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盛
導學案是老師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教學方案,是把老師教學過程文字化,使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有章可循,有利于掌握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內容。
一、趣味引導,心無旁騖
導學案的基本教學模式是問題式導學,即將知識問題化,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形成一個個問題,另外把教師教學過程文字化,使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更有章可循,有利于掌握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內容。面對密密麻麻文字,有的學生“望而生畏”,產生厭學情緒?;诖饲闆r,我們運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預習導學中,從有趣的材料引入。例如,講到初二物理第四章第三節(jié)《平面鏡成像》時,可以提供下面的資料引出要學習的內容:
一群猴子在森林里玩耍,其中一只小猴子發(fā)現井中有個月亮,以為月亮掉到了井里。眾猴義不容辭地去撈井中的月亮,猴子們一個接一個掛成一長條,頭朝下進入井中。小猴子掛在最下面,手剛好能伸到井水中。小猴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你知道猴子沒有撈到月亮的原因是什么嗎?
又如,講到初二物理第二章第四節(jié)《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時,可以提供下面的資料引出要學習的內容:根據記載,1964年美國空軍一架噴氣式飛機在俄克荷馬城上空做超音速飛行實驗時,一個農場的10000只雞中有6000只在飛機的轟鳴聲中死亡。你們知道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嗎?
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特性。學生心里有問題,必然會想方法解決,也有興趣讀下去,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也會形成。導學案里有趣的材料和問題很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二、以生為本,張弛有度
導學案設計要以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時能“因材施教”,降低教學起點難度,把握基礎,把學生聽得懂、學得會作為導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設計時立足課本,夯實基礎,遵循規(guī)律。從章節(jié)的每一個起點抓起,作業(yè)以低中檔題為主,難度大的題目供基礎好的學生選做。對教學難點 進行分散,前置多層次低難度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走進教學重難點,并圍繞基礎逐步提高教學目標,逐步增加難度、并適當提速。如此設計,定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松。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快,體驗成功的喜悅,認為學習是“樂事”而非“苦差”。
例如,物理八冊第七章第一節(jié)《力》,有關力的概念,我是如此設計的:閱讀課本第2頁1~3段的內容,理解力的概念。人推車時,是 和 之間發(fā)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 ,受力物體是 。
小結:力是 對 的作用,發(fā)生作用的兩個物體,一個是 ,另一個是 。如此設計,學生很輕松完成,他(她)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就會愛上課堂。
三、歸納評價,提升鞏固
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應該是一位善于歸納評價的人。歸納評價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歸納評價的過程是探尋知識內部規(guī)律和外部聯(lián)系的過程,也是“悟”的過程,從而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全面的、系統(tǒng)的、本質的理性認識過程。在學習時,若能養(yǎng)成隨時隨地歸納評價的習慣,則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所以,在設計導學案過程中,列舉身邊的事例、例題,讓學生歸納、評價,得出共性、規(guī)律、定義、概念等。例如學習《慣性》這概念,通過列舉汽車剎車及啟動時乘客的運動狀態(tài)等例子,讓學生總結出:無論靜止的物體還是運動的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特性叫慣性。養(yǎng)成“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個知識點,一個結論的好習慣,進一步提升并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游離生活,學以致用
在導學案設計中,在每一知識點前或后,融入現實生活的事例,讓學生在形象化中理解抽象的定義、定理、概念等,讓學生覺得課本上的知識不再是死板的,抽象的,與他(她)們無關的。因此,學生很容易對其產生興趣,極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例如,物理八冊第八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在設計“摩擦力的利用與防止”時,我融入以下:觀察一輛自行車(如圖),在它行駛時,有些地方的摩擦是有益的,有些地方摩擦是有害的,請舉出“有益”摩擦 ,增加“有益”摩擦的方法 ;“有害”摩擦 ,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活生生的事例,對課本知識點有所感悟,明白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