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練
由于兒童畫的自發(fā)性與自主性,可以說兒童畫是無需“怎樣入門”的,更無需“入門”后循規(guī)蹈矩。
一、創(chuàng)設藝術的氛圍
兒童并不是一開始就知道什么叫藝術,也不知道自己的涂抹寫畫是一種藝術化的舉動,兒童就知道畫畫好玩、有趣。當兒童有畫畫的意向和舉動時,我們應一邊給他準備紙筆等工具材料讓其自發(fā)的涂畫,一邊從具體的繪畫意識給予熏陶、影響??山o孩子講講畫家的故事,“神筆馬良”、“王冕畫荷”、“畢加索”等等;也可講傳世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誕生及故事內容;在家里可以購置一些造型、色彩都不俗的擺設、玩具等用品;張掛一些民間手工藝、美術品;多給兒童訂、購圖文并茂的少兒讀物,像“看圖說話”“娃娃畫報”等。有機會多帶孩子去觀看各種藝術展覽、文藝節(jié)目、山川風物和人文景觀,成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品味都是直接影響兒童畫入門的重要方面,共同構成藝術的氛圍。這些方面的影響,我們不能認為無關緊要而不為,兒童畫的入門,實質上是興趣、觀念、發(fā)展方向上的入門。并非畫筆直的線、標準的形和逼真的色彩,那種從點、線、面的單一“基本功訓練”的入門是要不得的。
二、使兒童體會成功的快樂
兒童不同于大人,他們意志脆弱,心理挫折承受能力差,他們會很在意旁人對自己行為的贊賞與批評。在畫畫學習中,大人如果盲目地認為兒童畫得不好而加以指責諷刺,會給發(fā)展中的兒童造成很大壓力而形成心理障礙,久而久之會讓兒童失去學習的信心,對畫畫乃至其它學習都是很不利的。兒童對待畫畫能從“無所謂”到“愿意畫”再到“敢畫”就是“大膽”心態(tài)上的進步。畫的內容由“有點像”到“幾分像”再到“像那么回事”就是表現技術上的發(fā)展。我認為,對初始畫畫的兒童只要求“畫得出來”、不求“畫得如何”,即使畫得不好,也應該隨時地加以肯定、表揚和鼓勵,并提出有用的建議。
三、線條流暢富有情感
與書法、舞蹈藝術一樣,中國繪畫主要是以線來完成的,受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兒童的兒童畫也多用線條來畫出。線條不僅有著千變萬化的魔力,如一個個生動的形象,還可以承載畫者的精神情感。
兒童畫畫,一開始就要讓他們徒手練習用線造型,不要用尺規(guī)去畫房屋、太陽,即使畫得不好,也是兒童自己畫成的。在方法上,要求兒童的手腕、手臂抬離畫紙,像寫毛筆字一樣懸空運作。為使線條流暢,鍛煉腕、肘、肩關節(jié)的靈活自如,可多讓兒童在地上、黑板上、墻壁上和大紙張上畫畫,兒童畫線不受明暗、色彩的限制,完全可以畫出活潑、流暢、優(yōu)美的線條來。有時線畫到中途稍有停頓,不隨心意,或滑移成形,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形式美。
四、畫出自由隨意的形狀
一是觀察、理解事物形狀。很多較復雜的事物很難畫出它真實的樣子,我們應告訴兒童整體、全面去看像什么,局部看各部分又似什么?如人,遠看是長條形的,近看是圓頭、長條形身軀和四肢,再細看頭又是什么形?四肢是怎樣連在軀干上的,是不是非常規(guī)則的基本形等,這樣觀察、理解,加上兒童自己的感覺,就會比較容易地畫出復雜事物的形狀與神態(tài)。
二是隨意畫出物象形狀。對很多物象,兒童并非不能理解想象,就是感到畫不出來,我們應鼓勵他們大膽落筆,隨意成形。對幼小兒童切不可講比例、透視等原理。兒童富有的不是科學而是感覺,應充分讓兒童憑自己的感覺去自由隨意地畫出各種形各種物,至多講講大概的大小距離關系。對他們畫出來的物象形狀哪怕很糟,也應肯定鼓勵,不要妄加否定,以免影響兒童畫畫的情緒。
五、涂抹有個性的主觀感覺色彩
兒童對色彩的運用入門需要成人的指導,我建議告訴兒童最簡單的色彩知識原理,引導兒童從生活出發(fā)認清紅、黃、藍、橙、綠、紫、黑、白八種色;三原色調出三間色;各種彩色加入黑色會變深變暗;加入白色后各種色彩會變淺;深的色彩與深的色彩畫在一起顯得沉悶;而淺的色與淺的色畫在一起也會顯得對比弱而不突出。只有深淺色彩的相間畫在一起才會相互映襯出鮮明強烈的色彩效果;告訴兒童各種事物的固有色彩并非是固定不變的;春天的樹葉顯淺綠,到了夏天顯深綠,到了秋天會是枯黃的;早晨傍晚的天空有彩云;阿姨的臉色與爺爺的臉色是不同的,前者白里透紅,后者橘色中帶士色;演員的面孔更是千變萬化,還有意畫成各種生活中找不到的臉譜。為什么呢?就是為了好看,有趣,突出人物性格。高興的時候與生氣的時候,臉色是不是相同呢?表情是有色彩的高興愉快是紅橙色,響亮而暖洋洋的,哀愁是紫、藍、灰色的,暗淡而沉悶。也可用色彩來表現味道的酸、甜、苦、辣,表現音樂的韻律情調、夢的色彩等等。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