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英
幼兒時期是個體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幼兒學習怎樣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逐步認識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內化社會行為規(guī)范;逐漸形成對所在群體及其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fā)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合格公民作準備?!?~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兒童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學習的。尤其是社會領域的學習,更需要幼兒有真切的體驗。隨著幼教改革的推進,不少教師已經開始認識到“體驗”對于幼兒社會領域學習的重要意義。但是,當前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中常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費盡心思設計了各式各樣的活動,想要讓幼兒在參與中有所體驗,但效果不甚理想。請看下面幾個案例。
案例一:為了培養(yǎng)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教師組織了一次“福利院獻愛心”活動。教師讓幼兒從家里帶來捐贈物品,排練好表演的節(jié)目,準備和福利院的孩子聯歡。到了福利院。教師安排幼兒與福利院的孩子們坐在一起,結果幼兒見到一些身體有缺陷的孩子都嚇壞了,不愿和他們坐在一起。在教師的勸導下,幼兒雖勉強接受了,但神色緊張。雖然整個活動還是進行下來了,結束時大家還一起合了影,但在回來的路上,幼兒都在議論說好害怕。第二天,還有個別幼兒說晚上做噩夢了。
案例二:世界環(huán)境日那天。幼兒園開展了環(huán)保教育活動。教師精心準備了一套課件,里面包括教師收集的一些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教師利用課件進行了一些宣講,然后組織幼兒穿著印有“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字樣的T恤一起畫長卷,簽名倡議。宣傳環(huán)保行為?;顒痈愕脽釤狒[鬧。孩子們也似乎忙忙碌碌。可是,活動結束后教師發(fā)現,很多幼兒在長卷上畫的內容與“環(huán)?!敝黝}根本無關。問及“環(huán)保小衛(wèi)士”要做些什么,他們也答得文不對題。
案例三:在一次“關愛殘疾人”的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體驗殘疾人的困苦,從而認識到自己應盡力幫助他們。教師設計了一個情景:自己扮演盲人,戴著墨鏡、拄著拐杖在地上敲敲打打,摸索著前進。幼兒一看,覺得很滑稽,哄堂大笑。在講了一番道理后,教師讓幼兒兩人一組,一人蒙住眼睛扮演盲人,體驗盲人生活的不便,另一人學著去幫助“盲人”,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結果幼兒把這看作是新奇的游戲,嬉笑打鬧,異常興奮。
分析以上案例不難發(fā)現,幼兒在這些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其實是無效的體驗,或者說是“偽體驗”。從這些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社會領域教學活動的一些誤區(qū)。
一、簡單照搬成人的活動形式
教師設計活動時往往會照搬成人的一些活動形式,而不去考慮這種活動形式是不是適合幼兒。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能否獲得真切的體驗。例如案例二中,畫長卷、簽名倡議等顯然是常見的成人活動形式。然而,幼兒不同于成人,沒有那么豐富的經歷,也沒有那么多已有經驗可調用,因此,通過教師簡單的宣講,他們并不能領悟多少,在緊接著的畫長卷、簽名活動中,他們看似都參與了,但并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意義。其實,要讓幼兒有實際的體驗,不能僅靠一兩次活動,也不能僅僅依賴這些虛浮的活動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和記錄身邊環(huán)境的變化,了解環(huán)境對人們生活的意義,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來保護環(huán)境,并持之以恒地去實踐,比如不亂扔垃圾,節(jié)約用水,隨手關燈,少用塑料袋,愛護綠樹等。
