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殼厝
蟳埔位于泉州市區(qū)東南部,晉江由其前面奔流而過,江水通著外邊的東海,賦予了當(dāng)?shù)乇憷暮I辖煌ㄎ恢?。由明朝開始,這里便是海上前哨重鎮(zhèn),設(shè)鷓鴣巡檢司于此,以抵御由海入江的倭寇。當(dāng)?shù)嘏?“鷓鴣姨”的稱呼正是來源于此。
蟳埔依海而生,因海而輝煌——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至今,這座小村還在以它獨一無二的建筑蚵殼厝,提醒人們這段曾交通海外的繁榮歷史。蚵殼厝,顧名思義,就是用蚵殼(海蠣殼)建造的房屋,蚵殼與磚石混合,砌筑成墻,遠遠看去,灰白色的外墻搭配紅磚花窗及舒緩燕尾脊,很讓人驚艷。然而,奇特不止外形,蚵殼厝的蚵殼并非來自本地,而是被考證為從非洲東海岸一帶漂洋過海而來,這些“海外蚵”體積更大,殼也更堅硬,與本地蚵殼的區(qū)別一眼就能看出來。非洲的蚵殼出現(xiàn)在泉州的海邊漁村,是古代遠洋水手和商人們的好主意:商船滿載從蟳埔港出航,貨物賣掉后以空船返航的話,容易重心不穩(wěn),難御風(fēng)浪,船員們以蚵殼壓艙,載回后堆放,節(jié)儉的蟳埔先民廢物利用,以之砌墻筑房,實在是巧思上的巧思。
簪花圍
當(dāng)看到惠安女和蟳埔女這兩種有著獨特服飾裝扮的女性同時出現(xiàn)在泉州時,不禁感嘆這片土地的神奇。蟳埔女總是被拿來與惠安女作比較,惠安女是“封建頭,民主肚”,而蟳埔女是“民主頭,封建肚”,指的就是頭上的簪花圍和身上的斜襟大裾衫、黑色大筒褲。
前往蟳埔的人多被簪花圍吸引而來。這是一種將鮮花戴在頭上的習(xí)俗,傳說與附近的云麓村有關(guān),因該村種植鮮花,帶給了蟳埔女以鮮花裝飾美麗的便利。經(jīng)過歷代相傳,蟳埔女佩戴的鮮花有了比較固定的品種,常選的有含笑、橙花、茉莉、玫瑰、康乃馨和雛菊。和許多人預(yù)想不同的是,佩戴的鮮花隨著年紀越大越鮮艷,也開得越盛,寓意著女人不斷成熟。在村里,那些八十以上、家中人丁興旺的老壽星在這方面永遠都是明星,在春節(jié)、媽祖巡香這些一年中特別的日子里,她們會早早預(yù)訂市場上最美的花朵,佩以四圈甚至五圈綰在頭上,最后還要插上一根金簪來顯示鄭重。這樣一圈一圈鮮花組成的簪花圍,隨著蟳埔女移動的身影帶來陣陣香氣,被譽為“流動的頭上花園”。
順濟宮和媽祖
順濟宮是蟳埔人的驕傲。倘若你有機會與蟳埔阿姨聊天,沒幾句她們便會講起順濟宮?!爱?dāng)年,大將軍施瑯來這里求過簽?!睋?jù)說,施瑯曾在赴臺平定之前路過此地,求簽祈求女神庇佑,后大功告成,感念神明眷顧,特意敬奉“靖海清光”木匾一方,以表叩謝。施瑯將軍的心意如今在殿內(nèi)依然可尋,只是時光流逝,現(xiàn)今的木匾則是近年重立。幸運的是,始建于萬歷年間的順濟宮雖從明開始,歷經(jīng)各代擴建、重建,那份古風(fēng)古韻仍保留如初。
順濟宮始終是蟳埔人心目中最神圣、最靈驗的依靠,尋常日子里香火不斷,人們喜歡來此擲筊,詢問媽祖蓋房、打井、婚姻、事業(yè)等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對媽祖的信仰在正月二十九巡香那天被演繹到頂點,蟳埔人每年都要為此準備上兩三個月,屆時壯大的巡香隊伍洋洋灑灑前后長達一公里,除了每尊神像以外,打頭的方陣總是以各個年齡段頭戴華麗簪花圍的蟳埔女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這道極具民俗氣息的風(fēng)景也使得媽祖巡香的名氣越來越大,它不再只是蟳埔人的節(jié)日,也成了游客眼中的中式狂歡節(jié)。
“小矮人墓”
在蟳埔有一個“小矮人墓”的傳說,這些墓的主人身高不及正常人的一半,其中一個頭小得像兒童拳頭那么大,直徑只有6厘米。根據(jù)當(dāng)?shù)厝说恼f法,這個墓群經(jīng)過了由順濟宮到“東四沙”到鷓鴣山的三次搬遷,第一次搬遷早在順濟宮修建時便發(fā)生了。由于這些骨頭看起來十分短小、奇特,又盛放在陶缸里,久而久之,便有了“小矮人墓”的說法。
2010年,這個傳說受到了泉州海交館的注意,考古部對其進行了挖掘,隨后墓葬中的骨頭標本又被帶到中國科學(xué)院動物研究所進行檢測。據(jù)了解,蟳埔當(dāng)?shù)貪O民有一種整理海上遇難者尸骨的習(xí)俗,但有時候漁民并不能判斷撈上來的是不是人骨,就將骨頭都帶回了岸上,時間長了就多了起來。因此研究者們認為,傳說中的小矮人可能是一種墓葬民俗,其中許多并非人骨,并將對其進行更多的調(diào)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