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強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突出化學對生活、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1]。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很多教師主動關注社會事件,并將社會事件融入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出現(xiàn)為強調生活化而勉強遷移的現(xiàn)象,給人以生拉硬拽之嫌。本文試對社會事件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時機及注意問題作一分析,以期達到對社會事件引用時發(fā)揮其最佳效果的目的。
一、引入社會事件的價值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和情緒狀態(tài)。當課堂教學中引入社會事件時,學生就可以意識到學習材料的社會意義,進而意識到材料極有可能與自己發(fā)生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自然而然地產生。
例1.在學習“燃燒與滅火”內容之后,教師出示背景資料:2008年11月15日,上海商學院的一場火災,4名女生因不懂火災逃生自救的方法,從6樓跳下,當場死亡,釀成了悲劇[2]。
教師可以請學生根據(jù)燃燒與滅火的知識做出解釋,學生對此都積極思考并且興趣很高。
2.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中,教師往往講起理論和概念頭頭是道,沒有考慮到這些理論和概念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無用。將社會事件適當引入化學教學中,有利于使學生認識到理論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
例2.在學習氯氣知識時,教師可以投影背景資料:2005年3月29日,淮安一輛載有35噸液氯的槽罐車與一輛大貨車相撞,大面積泄露的液氯使周邊村鎮(zhèn)27人當場死亡,上萬人轉移,液氯正是這次事故的直接“兇手”[3]。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了解了氯氣的哪些性質?氯氣在制備、使用時應該注意什么?這些問題使學生注意力明顯集中。學生認識到學習氯氣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每個公民的人身安全問題,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索里強調:“學習上所有形式都可以看做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人類對知識的探究和追求是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完成的。”[4]高考試題很多都是陌生的情境環(huán)境,學生對此不能很好地挖掘有效信息,這說明在平時教學中沒有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情境。將社會事件融入課堂學習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3.在學習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之后,教師可以展示背景資料:不久前,上海某釀酒廠4名工人清洗倉庫酒池。工人金某先進入池內,下到一半時,因感到胸悶頭暈,就從梯子爬出酒池。工人范某、葉某則戴著口罩下到酒池工作,另外1名工人沈某在池口打手電筒照明。范某剛用鐵锨鏟了一下,即昏倒在池內,葉某也緊接著昏倒,沈某見狀呼救。救援人員聞訊趕到將兩人依次救出,急速送至醫(yī)院搶救,范某、葉某兩人搶救無效死亡[5]。
對于此事例,有的學生認為可能是乙醇蒸氣熏死了工人,有的學生認為是二氧化碳濃度過大造成窒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有效信息,即既然能打手電筒照明,說明乙醇蒸氣濃度不太大,并且第1個人未戴口罩即可以下到池中,進而分析是由于二氧化碳濃度過大而導致人窒息死亡的。
二、引入社會事件的時機
社會事件引入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事件的思考與批判中。選定的社會事件要與教學目標相符合,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不是牽強附會。
1.新課導入時引入
精彩的課堂導入,不但要吸引學生關注,還要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要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提供定向導學的幫助。
例4.在學習“化學肥料的主角——氮氣”內容時,可以通過投影并引導學生思考。
【投影】普利策獎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畫面是覓食的老鷹向因饑餓而骨瘦如柴、生命垂危的女孩蘇丹飛去。)
【問題】如何解決饑餓問題?
【回答】糧食。
【投影】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著名化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徐光憲說過:“上世紀化學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化肥對糧食的增產,使15億人免受饑餓[6]。
通過這樣兩個社會事件的引入,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對人類的巨大貢獻,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熱愛化學的自豪感。
2.知識探究時引入
知識的探究需要一定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學生的探究才能走向深入。
例5.在學習鋁的化學性質時,為了使學生對鋁的燃燒條件進行探究,教師可以播放新聞:江蘇鎮(zhèn)江丹陽市“3·11”房屋坍塌事故系鋁粉燃燒爆炸造成。通過社會事件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鋁粉燃燒的條件。
3.知識應用時引入
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語言文字,需要在一定的現(xiàn)實情境中加以運用,這樣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學生才能真正掌握。
例6.學生在學習鎂的性質后,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社會新聞情景:2011年9月28日,在天津市北辰區(qū)雙口鎮(zhèn)線河村,一工廠在加工鎂錠時,不慎將鎂屑引燃,院內火花四濺,遠在一公里外都能看到。據(jù)現(xiàn)場消防員介紹,他們趕到現(xiàn)場時,發(fā)現(xiàn)一排房屋籠罩在白煙中。周圍群眾分別打算用水和泡沫滅火器幫助滅火,卻被消防官兵斷然拒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描述火災現(xiàn)場鎂燃燒的現(xiàn)象,消防官兵為什么拒絕群眾的做法?現(xiàn)場不時傳來爆炸聲,請你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消防官兵如何滅火?
通過社會新聞事件,感受化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和作用,真切提供“生活中蘊含化學,化學應用于生活”的視角。
三、引入社會事件應注意的問題
1.社會事件引入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解讀
社會事件往往以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媒介形式引入教學中,學生的關注度較大,教師除了抓住社會事件中知識的提取外,還應該關注學生對社會事件的應然態(tài)度,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比如,在介紹高科技環(huán)保知識時,教師除播放上海世博會使用的環(huán)保材料知識應用外,還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做一名環(huán)保意識的宣傳者,提倡學生購物、生活中注意使用環(huán)保袋,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行為。讓學生通過社會事件,知道人人建設美好的社會生活,社會才會更加美好。
2.社會事件引入時要防止負面作用
社會事件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生群體,大多數(shù)時間生活在校園內,對社會的不良事件要防止過度引入,以免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比如,為了說明含氯消毒劑的消毒殺菌作用,引入2009年4月的甲型H1N1流感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通過病人大量死亡的照片來引入抗生素的作用,但不宜過多引入,因為這種血腥憂傷的場面,很容易對學生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7]。盡管采用的畫面制作很精美,但充滿憂傷、血腥的場面除非素材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否則一般盡量不要使用,防止學生產生對社會的不良和偏激認識。
在教學中融入社會事件,不是為了向學生呈現(xiàn)社會事件,而是要讓學生積極地面對社會事件,分析社會事件所運用的科學知識,以及背后的價值觀,并學會理性科學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楊小祥.靈動的課堂激情的碰撞——“燃燒與滅火”的課堂實錄及思考.化學教育,2011(32).
[3] 郭浩芳.化學作業(yè)呼喚“量體裁衣”——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作業(yè)設計的問題與思考.化學教育,2011(32).
[4] 王愫懿.創(chuàng)設“結構不良”問題促進學生探究與互動.化學教學,2010(7).
[5] 門波.小小雪碧瓶引領大課程——基于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與反思.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9).
[6] 黃愛花.《中化參》的文章也是優(yōu)質教學資源.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9).
[7] 朱慶斌.“84消毒液性質的探究”教學設計.化學教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