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之一,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關鍵詞:詩詞 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它是自然景物與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統(tǒng)一,是外物與內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藝術畫面。
我國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非常注重表現(xiàn)意境。因為意境能夠引起人們的美感,“紅杏枝頭春意鬧”描繪的是春天的優(yōu)美景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邊塞的壯麗景象。這些景物都是經(jīng)過情感過濾的景物,是“情中景”,它以一種洗練、含蓄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感情上的影響,即“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國最早使用“意境”一詞的是王昌齡,在他的《詩格》中提出:“三境說”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詩格》
王昌齡把 “境界”這個原屬地理學和宗教學的概念引入文論中,賦予了它詩學的意義,為意境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歷代學者如中唐劉禹錫提出了“境生于象外”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說。
“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蘭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可譚哉?”——《與極浦書》。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說(1)認為“意”為統(tǒng)帥。(2)認為“景”為兵。清代學者王國維的“境界”說(1)他把意境(境界)作為評詞的最高標準(2)將境界分為“造境”和“寫境”;“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3)“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4)“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1、“有我之境”,是指那種感情比較直露、傾向比較鮮明的意境。
2、“無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畫中而出現(xiàn),而是指那種情感比較含蓄的、不動聲色的意境畫面。
有我之境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
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三種境界的聯(lián)系:
確立志向和目標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p>
努力探索和追求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p>
實現(xiàn)理想和愿望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對意境理論的貢獻
中國的意境理論從產(chǎn)生形成到清代,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在歷代文論家的不斷拓展、深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意境理論無論是在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還是在文藝品評中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到清代王國維,他不僅對意境在文藝中的地位看得至高無上,而且對意境理論作了空前完善地闡述,可以說,不僅王國維是中國古典意境理論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意境理論是聯(lián)結古典意境理論和現(xiàn)代意境理論的一座橋梁,談意境理論不能不談王國維。
王國維對意境的理解與闡釋是十分精辟、深刻而全面的,無論是對意境的地位、特征、性質以及作用。
我們在欣賞古詩詞時應力求進入意境。怎樣才能進入意境呢?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聯(lián)想。詩人借助語言把自己的生活體驗繪聲繪色地表現(xiàn)出來,讀者就要運用想象把用語言所描繪的一切還原為生活中的畫面,還原為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類似的生活體驗。不僅如此,還要根據(jù)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部分去想象、意會那些沒有表現(xiàn)的景和情。因為詩詞的想象和意境,不只包括直接描繪出的有限的景與情,更應包含無限深遠、無限廣闊的意蘊和情趣,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
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還應注重詩詞與學過的其他詩詞文章的聯(lián)系、比較。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一切的?!痹诠旁娫~的學習中,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品評鑒賞,讀出作品的精微奧妙,品出作品的意境美。
