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華
【摘 要】金融報道與百姓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受眾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如何做好此類報道成為地方黨報宣傳中值得積極探索的新課題。做好金融報道不僅要充分反映國際國內金融政策、經濟發(fā)展和變化,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策劃,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他們傳遞信息、資訊,做百姓理財的好幫手。
【關鍵詞】地方黨報 金融報道 民生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加快發(fā)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金融報道作為經濟新聞的重要組成與百姓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受眾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但金融業(yè)因其行業(yè)的特殊性和與國際國內政策緊密相連,如何做好此類報道成為地方黨報宣傳中值得積極探索的新課題。根據自己近十年來從事金融行業(yè)的采訪經歷和心得,筆者認為,做好金融報道不僅要充分反映國際國內金融政策、經濟發(fā)展和變化,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策劃,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他們傳遞信息、資訊,做百姓理財的好幫手。
與時政新聞等相比,金融報道在很多地方黨報中還屬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yè)性不強。地方黨報肩負著傳遞黨、政府和人民聲音的“喉舌”重任,相對于專業(yè)類的財經媒體,金融報道僅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組成內容;再加上金融報道不可避免涉及金融專業(yè)內容,對一般民眾而言不容易搞清楚,在報道的組織和表現形式上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二是人才缺乏?,F如今各新聞機構的從業(yè)人員主要是新聞、中文類專業(yè)人員,而專業(yè)學習金融專業(yè)的很少,他們在對金融報道的處理上一般還是從普通新聞的角度來處理,很少在報道視角和表現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而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專業(yè)化、行業(yè)化的分工越來越細,廣大讀者對獲取金融乃至財經類知識、資訊的興趣越來越強,不斷加強地方黨報金融報道,提高影響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既是媒體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時代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提高地方黨報中金融報道質量。
1、加強創(chuàng)新策劃,提高影響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加快推進,金融行業(yè)的發(fā)展速度也逐年加快,在金融題材的報道和處理上,如何做到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手段,則成為提高金融報道質量的關鍵所在。
筆者所在的馬鞍山市地處安徽東部,各項社會經濟發(fā)展指標一直在全省領跑。近年來,馬鞍山市的金融體系建設也不斷取得新突破,截止到2013年7月底,馬鞍山市共有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各類國有商業(yè)銀行、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及村鎮(zhèn)銀行21家,今年以來銀行業(yè)各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信貸增量位居全省前列。銀行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一方面反映出馬鞍山這塊熱土發(fā)展?jié)摿薮螅l(fā)展前景喜人,另一方面也為新聞宣傳提供了廣闊的報道空間。
作為馬鞍山市的黨報,《馬鞍山日報》高度重視金融報道工作,在選材上重視選題策劃,同時在表現手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不簡單從數字的攀升、貸款額的增加反映金融業(yè)的繁榮,而是側重于對金融行業(yè)新事物、新現象的報道。
貸款難是制約許多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壯大的“瓶頸”,針對這一現狀,2009年12月,中國建設銀行馬鞍山分行在全國金融系統率先推出一款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小企業(yè)集合貸款”,該項貸款不要抵押,只要企業(yè)經營業(yè)績和信用等級良好就可申請,即企業(yè)靠信用進行擔保貸款。2009年12月18日至28日發(fā)行十天期間,建行安徽省分行在全省募集了1.5億元資金,作為貸款投放給了馬鞍山市21戶小企業(yè),每家貸款額從20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為切實解決小企業(yè)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探索了一條新路。記者經過采訪,撰寫稿件《建行馬鞍山分行率先推出小企業(yè)集合貸款 21家小企業(yè)獲貸1.5億元》(見2010年1月12日《馬鞍山日報》二版);后又推出《建行率先推出純信用貸款幫助小微企業(yè)告別“成長中的煩惱”——25戶企業(yè)憑良好信用獲貸款2035萬元》(見2013年3月17日《馬鞍山日報》二版)等后續(xù)報道,刊登后引起了較好的反響。
