毫無價值。
二、如何打造學校特色
從上文我們不難得出,從管理者角度來講,所謂學校特色,就是學校廣大教職工共同認可和參與的關注師生生命成長發(fā)展的一種辦學理念追求與實踐。那么,如何去打造學校特色呢?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筆者以為,這對打造學校特色也很實用。學校特色打造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要“得道”,即遵循教育客觀規(guī)律。具體來講,要恪守三個原則: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就是不能冒進,要講究分寸和與時俱進。學校特色屬于學校文化范疇,是文化就要重視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換言之,打造學校特色不僅要結合現實需求,把握時代節(jié)奏,也要回顧過去,敬重歷史。學校特色建設脫離了學校的歷史文化思想資源、現實土壤,就沒有了根基和營養(yǎng)?,F實中常見一些學校急于求成,學校特色建設全憑一股沖勁,一時間就如暴風雨來襲,全校上下鉚足了勁頭大干一番??墒堑冗@場暴風雨過后,又完全呈現了另一派“政息人亡”的氣象。如此虎頭蛇尾,淺嘗輒止,不尊重歷史和實際的特色“創(chuàng)建法”是很難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的。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從量的積累開始,最后才能發(fā)生質的飛躍。學校特色建設也不能違背這個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
所謂地利,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校本區(qū)域資源優(yōu)勢。學校特色建設不是憑空想象,閉門造車,而是要善于“接地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優(yōu)勢。要從校本資源、地理特點、資源優(yōu)勢、民族風情等實際出發(fā),揚長避短,認真篩選,發(fā)掘亮點,選擇具有延展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Φ捻椖孔鳛樘厣蛟斓那腥朦c。拿筆者工作所在地防城港來說吧。防城港地處中國最西南端(大陸的最西南),與越南接壤,是廣西一個沿海沿邊小城。它既面臨大海,又靠近邊疆,同時背靠十萬大山,區(qū)位優(yōu)勢、地理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十分突出。近年來,當地各中小學校為了打造特色學校,切實從實際出發(fā),立足區(qū)域優(yōu)勢和學校發(fā)展需求,充分挖掘區(qū)域資源,海洋文化、邊疆文化、森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受到了當地各中小學校的熱捧,以往閑置的各種資源紛紛走進了各中小學校園,特色建設搞得有聲有色,內容豐富多彩,而且部分已經形成學校獨特的“品牌”。
所謂人和,就是廣泛宣傳調動,發(fā)揮教師參與的積極性,營造和諧氛圍。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獨特是相對的,和諧才是學校特色的共同追求。沒有內在和諧的學校的獨特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學校也不可能持久發(fā)展。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同時擔當了學校文化領導者的角色,在特色理念構建和組織實施中要充分發(fā)揮引領和推進作用。但如前文所述,校長不是學校特色建設的“獨舞者”,廣大教職工的“伴舞”角色至關重要。打造學校特色需要一個積極主動和諧的氛圍。這不僅表現在理念上和諧——全校上下都能“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共同關注師生的生命狀態(tài)和成長過程,同時也表現在行動上和諧——領導與教職工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能和諧相處交流、平等對待,特色理念的貫徹實施也不會因領導更換、教師流動而產生不穩(wěn)定性,要能扛得住現實打擊,經得起歷史檢驗。
總的來說,特色既沒人們想象的“咖啡”般高貴,也沒有“大蒜”般庸俗。學校特色只是一種理念追求與實踐,是喝“咖啡”還是吃“大蒜”因人因校而異,不要因為選擇而絆住學校發(fā)展的腳步。在筆者看來,“喝著咖啡就著大蒜”恰是打造學校特色的一種理想選擇。
參考文獻
[1] 吳宗權.關于特色學校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