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業(yè)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中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中學文言文教學中“言”“文”脫離,重言輕文現(xiàn)象仍然大量存在。值得慶幸的是,這一現(xiàn)象已引起語文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如黃厚江老師提出的四文(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統(tǒng)一說?!墩Z文學習》在2012年第1期更是以教研組專題教研的形式,探討了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問題。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追求文言結(jié)合、滲透“文化”的因子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旨歸。但其論述的主要是進行文化滲透的原因和意義,至于如何進行文化滲透,則涉及較少,偶有涉及,也少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滲透”。鑒于此,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wù)勎难晕慕虒W中的文化滲透問題。
選作中學語文教材的詩、詞、文等古代作品,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綜合來看,這些“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文言的詞匯和語法。這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呈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文言以先秦漢語為基礎(chǔ),有一套相當嚴格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學習文言文,前提是學習文言詞匯和語法。
文言文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古代文化常識。對這些常識學生要有所了解,但這不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方面。
文言文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思維方式。如莊子的寓言式說理、孟子的排比式論辯……無不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語文不僅是思維的工具,同時也影響和制約著思維。學習文言文,要學習古人獨特的章法考究。
文言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古代仁人志士的“志趣”。集中表現(xiàn)在以國家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學習古仁人的這種精神,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完善學生的審美人格,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方面。
朱自清先生說:“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yīng)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終極目標應(yīng)該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反思。教師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恰當?shù)姆绞健皾B透”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內(nèi)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真正的文化“滲透”呢?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滲透”本義指液體滲透多孔物體。后比喻一種事物逐漸進入到另一種事物里去,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運用到文化方面,主要指一種文化在不經(jīng)意間對另一種文化產(chǎn)生影響作用。
據(jù)此,筆者認為,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滲透”應(yīng)做到三點。
首先,從目的看,強調(diào)不著痕跡。在語文教學中文化教育和傳承應(yīng)當是不露痕跡地滲透,就如檐前的雨水靜靜滴落,卻有滴水穿石之功效。這種滲透,起初只是觸及表皮,再者混入血液,最后深入骨髓,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無聲”的效果。
學習文言文,誦讀既是文義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體驗情感的重要途徑。有些教師雖然重視誦讀,但常常是為讀而讀,“讀”不能有效地為理解服務(wù),更不能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魅力。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如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語速等,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揣摩文氣,體會神韻,從而對學生進行不著痕跡式的文化滲透。
經(jīng)典神話《夸父逐日》,全文僅有37字,余映潮老師在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基礎(chǔ)上,巧妙地挖掘其核心價值,細化朗讀的形式和層次,給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精妙地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第一次朗讀抓住“分號和句號”,通過對文中分號和句號的處理,巧妙地分析了神話的結(jié)構(gòu)層次。第二次朗讀,側(cè)重情感的把握,讀出“雄壯和悲壯”,通過對語調(diào)和重音的處理,引導學生逐步體味作品的情感。讀到分號處,停頓較短;讀到句號處,停頓較長。就在這一“短”一“長”的停頓中,學生讀懂了文章的層次,明白了神話的情節(jié)。前兩個句子用抑調(diào)讀,后兩個句子用揚調(diào)讀,就在這一“抑”一“揚”的處理中,學生讀懂了文章的內(nèi)容,悟出了文中的情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老師的范讀精準而富有感情,學生的試讀熱烈而高昂。就是在這一次次反復誦讀中,一個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英雄夸父形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出文言的妙處,強烈地感受到神話的文化魅力。
實踐證明,課堂上老師以朗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讀出“文言味”,讀出“復雜多變”的情感變化,從而帶動對“文”的理解,再落實到對文氣的體會,這樣的課堂顯得更有生氣,學生面對的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語言材料,而是一個個鮮活依舊的生命,而只有這樣的誦讀滲透才能最大化地感受古人的精神智慧。因此,滲透不等于刻意,凡刻意的滲透必露出馬腳。只有與作品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的思想情感才能得到升華,文言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真正滲透到學生的心田里。
其次,從過程看,強調(diào)深入文本。語言不僅是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的載體。對文化的滲透,教師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要學會引導學生到“字縫”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因“言”解文,以“言”帶文,將字詞與文章的內(nèi)涵緊密結(jié)合起來,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是文言文教學中滲透文化的重要途徑。
陳鐘樑老師在《賣油翁》一文教學中,分析康肅公的性格時,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文章寫康肅公只有三句話,找出來。(生默讀,圈點勾畫)
生:第一句直問,汝亦知射乎?
第二句反問,吾射不亦精乎?
第三句責問,爾安敢輕吾射?