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什么地方發(fā)生了地震等自然災害。教師常會組織幼兒給災區(qū)捐款?;顒映38愕棉Z轟烈烈,但對于很多幼兒來說,他們只是從家長那里要了錢、捐了款而已,至于為什么要捐款,他們不甚了了,這不是他們真正有所體驗后發(fā)自內心的愛心行為。又如,有幼兒園策劃了一次“學雷鋒日”活動,組織幼兒用喊口號的方式宣傳雷鋒精神?;顒咏Y束后幼兒回到班里,剛好有個幼兒一不小心碰翻了玩具筐,積木撒了一地,教師問“哪個小朋友愿意來幫他一起整理”,大家卻都不作聲。再如,國慶節(jié)活動,教師組織幼兒參加隆重的升旗儀式,大家唱歌跳舞,一起吃蛋糕慶祝祖國媽媽生目。一系列熱鬧的活動結束后,幼兒只覺得這一天過得很快樂,其他印象并不深刻。
當前不少教師盡管認識到了社會領域教育活動靠說教、灌輸是無效的。但都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只要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幼兒參與了、行動了,幼兒就會有體驗;只要活動形式和內容多樣、幼兒感興趣,體驗就有效果??梢哉f,這些活動只是“看上去很好”,教師認為幼兒可以從中獲得真切體驗的想法也只是一廂情愿。
二、不重視來自幼兒生活的真實體驗
在社會領域學習中,教師有時會舍近求遠,讓幼兒體驗遠離他們生活經驗的內容,結果幼兒很難真正心有所感。例如案例一“福利院獻愛心”活動中,教師花費不少精力組織了活動,希望幼兒能和福利院的孩子聯歡,不料幼兒卻被福利院有些孩子的體貌嚇倒了。萌生了害怕的情緒。幼兒平時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殘疾人,了解和接受殘疾人需要一個過程。可想而知。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無法真正感受到福利院孩子的困難及其心理需要,從而萌發(fā)同情心。感悟到要尊重和關愛他們,并樂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幫助他們。在活動前教師是不是可以先作一些鋪墊,比如讓幼兒觀看有福利院孩子及其生活場景的照片、視頻等,引導幼兒討論:這些小朋友和我們幼兒園的小伙伴一樣嗎?他們在生活中會遇到什么困難?他們?yōu)槭裁磿≡诟@豪??知道了他們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覺?想不想幫助他們?我們可以怎么做……幼兒需要時間慢慢認識、接受和理解,從而真正萌發(fā)同情、尊重、關愛的情感。
案例三“關愛盲人”的活動也是如此。正因為幼兒不知道盲人是怎樣的,當教師扮演盲人時,幼兒就覺得教師的這種打扮和行為很滑稽。注意力全放在教師的舉止上了,而沒有去體會盲人的不便。即便自己被蒙上眼睛,也認為是在玩游戲,難以觸發(fā)內心情感。
其實,如果教師的教育目標定在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樹立關愛他人的意識上,那么大可不必選擇這些遠離幼兒經驗的、幼兒難以理解的內容,而應利用身邊幼兒熟悉的也方便獲得的資源,從培養(yǎng)幼兒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做起。比如,有的幼兒園會組織幼兒到敬老院與老人聯歡,以培養(yǎng)尊老意識,可是活動之后幼兒并沒有太多感受,因為那是外部強加給他們的一種“觀念”。不如讓幼兒請自己的爺爺奶奶到幼兒園展示他們的才藝,如書法、國畫、刺繡、縫紉、修理、唱戲、拉二胡等。讓幼兒看到爺爺奶奶勤懇操持家務之外的另一面,從而產生對爺爺奶奶的崇敬之情,感受到爺爺奶奶對家庭的付出,在此基礎上產生尊敬、關愛老人的美好情感。如果有了這樣真切的體驗作為基礎。再引導幼兒去敬老院開展聯歡活動,效果肯定會不一樣。
綜上所述,教師之所以照搬成人的活動形式,不重視來自幼兒生活的真實體驗,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沒有將幼兒看作學習的主體,往往以成人思維來主導幼兒的學習,沒有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沒有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沒有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
幼兒社會性的培養(yǎng)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幼兒只有在親歷的過程中對事物產生真切的感受,對其中隱含的道理和意義有自己的領悟。才能將社會規(guī)則內化,形成適宜的社會行為。轟轟烈烈但不符合幼兒學習規(guī)律的活動并不能保證幼兒有所體驗。因此,我們呼吁:剝開當前社會領域教學活動華麗的外衣,追求貼近幼兒生活的“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