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考季兇猛,自古如此。在中國,博得前途、獲得良好的出路、改變自己乃至家人的命運,考試是唯一的辦法。只有考上了,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的機會,因此,從古至今,人們都對考試十分重視,而且特別重視它的公平性。
在中國,考試也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隋唐之前,比較時興的是舉孝廉,也就是推薦有才華者當(dāng)官。但它的弊端迅速顯現(xiàn),主要就是舉薦者(多為官員和貴族)有很大的徇私空間,可以用舉薦的權(quán)力來獲取利益,從而堵塞底層的上升空間。而國家也無法獲得真正的人才。于是,科舉考試就應(yīng)運而生。無論是誰,都可以參加各級考試,一步步走出來。雖然它依舊有著殘酷的一面,但就選拔人才而言,它已經(jīng)是相對合理、公正的了。雖然道路崎嶇,但這畢竟是條道路。
考試五花八門考生自己寫榜單
科舉考試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詩詞歌賦都考過?!恫柘闶覅测n》引明朝著作說,元朝在沒有滅南宋的時候,是用元曲來進行考試的——出上一個題目,讓考生填曲。難怪元朝戲曲如此發(fā)達,合著考試選拔的都是編劇編曲。無獨有偶,北宋徽宗年間考試,要求考生看著畫說出一句唐詩,“得畫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畫元曲,千古無匹”之說。當(dāng)然,正史里并無這樣的記載,也許只是個別考試的個別行為,但足以說明,古人的考試,并非像我們想象的一樣索然無味。
考試內(nèi)容繁雜,考試方式也不太正規(guī)。唐朝時候,考試竟然不將試卷上考生的名字糊起來??忌峡疾簧?,全由主試官說了算,叫“通榜”,這就為走后門兒大開綠燈。有時候主試官不想看卷子,干脆委托給不相干的人來定榜單,甚至?xí)铱忌鷣韺懓駟?,這也太不嚴肅了。有一年考試,考官竟公然在考場里說:“諸位都是一時英俊啊,可惜了,無人來救?!碑?dāng)時在場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說什么。有個七十多歲的老考生叫袁樞的,問了一句:“您……啥意思?”考官答:“沒有榜單啊。”合著他懶得看卷子,榜單竟然沒寫。
袁樞說:“要不,我來吧。”主考官聞聽大喜,立刻把這個艱巨的任務(wù)給了袁樞。袁樞真不含糊,接了紙筆,稀里嘩啦一揮而就,寫完了,就是狀元那名字還空著呢。考官問:“那狀元是誰?。俊痹瑯姓f:“狀元啊,非老夫不可?!钡?,他就這么成了第一了。
作弊和泄題招致最嚴厲的懲罰
人生總要經(jīng)歷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但如果覺得某個考試可以耍小聰明,那就大錯特錯了。
明朝有一種專門的太監(jiān),叫隨堂秉筆,就是抄抄寫寫的記錄員。以前招收這個職位,是由司禮監(jiān)推薦,到了崇禎年間,就需要考試了。崇禎十二年夏,司禮監(jiān)負責(zé)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個叫顧三聘的,想考隨堂秉筆。千不該萬不該,顧三聘找到一位王建鼎,代寫了一篇作文,當(dāng)做考試答題交了上去。結(jié)果被人告發(fā),這下子,老上級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報。得知情況的崇禎皇帝二話沒說下了指令:顧三聘杖斃,王建鼎發(fā)往南海子,一輩子別想在宮里混了。
大名鼎鼎的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也折在作弊上。弘治年間,唐伯虎考取了順天府的解元,次年和江南著名的富二代、好友徐經(jīng)(旅行家徐霞客的爺爺)一起進京會試。由于有老師梁儲的推薦,唐伯虎到北京后就投奔了考官程敏政。程敏政曾經(jīng)考到過順天府第二名,所以對這位才華橫溢的晚輩非常喜愛,還為他的詩集寫了序言。有考官提攜,又滿腹詩書,狀元還有跑嗎?于是整個輿論都預(yù)測唐伯虎將會是本科狀元,引起了參考考生的極大不滿??荚囘^后,一道偏題竟然真有兩個人答對了,于是大家紛紛猜測,這兩個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經(jīng)。這時有人告發(fā)程敏政有意泄題,雖無真憑實據(jù),但弘治皇帝還是把此事做成了欽案,由錦衣衛(wèi)(只有皇帝親手抓的案子才由錦衣衛(wèi)出面)將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經(jīng)逮捕,嚴厲審問。半年多之后,因為證據(jù)不足,三個人才被釋放,程敏政已經(jīng)身敗名裂,出獄三天后就病死,唐伯虎和徐經(jīng)也因為過于狂傲,被永久剝奪了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參加科舉考試。這件案子還殃及了無辜,據(jù)說答對這道偏題的是王陽明,但皇帝為了避嫌,把他從第一降級,點的狀元是倫文敘。