師:這里的三個“射”字,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第一句是射箭,第二句是箭術(shù),第三句是箭法。
師:這三個字從“射箭”到“箭法”,意思一層進一層。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區(qū)分。
老師示范讀,學生表演朗讀。要求讀出人物的身份、地位,讀出康肅公自矜、自夸、自傲的感情。
陳老師抓住描寫康肅公的三句話,引導學生聚焦三個“射”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然后讓學生讀書,圈點勾畫,細細品味,引導學生向文本深處鉆探,努力讓學生與文本相共鳴、相震蕩,進而有所思悟。最后讓學生在演讀中注意區(qū)分、比較、體驗三句話的不同語氣(直問、反問、責問),得出人物自夸、自傲的形象。可以說,深入的文本解讀,為很好地滲透文言獨特的文化魅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朱光潛先生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蔽难晕闹械挠行┳衷~句,看似明白,卻蘊含豐富的文化因子。教師要學會在這些一望而知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如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書下注釋:“歇:消散。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這僅是字面意思,要真正理解,還要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所描寫的畫面情境,否則,下面的“實是欲界之仙都”就無法有著落。古典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時間久了,離“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也就不遠了。
因此,滲透不等于速成。凡想速成的滲透必得不償失。前一陣子,語文教學中盲目滲透德育,置文本語言于不顧,最終造成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這是盲目速成帶來的惡果。學習文言文,教師要通過不經(jīng)意的一字之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體悟作品中滲透的優(yōu)秀文化。
再次,從結(jié)果看,實現(xiàn)水乳交融。教學的實踐證明,適時的拓展,是進行文化滲透的必要方法。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關(guān)鍵處適當引入資料進行拓展,或知人論世,或類比拓展,以深化對文章思想的理解和認識,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王君老師教學《湖心亭看雪》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張岱的獨特個性,感悟明末士大夫的文化情懷,設(shè)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讀完課文,請同學們靜靜地看,細細地想:50多歲的張岱會以什么樣的心情回憶20多年前夜游西湖的的舊事,并會把什么樣的情感注入文字呢?
師:【展示背景圖片資料】(介紹作者張岱及其代表作《陶庵夢憶》,具體內(nèi)容略)
生:我想,張岱一定是憂郁、孤獨的。
生:我想,張岱也有逃避的心理,他還活在過去的世界中。
生:我覺得當時張岱還是堅定的。他在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jié),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ㄉ恼疲?/p>
師: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xiàn)實中被壓彎了腰……所以蒼茫天地就成為了他們必然的心靈歸宿。同學們,在歷代文學作品中,這樣的癡人和癡文很多,你們還能想起嗎?
生:柳宗元的《江雪》。
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生: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生:曹雪芹寫《紅樓夢》也很像。
(師引導學生齊誦《江雪》、《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
師:【課件展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師: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薄逗耐た囱芬欢ㄟ€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讓我們動情地朗誦《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全文圍繞一個“癡”字,表達了作者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的癡迷,對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癡愛,對故國的千般眷戀、萬般鐘愛的一片癡心。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之“癡”,如何引導、傳承古代文人士大夫這種獨特的文化心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此,王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文本反復咀嚼的基礎(chǔ)上,通過兩個活動進行文化滲透。一是及時呈現(xiàn)背景資料,即作者張岱和《陶庵夢憶》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年張岱的人生處境和其作品的主要情感,為下面師生的對話鋪路搭橋。二是將張岱和其他“癡人癡文”進行類比,以進一步深化理解。兩處拓展?jié)B透自然、適時、恰合,凝聚匠心,毫無雕琢痕跡。
因此,滲透不等于人為粘貼。凡粘貼的滲透必流于淺薄。有教師教學《勸學》,先逐句串講,然后大談特談荀子終身學習的思想;教學《師說》,先詞句理解,然后結(jié)構(gòu)分析,再進行說理方法分析,最后是長時間進行韓愈從師思想的討論。教學面面俱到,但花時多,效率低下。更為嚴重的是,“言”與“文”分開,“工具”和“人文”剝離,學生學過之后猶如入寶山而空返,更遑論接受文化的滲透和熏陶。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文言文教學中滲透文化的因子,是文言文閱讀教學應(yīng)有的目標定位,更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但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絕不是建立在對文本的天馬行空式的架空分析,而是讓課堂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靜下心來,把思想的鏵犁深深插入文本的字里行間,對語言文字本身玩味涵泳,捕捉詞句中傳遞的文化脈搏,琢磨人物事件,體察情感思緒,最終實現(xiàn)與先賢交流、碰撞。而這一切,必然源自對文章的深度解讀。文化與文言、文章、文學三個層面不是涇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渾然形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最終實現(xiàn)對文化的真正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