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書法與繪畫,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給世界的端口,在悠久的歷史長卷中給世人展示出來遒勁瀾漫、博大精深的高貴情操,在培養(yǎng)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同時,也滋養(yǎng)著自身的完美與富有。中國書畫史反映中國悠久的文化史,而“書畫同源”的提出對書法和繪畫的傳承與發(fā)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書法與繪畫的技法和規(guī)律,以及精神層面上的情感,才能很好的相互吸收和借鑒,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作品。筆墨表現(xiàn)出來的韻律美,以及它的無限造型能力,一直都是文人所喜歡追求的。筆墨不只是筆法和墨法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一種意境和精神上的追求。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
關鍵詞:文人畫;書法;繪畫;同源
1文化同源,審美同源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是封建社會里文人士夫所畫,它不同于民間的畫工和專職的宮廷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的 “士夫畫”,明代董其昌又把“士夫畫”稱為“文人畫”,繪畫時感情融入繪畫當中,借筆抒發(fā)心中的不滿,畫面透著淡泊、含蓄的意境。書法是一種藝術形式的表現(xiàn),通過造型,可以讀出書法家在寫字時所傾注的情感意境。書法作品中的每一點,每一筆,每一字,都表達著作者情感。
中國文人畫和書法共同存在于悠久的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如唐代王維,既是影響深遠的山水畫家,又是著名詩人,他以詩入畫,創(chuàng)造出恬靜清新的意境。蘇軾評論王維的詩詞與繪畫時說,在詩里面可以讀到詩,同時品味他的詩時又能看出畫境。元代趙孟頫,倡導“書畫同源”。強化繪畫中書法性的筆墨架構,加強筆墨的藝術趣味與藝術表現(xiàn)力。
中國畫講究線的構造藝術,而“線”又要求有“骨”,有生命力的線成為中國畫的精神標志,是我們學習的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骨法用筆就成為中國繪畫標準,在書法中也講求骨法用筆,這成為繪畫與書法之間的共同標準,都脫離具體的物象通過線的粗細、濃淡、組合,把作者的精神、思想呈現(xiàn)出來。
2書畫的相互滲透
明確提出“書畫同源”理論的是元代的趙孟頫,他將書法中的用筆更進一步的引進并運用于繪畫當中,在其基礎上豐富加強了藝術的表現(xiàn)力。體現(xiàn)了趙孟頫“書畫本來同”的作品是《秀石疏林圖》,他在作品上提了一首詩說道:“石如飛白木如留,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從這幅畫中就可以看的出趙孟頫有著非常精深的書畫素養(yǎng),他的用筆以中鋒、側峰、藏鋒、露峰等自然轉換和輕重、疾徐、剛柔、頓挫的交錯搭配,表現(xiàn)出了把自己感情自由抒發(fā)出來的一種活潑的韻律,突出體現(xiàn)了寫的特征,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了書法表現(xiàn)的意味。
趙孟頫倡導的“書畫同源”的理論直接影響到“元四家”的山水創(chuàng)作當中,“元四家”的山水簡勁渾厚、淡遠超逸、郁茂蒼茫、圓潤沉勁,可以看出書法的運筆于創(chuàng)作當中將書法與繪畫融會貫通。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行筆的正側傾斜,好像草書又好像纂書。筆的長度、粗細、墨的濃淡、枯潤、干濕的變化,在筆的揮寫、流傳中,一幅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在筆墨的變化當中就生成了,意境也會隨著筆墨的變化而賦予在了畫面之中。畫家也在簡約而不繁瑣的筆墨當中,表現(xiàn)出了豐厚而又深遠的意蘊。
元代書畫家柯九思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大成就,他擅長書法、繪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在書法方面擅長行楷,早年時字體秀逸,晚年稍顯沉郁。他作的山水畫給人一種蒼勁秀麗、丘壑不凡的感覺。最擅長的就是墨竹,畫干時用纂書法,畫枝葉用草書法。墨竹各具形態(tài),生動形象。
