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已經(jīng)沒什么爭議的事實:去臺灣旅行,不是沖著大山大水大景致去的,而是沖著“臺灣人”去的。對于陸客,臺灣人才是臺灣最有吸引力的“風景線”。去過一次兩次臺灣的大陸客,很難不對臺灣人的客氣、禮貌、熱心、有序交口稱贊,甚至有媒體總結(jié)性陳詞:臺灣人頗有“溫良恭儉讓”之古風,中國人的風度,也只有在這美麗寶島,才優(yōu)雅綻放了。
盡管有臺灣作家跳出來,回應(yīng)韓寒那篇《太平洋的風》:“陸客眼中的臺灣,與臺灣人眼中的臺灣,實在有一些落差”,但這也實在無礙于同文同種的同胞間充滿好奇的打量,以我自己為例,三入臺灣,我最愛做的游戲便是:觀察,比較;比較,觀察。樂此不疲!
兩年前,參加一個兩岸閩南小吃交流廟會,我去到臺中。從臺北到臺中,高鐵不過40分鐘,但卻有天地大不同之感。臺北小而精致,人民溫柔旖旎。臺中大而粗獷,讓我想到美國的城市——簡化下,便是公路連綴起一個個小鎮(zhèn),如果沒有汽車,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臺中則是商圈的聯(lián)合體,每一座商圈都在夜里熠熠閃光,然而商圈與商圈之間,是并不適宜步行者的黯淡,黑燈瞎火,見不到個把走路的人。諷刺的是,這些其實是拒絕步行漫游者的街道邊,每隔幾十米,卻都設(shè)有一把看起來相當不錯的大理石長椅,空空蕩蕩,讓我忍不住腹黑:“面子工程原來在哪兒都存在”。我在臺中感到煩躁。多年前,《天下》雜志曾經(jīng)做過一期專題,比較臺北與北京,并得出臺北的魅力正在于小,小而精致,要成為臺灣的出路的觀點。臺中卻顯然要做一位“豪客”。這座城市是珍珠奶茶的發(fā)源地也是以軟色情為賣點的RTV的發(fā)源地。體量巨大的新商圈在城市遠區(qū)崛起,日漸衰落的老城里,“汽車貸款”和“航空AV”的巨幅廣告牌下,機車沖綠燈而過,后座的小妹,大腿露得理直氣壯。
豪客不是我的菜。聯(lián)系了在臺灣做民宿的朋友,我決定上山下鄉(xiāng),拯救我這趟旅行。從臺中搭小巴去魚池鄉(xiāng),大概要2個多小時,再喊輛小黃,走20分鐘的輾轉(zhuǎn)山路,便到了東光村我要去的民宿——山水田門口。接下來的兩天,我都窩在這個距日月潭不遠的小村里,無聊?不,玩瘋了!
