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獻忠
“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知識和形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固有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有利于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首先,目前學生單一、被動的陳舊學習方式已經(jīng)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大障礙。如果學生不能夠主動地學和富有個性地學,不能夠采用發(fā)揮自己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具有個性特質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很不現(xiàn)實的。
其次,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目標,從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目前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不少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學生的學習習慣、態(tài)度以及意志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都亟待改進和提高。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建充滿活力的課堂,以促進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由于應試教育的固有影響,對新課程理念運用不到位,部分教師依然留戀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把傳統(tǒng)教法和現(xiàn)代教法完全獨立,或是在課堂教學中過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師觀念難轉變,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此,要把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
1.從改變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被動化傾向開始,著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該積極挖掘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fā),力求讓教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景之中,并與學生已經(jīng)了解或學習過的知識相關聯(lián),這樣就容易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其實,在自主學習中主體是學生,教師對于指導問題的學習思路、學習方法必須進行精心的準備,在實施的過程中應予以及時有效的指導。另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學習的情境,建立學習的氛圍,促進自主學習的開展,發(fā)揮最直接的參與或引導。
2.以轉變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雷同化傾向為抓手,充分彰顯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多樣性。學習的雷同化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方式過于單一,大同小異,甚至千篇一律,未能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作為最具實踐價值的三種學習方式,在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時,一定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而設計。不論是學生在自讀自學的基礎上,小范圍的組內合作探究,還是通過討論、交流、辯論等形式,充分利用課外資源,人人談看法、說問題,個個講理由、做評議,提出更多的設想和假設,都要給予學生可自主支配的時間,特別要注意參與意識較低的學生,適當提高他們的學習權利意識,讓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和自主學習內容。
如果教師的教是一種手段,努力使學生學會知識就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目標和成果。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啟示我們,要建立起學生自己的學習知識的獨特方式以及學習方法,讓學生學習方式個性飛揚,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每個學生的成長。因此,學生只有帶著生活實例、情感體驗和觀點,對教學問題充滿信心,有的放矢地去對照、印證,從而做出合理的、全面系統(tǒng)的理性探究結果,老師和學生才能從宏觀上提綱挈領地歸納總結,強化知識體系,明確知識內在聯(lián)系,拓展遷移,達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3.取得學生學習知識綜合效應,通過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去體驗和感知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通過不同基礎學生之間有明確責任分工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識、思維和能力上的互補,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動腦、動手、動口,在集體學習中積極主動與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獲得相關知識,形成合作的理念,鍛煉了合作的能力,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還分享思維、經(jīng)驗和知識,促進教學班集體的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這些知識的真正的價值所在。這樣,不僅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還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還能使自己的價值情感與道德情感等得到升華。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前新課程改革必須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這種方式、方法的轉變,必須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線,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外互動的過程及情感體驗,要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甘肅酒泉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