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偉
周六放假,沒有課程,我們隨同主人參觀了她大兒子所在的學校。這是墨爾本一所著名的中學,學校環(huán)境優(yōu)美,教學樓是一棟哥特式風格的建筑,極具神秘色彩,但它卻與滿是綠色的操場相得益彰,給人舒服的感覺。操場與教學樓之間錯落有致,高低起伏,還有一些雕像為學校增添了不少活力。這樣看上去富麗堂皇的學校,入校全憑考試,并不是花多少錢就能邁入這個門檻的。
在這里,我們一起欣賞了學生的多種形式的作品,有繪畫的、設計的、平面的、立體的、抽象的、現實的、組合的,沒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做不到的。
看到這些作品,我的第一感覺是國外學生的想象力是那么的豐富,因為從技術層面上看,作品中包含了我們在信息技術課、美術課、勞技課中所教授的各種知識和制作手法,而我們的學生,卻少有這樣的作品,難道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天生就缺乏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嗎?其實不是,對比中澳的教育體制不難看出,我們的學生原有的想象力被扼殺了,因為忙著準備月考、期中、期末、中考、高考,他們少有自由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他們要完成大量的作業(yè),要讀大量的書,要排名,學校和家庭看重的是這個。而國外的學生,書包鼓鼓的,裝的卻不是書,而是自己喜歡的運動器材或完成作品的工具和素材,每天放學后還去鍛煉身體。小學、初中都沒有作業(yè),孩子們高高興興地走進學校,高高興興地離開學校,課堂上身心愉悅,沒有等級性的評價。
這是一個注重能力而不是知識的地方,實踐出真知。試想我們的學生電路題做得那么好,可又有幾個學生能夠在家里接個燈泡或者自我設計、發(fā)明個什么;數學題做得那么高深,能有幾個在現實生活中解決了實際問題,甚至在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要做關于銀行利率的問題;英語題做得那么準確,但不敢或不能開口說英語。我們的學生天天埋在書堆里,近視率不斷地在上升。他們失去了本該有的青春與歡樂,周六日還要去上各種輔導班。
在寶貴的社區(qū)活動時間,國外孩子在做著有意義的和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可以去做義工,不僅體會到艱辛,更能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同時鍛煉與人的交流能力。主人的二兒子,每周末都去網球場給人撿球,李娜曾經去那里比賽,他說見到了明星,可以免費看比賽。每周他還要分發(fā)一些商場折扣廣告單,這樣可以掙到零花錢。
難怪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國外的,這應該與他們的教育體制有關。我們的教育體制該改革了,記得早前的一段新聞說:“要到2012年之后才能改變?!迸瓮?,改革的腳步近了,我們的孩子們就有希望了。
我暢想著,假如有一天孩子們不再學習死知識了,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長處和個性,教育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更加緊密了,相信,我們的教育定會欣欣向榮。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的多元化更加凸顯,我們已經看到每個人并不是都需要中規(guī)中矩地上大學才能為社會做貢獻。我似乎看到了孩子們對實踐活動的熱愛,似乎看到了琳瑯滿目的作品,其實對于任何一個學科都是如此。試想:如果他喜歡研究,他會盡一切所能查閱相關資料,會寫出研究報告,會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帶著這種成功與喜悅,他會做好一切的。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才!孩子不應該僅僅成為裝滿知識的大船,而更應做的是靈活應用知識,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