這是一家名副其實的民宿,主人蘇大哥主業(yè)是蓋廟,有個小建筑隊,方圓三百里,但凡有修廟、蓋廟的活兒,都是他的沒跑,這座歐式風格的小別墅也是他自己設(shè)計自己蓋,自住有余,就開了幾個房間做民宿。
給我的房間十分簡單。兩張床、一只小梳妝臺而已,衛(wèi)生間在房外,只有淋浴,空蕩蕩,基本的洗漱用品都并沒有準備。我知道臺灣有不少豪華與精致程度直逼五星級酒店的民宿,然而后面發(fā)生的讓我意識到,蘇家民宿的動人,正在于這種樸素和真實。
頭天晚餐,家常菜,蘇家大姐用黃酒做的溪蝦湯,味淡而苦,蘇大哥用自家壁爐三撥兩弄烤出來的三層肉味道卻漂亮極了。飯后滿滿一大壺本村自產(chǎn)的臺紅玉18號紅茶,頗有鄉(xiāng)間茶的粗厚滋味。飯畢,蘇太太與蘇大姐消失不見,一問,原來是去上課了。村里有各種興趣班,她們上的是剪紙課。文化生活很不錯,我來了興趣,再聊,蘇大哥說起,他們男人也要受培訓(xùn)?!罢幸还P資金,用于鄉(xiāng)村發(fā)展,起初是對有點底子的村民做培訓(xùn),生態(tài)方面的、管理方面的、農(nóng)業(yè)方面的、社會學方面的,一輪培訓(xùn)完,村民根據(jù)本村情況,提交發(fā)展規(guī)劃。若規(guī)劃被審核通過,認為科學可行,則會有一筆資金撥下來,用于規(guī)劃執(zhí)行。”
蘇大哥40多歲,從小頑劣不愛讀書。年輕時愛玩戶外,溯溪、登山、帆船,現(xiàn)在還有一艘船停在日月潭。他給我看二十幾歲時的照片,腹肌清清楚楚,膚色黝黑,絕對算是運動款帥哥了。夜間他帶我開車上山,看螢火蟲,順便淌條小溪。日產(chǎn)的越野款皮卡,黑暗中上水社大山,很是拉風。所謂螢火蟲,季節(jié)并未到,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只。而溯溪,也不過是皮卡壓著大小鵝卵石從淺淺的山溪橫穿而過。然而,遠光燈照射著黑夜中的山林,狹窄碎石路旁的樹影如犬牙般投射在地上時,我還是絲毫不損地感受到一種久違的鄉(xiāng)村的魅力。
這種魅力,以經(jīng)濟的富足、生活的安樂為底色與保障,在保護良好的村山與村水間,從容舒緩地彌漫。第二天一早,我被蘇家賢伉儷拎起來,去金龍山騎車,俯瞰魚池鄉(xiāng)盆地。然后從盤山公路直沖下來進村,看村中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的小廟,去“鄉(xiāng)村藝術(shù)大師”的簡陋工房里偷喝幾口牛樟芝泡的藥酒,鄉(xiāng)村藝術(shù)大師在村中整了一處日式小園林出來!最后返回山水田,爬上別墅天臺,賴在躺椅上看夕陽。遠處是水社山和大尖山動人的青色身影,近處是別墅后細細高高的檳榔林和香蕉田。就著一壺紅茶,我對蘇大哥說,“以前你們總說,臺灣的鄉(xiāng)愁在大陸;如今我看,大陸的鄉(xiāng)愁在臺灣!” 鄉(xiāng)村,生態(tài)、經(jīng)濟、生活、文化,多維度,活生生飽滿地在這里。
我滿足極了,也舒服極了。這正是我想要的在臺灣的旅行。掀開來他們生活的一角,觀察、比照、羨慕也好,思索也罷。這樣的一趟旅行,總會給我們的心靈帶回來點什么東西?!疤窖蟮娘L”,或許偏頗,但講的其實是種心情,看到一種從容而良善的生活之后的心情。
拉拉雜雜講這么漫長的一個旅途故事,拉回正題,臺灣人、臺灣人的生活,才是臺灣最大的風景。我們在旅行中,固然可以跟各式各樣的臺灣人打交道,但最深入也是最方便易行的,就是住民宿、跟在民宿主人屁股后面吃吃喝喝聊聊玩玩。
“跟著民宿主人游臺灣”,作為雜志全體采編齊出動、赴臺采訪的一個專題,其種子,恰恰是兩年前的魚池鄉(xiāng)之行所埋下的。
兩年后,我沒有重去山水田。在宜蘭的夏爾民宿,我喝著女主人小蘭特選的紅酒,跟幾位剛從夜市回來的住客聊天。恰巧他們是臺中人。于是我又提起臺中,這座讓人有點頭疼的“美式”城市,臺中人盧莒雁像感到抱歉一般,一邊唯唯稱是,一邊說,再去的話就好多了,捷運修起來了,各區(qū)的交通連綴會方便一些。“不過,我推薦你一家民宿,我們的結(jié)婚照就是在那里拍的……” 看,這就是在臺灣住民宿,你永遠都不缺聊,不缺關(guān)于旅行的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