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里?答不出來,我?guī)退檎屹Y料,是打到現(xiàn)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試從經(jīng)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lǐng)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后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沒有分數(shù),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我很注意日本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 19世紀打了日清戰(zhàn)爭(我們叫甲午戰(zhàn)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zhàn)爭(我們叫做抗日戰(zhàn)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么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么地方?輸了是輸在什么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后,有一場激戰(zhàn)。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nèi)海,我們的油輪就統(tǒng)統(tǒng)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
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里經(jīng)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qū)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就開打!
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zhàn)爭可能爆發(fā)。所以,我們現(xiàn)在就要做對華抗戰(zhàn)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摩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zhàn)爭是哪一年爆發(fā)的?簽訂的叫什么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結(jié)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么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百萬銀兩,1894年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1895年簽訂《馬關(guān)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shù)字。
人家是在培養(yǎng)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這是值得省思的部分。
看外面的教育,再看我們的教育。
老媽去參加我侄子的家長會,帶回了兩套侄子的考試試卷,我很好奇,拿過來看了看,我震驚了!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學讀書,有這么幾道題:
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xiāng)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xiāng),于是吟起了一首詩:(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這兩句。問侄子,這個不對?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說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就奇怪了,因為是個春天的夜晚,就得是這句有春風的?這個思念故鄉(xiāng)的人如果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說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一個東北人春天思念故鄉(xiāng),會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應(yīng)該更準確。而且,思念故鄉(xiāng),一千個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樣的詩,這個也可以有標準答案的么?
接下來是默寫,題目是:我們學過《桂林山水》一文,請將下面句子默寫下來。
整段的默寫,這有什么用?死記硬背別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還有個題目:《匆匆》這篇課文,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
我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后面一把好大的×。
標準答案竟然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歡這句,我可以喜歡那句,難道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要統(tǒng)一么?為什么不能喜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我覺得這個題目應(yīng)該是“你能把老師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才對!
再看別的題目,比如“請說出阿拉伯數(shù)字的來歷,是哪個國家創(chuàng)造的”,侄子不知道,問我,只好上網(wǎng)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發(fā)明的。莫非我吃塊豬肉,還一定得知道它是哪個養(yǎng)豬場養(yǎng)出來的?
最后有個題目讓我徹底崩潰了:請用一句話說明“π”的含義。侄子回答的是:π的含義是圓周率。竟然打的是×。問大學理科的我老婆,π是什么意思,她也說是圓周率。標準答案居然是:π是一個在數(shù)學及物理學領(lǐng)域普遍存在的數(shù)學常數(shù)。
這種教育是不是只能讓孩子聰明伶俐地進去、呆若木雞地出來?
(摘自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