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飛
摘 要:技工院校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教學質量應通過多種方式,筆者在本文中強調語文教學中“讀”的作用,并從多角度分析了“讀”的意義。
關鍵詞:技工院校 語文教學 方法
語文,是技工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和工具學科。技工院校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而且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生活產(chǎn)生影響。然而,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課堂教學模式單調,學生積淀太少,缺乏對知識點的系統(tǒng)理解和學習。因此,改變教學模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語文老師的共同目標。
聽、說、讀、寫,是衡量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的四種基本功能。目前,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如上課時花大量精力在課文分析上,有的牽強附會,有的生搬硬套,有的任意拔高,有的隨意刪改。寶貴的時間不讓學生多讀,卻在問題中分析來分析去。技校學習階段是學生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要讓他們多讀、多記一些名篇,一些好詞、好句。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讀”呢?其作用及意義又如何呢?這是技工院校語文老師應多加關注的問題。
一、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自有其目的,要真正理解所讀的東西,從而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jīng)驗,以提高覺悟,豐富知識?!惫湃艘舱f:“知書達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書,通過讀書增長的知識,懂得文明,提高素質,最終獲得成功。因此,語文應著重教給學生汲取知識的方法,取其精華,拓展自己的視野,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從現(xiàn)行技工院校語文教材來看,天文、歷史、地理、文化、自然、社會、立志、修身等無所不有,如此廣闊的知識面,學生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方可豐富自己的知識。
其實,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讀就是攝取信息。一篇文章儲存的信息非常豐富,有的甚至是無限的。無論老師如何去分析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人的形象、社會意義、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都只是部分地揭示信息。若讓學生將它熟讀或背誦下來,那就等于在事實上攝取了它的大部分信息。即使是一時難以理解的信息,也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經(jīng)驗的豐富,像駱駝一樣,把儲存在駝峰中的食物返嚼消化,逐漸理解。
二、多讀熟誦,有助寫作
多讀多背熟誦的目的,是為了寫作。記憶為語言運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運用又使得記憶加以鞏固和再現(xiàn)。古人認為,熟讀文章,能幫助作文。唐代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清代唐彪也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我之文、人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古人如此重視讀乃至背,是符合人類語言的規(guī)律的。
再說,我國文壇上大批的文章大家,哪一個不是在青少年時期把各種經(jīng)書爛熟于心呢?郭沫若八九歲就熟讀《唐詩三百首》;魯迅若沒有三味書屋的苦讀,恐怕很難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巴金則把《古文觀止》222篇背得爛熟,他自己寫道:“讀多了,記多了,常??梢皂樋诒吵鰜恚簿吐w會到它的好處。這兩百篇古文,可以說是真正的啟蒙先生?!?/p>
三、品味語言,暢曉文意
誦讀是品味語言最基本的方法。誦讀,可以讓學生比較、推敲和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和語言的連貫性,從而領會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性?!拔恼虏皇菬o情物”,學生通過表情朗讀,可以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豐富的詞匯中,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言”“心醉其情”。
好文章,要靠讀才能明其言,曉其義,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辭,體其境。葉圣陶先生說:“熟習其語言,了然深味其義”;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理自知”。這些都是經(jīng)驗之談,無不說明了讀對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的重要作用。
四、陶冶情操,塑造品格
讀書能夠培養(yǎng)人的理智和塑造完美的心靈,激起人們對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怡情,是以長才”。誠然,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都具有塑造品格的偉大力量,它能給學生動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以嘲諷的筆觸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丑態(tài),并對其醉生夢死的生活表現(xiàn)出極端的憤慨之情??吹诫娪爸杏袠寯乐袊说膱雒?,看到日本青年拍掌歡呼“萬歲”時,作者極度憤怒,他在文章中寫道:“這種歡呼,是每看到一片都有的……我的意見卻變化了。”這里面的每一句話都傾注了作者的愛國激情,正是這條感情線索把全文貫穿起來。在教學中,老師若能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和品味,必能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極大的熏陶。蘇霍姆林斯基說:“必須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在讀書的同時認識自己,讓他們從書籍中受到教育。”這正說明了讀能激起讀者與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既然“讀”在語文教學中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及意義,那么,我們切不可漠然置之。然而,我們又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讀”且實施“讀”呢?
五、讀書的方法
1.保證讀的時間,選好讀的內(nèi)容
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老師不能代替,也無法代替。要保證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多想,多想多讀。在語文教學中,通常要求學生對每篇文章都要進行通讀、細讀和精讀:通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解課文的脈絡;細讀,邊讀邊議,邊讀邊思,抓住關鍵語段,寓分析于細讀之中;精讀,品評好詞佳句,欣賞課文精華。由此,“讀”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讀的目標要明確,循序漸進,讀出重點,讀出質量。重點的字詞、語詞和文段,難以理解的地方,有特點寫作技巧等,無不成為讀的目標和內(nèi)容。
2.重視朗讀指導,教給閱讀方法
學生的閱讀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而老師的指導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其指導可以從吐字發(fā)音、理解內(nèi)容、朗讀技巧等方面著手。
老師的吐字發(fā)音要盡量做到正確、清楚和規(guī)范,對某些字詞的發(fā)音,要學生自覺查閱字典,克服誤讀;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進行朗讀,如小說教學,首先要理解寫作背景、作者意圖、人物性格等;朗讀技巧的指導則側重于音色、語調、停頓、重音等方面。
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鼓勵學生學會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去讀好每一篇文章,讓他們試著去讀懂課文。如此反復實踐,逐步領悟和掌握閱讀的方法,在預習中闖出一條閱讀的路子,使他們從“學會”向“會學”轉軌。
3.形式多樣地讀,激發(fā)讀的興趣
要使“讀”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效果,除了明確“讀”的作用和意義之外,還要克服板滯的讀,無目的的讀,應做到讀有所求,讀有所得,使“讀”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牽動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讀課文的時候,應注重方式方法??梢圆捎脗€人讀、小組讀、齊讀、分角色讀、接續(xù)讀等,但應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類型及其特色,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讀法。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不會顯得生硬呆板、枯燥無味。讀法的靈活運用,既能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容易把握課文的要點。
4.開展課外讀書活動,增強學生讀的能力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語文課內(nèi)學到的方法、技能和技巧,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可以結合學校實際,爭取學校的支持,鼓勵學生多到圖書館看書、借書,組織讀書小組,定期組織課外閱讀等讀書形式。同時,利用活動課開展故事會或朗讀比賽,摘抄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斷,讓學生談讀書心得或寫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將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素質有機地綜合起來,從而使學生讀的能力得以深化和升華。
總而言之,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如果不強調讀,不突出讀,不讀出效果,就是死水一潭。畢竟,語言本身蘊含著生動的語調、明快的節(jié)奏和豐富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讀,最容易將文字蘊含的情感品味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體悟其中的奧妙,領會作者為文的旨趣。因此,語文學科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讀的指導和訓練。授之以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欣賞課文,養(yǎng)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做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教師能引導學生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p>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劉踐源.有效“問題”與無效“問題”[J].福建教育,2004(11).
[3]趙海濤.論美國“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4]貢文清.職業(yè)教育戰(zhàn)略研究報告[J].教育與職業(yè),2001(5).
[5]葉肇芳.關于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3(5).
[6]李杏保,陳鐘梁.縱論語文教育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7]錢威,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