古詩詞中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比較,主要是詩詞中相近內容的比較。在古詩詞中,由于受各種原因的影響,特別是民族因素的影響,如地理環(huán)境的一致,風俗習慣、歷史文化背景的相同,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表現(xiàn)在詩詞中,無論是在景物描寫還是在感情書法上,都有一些相通之處。因此,通過比較,可以用我們熟悉的景物、感情去體會未知的內容,舉一反三,加深理解。同時,由于詩人的階級出身、文化教養(yǎng)、性格、遭遇等的不同,詩詞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也是千差萬別的,通過比較,分析其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也可以增加我們的感情體驗,便于今后的學習。同是寫愁的名句名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使用比喻的方法寫愁,用春天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形容自己心中綿綿不斷的愁思,形象、生動?!俺榈稊嗨?,舉杯消愁愁更愁?!保ɡ畎住缎侵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運用比興的手法,在書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xiàn)出倔強的性格。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則構思新奇、巧妙。她采用鋪敘手法,起首三句總述心境為愁緒定調后寫寒暖難調、酒不勝寒生愁,雁聲增愁;睹花傷懷,寒窗難守,細雨添愁,最后以愁字作結。全詞以愁起,以愁結,構成一幅觸目皆愁的凄涼畫面,而最終也未具體點出愁的內容,給人留下回味的空間。
在張敏的《鷓鴣天·秋游感寄(依靜軒韻)》中如借助比較聯(lián)想,就能更好的理解這首鷓鴣天·秋游感寄的意境?!敖Y伴門湖慢解舟”/一個“舟”字寫出了秋游出發(fā)前的耐心等待、上小舟前的細致動作。把我們帶進一個從容的寧靜祥和的湖面世界,這世界本來就是動與靜相對的世界,因為這動襯托了大自然靜,猶如一石激起平靜湖面千層的浪花。暫時的靜止給動增添了生命的原動力,如春雷響徹寧靜的大地,原來生命之光如此偉大。當我們穿梭在花叢中,陶醉的不僅僅是我的心,連我的眼珠子都要吐出來了,景不醉人,人自醉,一個“醉”字就濃縮了所有的美景,美好的景致對于人的情感所產(chǎn)生喜悅歡快的場面,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是語言所無法概括的?!按┧筝蛰套硇捻?這是人的心境與大自然的物境所相交融的體現(xiàn)。“醉”是人類歡快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對美好的大自然最真摯的回報與饋贈。
其次從無我之境“浮波碧葉遮天綠,映夕紅葩掛露愁”/的意象對自然界景物的描寫,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與教喻,每每當我們在假日來臨之時,約三五好友沉浸在那原生態(tài)的帶有田園泥土氣息的芳菲之所,在風華正茂的原野,風餐露宿,大地濕潤的雨露潮濕著我們渴望希翼的心。企盼黃昏太陽的落日余輝的晚霞能夠延緩夜晚陰沉寒冷露水沁入人機體的時辰。
再次以從有我之境“裙帶擺,曲歌流,歡聲笑語載暉游”/的意象來調贊頌生活的美好在于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發(fā)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共處。在流光溢采的好時光中,游人手拉著手在金黃色陽光的沐浴下載歌載舞,詞人淌漾在悠揚的樂曲聲場,對歌互答,絲竹悅耳,其樂融融,盡享在旅途中所見所聞帶來的快樂。秀麗山川,連百靈鳥也會一展歌喉,唧喳唧喳地對著人鳴笛,在花香鳥語的天堂,人與自然已經(jīng)緊緊地相擁。
最后祠人通過貼切的詩詞聯(lián)想來贊詠勞動來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在一個溫馨風和日麗的下午茶時分祠人搖著劃櫓被清香的蓮花熏熙入荷花池深處,尖尖粉紅荷露在青青睡蓮的掩映下,驕羞可愛之比令人無法想象。時間就這樣在這分分秒秒的滴滴答答中流失。在萬頃碧波中,游人都不知道身在荷花池何處,唯獨芬芳的清香,告訴你已經(jīng)置身于方圓百里的荷花池塘深淵,青未了,蓮情在,祠人提著一籃蓮子在尖尖荷露的款款深情的眸子中依依惜別荷花池塘。山道彎彎,游人的心隨著這九曲回蕩的盤山公路一起起伏,遠眺窗外西嶺百溝千壑郁郁郁蔥蔥,路途中的楓葉在漸漸西去的夕陽照耀下,顯得格外的火紅通明,田野里高高掛著的紅高梁仿佛在敘說它的成長故事,那滿地金燦燦的玉米也在遠方向飛馳而過的大巴在招手,站在回家的巷口,轉過身四周山坡的金秋時光隱隱約約還能映入眼簾。"收來蓮子船頭別,巷口回看一嶺秋"。
祠人張敏以她生活的陜西宜君美麗山城為創(chuàng)作背景,以深厚的黃帝避暑宜居之所為依托,以三秦大地深厚傳統(tǒng)文肪為學術根基。通過詩詞這一傳統(tǒng)文學形式,殷切地反映關中平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山城宜君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農(nóng)民的自然田園風光特色,具有強烈的詩詞意境構思特點,詩詞比喻貼切、描繪事物生動,文風清明,接近生活,內在充滿激情地謳歌了她生活的這片土地。
王國維曾這樣評價過意境:“語言明白如話,而言外有無窮之意”,就告訴我們意境能給人留有想象的余地,可以根據(jù)形象提供的條件去掌握形象內容。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調動想象和聯(lián)想,并結合所學過的詩詞,全面而深刻地體會詩詞中的意境。
作者簡介:陶復元,浙江臺州人,電子科技大學工程碩士?,F(xiàn)供職于浙江省鹽業(yè)集團椒江鹽業(yè)有限公司?,F(xiàn)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規(guī)范漢字書寫專業(yè)委員會會員、山東省書畫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xié)會會員、《語文報》書法版特約高級書寫員、中國將軍部長書畫院研究員、濟源市人大常委會書畫院院士、特聘書畫家《中國書畫家論壇》臺州記者站站長、《新詩》編輯。出版詩歌集《陶復元詩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