明代文人畫潮流中,寫意花鳥長足發(fā)展,徐渭是最終完成代表明代花鳥畫時代的水墨“大寫意”。他修養(yǎng)廣博,詩文書畫無所不能,他的書法以行草為主,抒寫了胸中的郁憤,他用狂草一樣的筆法,潑墨到繪畫中,揮灑心中情感,使情感得到一個很好的宣泄。他的書法運用到繪畫中代表作是《雜畫圖》,整幅畫面墨飛線舞,到處都表現(xiàn)出了草書的節(jié)奏與韻律感,作品體現(xiàn)出作者徐渭超常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和藝術天分以及豪放的情感。
清代鄭板橋以畫蘭竹最為著名,他所畫的竹是現(xiàn)實生活中來的,又不是對現(xiàn)實中的竹子呆板的模仿,而是筆墨上賦予了竹子新的生命意義和活力,也從另一方面更好的詮釋了竹子。強調“意在筆先”,用墨時干濕一起用,繪畫時的筆法瘦勁挺拔,在畫面的布局疏密錯落。他的書法兼取篆、隸、行、楷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稱為“六分半書”。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縱橫錯落、飄灑有致,被人稱作為“亂石鋪街”。他非常注重書法中的筆融入繪畫中,畫竹時以書法為切入點。不僅書法運用于繪畫中,也將繪畫滲透于書法之中。清著名詞曲家蔣士銓曾說過:鄭板橋寫出來的字就像畫的蘭草一樣,波磷奇古形翩翩,而他畫出來的蘭草又猶如他所寫出來的字一樣,秀葉疏花見資致。
3“書畫同源”對近代繪畫書法的影響
黃賓虹,近代著名畫家,他遵循書畫同源,書法和繪畫的生長植株又都根植于“筆法”之中,書法、文人畫內在形態(tài)上的變化往往是筆法決定的。黃賓虹20歲臨纂書,早期纂書字體較方,也較緊湊,用筆稍顯拘謹,自己的風格也初現(xiàn)。此后幾年中他的作品字體比前期修長舒展,用筆顯松靈自在之氣,筆與筆之間搭的不是很緊,有舒和散意之象,此時他的纂書進入了成熟階段。將其運用在創(chuàng)作中,他的繪畫主要得益于纂書的用筆,這也成為他繪畫藝術成就不可缺少的部分。欣賞他的作品,不能只從表面跡象上看,而要以心來看。晚年時期創(chuàng)作已不滿技法上的純熟、用筆上的得法、氣勢上的連貫,而是——人文氣象、自然神韻。他以書法家的眼光審視繪畫,又以畫家的眼光審視書法,他不僅在勾畫橋屋樹木時以書法用筆,還將書法用于山水畫皴法之中,他常以行書的筆法畫披麻皴,以草書的筆法畫云頭皴等。晚年的書法融入了繪畫技法,在筆法和墨色上,體現(xiàn)出皴法、墨法的神采。
吳昌碩,近代中國書畫史上的一代宗師,是海上畫派的領袖人物,他繪畫既能博采眾長,又勇于突破古人的一些條條框框,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繼承了徐渭、陳淳、朱耷等寫意畫中的傳統(tǒng),又把書法、纂刻融進到繪畫當中。主張“畫氣不畫形”,以“意造”為方法,還在畫面中寫詩,打開了他的心扉,發(fā)泄了浩然之氣。徐渭曾經(jīng)畫過一幅《墨葡萄圖》受到了人們的贊美和肯定。而吳昌碩也畫了一幅《墨葡萄》是早前受徐渭影響時畫的,是吳昌碩用草書的筆法一氣“寫”成的,借用連貫的筆法表現(xiàn)植物生長的特點。畫中的藤條彎彎曲曲盤旋著,疏密錯落,多又不亂,是那么的生動、自然。在吳昌碩的寫意畫中能看到徐渭筆墨用法的影子,作品受到徐渭的啟發(fā),但他畫中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豐富意識和不同于他人的藝術風格。
4總結
多年來,書畫作為我們民族藝術的精華傳承不滯,而文人畫中的“書畫同源”的提倡對書畫的傳承與發(fā)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美學作用,我們在進行書畫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看到它們在各自發(fā)展中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掌握了書法與繪畫的技法和規(guī)律,和精神層面上的淵源,才能很好的相互吸收和借鑒,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陳滯冬.中國書畫文人意識[J].2008(3).
[2] 劉綱紀.中國書畫、美術與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 曹洞頗.丹青妙筆的意蘊[M].2006.
[4]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5] 張桐瑀.黃賓虹[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宋靜(1988—),女,山東淄博,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