現如今,各種金融理財產品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而《馬鞍山日報》刊發(fā)的《徽商銀行攜手北京銀行首開融資新產品 一點五億元鋪平科達潔能發(fā)展之路》、《市建投公司成功發(fā)行二十億元企業(yè)債券》等文章,沒有把這些融資項目等同于一般的理財產品,而是把它作為一次次金融創(chuàng)新之舉來關注,挖掘出了其中的新聞價值。
2、立足典型報道,增強感染力
毋庸諱言,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認真剖析、重點報道,是增強新聞感染力的有效之舉,這一點金融報道也不例外,但如何獲取、確定典型內容,則是對記者新聞的敏感性、知識的全面性以及對宏觀局勢的洞察能力的全面而又具體的考驗。
某日,一位朋友和記者聊天時談到,她前不久想買輛新車到銀行貸款,沒想到卻被銀行拒絕,銀行方面給予的解釋是她的個人信用記錄有問題。她立即前往市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查了一下自己的個人信用報告,原來去年5月份她的信用卡有兩次透支情況又未及時還款,給個人信用留下了“污點”。朋友感慨說道,想不到個人信用報告這么重要,這次的經歷真是給我敲了一次警鐘??!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記者對此經過一番調查后發(fā)現,這種現象并不是個別情況,很多人對個人信用報告知之甚少。
信用報告是個人或企業(yè)信用歷史的客觀記錄,即企業(yè)和個人在經濟金融活動中的信息報告,包括向金融機構貸款及還款情況、信用卡的使用及還款情況等,有“經濟身份證”之稱。個人信用報告幾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個人或企業(yè)在貸款(購車、購房、助學貸款等)、信用卡使用記錄、住房公積金、稅務、勞保及企業(yè)環(huán)保記錄等方面的相關數據已納入央行征信系統,僅馬鞍山全市共有5500余戶企業(yè)和80多萬個人的信用信息實現系統聯網可供查詢。
人無信不立,記者認為,信用報告雖然是常見于金融活動中的一個基本術語,但能折射出整個社會加強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可謂小切口透視出大主題。通過對市人民銀行等部門的采訪,先后撰寫了《信用報告,您心中有數嗎?》、《千萬別忽視自己的“經濟身份證”》(2010年3月4日《馬鞍山日報》)、《如何保護好人個信用記錄》等報道,提醒更多的讀者保護好自己的“經濟身份證”,使日常的經濟活動更便捷。
3、融合財經知識,提高服務性
現代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和銀行金融業(yè)打交道,從利率調整、股市匯價、資產流動等等不一而語,尤其現代生活中人們理財意識提高,這都要求媒體在進行金融報道的時候,不僅要準確傳遞金融方面的政策變化,及時分析新聞現象后的背景、原因,為讀者受眾答疑釋惑,還要傳遞有用的知識、信息。
現如今的有卡一族隊伍日益龐大,持卡消費已成為時尚生活的某種象征,記者在金融部門采訪獲悉,截至2009年末,馬鞍山全市各家銀行發(fā)卡181.44萬張,人口近130萬的馬鞍山市人均持卡1.4張,但其中未被激活的銀行卡約占發(fā)卡量的27%左右。五花八門的銀行卡給人們現代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未被激活的“睡眠卡”即是其中之一。記者通過《“睡眠卡”的煩惱》(見《馬鞍山日報》2010年1月28日)一文,介紹了全市信用卡的數量、規(guī)模、發(fā)卡原因、使用現狀等,提醒市民對不常使用的“睡眠”卡應及時到銀行辦理銷戶,以免帶來拖欠年費、影響個人信用記錄等問題。
從2010年1月18日起,我國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時隔19個月后首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一金融政策的重大變化會帶來哪些市場反映?給百姓生活和金融業(yè)機構運行有何影響?其背后傳遞出的信息變化又有哪些?這都是讀者迫切想了解、關注的熱點。
如果按以往慣例,對于此類國家層面的政策調整,作為地方黨報一般主要是轉載新華社的報道,而在此之前的1月12日,央行就宣布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的消息,這也給新聞宣傳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保證。編輯部迅速就此項內容進行部署,組織專題報道;跑口記者通過采訪市內各大銀行,走訪業(yè)內專家、金融高管、企業(yè)老總、普通市民、資深股民,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相關知識及對我們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文章《存款準備金率今日上調——對我市投資和百姓生活影響不大》在《馬鞍山日報》刊出后,各界反響良好,很多讀者反映讀了文章后,以往抽象、陌生的金融術語不再晦澀、深奧,而是和我們的具體生活絲絲相扣;而且文章內容還和馬鞍山本地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看后覺得不僅清楚明了、十分過癮,而且很受教育和啟發(fā)。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