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奔騰
[摘 要]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重要文件中關于文化建設問題的闡述歷史地看待十八大報告,能更深刻地認識黨在文化建設理念上不斷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由強調文化主要為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服務,轉向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強調文化建設和社會其他方面建設水乳交融的整體性關系,可以看出現在我們黨已經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
[關鍵詞]十八大報告; 文化建設; 整體性; 理論進展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25 — 03
十八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我國進入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當前和未來黨的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必須解決、需要關注的問題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論闡釋。這個報告內容豐富,是全方位面向社會和國家的,其中關于文化方面的論述也有很多處、占了不少篇幅。如果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的重要會議通過的文件來看的話,就更能理解我們黨在文化建設理念上不斷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更能認識到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理念的深遠意義。
一、十八大以前三十年間中國共產黨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進展
1981年6月27日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關于文化建設只在“建國三十二年歷史的基本估計”部分提了一句:“文藝方面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優(yōu)秀作品。”這和當時正在繼續(xù)進行撥亂反正的社會形勢有關,文化建設還不是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1982年9月1日,胡耀邦在黨的十二大上所做的報告中,第三大部分是“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面。這兩方面又是互相滲透和互相促進的?!辈⒅赋鲞@種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是因為“在我們黨內相當普遍、相當長期地存在著輕視教育和歧視知識分子的錯誤觀念”,可以看出仍是為了撥亂反正。
1986年9月28日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這是我們黨關于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文件,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其根本任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個決議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衛(wèi)生、體育、文物、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yè)的社會地位。1987年10月25日,趙紫陽作的十三大報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幾乎沒有提文化建設問題,只用了幾句話泛泛談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進展”。1992年10月12日,江澤民在十四大上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在論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時,涉及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等許多方面,也沒有直接談到文化問題;在論述“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時,提出要重視知識分子,但也主要是為了服務于“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fā)展”。
1995年9月28日,江澤民在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中有一個關于文化建設的亮點,那就是提出要“大力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思想文化”。其實毛澤東主席早在1944年7月與英國記者斯坦因的談話中就講過:“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的價值。”〔1]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提出了關于文藝創(chuàng)作“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但“文革”之后多年里黨的重要文件中對此問題并未有特別的關注。因此江澤民講話中的這一提法對于新時期的文化建設有積極意義。
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繼續(xù)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并指出“我們進行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提法有強烈的傾向性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是與肅清文革在大眾精神領域的惡劣影響、解決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思想問題緊密相關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決議中第四部分標題為“積極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提出“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活動,繼承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tǒng),積極吸收世界文化優(yōu)秀成果,我們的文化事業(yè)才能健康發(fā)展,愈益繁榮”,這一部分從六個方面比較細致地對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將文化事業(yè)問題在黨的全會文件中單列,說明我們黨此時更加注意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一決議中同時還繼續(xù)大量提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十五大上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其中指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改革開放前十多年對文化建設更強調其思想道德價值、服務于科技進步和經濟發(fā)展價值的深層原因。承續(x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十五大報告繼續(xù)突出文化建設問題,第七部分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其中對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作了說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眻蟾嬷懈鞔_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它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边@個提法值得高度關注,因為它其實明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從哪里來、應當面向哪里的問題,也定位了我們黨的文化角色。所以后來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在開頭部分就說:“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背死^續(xù)強調要發(fā)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yè)外,十五大報告還提出要“重視科學、歷史、文化的遺產和革命文物的保護”。重視文化遺產和革命文物的保護,正與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提法相呼應,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化。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十六大作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報告,第六部分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痹趫蟾嬷?,文化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凸顯,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都成為文化建設領域突出的重點,這是我們黨在經濟建設已經取得很大成就、文化發(fā)展到特定階段后針對關鍵問題所作出的英明決策。因為在當時,落后的體制已成為制約文化傳播、文化生產的瓶頸問題,而世界范圍內作為朝陽產業(yè)的文化產業(yè)的繁榮也促使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十六大報告中對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表述也更有針對性,提出要“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十七大上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報告的第七部分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主要突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等四個方面,強調“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屆六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對十七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指導精神的進一步延續(xù)和發(fā)展,這也是我們黨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會議上完全以文化為中心議題形成的文件。此決定第一部分第一句就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如此,文化就被放到了民族發(fā)展和和諧社會建設至關重要的位置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優(yōu)秀作品的創(chuàng)作生產、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文化的體制機制建設、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等是當前我國文化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文件中都進行了清晰地說明,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個文件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文化建設領域理論成果的總結與體現,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的遠見卓識,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是我們黨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結晶。
