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鋒
摘 要:科學管理中的“木桶理論”可以應用于班級管理。班級管理的好壞不是由個別學生決定的,而是以班級整體素質來考量的。提升班級凝聚力、提高學生素質是班級管理的關鍵,團隊協(xié)作、人盡其才是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木桶 凝聚力 素質 德育
在現(xiàn)代管理科學里有一種“木桶理論”:一只木桶水容量的多少,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如果將這一理論加以延伸,不難發(fā)現(xiàn):一只水桶的水容量不僅取決于桶幫,還取決于桶箍和桶底。如果沒有桶底,水容量只能是零;如果沒有桶箍,只不過是一堆木板,容量也是零。如果把一個班的學生分別看成是桶幫、桶箍和桶底,把班級的管理效果的好壞看成水容量的多少,那么“木桶理論”非常適合班級的管理工作。
一、應用好“木桶理論”是提升班級凝聚力的基石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素養(yǎng)不可能都一樣,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必然會造成班級成員之間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但俗話說“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班主任應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班級成員之間的“所短”,也就是要明確哪些學生適合做“桶底”、哪些學生適合做“桶幫”、哪些學生適合做“桶箍”,發(fā)揮學生的特長,避其所短,制成一個嚴絲合縫的“木桶”,這樣的“木桶”水容量才會達到最大。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所要做的是動腦筋、想辦法,使自己的學生人盡其才,使每名學生都感到自己在班集體中有重要的位置,感到班集體缺少了自己班級就不完整,就像木桶漏水一樣。只有這樣才能使班級成為一個整體,大家才能心中想著集體,以集體利益為重,這樣的班集體才有凝聚力,才能全面提高班級整體協(xié)作能力。
二、“木桶理論”是素質教育的催化劑
目前,教育改革中提的最多的就是素質教育,即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而“木桶理論”讓學生能較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這無疑增強和培養(yǎng)了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無形中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社會關系即與人相處的能力;“取長補短”又增強了學生的競爭與創(chuàng)新能力??傊?,“木桶理論”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催化劑,那么如何在管理的實踐中正確地實施“木桶理論”呢?
1.全面關注,突出重點,整體提高
在很多班主任的潛在意識里,總喜歡那些“智商高、能力強”的學生,給他們提供優(yōu)越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更優(yōu)秀,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卻忽視了那些“智商低、能力弱”的學生,對他們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對少數(shù)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則會產生討厭的情緒,甚至對他們打壓。但殊不知,一個班級好比一個大木桶,班級管理效果的好壞,不是取決于某幾個人的超群,而是取決于它的整體狀況,取決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找出每位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發(fā)揮出他們的優(yōu)點。對待學生應當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忽視那些表現(xiàn)平平的中間生,更應該多關注那些表現(xiàn)不好的“差生”,讓“差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班主任的關注,讓他們體會到班級的溫暖,特別是讓那些本來就有所“短”的木桶上的“短”木板得到提升,早日趕上“長”木板,達到提升班級大木桶容量(即班級管理效果)的目的。這叫揚其長,補其短。
2.德育教育是關鍵
班主任除注重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外,還應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就像木桶具有了一致長短的桶幫的木板外,還得有堅實的桶底和桶箍一樣,必須讓學生同樣具有一個堅固的“桶底”和“桶箍”。那么組成這個木桶的“桶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思想品德與素質修養(yǎng)。班級學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質修養(yǎng),班級成員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問題,這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見識水平,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也使學校教育出的學生日后成為社會接受并受歡迎的人才。這正是我們學校教育的目的,即讓學生先成人、后成才。
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是形成木桶容量的基礎,在他們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還可以像提升木桶的木板一樣,通過繼續(xù)學習,不斷地加以提升。但思想品德和素質修養(yǎng)則是伴隨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當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思想素質之后,才能使“桶底”和“桶箍”在木桶容量不斷增大時,不至于泄漏開裂和脫落,以致造成木桶崩潰的結果。
注重思想品德和素質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教育,正是符合目前加強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理念,讓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伴隨學生成長,讓他們受益終生。
總之,“木桶理論”注重團隊協(xié)作,注重人盡其才,非常適合學校的班級管理工作。只要我們教育管理工作者悉心研究、合理運用,一定會使班級管理工作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單位:周口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