當(dāng)然,最為大家熟悉、也最慘烈的考試泄題案,就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俞鴻圖案了。在閩中督學(xué)負責(zé)組織考試的俞鴻圖,因為家人受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了考題,結(jié)果被判腰斬。俞鴻圖受刑后蘸著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才斷氣——這讓嚴苛的雍正下決心,廢除了腰斬一刑,俞鴻圖也作為最后一個腰斬受刑者而留在了歷史中。
考試萬花筒氣著皇帝嚇著老儒
●唐朝有一位宋岳,怎么考都考不上。他覺得是因為自己這名字不行,岳(繁體為 ),腦袋上壓著一大山,怎么可能出頭呢?就想把那“山”字給去了,可那樣就變成“獄”了,依舊不咋地。一狠心,兩邊的“犬”旁都刪了,改名叫宋言了,還真別說,中了個解元。為啥?。空f不清楚。反正那屆的主考官馮涯被參作弊,宋言后來也從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這位宋言還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終于中了個第四。
●到了宋朝,考試就嚴多了??婆e的時候,皇帝還親自出題?!稏|軒筆錄》里說,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題目是“巵言日出賦”。他去看考生們答題,一邊看還一邊說呢:“最近舉子們風(fēng)氣比較輕薄,寫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現(xiàn)在我出這題,比較深奧,就是為了讓考生們好好思考,扭轉(zhuǎn)這種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惡劣風(fēng)氣?!苯Y(jié)果話音未落,考生錢易交卷了,把宋太宗氣得破口大罵,將此人轟了出去。從此以后,皇帝都對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沒有舉辦考試。
要說這事,也不全賴考生,誰讓他出這題呢?“巵言”,就是隨便說說的意思啊。
●宋仁宗年間有位楊 (音田),是一心想得狀元的。為啥呢?因為他得過解元,會試考了會元,最后考小賦給皇上看,要是皇上點了狀元,那就是連中三元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樞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信心滿滿,參考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預(yù)先看看自己得第幾了。
回復(fù)讓他失望,第四。楊 氣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頭驢得了我的狀元了。”合著人家比他考得好,就是驢。
這頭驢叫王安石。本來穩(wěn)穩(wěn)拿了狀元,誰知道皇帝閱卷的時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興了:“這話犯忌諱,不可魁天下。”犯啥忌諱了?這話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樂意了。要說楊 的運氣還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員應(yīng)試,考多好沒職稱(宋朝可以先當(dāng)官后考試,但沒有名分),也不能當(dāng)狀元,于是,狀元就給了第四名楊 。他真的連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楊 身體不好,沒多久就死了。連中三元不容易,連中三元又沒當(dāng)官,沒給政府做貢獻,歷史上還就他一個,也算留名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帶頭的主帥叫粘罕。這粘罕對中原地區(qū)的科舉考試還挺好奇,上來就辦了場考試。結(jié)果,磁州人胡礪得了第一。粘罕先傳令不要公布成績,然后到考場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說是要給他們免試。一大堆老頭兒們爭先恐后,都跑粘罕馬前跪著。
粘罕拿著馬鞭,指點著說:“你們這些老奴,你們有才嗎?要是有才,年輕時候就考中了?,F(xiàn)在你們都老棺材瓤子了,還參加考試,僥幸得官了,肯定覺得自己時日無多,為身后打算,還不可著勁兒貪污???對國家有啥好處啊?年輕人也不是好東西,你們這些老頭兒中肯定有人收錢,替年輕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來打算殺了你們,可你們還沒來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們都轟回家去,可你們遠道而來也不容易。得了,最后還是讓你們考了一場。你們這些人,以后要老老實實,報效大金,不老實,必殺無赦。”
一番話,把這些讀了一輩子書的人訓(xùn)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磕頭如搗蒜。最后,除了胡礪以外,漢人一個都沒上榜。
(摘自《法制晚報》)