二、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創(chuàng)新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十八大報告總結了我們黨過去工作的成績與不足,提出了對未來的展望。報告中對文化建設問題的論述為我們以后進行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首先,文化建設問題仍然被單列為一個部分加以強調,并踏實務實,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報告的第六部分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它是對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繼承和升華。許多內容是對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高度凝煉,它們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為了突出重點、強化認識。如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這體現出文化的本質屬性和廣泛作用已得到充分認識,如此,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才會得到尊重,文化的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張揚。報告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提到要“加大對農村和欠發(fā)達地區(qū)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xù)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這些都是需要一再強調的當前文化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我們就遠沒有建立,文化傳承需要國家政策的指引,需要教育部門、宣傳部門、財政部門等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通力協(xié)作,形成大眾的正確認識和文化傳承的良性循環(huán),否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只能埋沒于歷史的塵埃中,難以成為提升人們靈魂的積極力量,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問題,就與很多人缺乏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缺乏傳統(tǒng)美德的潤澤有關。“繼續(xù)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是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動的工作,像2008年1月起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實行免費開放,2012年底之前各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就是國家克服資金不足等重重困難努力實施的重大惠民工程,對提高全民文化素養(yǎng)、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意義深遠,而鞏固現有成果、進一步推動其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是將來面對的艱巨任務。繼續(xù)強調“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增強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等,又都是關注了當前成為焦點的關系到社會安定和文化繁榮的新問題。
其次,文化建設被作為與其他建設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內容,體現了社會發(fā)展的多維性、整體性。如在第一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中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xié)調?!钡诎瞬糠帧按罅ν七M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也強調要“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边@些論述都是把文化建設與其他方面的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相關內容是這樣表述的:“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笔舜髨蟾嬷械摹拔逦灰惑w”提法就比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中只要求“協(xié)調發(fā)展”更強調五者的互融關系,顯然是更進一步、更為深刻了。文化本就是指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群體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特定的文化因素,文化現象也融于具體的社會生活之中。脫離文化建設進行其它建設,或者將文化建設孤立于其它建設之外,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態(tài)度,不但文化建設將成為無源之水,因沒有根基而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其它方面的建設也會欠缺責任感、歷史感。如此,必然會使社會的不同層面都充滿扭曲現象并帶來深刻矛盾,這樣的發(fā)展可能短期能見成效,卻難以長期維持。所以文化建設應當成為社會各方面建設都不應忽視的基本因素。如強調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相融,就意味著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建設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與廣泛的社會心理、與生活智慧和生存哲學密切相關,并形成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文明。這樣的生態(tài)文明才可以為我們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廣闊空間,為中華民族(甚至為全人類)提供詩意生存的美好家園。十八大報告中整體地看待文化建設與其他建設關系的觀念,正體現了科學發(fā)展觀的時代要求。如此看待文化、處理文化問題,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化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才不會僅僅流于表面,社會各方面的建設也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基石。
再者,“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法,說明了我們黨對核心價值觀建設進程的客觀態(tài)度,也說明了黨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尊重與汲取。核心價值觀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行為和道德面貌的人們靈魂深處的生活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文明體系中逐漸生成,它的培育與確立是一個歷史的、綜合的、長久的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僅靠口號就能解決問題。比如中華民族以儒家思想為主,兼容道、佛思想形成的傳統(tǒng)價值觀,就經歷了歷史上儒釋道各家思想的發(fā)展、交融、激蕩,經歷了一代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既有文明成果的汲取與升華。以歷史的、科學的態(tài)度審慎對待核心價值觀建設,才是真正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因此十八大報告中不是簡單地為核心價值觀下定義,而是從三個角度進行倡導、樹立正確導向,就為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指明了可以遵循的原則,體現了務實的態(tài)度和長遠的眼光,意義重大。而“自由、平等”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詞語被納入十八大報告之中,也顯示了我們黨開放的、博大的胸襟,以及對人民負責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因為“自由”、“平等”等價值觀念不僅是西方某些國家追求的目標,也是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愿景,我們自應將之放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去理解,并在實踐中賦予其符合我國國情的更美好的內涵。
可見,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是直接承續(x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而來,又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認真研究黨領導文化建設、國家建設的歷史,研讀、學習黨的相關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基本歷程,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建設作為千秋事業(yè),對之怎可不樹立虔敬之心、慎之又慎呢?由十八大報告,可以看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已經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它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光輝前景。
〔參 考 文 獻〕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