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潔(1989-),女,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11級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摘要:政府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及時有效地處理公共危機事件已經成為對我國各級政府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對危機的處理好壞直接關系到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形象與權威,也會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本文認為危機不僅將改善原來的管理制度,而且為造就嶄新的制度創(chuàng)造了良機,我們應當化挑戰(zhàn)為機遇,以史為鑒,構建并逐步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體系。
關鍵詞:公共危機;政府危機管理
公共危機頻發(fā)已經成為當前政府管理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和重大挑戰(zhàn)。食品安全、校服安全乃至最近的“N7N9禽流感”以及“4.20雅安地震”等公共安全事件對政府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但同時也是促使政府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的良好契機。因此,在公共危機處理這一課題上,探討如何化挑戰(zhàn)為機遇,不僅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公共危機的含義
結合清華大學薛瀾教授等學者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對“危機”的定義,本文將公共危機定義為“突然發(fā)生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嚴重危及社會秩序、給社會造成重大損失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沖突事件,并亟需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短時間內采取應對措施,以控制事態(tài)的蔓延和發(fā)展”[1]。
二、公共危機對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挑戰(zhàn)
(一)對目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總體評價——以“4.20雅安地震”為例
以最近發(fā)生的“4.20四川雅安地震”為例,政府職能基本上得到了切實地履行:災害信息迅速反饋到中央及各級政府,政府快速啟動各項應急機制,并根據災害實際情況反饋,組織救災隊伍、救災物資的準備和運送工作。政府的主要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等,在第一時間內發(fā)布抗震救災命令、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進入地震災害現場,慰問災害民眾;第一時間發(fā)布相關“雅安地震”的相關信息,促使民族向心力、抗震救災合力的形成。至此,政府在“雅安地震”中的職能履行是有效的。
但更多頻繁發(fā)生且尚未平息的公共危機事件也在提醒我們,政府面對的挑戰(zhàn)并未到此結束:在“毒藥丸”“毒校服”、“死豬浮江”等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在危機管控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二)公共危機對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挑戰(zhàn)
1.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缺少必要法律依據
首先,目前相關法律的涉及面相當狹隘,一些領域無法可依;其次,當前我國的立法存在著濃厚的部門色彩,法律銜接仍存在一定問題。[2]此外,各部門權責不清,權利義務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這直接導致政府對潛在危機執(zhí)法監(jiān)管無章可循,執(zhí)法不嚴。
2.政府各部門在應對公共危機時缺乏有效協(xié)調機制
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缺乏協(xié)調配合,效率低下。臨時成立的工作小組盡管有統(tǒng)一的指揮能力,但不具有延續(xù)性,因此事故處理的經驗不能夠有效保留,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公共危機管控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
我國在公共危機處理上的傳統(tǒng)思路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在一些中小型危害公共安全的危機事件中,某些政府部門不僅無視公眾的知情權,而且還向上級瞞報、漏報公共危機的相關信息。
4.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的行政問責制度不完善
我國問責制度效果不顯著,不但諸多應當被問責的官員沒有受到問責,更多即使當時被問責,不久后又“出山”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國的行政問責制度盡管列出了懲罰措施,但并沒有規(guī)定在何種情形下適用,相關法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相應的處罰方式也不明確。
5.公共危機應急保障機制與危機教育不到位
物資的缺乏會令本來就恐慌的公眾更加恐慌,使公共危機進一步惡化。以“4.20雅安地震”為例,由于缺乏專門的物資儲備系統(tǒng),災區(qū)糧食、帳篷、飲用水等各種生活衛(wèi)生用品供遠遠小于求,但是政府在這方面的準備顯然不足。在數次地震賑災經驗積累下,仍發(fā)生這種情況,值得政府部門再次深思。此外,我國對公民的危機教育不到位,公民相關科普知識薄弱。
三、化挑戰(zhàn)為機遇,提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相關對策
(一)健全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管力度
首先,立法機關應當對現有法律法規(guī)進行全面的審視,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修訂。有必要制定適用于某一特定危機為核心的多種多層次多范圍的公共危機管理法律體系。要加強政府的執(zhí)法、監(jiān)管力度,將安全監(jiān)管工作納入工作日程,依法對企業(yè)進行監(jiān)督。
(二)組建專門的公共危機應對管理機構
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統(tǒng)一協(xié)商決策的常設性危機管理機構,重組行政職能分工,確保政令暢通。組織有危機處理經驗的專家和官員開展分析研究工作,制定長效危機戰(zhàn)略與應急計劃。應當根據不同的突發(fā)事件編制不同的應急預案,還應根據突發(fā)事件的變化和施行中發(fā)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
(三)增強公共危機發(fā)生過程中的信息溝通工作
建立完善的危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在保證政府本身進行危機管理所必需的信息收集、處理分析、內部交流溝通外,政府應當對所掌握的信息向公眾適當的予以公開,消除社會流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起到穩(wěn)定公眾情緒、增強整個社會應對危機事件的信心的作用。
(四)完善公共危機后的反思研究和行政問責制度
通過對危機管理進行評價能夠發(fā)現政府危機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與措施,從而不斷完善政府危機管理,減少危機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整個危機預防和處理的能力。此外,還必須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問責制度,防止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權力的濫用。
(五)做實公共危機應急物資保障機制
政府應當在年度預算中確立專門的危機管理預算,設立專門的基金;完善應急資源儲備制度,以便在關鍵時期能有效地調動資源;健全公共危機物資保障及使用監(jiān)察制度,好相關的審計工作,確保物資專項專用、高效利用。
(六)加強對公民的危機意識以及科普知識教育
政府需要針對公共危機,通過大眾媒體和社會教育機構對政府行政人員與社會大眾開展相關的危機意識教育,向社會公眾傳達有關如何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方法,教育公眾如何在公共危機面前保持冷靜,樹立克服各種公共危機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鐘開誠著.危機管理[D].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黃新偉.轉型期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中南大學,2005
[3]汪成華.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重慶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